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房雅玩谈(七)


图一 西汉 墨丸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一说到墨,我们脑海里浮现出的,大概是“墨汁”而不是使用墨锭自己研墨吧?因为中国当今书画家所使用的墨,几乎全用墨汁了(主要是“一得阁”墨汁、“曹素功”墨汁,也有一些用日本产的墨汁),而传统所谓的墨块呢?渐渐地被书画家们淡忘,成为一种历史,一项供藏家、爱好者们赏玩的艺术品、工艺品,或者说是古董了。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可悲?


我曾写文章说,自己虽不是什么书画大家,却还是想保持传统文人的一点自尊心,宁愿节衣俭食,也要在意自己使用的“饭碗”道具,尽量不用墨汁,而去费时费力费金钱地选一块上佳砚台,一锭旧墨,自己研墨。

图二 东汉 松塔形松烟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上佳砚台”,我已经在此前的几讲中作了比较详尽的报告,而为什么要使用“旧墨”则有其缘由:其一,从化学成分角度说,墨由烟尘(或松烟,或油烟,还有的使用漆烟等,烟尘是墨的主要成分)、石墨(煤炭类)、胶(鱼骨胶,鹿骨胶,还有一些其他胶质)、珍珠粉、麝香、冰片、动物胆囊、丁香等,这些混合物中,除烟与石墨外,都是属于粘合剂、防腐剂、香料类,有一定的时效,超过一定的时间,墨经过自然空气的氧化,由生变熟,则药性、黏性降低,胶质败退,墨性增强,墨色变得沉稳而好看。就如同陈年普洱茶、老酒等,越陈越醇。这是化学反应造成的,有科学依据。


当然,这和用料、配方、保存状况也有关系。上好的材料,合理的配方,加上良好的保存状态(需存放于干燥通风处,慎防霉烂腐败),则为上好“旧墨”了。如果再讲究的话,那就是制作人、厂家、式样、模子、雕刻工艺等形式上的问题了,就像是产品的品牌,明代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等名家的墨不用说,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贡墨”、“御墨”,也都是顶级的,这种顶级墨,一般舍不得用,是真正的“古董珍玩”,则清末、民国时期比较好的旧墨,就成了我们写字画画的首选。历来文人喜欢使用旧墨,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图三 北宋 “东山贡墨”款牛舌形墨 江苏省宝应博物馆藏


其二,所谓“旧墨”是相对现在的“新墨”而言的。从前制作成本低廉,松烟墨所用的松树,数十年前可以就地取材,黄山地区也正是因为盛产古松,适合制作松烟墨,制墨家才云集于此。当年可以采伐到上百年的古木,而今已不能就地取材,“封山育林”乃当今国家大计,谁敢砍伐松林?哪怕是十年、廿年的新松!于是,松烟,便成了“松枝”墨了。松枝上不含油脂,因此做成墨,基本没有光泽,与本来意义上的“松烟”,相去甚远。油烟所用之“桐油”“菜籽油”“胡麻油”等植物油,目前还能容易采得,但油烟所用之油价上涨不说,点油取烟系原始作坊式工艺,早已经被当今各大墨厂所淘汰,代之以“精烟”“墨精”等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工业用“炭黑”,是化学物质,已非本来意义上的墨了。再说,很多珍贵药材、香料如麝香之类,从前不被禁用,更非天价,因此墨块中所用皆天然香料。现在,麝香早已被国际条约明令禁止使用,香料已经改用化学香精了。这样生产出来的墨块,与“墨汁”何异?都是化学制剂,非我等文人传统用墨了。

图四  宋 “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墨”款长梭形墨  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藏


再者,从前,哪怕是民国时期,读书人能有几个?读得起书、上得起学、用得起墨块的人,到底不算多,属于精英层。不似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社会已经没有“文盲”概念,全民皆为读书人,何况现在人口也在大幅度增长,则用墨的量上增加了多少倍已无法计算。墨的需求量的数万倍、数十万倍的增加,直接影响到“墨”块产量大幅提高。逼迫厂家在现有的条件下,甚至是越来越艰苦的生产环境下,扩大生产,其结果是大家可以想像得到的。除了产量增加,其它的也就都降低了,质量无以保证,则不敢使用“新墨”是有实际原因的。


还有,就是当今社会“金钱至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制墨家弄虚作假,生产假墨,坑人害己,扰乱了生产秩序,也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甚至是消费的积极性。很多假墨,制作过程中掺进去不纯杂物,甚至出现沙丁,致使在研墨时,损伤砚台,使得大家怕买假墨,更怕用假墨,进而因噎废食,不敢用墨锭。噫,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房四宝之一——“墨”,竟遭此劫,奈何!

图五  明 罗小华《九锡玄香》墨 日本藏 (正面)


在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前,我们应该尽量去研究墨的历史,掌握有关墨的知识,以便有机会发现、收藏、使用真正的旧墨。当然,要谨防假冒,受骗上当。这就需要有足够的知识,以判别真假。


首先,我们应该学习、了解、研究墨的历史。


现有的资料表明,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有使用“墨”来写而尚未刻的甲骨文字实例,其中“朱砂”(朱砂墨也是墨的一种)写的甲骨片出土较多。可见,墨的历史可以与文字起源几乎相并列,且伴随着文字的演进而发展。只是,“墨”本为烟、石墨加胶所制,难以久存,因此,早年的墨的出土很少,发掘很难。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墨的实例,可以追溯到秦代(湖北睡虎地墓葬出土有残墨粒)。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墨粒保存最为完整,可窥出早期墨的式样。(图一)出土的秦代、西汉时期的墨,基本上都是墨粒,还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墨锭,研墨时需要有研墨石,把墨按在砚台上研磨。到了东汉,使用墨锭就有明确的记载了。

明 罗小华《九锡玄香》墨 日本藏 (背面)


《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出土的东汉墨,已经有了墨锭的式样,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墨锭没什么大的区别。(图二)三国时期的韦诞(仲将)以制墨出名,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之誉。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记载了墨的制作方法。


出土文物中随处可见战国、秦汉时期的墨迹,如简牍、帛书等等,墨色至今不褪,可见当时的制墨工艺水平已经很发达。


史上最有名的制墨专家,当数南唐奚廷珪了。奚廷珪之父奚超,本是唐代河北易水地区制墨名手,因战乱南迁,至安徽歙州,取黄山古松制墨。奚廷珪继承发展了父业,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任命其为墨务官,并赐李姓(当时的皇家姓氏),之后改名李廷珪。南唐时期的文房之发达,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李煜爱好诗词、文房用品等,纸墨冠绝古今,是个典型的文人皇帝,终因不理朝政而丢掉了江山性命。


图六  明万历  程君房《妙品》墨  天津博物馆藏


北宋时期,文人喜爱文房四宝,对墨有特别要求,苏东坡就曾因自制墨而传为佳话。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庭坚墨迹,历时千年,依旧乌黑发亮,宛若昨天新写。可见其用墨乃极精极佳之墨,历劫不磨。出土的北宋、南宋的墨不少,可以给我们提供宋代墨的一个实际状态。(图三)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藏的宋代“歙州黄山张谷男处厚墨”款长梭形墨,有了制墨的名款,可见后世制墨留名款的历史至少不晚于宋代。(图四)


明代是制墨的又一个盛世。首先是宣德年制的“龙香御墨”,今天在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日本的德川美术馆等都能见到数种不同式样。明末,则是制墨史上的一个巅峰。墨已经不仅仅是书画实用品,还与书画家、雕刻家联手,绘制、雕刻墨模,使墨锭成了一种精湛的工艺品。进而登场于达官显贵的“馈赠品”之列,成为上等馈赠佳品。

图七 明 方于鲁《古狻猊墨》德川美术馆藏


日本著名的德川家康(1543—1616)藏明代古墨,便是当时明代商人携至日本赠送给德川家或德川家请中国商人收集的。由于德川家藏墨的详细记载,保存状态极佳,且品类众多,使得德川家所藏的明墨成为我们研究明墨的基础资料、标准件。


明代制墨集中在安徽的歙县、休宁一带,歙县的罗小华(图五)、程君房(图六)、方于鲁(图七)等数家是明代制墨家的最重要代表。之外,休宁有汪春元、汪中山、叶玄卿、邵琼林等,明代安徽制墨家直接影响到清代,直至当代不衰。罗小华的出生年月不详,以桐烟制墨,墨品极佳,被时人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甚至有人认为“若我朝定当以罗小华鹿角胶为第一”。无墨谱传世。程君房为明末制墨一代宗师。董其昌盛赞程君房云:“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现在,几百年过去,程君房之名不减当年。程君房墨传世极少,后世多仿作、伪作,能得一方真正的程君房墨,则成为爱墨家的万难之幸事。

图八 乾隆御墨《春华秋实》朱墨(上博藏同型墨) 日本藏


著有《程氏墨苑》,列墨品六部,约五百余式,其中所收的墨名,至今尚有沿用者。方于鲁从程君房学,得程氏制墨法后独立,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誉。有《方氏墨谱》传世,三百八十五式。《程氏墨苑》《方氏墨谱》两书皆由画家丁云鹏等高人绘制,精美绝伦,对后世制墨影响极大。


程与方本为师徒,后反目成仇,相互竞争。从结果看,促进了制墨的发展。明·谢肇淛《五杂俎》记载:“方于鲁有《墨谱》,其纹式精巧,细入毫发,一时传诵,纸为踊贵。程君房作墨苑以胜之,其末绘《中山狼传》以诋方之负义。盖方微时,曾受造墨法于程,迨其后也,有出蓝之誉,而君房坐杀人拟大辟,疑方所为,故恨之入骨。二家各求海内词林缙绅为之游扬,轩轾不一。”

图九 汪节庵制西湖十景彩硃集锦墨 故宫博物院藏


清初至清中期制墨出现了空前的辉煌局面。康、雍、乾皇上喜好文玩,对制墨也极用心,制作御墨(图八),供自己使用外,赏赐给大臣们。这三代皇上特别偏爱传统文化,喜好书画文玩,包括文房四宝、杂项,热衷于研究、制作笔墨纸砚,在京城设立“造办处”,专门负责制作皇上喜爱的各类文玩、瓷器杂项,一时间,名手、名工聚集京城,为皇上效力。由于封建皇家集权,集人力、财力、物力于一身,加上那个时期是中国最富有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因此,在皇家的嗜好和“国富民安”的背景下,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图九)、胡开文四大家先后崛起,弘扬制墨文化,在明代制墨的基础上,把制墨工艺细化、量化、工艺化、高端与大众共荣化,使制墨工艺长盛不衰。

图十 清乾隆 方维甸恭制棉花图诗墨


受此影响,官宦参与其中(在中国皇上指令如山倒,否则有杀身之祸),一方面选上等佳墨进贡给皇上,以博得皇上的赏识,亦即“贡墨”(图十);另一方面紧随皇上的喜好,为自己订制专用墨。曹素功等四大家,都是因为与皇家、权贵、

文豪交往,而名扬四海的。除皇家制墨之外,文人书画家也有爱好收藏使用佳墨的风气。金冬心就曾制作过著名的“五百斤油”墨。清·钱杜《松壶画忆》记载:“用墨之法甚难,明之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固佳,然隔百余年,胶脱而色泽黯淡矣。与其旧也,宁新。近时所制,皆粗劣不可用,惟金冬心以小华道人墨,舂之使细,重加胶更制,曰五百斤油,最佳。”清晚期书画篆刻大家赵之谦等也制作过自己专用墨。(图十一)

图十一 赵之谦胡澍合制墨图


只可惜,清中期之后,国势渐弱,文化、工艺乃至制墨也走下坡路,从此,各家制墨,靠吃老本过日子,再也没有往日繁荣景象,也再无绝世佳墨的面世。清末民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制墨行业更加萧条,加上有黑心商家勾结不良墨工,伪造名墨名工,于是,伪品、仿品充斥市场,制墨行业受到致命打击。


当今,有志之士,有感于制墨业的衰败,有意振兴这项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但明清辉煌的制墨业已成为历史,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现代硬笔的普及,毛笔的衰败,墨汁的泛用,都使得传统制墨前景艰难,如何克服困境,还有待于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摘自荣宝斋《艺术品》期刊,文/邹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程君房兰亭修禊图圆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程君房螭龙纹墨
旧藏 天启元年程君房造修禊图頂級油烟墨
名代制墨四大名家——程大约
中国墨漫录(第三辑)2
古墨:文房收藏新亮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