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近大家钱钟书的“化境”说

走近大家钱钟书的“化境”说

【中英摘要】化境说自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虽然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对其理论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钱钟书的"化境"说对于我国翻译理论的影响却相当重要,本文通过钱钟书对传统的"信、达、雅"分析,进一步对钱钟书所谓的“化境”做了阐释。Although thetheory of "Perfection”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translation since the1960s was put forward to, but their theory does not make substantialbreakthroughs. Qian Zhongshu's "Perfection" for the impact oftranslation theory is quite importan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raditional"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of Qian and further explainsthe perfection.

【关键词】 化境信、达、雅神似

【引言】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的学术大师。他标举的化境说作为其翻泽思想的集大成,在中国译界享有崇高的威望。然而,鲜有译界人士真正领会其内涵并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这是因为化境说犹如空中楼阁,抽象、玄妙而不可企及。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就化境进一步较为详细的阐释,使之清晰、具体,广为译界接受和认可,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翻译理论,并在实践中指导译者如何引、避、求,使译文尽善尽美,达到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 

【分析与讨论】

(一)  钱钟书眼中的“信达雅”;

  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非润色加藻,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有不达而能信者也。 按照钱钟书的理解,是一个系统整体,不可分割,其中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它包含。钱钟书在《论不隔》中指出:在翻译学里,不隔的正面就是”“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读原文;好的文艺作品,按照不隔说,我们读着须像我们身经目击着一样。 “雅并不是润饰美化。被钱钟书称道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的《摩诃钵罗密经钞序》,提出了影响深远的 “五失本三不易:人们不通异域之言而需要译者传达,翻译面临时代差异、古俗适应今时等困难,但不能为迁就或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完全抛弃原文的语言习惯,对译文进行文饰、删削。笼统地说文胜质质胜文都是欠妥切的,因为要充分考虑原文的特征。

(二)   所谓钱钟书的“化境”说;

  “化境”出自于他于1981年发表的《林纾的翻译》。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这样的译本,按钱钟书的看法,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不难发现,钱钟书的“化境”说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境界”说或“意境”说有一定传承关系,它既强调文学翻译的语言不能“生硬牵强”,又着眼于文学作品整体风味的传译不能丢失分毫。这样的译本有如原作的“投胎转世”,文字是变而原作的精神致依然故我,以至于这样的译本读起来“不像是翻译过来的”。这里的钱钟书为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让译者可以终身追求的翻译的最高境界。钱钟书的“化境”说与傅雷的“神似”论是对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古代的“文、质”说,近代的  “信达雅”说到现在的“神似”、“化境”论,“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所经历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自然发展。

【结论】按照钱钟书的化境说,理想的翻译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图;第二,易于理解,其实质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力,确保译文自然、易懂;第三,形式恰当,既要紧密依托原文,又应充分考虑译入语规范,避免生搬硬造。简单地说,即要求忠实地传达信息,完整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顺畅自然,读者反应类似。

【参考文献】

(1)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 中西翻译史 谢振天等 著  ——第十四章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2) 黄汉平.文学翻译删节增补原作现象的文化透视——兼论钱钟书《林纾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03(04)

(3)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4)《管锥篇》是钱钟书在1960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

(5) 《摩诃钵罗密经钞序》

6《论不隔》钱钟书19347月《学文》第1卷第3期)。

7)电子版有道词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从《林纾的翻译》浅析钱钟书翻译理论
最新翻译的标准
作家、评论家共话翻译家许渊冲:人生追求卓越理想,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
翻译最高的境界是化境
未来似惘然,过去如尘烟
陈大亮:中国传统译论的两条主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