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名人眼中的老上海

世界名人眼中的老上海

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来源:《世纪》2009-11-28 16:59:57作者:邢建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科学文化名人罗素、爱因斯坦、玻尔、泰戈尔、马可尼、萧伯纳、卓别林、郎之万等人纷纷来中国访问,他们或着迷于东方的传统文化,或感兴趣于中国社会的大转型……透过他们的视角,回首80多年前的上海,我们又能得到何种感悟呢?

上海传统文化的象征:城隍庙、湖心亭、半淞园

在外国人看来,二十世纪20年代的上海既是天堂又是地狱,既是西方文化的桥头堡又是东方文化的最后根据地。像城隍庙、胡心亭那样的地方,像京剧、昆曲等戏曲,就是古老中国的象征,东方文化的精髓,到了中国一定要“到此一游”。

1922年11月,第一次来上海的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他向主人提出的要求是“领略中国烹调、戏剧与园林之胜”。为此主办方特意选择了“小世界”、“城隍庙”和“梓园”等几个地方。

在城隍庙北面,有一家有名的游乐场“小世界”,那里正好在上演一出昆剧,但见演员浓妆艳抹、服色华丽,唱腔委婉动听,在众人的陪同下,他坐着看了一会儿,显得很有兴趣。

离开“小世界”,他们步行到了城隍庙,这里商家酒楼密集,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应有尽有,还有不少地摊,来往人流如梭,吆喝之声四起,一派热闹景象,爱因斯坦夫妇饶有兴趣地漫步其中,过九曲桥,驻足湖心亭,悠然而享受。

当天傍晚,爱因斯坦夫妇赶到王一亭宅邸“梓园”,出席欢迎宴会。

王一亭,集书画家、收藏家、实业家、慈善家于一身,更是一个热心的社会活动家。梓园在南市乔家弄,是一座二层小洋楼,附有中国式花园,当年颇具雅趣。好客的中国主人认为,以家宴形式欢迎爱因斯坦,不仅可以使他感觉亲切、领略中国家庭寓所的特色,而且还可以让他欣赏到许多中国名画。

喜剧大师卓别林则游览了“大世界”,领略上海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在南京路河南路口的老介福绸布店,卓别林一口气买下60打真丝衬衫。

在南市的一所私家园林——半淞园,罗素也呆了两个多小时。半淞园“剪去吴淞半江水”,景色清幽,有听潮阁、迎帆楼、鉴影亭等景,多中国传统形式,但因原来的园主是天主教徒,那些亭阁之上,就装饰了十字架,又有弹子房等西式游乐节目,中西合璧,颇得罗素的欣赏。

大凡来华访问的外国名流,都为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慑服,呼吁保存中国的“国粹”,极少有人去游览外滩之类的万国建筑博览会,罗素流连的这所著名半淞园园林,“八·一三”事变中毁于日本人的炮火之下,如今只有半淞园的路名,可以让人遐想当年的风情。

与科学大师对话的场所:交通大学、中国科学社

来沪的世界文化名人,大多是来讲学的,而当时科研水平和科研人才相对较强的交通大学、中国科学社等,成为他们演讲的首选之地。

1933年,意大利著名科学家马可尼携夫人曼丽亚作环球旅行,于12月7日清晨抵达上海,并应邀前往交大演讲。

会毕,校长黎照寰邀请马可尼在交大工程馆门前建立“马可尼纪念物”,并亲行植基。然后,又为即将兴建的无线电台典基。“马可尼纪念物”迄今保存完好,成为交大的一处胜迹。

1937年春,作为国际物理学界的泰斗,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也抵达上海,在上海交通大学工程馆的讲演,但与当初爱因斯坦  相比,玻尔的到来似乎要冷清得多,报纸上没有连篇累牍的报道。好在玻尔的儿子汉斯·玻尔随行时,在日记中记下了他父亲在上海的一些活动。

当时交大离租界中心区还有一段距离,周围尚显荒凉。

玻尔的儿子在日记中写道:“大学在较远的郊区,坐落在田野和茅舍之间,那些茅舍用泥土修建,用草盖顶。”今日徐家汇地区的商业繁华,车水马龙,确非小玻尔后来所能预料。

下午3时,玻尔的演讲开始,题目为《原子核》,具体阐述他的原子模型理论。工程馆大教室里挤满了慕名前来的学生,人太多只好在过道上加座,场内听众约有600余人,场外还有数百人收听拉线广播。

除交大外,工部局礼堂和中国科学社也是大师们演讲较多的地方。爱因斯坦第二次访沪时,应上海犹太人青年会和学术研究会的邀请,在福州路英租界工部局礼堂,作了关于相对论的演讲。

1931年12月10日,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邀请朗之万,在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演讲,题为《磁学之现代观念》。

中国科学社位于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309号,设有总办事处、明复图书馆及编辑部等。其中明复图书馆是为纪念已故的科学社创始人胡明复而建,1931年初建成后,即成为上海社会和学术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罗素来华时,也曾在此发表演讲。

世界文化名人下榻处:礼查、华懋、一品香

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是外国人在上海最早开设的近代化大饭店,设施先进,服务周到,舞厅、酒吧一应俱全。加上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因此在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北楼)建造前,那些来沪访问的外国商人、名流,都喜欢下榻于此。

1922年12月27日,爱因斯坦夫妇访问日本后回国,顺路在上海逗留时,就入住礼查饭店304房间。

爱因斯坦在上海逗留过的地方,大概只有浦江饭店还保留了原貌。

1929年华懋饭店建成后,一直是上海的奢华所在,也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交场,饭店里的九国套房,面临黄浦江,分别以中、英、法、美、德、日、意、西、印等九国风格装设,在上海独一无二,有人戏称为联合国度假村。马可尼也下榻于此,只可惜下榻的具体房间已无可考。

1936年卓别林拍完电影《摩登时代》后,作了一次环球旅游,其中一站就是东方大都市的上海。陪同他来访的,是《摩登时代》的女主角宝莲·高黛,当时他们已经同居,但尚未正式宣布结婚,因此他们在上海并未以夫妻相称。饭店方面为卓别林准备了5楼A字房间,不知是有意安排还是巧合,宝莲·高黛入住的同层9号房间,恰好与卓别林房门相对。

罗素在上海期间,住在上海西藏路一品香旅馆,在上海度过了访华的最初5天。一品香旅馆附设的饭店是上海最早的西餐馆之一,大厨们能烹制极为地道的西餐;中餐则色香味俱全,且中餐西吃,很合外国人的口味。早期一品香旅馆是二层楼的中式楼房,20年代后翻造为大楼建筑,是接待外国人较多的著名旅馆。罗素还在一品香旅馆接受了《申报》记者的采访,第二天,意犹未尽的他又去参观了报馆。

另一所静安寺附近的沧州饭店,印度诗哲泰戈尔和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来上海时,曾在此下榻。但该楼现已拆除,在原址上造起了雄伟的锦沧文华大酒店。

泰戈尔的温馨记忆:徐志摩陆小曼寓所

1924年4月来上海的印度诗哲泰戈尔,其行程仿佛要私人化得多,并没有惊动多少人,其行程也更具浓郁的文化和宗教气息。

上海各界代表和英美人士约1200多人,曾在宝山路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为诗人举行盛大的欢迎会。会场门口用松柏树枝粘连而成“欢迎”两字,内部四壁悬挂着中国古画以及用松柏交叉做成的彩条和彩球,主席台上也用同样的方法织成“欢迎”两字,台前则摆放着十余盆鲜花。当泰戈尔出现在会场上时,乐队奏起优美的音乐。

1929年3月,泰戈尔第二次来到了上海。他事先叮嘱徐志摩,这次来沪只是朋友间的私访,不要对媒体通报,且一定要求住在徐家。故诗人的身影,连上海的《申报》都看不到一丝的踪迹。

当时徐志摩与陆小曼新婚不久,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四明村923号。虽然这处三层楼的房子,陆小曼“东看看也不合意,西看看也不称心”,泰戈尔看了却十分满意,还不愿住他们特意布置的一间印度式小房间,倒要睡他们的“那顶有红帐子的床”。有三天时间,泰戈尔只在徐家与志摩夫妇谈诗,还专门为陆小曼吟诵了几首新诗。后来陆小曼在《泰戈尔在我家》一文中写道:“虽然住的时间并不长,可是我们3人的感情因此而更加亲热了。”

是年6月,诗人访欧归来,第三次到上海,想不到他再次住进了徐志摩的家里。或许是年华老去,或者是他预料不会再来,回国前,泰戈尔拿出一件紫红色丝织印度长袍,深情地对徐志摩夫妇说:“我老了,恐怕以后再也不能到中国来了,这件衣服就留给你们作纪念吧。”

中国京剧倾倒喜剧大师:共舞台、新光大戏院

1930年梅兰芳访美演出时,就与卓别林结为莫逆之交。时隔6年后,卓别林来到了上海,而且在3个月内两度登陆上海。实际上,卓别林这次来上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梅兰芳会面,观赏中国的京剧表演。

那天在国际饭店共进晚餐时,卓别林向梅兰芳提出想看京剧,梅兰芳自然一口答应。但当晚梅兰芳自己没有演出,考虑了一会儿,梅陪同他去了共舞台,看当时流行的京剧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

梅兰芳、卓别林他们进场时,《火烧红莲寺》已经开演,正演到其中最精彩的一场“十四变”,卓别林对变幻无穷的舞台背景和热闹的武戏打斗,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后面梅兰芳还安排看马连良主演的《法门寺》,卓别林不等散场,便悄悄离开。

新光大戏院,即今新光电影院,在大马路南京路后面不远,4层楼高,有点中世纪风格的建筑。卓别林一行进场时,观众都在聚精会神地欣赏马连良德大段西皮唱腔。听说梅兰芳陪着卓别林来看戏,观众都起立,热烈鼓掌,卓别林也招手致意。找到座位后,梅兰芳与卓别林悄悄坐下,台下复归寂静,卓别林立即也被马连良的表演所吸引,他学着其他人的样子,用右手在膝盖上轻轻击着节拍,显得十分投入。

演出完毕,卓别林在梅兰芳的陪同下,上台祝贺马连良演出成功。马连良来不及卸妆,卓别林已经学着中国人的样子,在台上与马连良面对面拱手作揖,接着伸出手来,两人紧紧握手,交谈起来,这一系列难得的镜头,被眼明手快的记者抢拍下来,发表在许多杂志封面上。

从新光出来,卓别林游兴不减,又至百乐门参加通宵舞会,直至凌晨3点才回到住所休息。在上海短短的一天逗留,又有梅兰芳的精心安排,卓别林怎么可能放弃这难得的艺术享受呢?

当年世界名人眼中的上海,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们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总给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他们对上海、对中国深深的喜爱和关怀,无论岁月怎么流失,总给人一份由衷的感动。  (邢建榕)

摘自《世纪》2009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张“难得一见”的老照片,爱因斯坦泰戈尔同框,合影狂魔卓别林
卓别林在上海✓
1923年,上海就有“魔都”之称
图说沪上往事——那些你未必知道的上海细节(二)
梅兰芳与卓别林
卓别林上海握手马连良、梅兰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