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猪周期”是个伪命题

“猪周期”是个伪命题

时间:2014-07-27 06:45 来源:猪业联盟 作者:茅庐、PPT、猪娃、CHQ 点击:298次
摘要:中国的猪价波动及其对生猪产业的影响问题常被冠以“猪周期”,困扰一大批从事“猪周期”研究的学者。中国真的有所谓的“猪周期”吗?猪业联盟网特请本网评论员们对我国是否真的存在“猪周期”进行分析。
      关于中国猪价波动及其对生猪产业的影响问题,常常被冠以“猪周期”进行热炒,大小研讨会不断,“3年一周期”和“2年一周期”理论被最近的一期的“周期”打乱,困扰一大批从事“猪周期”研究的学者。中国真的有所谓的“猪周期”吗?猪业联盟网曾分别发表过茅庐、猪娃以及PPT等评论员的文章,对我国猪业生产中的波动现象进行过深入的解读,这里再次特请本网评论员们对我国是否真的存在“猪周期”进行分析。
1. 我国猪业市场的特点
      根据我国近十年来鲜猪肉批发价格(图1),从2004年1月到2014年6月我国猪市经过三个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为整体价格在起伏震荡中缓慢上升,而非周期性的涨跌。
(1)2004-2006阶段
      此阶段,我国鲜猪肉价格在10.36-13.35元/kg之间波动,呈现一个完美的升降周期波动,幅度在3元/kg,猪价处于低位波动。但随后的养殖成本剧烈增加,导致猪价高涨,使得该阶段的猪业市场加速进入2007-2010新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①2007年玉米价格不断冲新高,国际市场粮价持续上涨,拉动生猪价格上涨。另外,豆粕价格也持续上涨,冲至历史高位;氨基酸、维生素等添加剂价格上升势头较猛,均处于高价位。各种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拉动了生猪养殖成本的增加。②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对生猪价格都形成了有力的支撑。③动物疫情发生对生猪价格的波动起到助推作用。2006年国内部分地区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发生,引起生猪特别是中、小猪发病死亡,母猪流产,造成全国性生猪饲养量下降,存栏不足。

(2)2007-2010阶段
      此阶段是上一阶段的整体提升,使得鲜猪肉价格在15.28-21.37元/kg之间波动,其根本是养殖成本的提升,业者在猪价上涨过程中盲目跟进(投资建场、扩展猪群)和退出(弃业、宰杀能繁母猪),造成盈利和亏损极大反差,但总体上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经济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猪业政策的盲目跟进和投入可能是这个阶段以及第三阶段的一大资产和根本动力。
(3)2011-2014阶段
      此阶段的特点在于频繁的疫情、“产业事情”、以及业者对“产业政策”的期待等原因造成的,养殖成本的增加,猪价比上一阶段有所提高。对于最近一次猪价波动,究其原因有多种解释,但与2013年畜牧产业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不无关系,有关文章见茅庐文章《影响2013年猪业的首因是产业事件》、PPT文章《我国猪业市场反弹空间已生成,业者要理性应对》等。
2. 我国猪业市场的调控机制
     
我国猪业市场原本是一个以副业经济为特色的自给自足产业,随着改革开放,考察、学习国外养猪经验,推广以引入猪种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和标准化示范猪场,建立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外来猪种、养猪模式和管理方式推动了处于低位的生猪产业的发展,“外三元”杂交繁育体系通过集约化工厂养猪模式体现出来,加上国家强力的扶持政策,吸引了不少在其他行业完成资本积累的投资者转身加入养猪行列,他们中的不少以套利(临时套取猪价上涨红利或国家补贴)为目的,总希望国家大包大揽,直到今日还没有形成健康的市场意识,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猪业市场调控机制(图2)。
      相对美国的预警式猪业市场调控机制(图3),我国政府总愿意成为猪业生产和市场的组织者,
成为庄家,指导(实质是左右)产业的发展;业者习惯于看价养猪,把盈亏交给未来。
3.猪周期
      目前对“猪周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大家心知肚明。网络上称其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的怪圈。不过,在猪价低位下滑时听到的是到处存栏待售的现象,可在猪价高位时我们同样见到的是紧俏的供应局面,这种“大起大落”的现象延续多年多次,以致被人们描绘成“猪周期”。
      其实“猪周期”是一种伪命题,是猪业生产与市场的调控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的表象。2013年第二季度中后期,猪业行情开始好转,疫情控制措施得力,猪的死亡率大幅下降;能繁母猪补栏迅速,家禽产业的低迷,业者从猪身上捞到好处的愿望十分强烈。根据猪业联盟公布的2013年全国母猪繁殖指数达到15.44,比2012年高出0.51,显示本来属于“死淘”的猪正常出栏,加之能繁母猪的增加,全国增加出栏生猪大幅增加,这些猪多在2013年第二季末和第三季度配种受孕的,出栏后绝大多数需要通过2014年猪业市场消化解决。为了利润,养大猪(超过110kg体重)的“恶习”开始在我国不少地方盛行,延长出栏时间,加大养殖风险,也加大了市场调控的难度。实际上,业者对“猪周期”过度解读和高度预期,造成生猪产业看“价”养殖的短期套利行动,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生猪发展政策刺激和不适的产业链结构,形成产量上去了,产业下来了的被动局面。
4. 对发展我国健康的猪业市场的建议
      
猪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我们不能单纯怪罪于“猪场规模化”、“政策”、“引种”、“猪肉进口”,甚至某个企业。现在我们强调适度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粪污的集中排放问题;至于政策,政府更加关心的是猪价与CPI,不少政策也是在猪业企业的一片呼声中出台的。我国猪价“三个阶段”的形成是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养猪成本增加的整体呼应,每个阶段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疫情、产业事件、养猪政策等等的自我调节。应该说,我国生猪产业总体上是平稳、发展的,没有所谓的猪周期。
      为了积极应对猪业市场的过激波动,我们需要建立起真正的猪业市场预警机制,要对3个月乃至更长时间的猪业市场进行预警,发展现代交易市场和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我们需要发展“猪期货”、“猪期权”、“猪债券”,要说服金融管理者,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展“农村金融”而不只是对农村“金融服务”,开拓猪业金融衍生产品。“一放就乱”是我们管理不力,而不是事情本身。
      我们需要将抱在怀里的产业交给市场,营造一个健康的而又有现代气息的市场氛围,把国家“给钱办事”变换成国家“论功奖赏”,放手让生猪产业茁壮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猪价6月将步入上涨期
猪周期背后的上中下游产业链
复盘我国生猪市场的历史价格走势
全面详解国内生猪价格波动规律:猪周期理论
生猪2022年报:供需趋于平衡 关注结构性机会
猪价赚平赔三年周期打破 龙头企业被疑操纵市场|猪肉价格|价格波动|龙头企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