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父母一辈子拼死拼活为孩子,孩子大了却常因为父母的一点问题而恨父母?

父母辛苦养育孩子,孩子长大后却对父母挑剔甚至会“恨”,看起来好像对父母挺不公平的。但其实,恨不过是爱的另一种表达。大家肯定会有体会,在生活中,对我们无关的人,我们根本不会在意,更别说使用“恨”这么强烈的情感了。

所以,爱和恨,其实是一组同时存在的情绪,就像同时开出的并蒂花,也像硬币的两面,有爱才有恨,有多恨正说明有多爱。

父母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超乎我们的想像。如果把孩子定义为一个“主体”,父母就是对应的“客体”,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一辈子的。


每个人一辈子,都会把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复制到所有的人际中,每个人倾其一辈子,也无非是在寻找一个理想的客体(也就是理想父母),去满足自己未被满足的内心愿望,及修复内心的创伤。

因为父母与孩子、主体与客体太过亲密,所以这样的关系绝对不可能绝对和谐而没有冲突,这就会导致父母做了很多,孩子仍然不满意,父母也不要希望能做到完美,因为不可能。


心理大师温尼科特有个著名的定义,叫“足够好的妈妈”,60分就可以了。孩子永远不可能满足,而父母要做的,正是借此教育孩子完美并不存在,孩子要学习的,正是如何接受现实的不完美。

如果父母能认识到:1)孩子对自己的恨是源于对自己的爱,不去计较公不公平,能接纳孩子的“恨”,(你可以恨我,这是允许的),这其实就会充分与孩子和解关系。2)既然永远不可能让孩子满意,所以不需要拼死拼活,在能力范围内做足够好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正视不完美,让孩子学会面对现实的不如人意。

作者简介:
陈玲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学院二星咨询师,OH卡整合治疗师。外企10年以上销售经验,精神分析取向,擅长婚姻情感、个人成长及职场困惑领域。愿以高度的积极关注之心,与来访者“共舞”,得遇心灵深处的力量。

从父母的出发点来说,大多数的确是拼死拼活为孩子,但后来孩子并不领情的结果也是发生在很多家庭里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会这种现状呢?

首先,父母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很可能自己的养育方式是不科学的,是容易把亲子关系引向破裂的。比如吼叫、苛责、控制等都可能让长大后的孩子对自己心怀怨恨。

其次,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不允许孩子有一点不听话的举动。说什么、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却从来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了解过她们的心声,没有从感情上真正与她们联结上。所以孩子对父母没有情感上的尊重与信任。

再次,从表面上看,好像父母把孩子养大了就是成功了。其实很多父母与孩子的感情都是很脆弱的,甚至是彼此怨恨的。父母觉得孩子是“白眼狼”,孩子觉得父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每天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其实并不真正理解对方。

最后,作为子女,尽管很多性格、关系层面的东西是受父母很大影响的,但这不代表长大后不能改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学习、在改变,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再与自己沟通了。我们渴望的是能够交流的亲子关系,而不单单是把孩子养大成为一个人。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这样的关系,就要先和自己的父母和解,原谅他们当年的无意识。我们也是经过了很多的感受才成长到今天的认知。所以,先学会原谅父母,才会和他们有真正的关系改善。


父母拼死拼活为孩子,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刘德华的脑残粉杨丽娟。从网络里摘抄了一段:

杨丽娟(1978年—),女,甘肃兰州阿干镇人,是一位极端崇拜刘德华的疯狂歌迷。她的父亲杨勤冀是一位老师,母亲无业、残疾。从16岁开始痴迷香港歌手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寻见刘德华。

2007年3月25日歌迷会后当晚,溺爱杨丽娟的杨父写抗议信后跳海身亡,3月26日香港警方在海中发现了杨勤冀的遗体。

杨丽娟事件是个极端事件,家长无限满足孩子的意愿,但总有满足不了的时候,这时候父母就只能被埋怨了。在广大群众眼里,杨父为了自己女儿杨丽娟追星,卖房卖肾,甚至自杀,是可怜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恨的(恨铁不成钢),可笑的(孩子可以指挥老子),不可思议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杨父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其实是因为杨父“我好,你不好”心理地位。

按照TA人际沟通理论,“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指的是家长沉浸在自己全知全能的心理地位里,漠视了孩子的能力,觉得孩子“这不行,那不行”,没有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意识,久而久之,孩子真得觉得自己不行。有什么难处就时时处处,想着父母可以代劳,所以,自己追星却伸手向父母要钱,甚至父母卖房卖肾都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长如果有了“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就像一个拯救者。

作为家长的“拯救者”一般都会做什么呢?

卡普曼的戏剧三角形

包办替代:

事事代劳孩子,例如追着喂饭,给孩子穿衣,事无巨细照顾孩子一切饮食起居,即使孩子可以自己做。

一直把孩子当婴儿带

没有体现孩子的自我价值。

例如“放着我来”,“看你笨的,还是我做吧”,“看你做事这架势就不对”。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让孩子依赖性太强。

“放心,一切有爸爸妈妈呢。”“一切困难,爸爸妈妈帮你顶着。”“我都为你铺好路了,你只要按着走就行了。”“要听话,爸爸妈妈一切都给你。”

依赖性过强,什么都不敢做,退缩

没有界限感。

“你是妈妈的一切。”“谁要欺负你,就是与爸爸妈妈为敌。”过分插手孩子婚恋,即使孩子成家,也把孩子的小家当做自己的家,自己是主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家长为孩子做牛做马,孩子却不领情,出了一点问题就埋怨父母,让父母很寒心,觉得养育孩子很失败,进入“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地位。这就是杨父自杀的原因。他无力满足孩子,也感知到自己教育的失败。

如何破除这个魔咒呢?

我好,你也好

转变成“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

  1.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孩子想要自己做的时候,让孩子尝试做。并且鼓励孩子做。

  2. 鼓励孩子:“你能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很多挫折,一次次的失败。家长可以在孩子觉得挫败的时候鼓励孩子继续下去。

  3. 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给出答案,不如让孩子学会思考:如何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如何培养孩子在观察摸索中总结经验?用心的家长都可以得到答案。

  4. 让孩子承担后果,注意人际界限。孩子迟到或者人际关系不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需要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但孩子可以想办法请求外援,外脑--家长。可是,这始终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身边或者电视上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很多父母都会觉得,为了孩子,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委屈都能默默忍受,只求孩子能出人头地,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为什么到头来孩子还会恨父母呢?

我觉得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给孩子的是有条件的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么是奖励,要么是惩罚。孩子想从父母那得到爱,都是要交换的——你考好了我就给你买玩具,你今天把作业写了,我就给你买零食……相反,考差了骂一顿,打一顿,表现不好了,不给你买什么什么……长此以往,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即使父母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了东西,孩子依然觉得那都是理所当然,是他们应得的。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因为我干了什么,所以你给我“薪水”,这是应得的,无需感恩。

那么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我们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我们爱孩子不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父母的要求标准后才可以得到。无条件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系,我们爱他,只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从小得到父母无条件爱的孩子,因为内心充满了爱,他们会成为一个有担当,懂感恩的人。他们学会了怎样去爱别人。

二.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父母都想拥有一个有主见、有个性、有独立思想的孩子。可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少了些耐心,总是迫不及待地替孩子做主,总是习惯性把自己的观点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孩子。理直气壮,不容抗拒。于是,孩子开始变得唯唯诺诺,随波逐流,甚至关上心门,选择了沉默,拒绝跟家长沟通。长此以往,矛盾就越来越多,爱也越来越少。

三.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跑得快快的,不小心摔了一跤。养育人马上会说:“快起来,不疼,不疼。”孩子泪眼婆娑地爬起来,一脸迷蒙,他明明感受到的是疼,为什么大人都说不疼呢?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感受,那会儿内心应该也是分裂的吧。孩子长期处于自我感受被否认的境地,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什么感觉,心也开始麻木起来。一个内心麻木的人,又怎能指望他们去感恩,去爱呢?

四.尊重孩子的内心。

父母也是从小时候一路走过来的,只不过,走着,走着,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忘记了小时候与父母抗争时的种种不满情绪。相信小时候我们在内心一定无数次有过这样的假想——如果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一定怎样怎样。可是,当我们真正成为了父母,我们也变成了当年父母的样子。尝试着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时刻提醒自己,他只是个孩子,多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不要用自己的观点来操控孩子,不要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

虽然这个过程很难,但是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感谢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我一直就想写一点这方面的内容,但又怕会无意中伤害

了我的亲人和朋友!我的一个亲戚,家里一直过得很平凡很宁静。大女儿学习没有

小弟好,不太懂事,爱玩,还有一点小男孩的脾气。小名阿洁。小弟学习很好,爱

帮妈妈做一些事情,很小就会做饭。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两个

小孩子,还要每天买菜做饭。幸好小弟帮了妈妈不少忙,所有的邻居和亲朋好友都

说小弟最乖最懂事了!转眼之间,洁高中毕业了,爸爸帮她联系了二中和三中,希

望她能继续深造。她却跑去工厂上班了,爸爸很失望,好希望她能读大学。后来她

还是听话去考了电大,也考上了,二十多年前没有电话,学校竟然没有通知她!半

年后她才知道,也没有追责学校,就这样不了了之!小弟也高中毕业了,他竟然没

有考上大学,又去复读,第二年考上大学了。从来没有离开家的小弟很兴奋,妈妈

却舍不得的哭了,每学期走一次哭一场!几年后,学校分配工作又去外地了,妈妈

还是每走一次哭一场!后来小弟有了一个女朋友,是他单位的同事,小弟叫阿达

,达的父母都反对这件婚事,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如果在外地结婚了,两个老人

将来怎么办?而且儿子很帅很高,有一米八的个子,女孩只有一米五,而且不漂亮

。更何况女孩家也反对,她原本己有男朋友,自己的儿子还没有谈恋爱,结婚后想

把儿子调回来根本就不可能!经过很长时间的沟通协调,达的父母终于答应他们结

婚了,他们出去旅游了一转,父母给他们请了客,给了他们几百元钱。当年达的父

母都在小的集体企业上班,每月工资只有二十多和三十多元。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

女儿,达的母亲请了半个月的假去照顾儿媳,带去了很多东西。并教会了达怎么照

顾她们母女,还留了一点钱给他们。 几年后他们又生了一个女孩子,当时姐姐洁

已经离婚回娘家住了,就把小达的大女儿接回家跟妈妈一起照顾!洁也没有儿女

,每天又上班又要照顾大侄女晶,有时候奶奶带去上班。九一年奶奶退休了,又

把晶的妹妹莹接回来照顾!谁曾想,一天晚饭后散步,同院的好几家一起去,隔

壁家的女儿把小莹从奶奶背上抱下来时,一辆飞驰而来的小车撞上了莹莹……

送医院抢救无效,小宝贝再也没有醒来……后来,奶奶就有一些抑郁了,对不起

宝贝莹,对不起儿子和儿媳妇!所有的同事家请客都不去,叫我们代表,厂里有

什么事都不去了!幸好这时老伴也退休回家了,女儿也下岗做了生意,每天都很

忙很充实了。大孙女也上学了,更重的是儿子和媳妇都一起调回来工作了,单位

也集了漂亮的房子,把大孙女晶也接过去住了。两个老人都跟女儿一起吃住,帮

忙洁一起看店。好像日子过得很好很好了!但是,经过这么多的波折和磨难,坎坷

,矛盾冲突却越来越多了,儿子和媳妇很少回来了。就这样,过年过节一起吃顿饭,父亲生病了,有时看望,有时

不理,有时晩上去看护,有时不去。几年后,老父亲去世了,孙女也大学毕业工作

了,在遥远的大城市。洁也早就没有做生意去打工了,还是母女相依为命。达和妻

子毎日上班,是公务员,买了车。休息时去到处游玩,一年也会回几次家,陪母亲

吃饭或请母亲和姐姐一起去家里吃饭。总之,无法跟姐姐和母亲交流沟通,从内心

深处恨她们!怨她们!母亲住院不去看望,生日不闻不问!母亲节也没有问候!母

亲时常以泪洗脸,八十岁的老人了,还有多少时间能陪伴?是抱怨过去的什么吗?

还是母亲和姐姐没有给他们任何帮助?精神上的关爱?经济上的支援?……不知道

!一个小时人人夸的儿子,一个聪明能干的儿媳妇!,一边是一个孤苦零丁的女儿

!做母亲的该如何选择呢?洁姐姐无儿无女的,将来所有的一切不都是你们的吗?

没有洁姐姐的陪伴,你们休假的时候谁陪母亲?母亲生病的时候谁陪她?洁姐姐

也是一个不错的女人,爱她的人也不可能没有!达弟弟和弟媳妇,你们都快退休

了!什么时候才能想明白?等将来后悔吗?你们也为人父母这么多年了……


身为家长的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失望、无奈、不知所措。难道是咱们养了个“白眼狼”!这个“白眼狼”又是怎么样培养出来的呢?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孩子是咱们给带大的,我们做父母的是否有责任呢?

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出生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小时候,父母竭尽全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物质享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同样的溺爱。孩子上学后,家长对他们说“你只需好好学习,家里的事都不用管”。孩子的自私、不懂得感恩,正是家长这样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他们长大后,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家长无关,认为父母付出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受之无愧的”,他们不知道对家庭和父母是有责任的。感恩是一种能力,需要从小培养,父母缺失这方面的教育,孩子的感恩能力就无从谈起。

有的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始终在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划定的路线走。这类孩子的痛苦是没有自我,父母又体会不到孩子的痛苦,甚至根本就想不到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因为父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又怎么能要求孩子爱父母呢。孩子长大后理智上明白应该孝敬父母,实际上因为和父母没有情感链接,只好走走形式,这样双方都不舒服,父母感到很委屈,我们对你那么好,你怎能这样对我们呢!

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和其他父母说孩子的缺点,极大的伤害来孩子的自尊心。咱们大人也不愿意听到别人说自己坏话,何况孩子,他们只是敢怒不敢言吧,为日后埋下祸根。有的父母给孩子吃、穿、给钱花时,嘴里叨叨不休,不考虑他们的感受,孩子长大后,对父母的态度,正是当年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所以,大家都要学习传统文化,父母学习做个合格的父母,孩子学习做个好孩子。

现在各种亲子辅导班,心理辅导课堂遍地开花,孩子要学会放下,放过别人,成长自己。父母不会智能手机、不懂王者荣耀、好多事情父母都没有听到过,这些不是他们的错,是时代造成的。有的孩子自认为长大了,不需要父母指点了,对父母询问的问题懒得理,觉得是浪费时间、精力。“长个脑袋就会的事,你就不会,笨死你”,瞧不起父母,觉得没有共同语言,没有耐心。造成双方关系紧张,孩子,你好好想想吧,你也会为人父母,你也会有自己孩子,你就是他们的榜样啊!

话说回来,第一代独生子女都已经结婚生子。作为成年子女应该学会理解父母,接纳他们曾经带来的伤害。毕竟在他们那个年代没有条件学习如何爱、如何培养孩子,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但他们的岀发点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妥当。我们要学会原谅,他们毕竟是生你养你最爱你的父母亲啊。要想改变现状,父母和孩子都要放低心态,心平气和的沟通,达到共识,血浓于水,没有什么比亲情更重要的。父母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知识;孩子要尊重父母,大家互相体谅,互相适应。构建和谐幸福家庭,靠大家共同努力,这是家庭每个成员的责任。

祝福每个家庭都和谐幸福!

作者:尹洪(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婚姻家庭与女性心理系主任)

李瑞凤(韦志中心理学网校学员)


什么叫父母一辈子拼死拼活为孩子?生孩子是为什么?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谁?是有一个无处安放的灵魂乞求你给他一个身体,还是一男一女有意或无意,有预谋或无预谋的种下了一颗种子,希望结出一个或几个自己需要的果实?我也是一个父亲,当我成为父亲的时候,我仔细思考过一些问题,我为什么生这个孩子,我为什么尽力供他好的衣食住行,我为什么竭力要给他最好的教育,我应该怎样和他相处。我也观察过很多的家庭,很多的父母,所有人都会说,我为了孩子怎样怎样,我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多么痛苦,我拼命赚钱供你吃穿,供你念书,十分辛苦,好好想想,怀上这个孩子,生下这个孩子,养育这个孩子,说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谁?难道不是为了自己?

一点问题,这个点有多大,我不信一个小问题可以让一个孩子真正的去恨自己的父母。就像很多父母委屈的说,我需要的很简单,只要听话就行,简单吧,真的简单吗?让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不让你做什么就不能做什么,你喜欢文科,他们偏让你学理科,你想当音乐家,他们非得让你当科学家,你喜欢活泼的女孩,他们非得放你找文静的,等等类似的事情很多很多,他们需要的是能控制的了你,你需要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向走,按照自己的意愿,脱离了他们的轨道就不行,哪个儿女能做到,做不到就是不听话,不孝顺。我儿子6岁的时候,他爷爷跟他说,老人说的都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你得听话,孩子很迷茫,来问我为什么,这样的话我从小到大听了无数遍了,我不想让我儿子也听这样的话了,我告诉他,你爷爷老了,说错话了,他说的不对。你还觉得听话是件很简单的事吗?你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吗?

说到公平,我觉得父母孩子之间从来就没有公平不公平,如果非得较真要分出个高低,那我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对孩子是不公平的。父母可以选择孩子,孩子却不能选择父母。有多少父母因为孩子性别,健康状况和一些龌龊肮脏的理由和借口抛弃,放弃,买卖甚至虐待孩子,又有几个孩子会因为父母贫穷,丑陋,残疾而嫌弃、离开父母?当我的孩子来到我的身边那一刻,他带给我的是喜悦,是希望,是我们爱情的结晶,是我生命的延续,从他对着你的第一个微笑,到挥舞着胖乎乎的小手小脚,从憨态可掬的翻身抬头到晃晃悠悠的扶墙学步,到他可以咿咿呀呀对着你生硬的叫出一声爸、爸!他成长的每一天都可以给我带来惊喜和无限的快乐,他给我的所有都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我生他养他,教育他,辛苦的赚钱与之相比不值一提,他带给我的是无比珍贵的。想想,当我老了,容貌不再鲜亮,身体不再健康,思维不再活跃,再久病与床上,吃喝拉撒需要人照顾,最后要死去,孩子处理后事,我给孩子带来多少麻烦和哀伤。我们第一次见面他带给我的是喜悦,是希望,是生机勃勃的正能量,当我们最后一面时,我回馈给他的却是病态,哀伤和死气沉沉的负能量。我们把出生的喜悦带给了我们的父母,却把死亡的恐惧留给了带给我们无限喜悦孩子。


爱一个人应该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大多数父母认为的自己对孩子的爱和付出,其实是经不起这一条的检验的,他们并不是为孩子奋斗,而是为了让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奋斗。

所以,孩子成年以后很容易对父母不满意其实是因果循环,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也是如此的,当孩子不符合他们的预期,比如成绩不好,比如淘气的时候,父母就会因为这“一点问题”而训斥孩子,甚至喜欢用不要你了,不爱你了来做威胁。而且父母自己是意识不到自己其实是在伤害孩子感情的,而是会觉得的自己在为孩子好。

这样给孩子传递的感受就是,我必须符合我爸妈的要求我才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和爱,于是孩子在成年以后自然也会用同样的态度面对父母,你必须要符合我的期待我才会爱你。

其实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这句话值得商榷,但孩子对父母的爱都是无私的,这一点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在孩子小的时候,无论父母怎么打骂孩子在精神情感上伤害孩子,孩子还会深深的爱着父母。

育儿这件事付出和收获永远成正比,你付出爱就收获爱,你付出控制和自我感动式的牺牲,收获的也自然是塑料花亲情。


引言:盛极必衰,当一个人掏心掏肺把能够的最好都给了以后,再想给出更好的,抱歉,无能为力了。


一、因为习惯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有人对你说“每次呼吸空气要收费”,你会怎么想?

你肯定要大骂这个人“傻逼”,我天天呼吸空气凭什么收钱?(别说空气这个例子不靠谱,土地不也收费了?)那么父母的照顾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东西成习惯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底线”。

乞丐到小王家乞讨,他给十块,第二天乞丐又去,又给十块,持续两年。一天只给五块,乞丐:以前给十块,怎么现在给五块?小王:我结婚了。乞丐一巴掌打过去:妈的,你竟拿我的钱去养你老婆?

朋友的底线是 “不害我,就能当朋友”;父母的底线是:“全心全意的对我好”。一旦做不到那就会逐渐减分,积累负面情绪。本来对你好是施恩,当你习惯了以后就变成了还债,因为少给了就变成还债了。

还有我发现一个问题,古代人崇尚“孝”,不孝是一中罪名,在唐代甚至祖父母、父母犯了罪,子孙不但不设法包庇隐匿,反而揭发检举,便被视为不孝行为,要负刑事责任。到了现代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当一个好家长,天天嚷着“为什么当父母不用持证上岗”,却不考虑孩子的引导。

当社会上一面倒的宣传家长对孩子好是应该的义务,再宣传一些家长的负面新闻,你觉得处于叛逆期没有形成足够社会认知的孩子会被怎么引导?出现这种情况很奇怪么?看看这几年的医患关系吧,这才是真正莫名其妙的东西。


二、因为利益

这还是一个观念性的问题,所有人包括父母和孩子本身,都认为父母的利益以后都是给孩子的,当孩子产生“你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这种想法的时候,你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可能会减分,因为你的支出都是在花他的钱。

而子女什么时候最孝顺呢?父母病危的时候。因为遗产要出来了,这几年懒虫儿看过的争遗产打架、吵架、断绝关系的例子太多了。甭管平时是吵架还是和睦,牵扯到利益了,就都孝顺了。


总结:想解决这类问题,首先是自由。父母自由、孩子自由、财政自由、生活自由。大家清清爽爽,有什么问题自己解决,搞不懂了再找爹妈,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不是一个概念。其实亲人之间不用那么多弯弯绕绕,但是有一个更合适的相处模式,会让彼此的生活更美好。(爱情不算,婚姻靠爱情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技巧运营才能生活下去,这个会下次文字更新的时候说,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决定我的更新速度)



其实这个问题很常见,父母为孩子奉献一切,而子女大后,尤其是子女较多的家庭,在子女成家之后,更是会因为一些琐事而怨恨自己的父母。比如前几年,重庆万州一个村里面的四个儿子没人愿意赡养自己的母亲,85岁老母亲在新年的第一天夜里凄惨冻死自家儿子的家门口,四个儿子真的是禽兽不如,这里多说两句,试想即使平常路人在冬天的寒夜敲门,但凡正常的人也会帮忙接济,可是四个儿子啊,竟然在新年之夜将自己的母亲拒之门外,以致于活活冻死,真想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四个禽兽。

言归正传,将这个问题一分为二来看待,这个问题中谈到了两个主题:一个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这里简称为父母之爱,一个是子女对父母的的爱,这里简称为子女之爱,我们的问题是父母之爱≠子女之爱。

父母之爱

父母之爱是无私奉献的给予之爱,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在给予,父精母血,母亲的怀胎十月,父亲给的第一辆玩具,母亲给添置的第一件漂亮的衣服,一直到父母的的离去,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无私奉献给予的爱都不会终止,小学担心我们学校里是不是调皮,有没有好好学习,中学担心我们是否压力太大,吃穿用度够不够好,大学又担心我们毕业后是否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工作后又担心我们的终身大事……父母这种给予的爱是贯穿一生的。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为了供我们姐弟三个上学读书,印象中,父母都没怎么添置过衣服,家里每年的粮食收成也全部用来贴补家庭的吃穿用度,以及我们三个学费,几乎每年过完年,父亲就早早出去务工了,听母亲讲,为了多挣点钱补贴我们三个用,父亲在外边特别的节省,生病了也舍不得去看;后来我记得我二姐大学那会儿想报一个北大青鸟8000元的培训班,家里那会儿也没有钱,父亲毫不犹豫的把家里那一大囤麦子给卖了。父母都是宁愿委屈了自己,也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孩子。

子女之爱

子女之爱是“自私自利”的索取之爱,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在索取,从母亲的第一口母乳开始,年少时想要更好的玩具、更漂亮的衣服,长大后想要父母给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人脉,有孩子后想要父母免费来做保姆……

一边是无私奉献的的给予,一边是“自私自利”的索取,其实本就是一对矛盾体,有那么一天当索取方的要求,给予方不能满足时,肯定就会产生矛盾。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以及引导,子女可能就会怨恨自己的父母。因为他可能从来就不知道怎么去体谅和爱自己的父母。我记得前几年发生在我老家的一件事,这个家庭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算是老来得子,对小儿子特别的溺爱,后来孩子十七八岁的时候沉迷于游戏,甚至偷家里的钱去上网,后来有一次偷了1000元,被父母发现后说了几句就负气离家出走,父母把他追回来之后,他恶狠狠的对父母说:我记着你们这次。不久自己喝了农药,喝过之后当天也不跟父母讲,直到后来疼的受不了了,在父母的追问下,才得知实情,就医已晚,到最后白发人送黑发人,何等的悲凉。

其实我们常说的三句话,刚好可以代表从子女到父母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子女者只知道索取而不懂感恩: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第二个阶段,为子女者成为父母后发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第三个阶段,明白之后想为父母做些什么的时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子女成长的过程,父母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子女遇见事情的时候,要多多体谅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做些实事,别到明白后,一切已成憾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云南小学生被7人霸凌无人理,母亲一招反击,霸凌者家属跪地求饶
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唠叨
文档(1).docx
溺爱出歪苗
再富也要苦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