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僧的原型足以秒杀所有的冒险家!

《西游记》整部小说都是围绕着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拜佛求取真经而展开的,属于如来佛广佛教文化而开展的一项大工程。同时在凡间,这项工程间接成就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政绩,李世民以伯乐的形象出场,让唐僧便成为这项求经之路的“代言人”。

身为一个国家级土豪,李世民为唐僧添置了锦囊袈裟、九环锡杖等行头,花费了国库七千两银子。当然,对皇帝来说这七千两银子的投资花得超值!为了避免唐僧一去不复返,李世民还与唐僧结拜为兄弟,亲自送他上路以表重视。出发之前,特地将准备好的通关文牒和沿途化斋紫金钵盂拿出,于两杯素酒中嘱咐他:“宁惜本国一撮土,莫恋他国万两金。”

唐僧终于上路了,并有两个随行和一匹马,但两个随行和一匹马最终只是个跑龙套的命,很快小白龙将两人一马吞掉吃了,使得西游团队开始全新洗牌,开始了西游奇幻之游!对于一部长篇大作来说,吴承恩如此设置实在是妙哉,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唐僧原型的西行到底有没有如此好的“开篇”呢?且让我们来看唐僧的原型。

历史上的唐僧本名叫陈祎(西游记中为“江流儿”),他出家之后法名玄奘,他博通经论,鉴于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游历各地,参访名师仍难得定论。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得闻天竺僧波罗颇密多罗(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抵长安,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玄奘立即登门向这位印度高僧请教。玄奘听他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求得真识,统一佛学思想的分歧。

然而玄奘没有小说中这么好的福气,他到西天求取真经完全是个人意愿,并非受命于李世民,因为李世民压根就不理会他。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请允西行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因为当时唐朝与西北突厥人正有争斗,所以禁止百姓私自出关,然而命运总在无形中指引着一切,玄奘等来了机会。贞观三年(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部分灾民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玄奘的西方行历程虽没有九九八十一难,整个过程同样异常艰苦,危机重重,多次险些被抓。玄奘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地界时曾为当地僧众祭坛说法,当时凉州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镇,防备颉利可汗的突厥军队,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圣旨封锁边关。然而玄奘却仍坚持西行,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过玄奘的名声,但圣旨在前他必须执行,便让部下转达他的命令:不许西行取经,立即回京。

玄奘为此焦急之时,当地的慧威法师十分敬重玄奘,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两人秘密护送。为防止白天官兵捕捉,他们便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他们骑的马累倒死掉,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也到达了瓜州。州吏李昌信奉佛法,对玄奘的行动和精神敬佩,当即撕掉文书,让他尽快动身。

之后,玄奘买得一匹去过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马,新收了一名叫做石盘陀的胡人徒弟。这一路上虽没有什么妖魔鬼怪,玄奘的这三名徒弟却不给力,先是慧琳、道整二人不堪远行,遂回凉州,后来玄奘与石盘陀偷渡玉门关,几度冒险的经历让石盘陀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石盘陀将刀架在玄奘的脖子上,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石盘陀最终不忍伤他还刀入鞘,只是再不愿同行。如此艰难的行进使玄奘进一步下定了西行的决心:不到印度,终不东归,纵然客死于半道,也决不悔恨。

然而这只是个开始,我们可以看玄奘之后又途经过哪些地方:越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长达13800余里。

这途中,玄奘孤身走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大沙漠上,白天没有行人,黄沙飞扬,如同下雨,晚上看见人兽骨骸发出的磷火,闪闪烁烁,阴森可怕。他曾迷路,曾五天四夜没有找到水喝,曾累倒在黄沙上,但他都坚持了下来。

在高昌国他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再三挽留他希望他留下传播佛教,玄奘婉言谢绝。高昌王见软招不行,便以扣留的方式逼迫玄奘,却不想玄奘三天滴水不沾,仍拒绝留下。国王深为他的精神感动,遂放他西行并给玄奘极高的礼遇,送他4个徒弟,30匹马,25个侠役,并写了24封公文给玄奘西行经过的各个地方,以国家的名义请求关照玄奘。

此后的物质条件变好了,但前途依然坎坷,玄奘至层支国,在终年不化的积雪中行走艰难,同伴死了三四成,马匹骤减。到了康国,由于当时百姓不信佛教,差点用火焚烧了玄奘的两个徒弟。到缚喝国,玄奘留住一个多月,学习佛教经书,之后他不顾旅途疲劳,多次在一些地方停顿读经,并与当地佛学大师辩经。一路颠簸一路讲经,十分不易。

路上,他遇到过强盗,几度闯过生死,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终于到达了印度。玄奘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由于玄奘辨博出众,所到之处必讲经释疑,同一些学者开展辩论,使得他名声大噪。他出色的造诣招到印度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顺世外道自以为学问高深,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把自己的头砍下来。寺中众僧闭门不出,任他叫骂三天。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门前扯下经义,遂讲解经义,外道听玄奘讲经心下叹服,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及时制止了他,并让他做自己的仆人。

不久,玄奘准备与小乘宗师般若鞠多辩论,研究小乘经典时不得其解便请教外道。外道惊异:“我是仆人,怎能给主人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理应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讲解完毕后,玄奘感激他,将他放走。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不仅如此,他出席戒日王主办的全印度佛旨辩论会,高深的佛学造诣和威望,竟没有人敢向他发难。玄奘求学的目的达到了,带着佛经取道回国。在渡信度河时,遇到风浪,50来册夹经书落水,玄奘痛惜万分,并设法弥补,并派人到乌长那国补抄。到了于田,又派人去屋田、疏勒等地方访寻经书。 贞观十九年(649年),经历了17个春秋,玄奘携带梵文经书357部回到长安。

《旧唐书》说他在西域十七年,通晓多个国家的语言。有人说玄奘通晓一百多个国家的语言,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玄奘的确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这一点无可置疑,从他的印度之行,与回国后所在弘福寺、慈恩寺翻译的佛经译书75部,1335卷就可以看得,其外语实力很是优秀。

从历史角度来说,玄奘到西域取经的事情并不是先例。早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有记载,汉哀帝时期,博士弟子秦景让伊存口授佛经,当时的人还是不怎么相信,后来汉明帝晚上睡觉的时候梦见有金人在宫殿中飞行,他觉得很奇怪,便就问满朝的文武百官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傅毅解释,这就是佛,于是汉明帝就派人到天竺取经。

三国时期,有个叫朱仕行的人也曾到过西域,取回佛经,除了他,还有僧人法显、慧生出使西域,取回佛经。这些西行的僧人,其经历与玄奘很是接近,大多数都是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如果把这些人的经历也写出来,很有可能是一部部各具特色的《西游记》。

而明朝的吴承恩则根据玄奘这个最经典的经历,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以及民间的一些传说,创作出这一部伟大的巨著《西游记》。但是在他创作《西游记》之前,有关《西游记》所涉及的故事雏形早已形成,只是没有那么系统地写成一部书。

也有人提到《西游记》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比吴承恩这一个版本还早,故事大体相同,细节却差异很大。较早版本的《西游记》开篇讲唐僧的来历,与吴承恩笔下的唐僧形象大不相同,这个唐僧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很是灵巧。对待官员,他说:“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忠孝两全,余无所报。”对待妇人,他说:“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长。”不仅如此,对孙悟空的描写更是离奇,说悟空不是石猴所生,而是很热闹的一家人,不仅有兄弟姐妹,竟然还有妻室,是一位金鼎国的公主。后来在取经路上也有八戒、沙僧等等情节。较早版《西游记》的结局与吴承恩版《西游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师徒四人到达西天取到真经准备回去的时候,如来佛突然说道:悟空、八戒和沙僧并非人类,不能再回东土,由座下四名弟子送唐僧回去。眼看取经大功告成,如来佛这一招把三个徒弟的功劳架空,悟空几人不久纷纷圆寂,此手段比吴承恩笔下两个尊者所要“人事”更加具有讽刺意味。

不管哪一个版本的《西游记》,均是以玄奘为原型,不仅是对于玄奘取经传奇经历的神异解释,也说明了求取正果的艰难。无论怎样,玄奘到西域求取真经的确让世人折服,唐太宗就曾亲自撰写过七百八十一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文中赞玄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足见其评价之高。玄奘病危时,唐高宗曾派多名御医救治,得知玄奘逝世,唐高宗哀恸伤感,反复叨念“朕失国宝矣”。

玄奘不仅是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还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属罕见,可以说,玄奘历尽千辛万苦赴西域取经的经历,足以秒杀所有的冒险家!

本文属中华书会团队林焕煜原创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化的唐僧与真实的玄奘
读西游:唐僧取经时是偷渡出境
悟空因被骗戴上紧箍才想打死唐僧,石槃陀为何要暗害玄奘大师?
与“百家讲坛”的一段因缘——孙悟空来由初探
从“动物世界”的角度探秘《西游记》
孙悟空“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