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妙果连载735:超然物外,是降服自心的一剂良药

首先,超然物外,是决不轻易为外物惊动。

什么是“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简单地说,就是行走坐卧,哪怕是独处之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庄严稳重!“奈何”就是无奈,就是圣人也不能改变世间人主观上固执地要做什么。而且,道也不会阻止我们如何选择,反倒是我们自己需要考虑:如何选择,才能合道?所谓“万乘之主”,这个“乘”(shèng)的原意是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万乘之主”意指大国之主。既然已经是大国之主了,就应该以天下为重;既然已经身居庙堂之高、尽享天下之供奉了,就更应该超然处之,而不能沉溺于其中。而世事却总是相反,千古以来,多少万乘之主都是自命不凡而轻视天下呢?

自古及今,我们从未见过没有百姓的君王——既然是君王,就不可能独立于人民之外而存在。既然是万乘之主,那是因为他先拥有万乘,而后才能成为万乘之主;否则,失去万乘之所谓主者,只是丧家之犬而已;失去天下百姓之所谓君者,也只是亡国之君而已。所以,是万乘之主,就必须要重视“万乘”;是万民之王,就必须要重视万民!任何人都不能只重视个人荣誉而自失其重,也不要因为盲目躁动而自失根基。因为老子明确指出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失其根则不长,失其君则不保。

那种人人向往的人生自在圆满的境界,就是无论外物如何变幻,都不足以惊动他们的内心,这就是超然物外。本章要阐述的“超然物外”是三种心境:一是淡泊,二是空灵,三是慈悲。淡泊于外物,丝毫不计较得失,心灵便逐渐空寂;空寂之后,多重时空的万物与众生便会次第显现,由此而证悟到越来越高的天之道、越来越大的时空;然后,再由此返顾尘世。尘世的一切发生都是我们生命中必须的“受”,我们在地球生命大学的功课挑战中,要坚守住善的本性——别人昏聩制造问题,我们就用慈悲之爱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慈悲之心就会越来越突显。等到做好了功德再全部放下,全部归功于国家、归功于大家,让自己成为一张白纸,并且保持这样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在这张白纸上书写生命的华彩篇章了!

所以,超然物外,是降服自心的一剂良药。

其次,避重就轻,会失去根本。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是本章的收尾之句,也是与开篇首句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来了一个首尾呼应,再次强调了本章的主旨:避重就轻,会失去根本!

人们常用“丢了西瓜捡芝麻”来形容因小失大,但倘若不顾重而迁就轻,结果可不只是损失大小的得失问题,那将是丧失根基、涉及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了!外物的存在本身,不过是它们存活世间的一个环境。环境中的一切人事物的变化,都不过是对自己的考验或磨砺。考验或磨砺什么呢?就是要通过种种场景与途径,促使我们不断强化先天的本性、不断去除后天的观念、不断偿尽以往历史中欠下的一切罪和错,最终顿悟相应时空的全部天机。因此,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即使外物蜂拥而至,他们也不会大喜过望,因为外物仅是助他们看淡名利的考题而已,他们绝不会为了这种快意的享受而迷失本心;反之,如果外物蜂拥而去,他们也不会追悔莫及,因为他们知道最大的依靠是正信,而非林林总总、飘忽不定的外物。

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清静。因为,每个人都来自道——道创造了宇宙,创造了天地,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人本身就具有大道基因,人本来就是天性无私的化身,人本来就具有创造、广大、平衡的功能。我们的自性是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无来去,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但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些本来具足的自性之根的话,本来清净就变成了躁动不安;本不生灭就变成了生灭不已;本无来去就变成了来去不定;本不动摇就变成了摇摆不定;本自具足就变成了缺漏不止;能生万法也就变成了无明障碍……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再次,人一旦走上悟道行道之路,上天必定管他。

人一旦走上悟道行道之路,上天必定管他!他所面对的任何人和事都不可能存在偶然,都是必定要发生在他身边或身上的。而这一切的来去,又无一不是针对他的考验、磨砺与提升。目的既然如此,他当然不可以看重外物本身,而应当看重外物对他心中的“小”处与魔性的触动及暴露,然后不断反省,不断修正,一日更甚一日的纯净。超然物外的气度就是在自自然然中做到、造就的。

人一旦决心求道,上天必定管他!他所面对的任何人和事都不可能存在偶然。如果一片落叶、一抹暗香、一句不舒服的话、一位佳人或一枚金币都能惊动求道者的心思,都能使他神情恍惚、百念丛生,那他就根本做不了求道者!超然物外的气度与胸襟,决不可以强为,而是自自然然地做到。这一点,不经受长期的考验与磨砺,决不容易造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共读】《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老子》第二十六章解读
我们一起学习体悟《道德经》(二十六)
爱是什么?爱是一剂良药
时光,是一剂良药活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