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妙果连载789:“自知者明”是一种向内修的维度境界

《道德经》第33章 第三层面,向外和向内是两个维度——向外修,只能得到枝叶;向内修,才能得到根本、源头的力量。

首先,“自知者明”是一种向内修的维度境界。

“知人者智”和“胜人者有力”,这都是讲向外的维度,因为这是与别人比较而言,结论是变化的、不是真实的。而“自知者明”和“自胜者强”,则是在讲向内的维度,也是一种内修的境界。

所谓“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是向内的。生命的意义不仅是认识自己,更在于创造自己。我们的生命中,始终有两股力量,一股是创造性的、另一股是破坏性的,它们双方各有势力,战场就是我们的思想,而命运就是在这种思想理念的争斗中诞生出来的。比如当感恩和知足占据你的思想时,你就会发现,即使风雨飘摇,但内心一片宁静,未来充满希望;反过来,如果埋怨和贪婪占据你的思想时,即使堆金叠玉,你也不可能感到幸福和满足,只会在不停地索取和占有中,感受生命的匮乏!

在生活中,有卜卦的、看相的、摸骨的、说数的,这些都可以说是识人的一些方法,但对一般人来说,对他人的认识,还是要通过观察他人工作与生活中的所言所行来实现。但不论对个体的人认识如何到位、如何深刻,这些也仅属于“知人”的小术而已,还没有上升到对人的本质和本性上的认识,因此也谈不上“明”——本章老子说的“明”就是弃智绝学、回归道心、洞察规律。

万物存在必有其根源与本性,这个根源就是“道”,这个本性就是“德”,道德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其实,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其他宇宙生命空间之间,都有特定的生物波联系——好事做得越多,并且越不为人所知时,就越容易接收到宇宙力量的支持与祝福。《道德经》的核心是和谐,惭愧心能消退罪恶心,认不是能开天堂门。只有人心和谐了,才有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其次,一个懂得“内照”的人才能真正“自知”。

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出处就是“自知者明”。明,就是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样的人外在表现可能并不出众,甚至有可能像老子所说的“明道若昧”——“昧”是昏暗的意思;“明道若昧”的意思就是说:有大智慧的人,有时看起来并没有多聪明;反而是那些有小聪明的人,才对争强好胜、博人眼球乐此不疲,这就是“不明”。“不明”的人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瞎碰——顺利时,就趾高气扬、不知天高地厚;不顺时,便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其实,这些都是不自知、不明的表现。

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但“自知者明”,这是因为“自知”是“知人”的基础,比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我们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但最难透彻了解、准确认识的也是自己——因为太主观了!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尽天下万物,但无论怎么调整角度,都照不到自身。只有当这面镜子粉碎、与外境融为一体时,它才能突破原来的局限,站在不同的维度,认识那个真正的自己。

正因为“自知”太难,所以能“自知”才是厉害的!彻底的“自知”不仅需要“外照”,而且需要“内照”。一个懂得“内照”的人才能真正的“自知”,才有资格被称为心境空明的“明”——“明”是内修的境界,而“智”是外学的范畴,所以二者相比,“明”的维度远远不是“智”这个层面所能想象和企及的!

再次,自胜者不是在枝叶上做文章。

“自胜者”的特征是:外表看似柔弱,但内心极其强大。水就是这种外柔内刚的代表——从一个点上看,水好像是随方就圆、不争处下的;但从整个过程来看,就会发现水是奔流到海绝不复回、潮起潮落从不爽约的,这种刚柔并济的最后结果是反而成就了水的圆融与强大。许多人不懂得自胜者这个强弱平衡的内涵,如果一味刚强,必然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自胜者强”就是让自己时刻不忘自己的“道”,让自性之道至精至纯。这样,守住了自性之道,我们做什么都可以成功,都能够天长地久。

老子所说的“自胜”是向内的——就是了解自己、征服自己;也是一个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的过程。“自胜”虽然是“胜人”的基础,但“自胜”的目的不是为了“胜人”,而是通过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让生命突破到更高的维度中去!这是一个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的过程,没有大定力、大使命很难完成!所以能够“自胜”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真正的强者——这种“自强”是自励自进的过程;是“内修”的境界;是不断反省、不断自律、不断精进、不断升华、并且永不停歇的伟大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庚桑楚
孔子言天命:存敬畏心,持进取心
人惧怕死亡的根源是什么? 正常情况下,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
《庄子·庚桑楚篇》解说(1·9)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之心得分享
孟子的“四端”与道德根源 ——从“万物皆备于我”所想到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