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北京工作22年的片段

一.初次亮相

1992年底,我到北京市工作,首先联系接受单位。第一个单位是海淀区知春里中学,这是一所普通学校,当他们看过我的简历之后,很痛快地就同意接受我,并开出了相应的证明,这样我从张家口调回北京市的路就算通了。

可是我还没有到知春里中学报道,就有亲朋好友劝我,到其他中学去试一试运气,比如到人大附中去试一试,如果能够调到人大附中,那么孩子也能到人大附中上学,而且个人今后的发展前景也会更开阔一些。于是我大着胆子到人大附中去试讲。

人大附中当时已经是北京市的重点中学之一,在海淀区也赫赫有名,据说那儿的老师个个都有很强的实力,而且招收新教师也是层层把关,严格要求,条件苛刻。我反正有知春里中学垫底,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试一下也没有关系。拿到讲课的内容后,我认真分析了一下,觉得不能用在张家口一中时第一节课的旧办法,而要有针对性地用给好学生上课的思路来讲课,内容要深刻,题材要广泛,知识要系统,习题要有新意。于是我准备的内容比在普通校上课的内容差不多要多出一倍,难度也够可以的。上课时,学校的书记、两位主管校长、教研组长和听课老师差不多来了有20位,我也索性放开了讲,发挥我的长处。本来应该听两节课,在第一节课上完之后,休息的十分钟时,大部分听课的老师都撤了,我一看这个情景,就知道我基本上过关了。果然第二天,学校就通知我说,可以到人大附中来任教。这样,我在感谢了知春里中学对我的帮助之后,就顺利地进入到人大附中了。

初次亮相的体会是试讲亮相一定要心态平稳、充分准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讲课方案等,才能有的放矢,尽显你的才华。在后来的若干年中,我经常参加旁听准备新调入老师的课。发现有不少老师,看他们的档案及履历都非常出色,但一到实际听课,就总感到不是那么满意,而且许多在当地所谓的专家级教师,在回答我们的随机提问时,也常常感到对不上口。可能一节课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调动时的听课就是凭一节课定前途的。我们明知不十分合理,但也爱莫能助。有一次,我原来所在的张家口一中有一位教师(教英语的)也想调到人大附中来,找到我请我帮忙。我说,别的忙我帮不上,但你怎么备课我到可以说上几句,即一定要打破原来的思维框框,要多准备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不妨自己先问个为什么,看看能不能说的完善圆满。在课堂容量上也要事先有个预判,防止时间到了还没有讲完,同样也不能出现内容讲完了却还没有下课的现象。最好是在下课前一两分钟恰好讲完,最后再来一个简单小结,使得首尾呼应,是一堂完整且目的明确,效果明显的教学课。他按照我的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听课后的效果就非常好。

 

二.教超常儿童的一点体会

我在人大附中接手的第一个班是初中一年级的第一实验班,这个班的学生大都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参加各种数学竞赛的培训,每一个孩子从小开始,就没有休息过星期日。每到星期日,就由家长带着到处上课,其中以奥数课为主,有的孩子一天之中上三次奥数课(在不同的学校,有点像演员赶场子一样)。然后就是参加各种竞赛,取得北京市或海淀区前几名的学生在这个班中也大有人在,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一段学习上的光荣史。所以这是一个由超常儿童组成的特殊班,其中的学生智商水平在160以上的占80%,个别孩子的智商高达200多。

现在这个班交到我的手中,而我一直是教正常学生的,并且主要教的都是高中,初中的内容不那么熟悉,而对于数学竞赛,那就更生疏了。可是任务交到我的手中,也没有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好硬着头皮开始吧。

于是我马上去新华书店买了一些相关资料,又跑到图书馆借了一些与数学竞赛相关的书籍,自己先从头开始学习。数学竞赛的问题与我们普通见到的数学题不大一样,题目中的知识点不一定特别多,但问题的出发点常常变化,思维量也增加了不少,一道普通的题经过变化之后常常是变得面目全非,让你根本想不到。到有点像脑筋急转弯,但脑筋急转弯往往跨学科,并联系生活或用笑话的形式来揭开谜底,数学竞赛却实打实的都是在数学中转弯子,有的时候转来转去到有点像迷宫了,如果其中一个弯没有转对,那就会走进死胡同。或者是像水浒中祝家庄的盘陀路,非得看见那棵杨树转弯才行,不然的话你不知道诀窍就是走不出来。

我拿到这些资料之后,连夜加班加点,把自己投入到数学迷宫中,在里面左转右转,争取把每一条路都走一遍,看看到底思维的突破点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会走入死角,什么地方会进入盘陀路等。这样做到心中有数,即使学生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也能知道这个思路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感谢中学和大学教过我的老师们,是你们的教诲使我的数学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基础,于是大部分问题都能很快地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样我也逐渐从一个数学竞赛的新手,过渡到基本胜任的合格的教师上来。

有了基础,教课也心中有了底数。那么下一步就是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习惯。超常学生的思维是有点摸不准的。你认为这样是正确的,可是当你刚开始讲了一个开头之后,马上就有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并从另一个角度讲他的看法。这时,你不能摆老师的架子,硬把学生的意见压下去(虽然一听就知道,他的意见中有悖论)。而是要循循善诱,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把所有的意见都讲出来,老师也不要急于马上反驳,而是可以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让大家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往往这样一来,学生思维活跃了,方向也逐渐明朗,这时再由老师做最后总结,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和最后的结论。表面上看,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同学们的思维开阔,数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这些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按照我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现在对这些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进入第三层次(见我的拙文在张家口的十二年生活),即是否能掌握必要的研究数学的方法。实际上,只要下功夫、肯投入,这批学生个个都能掌握较好的研究数学的方法。起点不同,要求不同,效果也不同,这也是因材施教所能起的作用。不然的话,如果用对一般正常同学的教学方法,所有的问题从课本谈起,慢慢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可能这个班的许多学生就不再听你的课了。往轻了说,这些学生在数学课上将自学其他学科的内容,往重了看,那么这个班的数学课很可能会乱成一锅粥,无法控制。

我在这样的一个总体把控的观点下,抓住研究数学方法这个重点,用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典型例题,再在提高数学模仿能力高质量的举一反三思想这两点上下功夫引导,使我的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当然,只要这帮学生愿意学,成绩不用担心。

 

三.站在新起点上重新学习,在数学竞赛的道路上迈进

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我参加了北京市海淀区数学竞赛教师研讨班的学习,师从北京大学的张筑生教授。

后来我在北京市数学竞赛学校担任教练员,一面学习,一面实践。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我才逐步走向成熟。

(详见拙文我的成长历程中第五部分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中跟随张筑生先生学习和在北京市数学竞赛学校担任教练员一段

 

四.适应新情况,再次担任高三毕业班工作

1994年,我在人大附中的教学又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变化。那一年我接手高三年级的第一实验班的班主任和数学课。从此之后,我大部分时间的数学教学与高三毕业班连在一起。二十年来大约教过13届高三,共20多个班级,教过的学生有1000余人。

(详见拙文我的成长历程中第五部分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中重教高三毕业班一段

 

五.学习计算机,用新的教学手段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1995年开始,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在全国悄然兴起。其中计算机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从那一年开始接触计算机,并开始了学习研究计算机与中学数学教学的结合应用。几年来学习了office办公软件,用word软件编写教案,组织试卷,用PowerPointPPT教学课件,几年下来编写、录入的教案和练习题大约有近百万字,PPT课件有近千份,基本上把高中数学各个章节的内容都包括进去了。

同时我又学习了用几何画板软件解决数学教学中的画图问题。并在中央教育电视台举办讲座,讲解如何《应用几何画板动态研究数学问题》。随后我又参加了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数学)》的命题工作。在全国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又把我多年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具体体会做了详细的讲解,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详见拙文我的成长历程中第五部分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中学习计算机一段

 

六.担任《数理天地》杂志的责任编辑工作

1995年后,我在数理天地杂志社担任了责任编辑一职(是业余的)。这是一份全国性的数学教育杂志,对象是中学生。由于是月刊,还要分高中和初中,所以每月要编两本杂志,我主要负责初中期刊。

杂志看起来不算什么,可是如果真的要从一无所有,两手空白开始,还是挺不容易的。首先每一期要确定一个或几个主题(一般不能超过三个),然后针对这个主题去选稿件。稿件的来源是各地老师们的投稿。每一期要选四十份稿子左右(从五六百稿件中选),选出内容合适的稿件之后,要一份一份修改,有时要大段大段的修改,因为每一份稿件在刊登时的字数是受限制的。而且由于写作人的水平高低不等,写作的习惯也完全不一样。有的作者题目不错,但论述的一塌糊涂;有的作者则篇幅太长,怎么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作者则收集了一堆内容,可是归纳不起来,成了一堆散沙。总之每一篇稿子大约都得修改三分之一左右,才能符合这本杂志的需要。最后还有总的字数的限制,即杂志不能留空白,也不能超出印张来。

修改完之后把稿件交给录入人员,几天之后,开始一审。一审那比选稿还要麻烦,因为这时需要你一个字一个字的校对,要把录入工作中出现的错误都找出来,用红笔画上相应的修正符号。可是数学公式、符号中的录入错误那是防不胜防,层出不穷。一审结束之后,再看那份原稿已经是红字多于黑字了。这样的工作每月一次,而且都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所以编辑工作也真够不容易的。后面的二审、三审不归我管。

虽说是工作辛苦一点,但这段时间的编辑工作对我也是一种学习和锻炼的过程。首先说是学习。因为每月选稿时要从几百份稿件中选取,这些稿件你起码要粗看一遍,选完之后,对于确定要使用的稿件则要反复推敲,仔细修改。对于这些稿件中的观点、例题以及相关结论那就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而这些文章来自全国各地,也就是说,你每个月都在与几十位老师的数学思想进行交流与碰撞。其中虽然有你原来已经掌握和了解的东西,但也有不少是人家本人的原创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不然的话,何必拿到这儿来发表呢?所以只要你思想开放,不刻意抵触别人的新想法,一定会有不少的收获的。

再说锻炼,修改稿件本身就是一种个人素质的培养过程。前面我说过,一篇稿件至少要修改三分之一,一是因为字数受限,二是因为讲解的习惯不同,特别是数学老师,文笔大都不那么流畅,而且死气沉沉,很少有吸引别人眼球的新意和锦上添花的笔锋。所以要求编辑必须在不改变作者意图的条件下,删繁就简,意简言赅,而且能够创出新意来,使作者看了之后觉得也能接受。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是作者的朋友,而不只是一个吹毛求疵的傍观者。

慢慢地我发现,大部分写的比较好的作者,大都是大城市或有名的学校中的优秀教师,边远地方的来稿,很少有能初选入围的。偶尔出现几篇文章,经过再三斟酌,剩下的真是寥寥无几了。我也是从小地方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知道在基层工作的老师的辛劳疾苦,写作则更是不易。而现在为了评职称,硬着头皮写的稿件,到我这儿轻易地就给枪毙了,我也于心不忍,于是只要条件允许,看到他们写的稿件还能说得过去,那我就在稿件上反复修改,争取能让它登上杂志。就是这样,登出来的份数仍然是极少数的。只不过尽了我的一份心而已。

这份工作大概干了两年左右,由于学校内的事情太多,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只好辞去这份责任编辑的工作。

 

七.20多年来的出书与命题工作

回到北京,进入人大附中,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眼界更宽了,同样也进入了更多人的视线之中。

1994年,我参与了在中央教育台举办的《数学奥林匹克电视讲座》,讲的是数论在竞赛中的应用,这套讲座最后出版成书,也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与全国中学生见面。当时内容不多,我记得也就一万多字的稿子,可是我小心谨慎,一字一句的核对落实,大约用了二十天的时间才最后定稿完成(毕竟是第一次写书,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

1995年,我参加了《华罗庚数学学校数学课本》这一套书的编写工作,我担任了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课本(上、下共四本)的副主编,并参与四年级与五年级的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算下来我自己编写的文字有五六万字,审查的文字有三十多万字。

1996年,我参加了《中学题典》这一套丛书中初二、初三和高二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其中在初三部分一书中担任副主编。这三本书中,我自己编写的文字有十六、七万字,审查的文字有三十多万字。

同年,我又参加了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的《数学(初三下)(首都名校学生素质能力同步训练与测评)》一书的编写,此书由我个人独立完成,约十一万字。

1997年,我又参加编写了《高中数学考典》一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其中我是策划与编写人,我自己写的文字有八万字左右。

1998年,我又编写了《精美题库与简明辅导(初一数学)》(气象出版社出版),该书我独立编写,约十五万字。

2008年,我编写了《希望杯数学能力培训教程(初二)第二版》(气象出版社出版),该书我作为主要编写者,写了约二十五万字。

除此之外,从1994年开始,我参加了《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的命题工作,在命题组中担任初二年级的命题组组长。希望杯邀请赛每年举办一届,题目分为培训题、一试试题和二试试题三个部分。从初二来讲,每年需编写近百道新的题目,而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完稿,大约需要研究近三百道习题。而且每年需要出新,不允许出现旧题。所以越是到最后,思路越受限制。我参加了从第五届到第二十五届的命题工作,每年大约有五万字的工作量,当然最后也都由杂志和出版社编辑印刷出版成书。

还有就是在杂志上发表的小论文,我也没有统计过,反正也有十几篇的样子。二十多年下来,我大约有一百多万字的文字出版发行。

 

八.培养孩子,让孩子茁壮成长

我只有一个女儿,我们回到北京时,孩子正在上初二。由于在张家口时,我们两口子的工作都比较忙,每天都在单位忙于繁琐的事务性的工作,回到家里时间比较晚,且疲惫不堪,很少有时间关照孩子的学习。所以基本上是孩子一个人凭她的上进意识在学海中游泳。

小学六年比较正常,在班里虽然不一定拔尖,但各方面还都是比较不错的。进入初中之后,学习开始有些吃力。她的文科还不错,特别是英语成绩一直比较优秀。可是一到数理化,就逐渐有点走下坡路了。

我自认为在教育教学上还是有一套的,可是在教育自己孩子这个问题上也磕磕绊绊,没有什么好主意。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大夫治不好自己家属的病,一个好的老师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当然不是全部都这样,但可能是个通病。究其原因可能是孩子对你太熟悉,且一直把你看作是慈父慈母,而从没有把你看做是老师。一般孩子对老师有一种敬畏感,家长布置的任务可以不做,而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都是圣旨,必须照办。所以当你板起面孔作老师时,孩子首先从心里就没有认为你是一名老师,那么效果当然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现在说来,从报纸杂志以及其他媒体上看到所谓虎爸虎妈如何厉害,教出来的孩子如何优秀等等,我想可能就是家长摆正了教育孩子时的个人地位问题。也就是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不掺杂亲情的因素。让教育孩子与亲情关系彻底分开。但也不能用中国封建社会时的老一套,即棍棒下出孝子的那一套办法。

面对孩子的现状,我没有好办法,只能是顺其自然,尽我们的所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作家||【赏识的魅力】◆丁近冬
[心语奥数]小升初数学,9类常用公式大全,熟记至少提17分
走出校门,我们依然优秀!--2017-05-16 开封求实高中
学习动力之四:自主学习
三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反思
世界著名“高压学府”的数学教授:刷正确率60%的题目,才能提升思维能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