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献】脊柱-袁文:对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探讨
摘要
长期以来,伴发于颈椎退行性疾病的头晕、心慌等交感神经症状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其临床表现复杂,缺乏明确诊断标准,易造成误诊误治。从提出“Barré-Liéou”综合征开始,国内外学者在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时至今日,对该疾患确切发病机制的明确解释仍然难以形成,从而也导致无法建立统一、有效的诊治方案。


一、发病机制


(一)现有假说及其局限性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或切入点对颈交感神经症状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理论假说。以往大量针对颈性眩晕的研究均试图通过探索椎动脉相关因素寻找突破。椎动脉受压假说由于其病变解剖部位明确(钩椎关节),早期很容易让人信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该假说对无明显椎动脉受压证据的病例难以做出满意解释。动物实验也表明,即使完全结扎双侧椎动脉,也不会必然引起脑缺血改变。此后,基于椎动脉剥离术可以改善部分患者的颈交感神经症状的佐证,有人提出了椎动脉壁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假说,认为即便无明显椎动脉受压,仅由于椎动脉壁上交感神经受刺激亦可引起椎动脉缺血性改变。


近年来,颈椎稳定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有研究提出颈椎失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最主要的病理机制。然而,一方面临床上严重颈椎不稳(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相邻椎体后缘前后滑移≥3.5mm,或节段性成角>11°)而没有交感症状的患者并不少见。另一方面,研究发现,不管是否存在颈椎不稳,颈前路手术都可能改善患者的颈交感症状,故也不能单独以不稳定做出诊断。因此,颈椎不稳学说可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阐释。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是目前所知的作用最强且持久的内源性缩血管物质。ET在脑血管收缩痉挛的发生发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其受体抑制剂能阻断ET收缩脑血管的作用,恢复脑血流。有研究表明,ET可在颈交感神经节中大量分布,但目前还缺乏该因子与颈椎退变及交感神经症状关系的深入研究。



(二)颈交感神经假说的意义


颈部交感神经分布广泛。解剖学研究证实,颈交感神经节发出的纤维分布于包括后纵韧带在内的椎管内及椎间孔周围组织。动物实验也发现,刺激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会引起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虹膜和耳蜗血流的减少,并由此可以解释头昏、头痛乃至恶心呕吐、视物模糊以及耳鸣等较为复杂的临床症状。而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假说也由于对临床现象的解释具有合理性而日渐为学术界所接受,为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在颈部广泛分布,颈椎退变引起颈交感神经症状的“作用部位”在何处,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既往有研究认为,颈椎关节突关节囊、硬膜囊表面以及前文提及的椎动脉壁等都可能成为颈椎退变刺激交感神经的“作用点”。


Ozawa等的研究证实,分布于退变腰椎间盘内的多为神经肽Y(NPY)、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交感神经标志性肽能物质。此后,顾韬等采用乙醛酸染色法对家兔颈椎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儿茶酚胺类)进行了特异性染色,结果表明颈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纤维与腰椎一样呈网络样分布,并发现其在椎间盘区硬膜囊侧分布较为密集。国外其他研究也认为退变椎间盘产生的炎性介质可能使椎间盘内的神经末梢处于致敏状态。


鉴于后纵韧带与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有着密切的解剖学关系,我们有理由推测:继发于颈椎间盘退变的椎间盘突出、炎性因子释放、颈椎不稳、椎体后缘骨赘增生等因素都是直接刺激椎间盘-后纵韧带复合体的病理基础,而密集分布于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则是直接感受这些刺激的生理基础。上述病理刺激均可通过后纵韧带对交感神经产生单一或叠加刺激作用,最终引起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因而,后纵韧带可能是颈椎退变引起颈交感神经症状的一个关键“作用点”。


二、定义与分型


国内外对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定义和分型并不同步。国际疾病分类将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主要分为神经根型和脊髓型,并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对颈交感神经症状的判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仅对所谓“颈性眩晕”有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多种表述。国内两次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虽均有“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的分型,但也认为其“诊断问题有待于研究”。为此,国内曾有专家提出可先采用能概括其临床表现的名称,如“神经-血管型颈椎病”。


回顾文献,我们发现,现有临床研究所选病例大都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体征,并可据此归结为神经根型、脊髓型及混合型中的一型,而交感神经症状多是其伴随症状。对于如何治疗单纯表现为交感神经症状的患者,目前尚无定论。鉴于以上在命名、病理基础、临床表现中存在的相互交叉、重叠等情况,我们于2007年在文献中首次使用了“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提法,即首先明确诊断为颈椎病,且同时伴有交感神经症状,回避了定义和分型对临床诊治的困扰。


(三)临床治疗现状


基础研究的不足导致目前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各诊疗机构依据不同假说和临床经验开展治疗。现有临床研究多为回顾性,所报告的有效率也不尽相同。治疗方法一般可分为传统保守治疗、介入微创治疗、开放手术治疗。各种传统保守治疗的原理基本一致,主要是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降低神经兴奋性,促进水肿及炎症性物质吸收。常见的介入微创疗法有关节囊交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节阻滞法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


开放手术方面,考虑到国内外均有研究认为大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改善,因而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椎动脉剥离术显示对某些病例具有一定疗效,但由于该术式在手术指征方面的争议及手术操作的相对复杂性,因而未能也不能广泛开展。前路融合手术具有一定疗效,其原理既往被认为是消除了颈椎不稳定因素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近年的研究显示,前路减压手术可能在解除脊髓、神经根受压的同时切断了椎间盘-后纵韧带复合体上的交感神经传导通路,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交感神经症状的治疗效果;同时,术中通过撑开椎间隙恢复颈椎曲度及内固定重建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可能均有利于术后交感神经症状的改善。遗憾的是,虽然大部分临床研究均显示短期内症状改善明显,但大都缺乏全面系统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和中远期随访结果。


总之,临床治疗的巨大需求与致病机制研究的相对滞后是当前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认识与治疗问题的主要矛盾。目前情况下,我们仍不主张对单纯表现为交感神经症状的患者直接采取手术治疗。我们认为,在按照国际通用分类,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及混合型的基础上,可以暂时采用“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的提法。在保守治疗无效、且严格排除相关内科疾患的基础上,如果患者存在明确的颈脊髓压迫或明显的椎动脉受压证据,可酌情考虑手术治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治疗结果与讨论内容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颈椎病类型多,你是哪种?
颈椎病需要手术吗?对应自己的症状快来看一看
测一测你与颈椎病的距离还有多远?
颈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90问
颈椎病的10个奥秘,提前预防告别亚健康
电脑族自我治疗颈椎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