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忆50-90年代五代人不同的童年

回忆50-90年代五代人不同的童年



又到六一儿童节,80后90后们都已长大,貌似这个节日已不再是我们的特权?但忆起童年时代,娃娃头,酸梅粉,阿童木,花仙子,打弹珠,跳皮筋,游乐场,还有那个同桌的TA……那些鸡零狗碎、单纯天真的童年,何其的美好!


回忆50-90年代五代人不同的童年


我们必须赞美童年,它让艰难尘世变成短暂天堂,不论在任何年代,它都是最后的桃花源。我们必须记住童年,它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我们“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60多年中,共和国的儿童已经迎接过61个儿童节,穿过不同的年代,经历短缺、质朴,直到今日的繁荣、新鲜。60年童年生活的轮廓,一批一批的儿童成长直至变老,保留那最美的影像。今天又将迎来一个儿童节,它是所有人的生日,让我们一同回忆50-90年代不同的童年!


50年代:共和国的同龄人


红旗下的第一代


 


五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代,他们中的很多人,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1955年的一部著名儿童题材影片《祖国的花朵》,赋予了红色年代的儿童们“花朵”的专称。而电影中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传唱至今。“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除四害,讲卫生



新生国家所特有的激情和朝气,渗透在儿童蓬勃的血液当中,与此同时,共和国所经历的各种运动,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他们成长记忆中。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四害”,指的是麻雀、苍蝇、蚊子、老鼠。其中又以打麻雀、老鼠声势最为浩大。那是一场极其壮观的人民战争,儿童们作为小帮手,他们用弹弓,用笼子,用网,用敲击脸盆制造的噪音,去围剿麻雀。据说鸟儿除了被打死外,吓死或累死的也不少。


60年代:我叫红领巾


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



有一天,孩子在食堂吃到玉米面做的稀粥,开始觉得好吃,一顿吃三碗。以后老吃,就烦了,而且还不顶饱。此后两三年内,饥饿感成为孩子无法摆脱的密友。即使如此,他们在放学路上也不会去偷地里的蔬菜。社会主义儿童教育在道德情操培养上相当过硬,这是那个时代的宝贵财富。有关“花朵”的歌曲继续传唱,比如《花儿朵朵向太阳》,“花儿离不开土壤,啊……鱼儿离不开海洋,啊……少年儿童千千万,离不开亲爱的领袖,离不开亲爱的党。朵朵花儿向太阳,颗颗红心向着党,红色少年的心头,长上了红色的翅膀,准备着,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奔向那祖国需要的地方。”60年代的孩子,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儿歌,就诞生在60年代,也成为这个时代的儿童精神的最好写照。


“雷锋做啥我做啥”



1963年,孩子们开始接受一位新的偶像——雷锋。他们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志“雷锋做啥我做啥”——一看到列车,就想为辛苦的列车员倒水;一看到老奶奶,就希望她摔倒然后上去扶;一看到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就恨不得他马上迷路,好送他回家;一看到农民伯伯的拖拉机开过,就盼着它陷入泥坑,可以上去跟同学们一道把它推出来。当这些受助者问孩子们名字时,他们会扑闪着大眼睛,回答:“不要问我的名字,我叫红领巾”。


70年代:军绿书包是孩子们的LV



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




在70年代度过童年生活的孩子,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红灯记》就是他们的S.H.E.、《沙家浜》就是他们的周杰伦,《智取威虎山》就是他们的林肯公园乐队。从1970年开始,文革期间一度沉寂的“小人书”,再次形成了出版高潮,成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但在80年代以前,小人书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革命的主题,如《鸡毛信》、《小骑手》、《赤胆忠心》等。



物质依旧贫乏,但心情是快乐的




当时的物质依旧贫乏,但孩子们的心情是快乐的。女孩跳橡皮筋、跳格格、踢毽子,男孩打弹子、拍画片、扔子弹壳……与人交往的游戏,与大自然玩耍的游戏,是70年代末与80年代中期以前,孩子们的娱乐主流。在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嬉戏的场景,他们背着军绿书包——这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饰品,好比今日的LV;骑着28加重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滚着铁环,呼啸而去。若在乡镇间,还可以看到儿童笑嘻嘻地追赶拖拉机,跳上车斗,或者就吊在车尾,蹭搭便车。


80年代-90年代中:最幸福的童年


政治对孩子的关照明显减弱



生活在80-90年代中期的孩子,拥有可能是建国以来最幸福的童年。旧的美德也还存在,孝顺、义气、忠诚、舍己为人……,是真实且主流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商业海潮渐次弥漫,但尚未席卷所有角落。要言之,政治对孩子的关照,在这个年代明显减弱;商业对孩子的诱惑,在这个年代也未成为主流;孩子的群体习性浓厚,不像稍后时代的独生子女那样经常沦为小孤岛。于此年代成长的孩子,有相对自在的空间,相对密切的人际交往,更可能健康成长。


滚铁环,小霸王



质朴游戏是这个年代长大的孩子的集体记忆。滚铁环、拍烟片、打子弹壳、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斗鸡、抽陀螺、抓子儿……印象深刻的还有吹纸人,就是剪下连环画中的骑马战将,互相吹着厮杀。技术好的能吹出各种角度的旋转,还能把纸人吹起来从半空中落下刺对方的脑袋,最后这招其实不实用,但是很有型,可以从心理上打击对手。在质朴游戏之上,电子游戏冉冉升起,大约始自80年代后期。从最早的魂斗罗、超级玛丽、沙罗曼蛇等插卡式游戏,到后来的街霸、侍魂、三国志等街机游戏,深入童心,风靡一时。


这款叫作超级玛莉的游戏,你还会玩吗?

记满歌词,贴满明星画的日记本,你也有一本吧?


“汽车人,变形出发!”



就动画片而言,男生最爱《变形金刚》,他们常在空地上跑来跑去,一边模拟变形的声音,一边大叫“汽车人,变形出发!”;女生则爱《花仙子》,每个女孩心里都藏着一片七色花。就漫画而言,日系的《圣斗士》、《七龙珠》,港系的《中华英雄》、《龙虎门》等,都是那个时代孩子的永久回忆。  


精神娱乐之外,更有口腹享受。这个时代的主流零食,民俗味道浓郁,萝卜片、烤红薯、冰粉、糖人、棉花糖、炮筒、棒棒糖、拌肠儿……此外,还有现在已少人吃的东西:果丹皮、酸梅粉、麦乳精等。零食中如雷贯耳的品牌,则至少有:大大口香糖、太阳牌锅巴、娃娃头雪糕……


90年代中期以后:沉重的解放


孤独感空前强烈



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孩子,毫无疑问将成长为这个国家有史以来最具独立精神的公民。他们大多衣食无忧,个性张扬。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下,孤独地成长。


孩子们大多已不屑于或没机会玩诸如吹纸人、打子弹壳的质朴游戏。但是游戏的花样虽比之前多,可孩子的孤独感却空前强烈。独生子女是一个因素,新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是又一个因素。在80年代以前,孩子面临的主要是印刷媒介,这种媒介很难制造拟态环境,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自然交流,与人沟通;到了90年代,孩子面临的主要是电视媒介,可能接触到大量的成人信息或准成人信息,从而早熟。而电视媒介制造的拟态环境,又使孩子部分失去现实感。在网络世界,真实的社会身份被隐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很容易就在网络世界中提前成熟,童年的特征及乐趣也随之消失。


负担在升级


娱乐升级的同时,孩子的负担也在升级。各种技艺培训:钢琴、舞蹈、国际象棋、书法、绘画……就像十座大山一样罩在孩子身上。此外,还有奥数培训等众多课外辅导。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课外项目让孩子们掌握了很多的“特长”,但在重压之下,他们童年的乐趣空间也越来越狭小。儿童培训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而从中最不能获益的,就是儿童本人。


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上述只是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还有相当数量的相对不富裕家庭的孩子,如余华所说的,活在巨大的差距里。90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在儿童节期间采访各地的孩子,问他们最想得到的“六一”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小男孩想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一个西北的小女孩却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


普鲁斯特说:“回忆童年,可从世俗秩序中获得短暂解脱,带来对生活的全新领悟”。我们在此回顾共和国孩子这60多年的童年生活,希望能增加对现实世界的一丝理解。 60年来,儿童生活一方面保持着纯真快乐的本色,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深深烙印。


60年来,如同我们国家生活的其他方面,儿童生活也从种种束缚之下渐渐解放出来。但是,要让孩子们的童年成为真正的童年,不受意识形态烧烤,不为世俗私欲侵扰,不因新技术而迷失,也不再有天堑般的差距,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的童年又是在哪个年代?看了这篇文章是不是又让你回想起很多小时候的记忆?童年,我们每个人的珍贵回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童年的回忆
1950年~1960年老照片定格的历史瞬间(四)
“60后”到“00后”的童年,区别竟这!么!大
老北京儿时游戏(一) (专辑)
儿时游戏50年变迁 “00”后迷动画也爱网游
那时的经典玩具滚铁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