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恒竹 :以德为本的中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策略研究

此文发《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

 以德为本的中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策略研究 

       湖北省巴东县溪丘湾乡初级中学     田恒竹      邮编:444300

       摘 要:语文学科中思想性的一面,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中学是人的一生中从少年儿童向青年时期过渡的重要阶段,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内容广泛而又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重要的举措。

    关键词初中语文  以德为本  思想品德   教育策略  

       语文学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工具性,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具有人文性,这两方面辩证地统一在语文学科之中,彼此渗透,有机兼容,密不可分。因而,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学科教学,而是要恰当地通过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于语文教育各个环节之中。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其最大特点在于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产生“春风化雨”的效果。
  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就是说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进行思想教育,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空洞的说教。换句话说,就是要根据语文文字国有的思想内容去进行教育。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严格训练基本功,使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内在规律认识汉字的优点,进而形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认真读写汉字的思想和习惯。
  在听话,说话教学中,一方面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话、说话习惯,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别人讲话,努力学说完整、通顺、连贯的话;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听人讲话要认真分析,分辨是非,自己讲话要老老实实地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和谎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体会,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受到应有的感染和教育,具体一点儿讲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所谓“晓之以理”,就是使学生明白课文通过记叙的内容所说明的道理,从而提高认识,树立某种观点或信念。为此,教师应该抓住课文的中心词句,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使他们由一悟理。还可以根据全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所谓“动之以情”,就是用应该中蕴含的感情打动学生使他们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形成或发展某种高尚的情感。其办法很多。例如,教师以恰如其分的感情朗读,背诵或进行复述课文,激发学生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或复述课文,使他们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后,启发他们进行联想和想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既应重视“文理通顺”的训练,又应该“抒情明理”和指导,使学生在锤炼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具体地讲,应该做到命题诱情,导作达意,评文扬善。
  二、分析文本的艺术形象教育感染学生
  语文教材中具有众多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语文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抓住形象,以情育人,形象大于思想,达到德育之目的。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对文中“春草”“春花”“春雨”的描绘,以欣喜的感情把它表达出来,让整个形象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然美景中陶冶成长,以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三、利用语文学习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在举办“悠悠中华情”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听众不时掌声雷动,并跟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之后,有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这次诗歌朗诵会,让我进一步深深地了解了我的祖国,了解了我的祖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了解了我的祖国遭受的深重灾难。我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之情化作一个个具体的行动,现在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让我的祖国更加强大”。还有一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到:“我站在台上,面对着'悠悠中华情’几个大字,我心潮澎湃,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心里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许多同学都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了自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饱含深情的话语,也让我深深的为之动容,深深的为之感动。我觉得这次活动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活动应有的效果。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贡献。
  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领悟生命意蕴
  《斑羚飞渡》一课,教师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去领悟课文有关生命的意蕴:简介有关背景资料,诵读课文(录音),配合课件中镰刀头羊率领斑羚飞渡崖谷的整个“动漫”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教学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命意义:从这场飞渡中,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人生的启示?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为什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失落?生命是相通的,在动物身上也可曲折地反映出生命的理想和追求。作者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憧憬寄托在动物行为的描写之中。又如,《华南虎》中那只老虎在绝境中表现的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既是对庸俗“观众”的谴责,也是对具有华南虎一样不羁灵魂的生命的颂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这样的寓言故事,怎样来挖掘人文因素——生命的意识呢?这些寓言故事主要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一种超生命力的能量,从而表现出生命意识的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不少神话寓言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超生命力、超自然的力量,借以表现人类生命意识中对自然的认识与征服的精神。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
  总之,语文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德育渗透计划
语文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六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爱的教育
德育工作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