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必升 高考命题视野下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研究

此文发《教学与研究》2018年2月

高考命题视野下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研究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陈必升        邮编:445000

       [摘 要]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核心,是课改步入深化阶段的新理念。高中历史教师的新使命,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设计有效目标、培养时空观念、实施情景教学、合作探究学习、增强情感体验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历史课堂;学科素养;策略
  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高中课程改革深化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历史教育过程中,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是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具体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历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终贯穿着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自然成为历史教师的新使命。笔者认为,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学科素养,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设计有效目标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一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至关重要。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家赵亚夫先生认为:“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成一线,不能马虎。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目标模糊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意义的生命;从教学效果看,它是一课之准绳,目标繁复如同��尺,虽有形制然实不能有价值的规矩。”[1]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我们必须要掌握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例如了解、知道、认识、概述、分析、理解、探讨、感悟等,对其深刻把握,严格控制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是我们制定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是否适切,即目标是否�嗜罚�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是否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去。笔者在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如下:
  (1)与两次工业革命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的基本史实相联系,在知道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近代不同阶级和阶层思想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初步具备世界视野,加深对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之间联系和理解,认识到维新变法思想相对于“中体西用”思想而言是时代的进步。
  (2)通过精选史料和探究式设问,让学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深刻感悟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激励当代中学生的爱国志向和情怀。
  上述目标的设计,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有机融入,历史教师必须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
  二、培养时空观念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点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1]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忆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地点,理解世纪、年代、前期、中叶、后期等关于时间表达方式;二是要学会读懂历史地图,掌握古今地名及区别;三是要依时间顺序编制史事发展进程的图表(如大事年表);四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横向纵向联系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总结区分阶段特征,构建文明史的坐标体系。五是要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用时间术语、分期方式结合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影响,论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例如笔者在讲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以全球史研究范式为视角,将本课学习内容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分别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紧密相连,有效地培育了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实施情境教学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师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实施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例如《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了说明林则徐、魏源等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我引用了林则徐给友人王友柏的信中的一段话:“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实践证明,科学运用各类史料实施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培养史料实证的能力。诚然,运用史料辅助教学还需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精选史料、贴近学生认知解读史料、史料开发要适度等问题。
  四、合作探究学习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一般步骤为:围绕问题,制订计划,明确分工;组内搜集研读、整理分析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组间分享、质疑、合作。例如笔者在讲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为了说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及原因,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材料1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
  材料2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x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1)通过材料1,同学们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何不同?有何阻力?结果如何呢?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同学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研究学习,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五、增强情感体验是培育历史核心素养的落脚点
  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历史教学过程是“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教师讲解历史史实时,可以运用富有魅力讲述法,以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的容貌与言行,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奋发精进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等。
  笔者认为,增强历史课堂情感体验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借助多媒体播放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二是可以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评判;三是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笔者在讲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笔者通过如下设问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学习19世纪中期以来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探索救亡道路的历程这段历史,同学们得到哪些历史启迪?(教师提供示例: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导,照亮前进的方向。)
  (学生解答,教师总结):一个民族要有居安思危的前瞻意识;要有开放的视野和全局的观念,不可固步自封;发扬传统应该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向西方学习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可盲目照搬照抄;青年人应该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诚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核心素养目标不是在一节课中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基本素养,需要通过传统的知识讲解、多媒体辅助、史料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而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正如吴伟先生所言,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2]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课堂教学改革更需要攻坚克难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更需要亲历躬行。
   参 考 文 献:
  [1]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三: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目标[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5(7).
  [2]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2(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史料多媒体教学来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参考论文
投稿丨聚焦学科素养实现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
追问核心:素养立意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路
【实践创新】 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 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 ——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教学为例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刊首发 l 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的几点探讨(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