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阳新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兴趣培养和能力导学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兴趣培养和能力导学的思考与实践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胡阳新   邮编:444324

一、对课改的认识

(一)课程改革后历史学科的要求和以前相比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是:

1、注重知识记忆转变为注重能力考察

课改之前历史学科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要求比较高,从考试中主观题的设置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特点,很多主观题的标准答案就是课本原文,客观上引发了很多学生死背书的现象,不利于选拔真正在历史方面有独到见解和能力的学生。而课改后则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历史事物的阐释和评价能力,更加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论从史出,理性判断,要求学生对历史有自己的个人见解,而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为什么课改会出现这种变化?课改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在阐述历史教育目的时,已经告诉了答案:课改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选拔真正具有历史研究能力的人才,使其脱颖而出,为大学的历史教育奠定基础。很明显,死背书的学生是不可能真正具备这些能力的。

2、历史观的转变

课改之前,无论是高中历史教学,还是历史学界,基本的方法论一般都是革命史观、阶级史观和唯物史观。随着时代的变化,其中一些史观固有的弊端和缺点逐渐暴漏出来,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有些过于狭隘,有失偏颇,无助于史为今用。课改后提倡站在更加客观、公正、宏观的立场上,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的观点看待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史观的变化,从本质上讲,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要求我们用新的视角研究历史,以为今日国家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的体现,而旧史观已经基本无助于这一点。

3、论从课本出转变为论从史出

论从课本出很好理解,这是以前的老方法,考试的答案或者结论就在课本上,一切答案从课本中找。对一个事物该如何评价,课本中的观点就是权威和标准,也只能这么评价。所以只要够勤奋,经年累月或者突击三五个月的死记硬背,有时也能让一部分学生获得理想的分数,造成一种个人历史能力比较强的假象。论从史出,所谓“史”,指的是史料,已经过去的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实物、图片等等,在高中教学和考试中,主要指的是文字材料和图片。学生需要从这些给予的史料中,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从中得出自己的认识和结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从历年高考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从史料分析得出的结论并不都和我们课本上的观点相同,如果加以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将从史料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分为三类:①、结论和课本持相同观点,按照我们平常习惯的说法,就是所考察的知识在课本上;②、结论和课本不同,甚至正好相反;③、结论和课本不相干,课本上没有相关表述,用通俗的话讲,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所考察的知识学生没有学过。非常明显,后两种情况需要学生考试现场解读全新的史料和观点,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学生的能力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论从史出,注重考察能力绝不是空洞的大话,而是课改后高考切实的要求。

为什么需要论从史出,而不从课本出?历史研究必须真实,才能具有指导现实、史为今用的价值,因此,需要尽可能的不受外来干预的影响,独立的进行思考、研究。论从史出,才能真正的告诉学生,什么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的做到史学研究的独立性,为现实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随着课改后历史教育要求和目的的转变,教材(课本)和高考题型设置也相应变化,以反映课改的要求。

教材从以前的全国统一转变为一标多本,国家只印发统一的历史课程标准,各个地方和出版社根据要求可以编写不同版本的教材。现在的高中教材有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和人民版等。不同地区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版本。一标多本表面看起来只是教材增加了几个版本,但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则是教材地位的变化:新版教材多采用史学研究中比较主流的观点,以其为引导,为学生学习、认识历史提供一种方法和角度。它是教学的参考,但并不是绝对唯一的,用通俗的话讲,教材并不是绝对权威,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它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而非让学生以它为圣言,不敢质疑超越。

高考试题的变化则更为明显。首先体现出的是所有试题都以材料引出,无论选择题还是材料题,包括开放型试题。这一方面体现了论从史出,另一方面也杜绝了猜题,削弱了题海战术的作用。这是因为材料的引处太为广泛,中国古代史可从二十五史,中国近代史可从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世界史可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等很多名家大作和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摘引。在如此情况下猜题碰题,情况可想而知,着重提升学生的能力,才是可行之道。其次,选择题中有一道中国古代文史常识题和一道史料题,这体现出课改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历史素养。再次,高考题中有一种题完全考察学生的现场史料解读和运用能力,如前所述,这类题中所引材料和所考察知识学生可能从来没有涉及过,需要学生现场阅读材料,运用能力,知识迁移,得出认识,作以解答。这种题一方面防止了“答题八股文”,另一方面对能力的考察也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最后,开放型试题的出现,我们也称之为历史小论文。这种新题型用SOLO评分方法进行评价,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要求言之有理,有论有据,逻辑严密,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问题,并且深化认识,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甚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给予加分鼓励,对能力要求之高,用以前的答题套文和“史学八股”是很难答好的。

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课程改革的方向是非常好的,但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现实中实践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现实的社会和教学环境,教师对课改的理解程度等很多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影响课程改革的进度。其中很明显的例子,在唯成绩论的教学环境下,考试成绩是最重要的,而在课改的摸索和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成绩的动荡,或者失误。这意味着带头进行改革的老师,不只是冒了尖,如果成绩下滑动荡还会受到批评。在这种环境下老师们对课改自然大多持一种观望态度,要么新瓶装旧酒,要么置之一边,干脆不理。另外,如何教学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如何将体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和本地区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如何和原来的教学方法平稳过渡、相互融合,都是需要探索的。

基于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在摸索的过程中坚持平稳过渡的原则,总的方向是走向课改,具体方法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步步摸索。探索的心得,主要在于兴趣教学和能力教学两方面。

(一)兴趣教学

兴趣教学的理论来源是教育界中常讲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课改之前就已成为共识。在现实教学中,老师们多是讲到兴趣的重要性,但因为实际情况,比如教学进度、课堂时间、教学设备等因素,实践不多。从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出发,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1、要求学生阅读历史类课外书

提起历史类的课外书,大部分学生都是很喜欢的,无论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还是知识简介类的《中国通史》,或者是《世界历史未解之谜》。这些书能充分的调动学生,使其对历史逐渐产生兴趣。但问题是这些书在学校看明显不适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时间很紧张,学校也不允许学生看这些大部头的书,以免影响其它功课。上文提到的很多老师不能实践兴趣教学的原因也多在于此。结合实际情况,我做了一点改变。在以前,每年暑假和寒假,老师们都会布置大量作业,其效果如何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对此,我改变了寒暑假的作业形式,每年这两个假期,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要求他们至少看一本历史类的书籍,并且不能是课本,具体看什么书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只要符合历史类即可。我相应为他们列出了推荐书目,比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中国通史》,《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明朝那些事儿》,《大国崛起》,《百家讲坛》系列,《世界通史》,《史记》,《资治通鉴》,《全球通史》,《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等著作,以通俗兴趣类书目为主,辅之以一些名家著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落实和效果,后来又进一步要求学生返校时将所看书籍带到学校以作检查,并简单的抽查提问学生看过后的所思所得。如果学生很好的坚持下来,我们可以设想下到高三时这些学生已经看过了多少书籍,有着如此丰富课外知识的学生参加高考,我们还用很担心他们能力不到吗!通过这个办法,我将兴趣教学落到了实处。

2、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相关的影视纪录片和电影

在平时的教学中,因为发现学生对影视的兴趣,觉得可以加以引导,我们学校也刚好装备了多媒体,于是我在教学中开始播放相关的影视纪录片和电影。比如讲解必修一《辛亥革命》时,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辛亥革命》;讲解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时,先后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关于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英国工业革命等片段;讲解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给学生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和电影《活着》等。播放的时间,大多是利用历史晚自习,或者一些课堂时间。实践的效果表明,影视纪录片和电影在讲述历史时的形象优势是课堂语言所不能比拟的,对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有着明显的作用。

3、幽默教学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学生过来的,上学时都喜欢风趣幽默的老师,希望老师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幽默风趣,尤其是文科中的语文、历史等科目,如果做到这样,那么一堂课简直就是享受。如此学生怎会不喜欢老师,不喜欢这门科目。幽默教学风格的培养,一需要老师有幽默的性格和技巧。二需要老师知识丰富,成竹于胸,能将无数的历史故事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信手拈来:讲三国,谈下颜良到底怎样被关羽所杀;论甲午,细数那艘吉野的得而复失;述长征,道来泸定桥能否飞夺……为人师者讲课至此,何用担心学生不尊不敬,不爱不听。三需要老师关心网络与流行语,比如讲到秦二世时,不经意的学着本山大叔的语气说到:这个皇帝的命运确实悲哀,真悲哀!讲到某个人物,比如阿斗(刘禅)时:这个人的一生告诉我们,不努力神马都是浮云啊!这样,就算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也一样能够让课堂幽默风趣起来。

(二)能力教学

能力教学以课改理念为指引,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提升学生的能力,而非灌输知识给学生。

1、学生讲解习题

这种教学方法很普通,很多老师都知道,它的难处在于如何实践,因为学生讲题存在三大问题:调动学生难,学生讲不好,时间不够耽误教学进度。这些问题实实在在的阻碍着这种方法的使用。针对现实,我决定根据实际,分步探索。高一上学期我很少让学生讲题,还是以老师讲述为主,一因为课程紧,时间完全不够,二因为他们刚进入高中,知识不丰富,能力有限,三想通过老师的带领逐步丰富他们的知识,提升他们的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进入高一下学期,我开始逐步推行学生讲题。具体做法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明确告诉他们资料习题或者考试试题他们讲解,小组讨论,提前准备。到讲题时,抽中哪一小组,小组推选代表讲解习题。讲解是否过关,以其他学生和老师有无疑问为标准。若不能自圆其说,错误明显,实行“连坐制”,本组成员全体受罚(一般是罚站);若讲解非常好,除表扬外,奖励小组“豁免权”一次(即下次回答问题不好可以免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萝卜加大棒,目的只有一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讲题。学生讲解不到之处,老师可以加以点拨,但尽量不能代答。结合实际,尤其是时间原因,一般挑出一部分学生力所能及的题(可以适当拔高)让学生讲。学生讲一节课,然后剩下的题和学生目前确实解决不了的题老师讲一节课,毕竟要照顾教学进度。在实践过程中,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讲题的力度逐步加大。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虽然开始时费时费力,但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是有相当作用的,并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交流,增强了其集体精神。

2、课堂引导分析材料

课改后高考对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几乎无题不材料,很多时候学生的困难不在于课本知识掌握的不够好,而在于材料分析能力不够。看不懂材料,或者理解不到位,都会影响解题效果。鉴于这种情况,一部分专家和老师希望加强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很少涉及这种能力的培养,大多还是知识讲授。在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分析会上,马老师提到一位研究生当老师后,对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他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全部教授学生分析材料,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但在实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制度上的困难,即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应对平时的阶段考试。听到这个事情后,我有所启发,结合我们教学的实际情况——本学期教学时间充足,在某些需要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可以结束本章节教学的课堂上,穿插进了课堂分析材料环节。例如《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这一课,正常讲述20到30分钟即可结束。基于此,在讲述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我利用幻灯片穿插进了其改革前期的材料,现场指引学生阅读分析这段材料,得出其改革前期(1970-1975)成效比较显著,苏联经济有一定发展这一结论,而没有直接将课本的结论告诉学生。这种将材料解读穿插进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到现在为止我实践还不是很多,无法对其实践效果作以全面评价,但是从理论上讲,这种教学方法兼顾知识的传授和材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又体现出了论从史出的史学原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3、平时考试试题向高考试题的靠拢

平时的考试中,无论是竞赛、月考还是期中、期末考试,我们都提倡试题向高考试题靠拢。这个靠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题型的靠拢,像材料试题,开放型试题的设置等,在形式上接近高考;二是内涵的靠拢,即所出试题要真正体现出对能力的考察,不能“形似神不似”。那种披着材料题型外壳,实质还在考察知识死记硬背的习题是不行的。平时的考试试题向高考试题靠拢,体现出能力意向,会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淡化死记硬背,加强理解和运用,独立思考认识。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高一上学期的一次历史竞赛中,我们刻意出了一道开放型试题让学生尝试回答,当时学生的答卷自然很不理想,但是最起码我们的学生见识了这种题型,部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得到了肯定。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东西区联考时,试卷中出现了历史小论文,我们的学生因为已经接触过这类习题,接受过一些训练,大概知道该如何回答,不至于惊慌失措。考试后的分析会上一些东区老师说他们的学生相当一部分这道题都是空白,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种类型的试题。那次考试西区历史成绩能追赶东区,缩小差距,这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有一点误区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考试试题向高考试题靠拢,更多是指题型和内涵靠拢,即体现出能力意向,并不代表难度也得向高考靠拢,难度的靠拢可以等到高二下学期或者高三时开始。我们在高一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确实犯过一些这样的错误,试题过难,打击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我们应该改进的地方。

三、实践效果和反思

如何认识兴趣教学和能力教学的实践效果,我主要基于两个标准,一是课堂教学效果,二是考试成绩。

课堂教学效果。兴趣教学的的课堂效果有其成功之处:学生读书风气渐盛,历史兴趣渐浓,对历史课逐渐喜欢,以及他们时不时提的一些历史问题,都反映出了兴趣教学达到了相当目的。尤其比之于他们刚进高中时,可谓风气大变。高二以后,一些学生的问题开始具有相当深度和思想性,比如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有些资料书上把柏拉图的政治主张贤人政治称为贵族政治,贤人和贵族并不一样?一位学生提出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既然如此智慧,不会不知道他的仁礼之说是不适应当时乱世的,可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一句守旧就可以解释吗?等等。实话实说的讲,有些问题我没有思考过,被难住了,后来上网查资料思考了许久,有些问题我才回答出来。这是学生的巨大进步,是可喜之处,但其不成功之处完全存在。据我观察,在兴趣教学的带动下,虽然班中对历史的爱好和学习渐成风气,但是这只体现在大约一半学生身上,其他学生依然没有表现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或是兴趣不明显,这是需要我进一步努力的。能力教学效果和兴趣教学效果无论是成功还是不足有其相似之处,成功在于班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这表明他们的能力正在逐渐提升。但问题也就在这里,这种情况只是集中于班里不到一半学生,其他学生基于基础等原因,对能力教学的呼应比较少,或者看不出来他们受到了能力教学的影响。这里还有一个能力教学独有的问题,在前面有所提及,即改革过程中有时考试试题过难,客观上打击了一部分成绩中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所失去信心,需引以为戒,加以改正!

考试成绩。兴趣教学和能力教学体现到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是比较成功的。在改革的初始摸索阶段,尤其是高一上学期的一段时间,成绩很不理想,三次都是倒数。失败多次之后,深入反思,作以调整,学生的成绩开始上升,从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取得年级第一开始,以后历次成绩基本上都是年级第一,优势越来越明显;并且从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取得和东区相比仅次于东区特班的成绩后,以后高一、高二年级的大型考试(期中、期末)中,数次都和东区除特班外好的班级成绩并驾齐驱,不分伯仲,甚至有所超越。这可以说是巨大的进步(放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绩的获得,是在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没有增加其作业量的前提下取得的,这充分说明学生的能力在提高,我们是真正的在向课改看齐,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通过实践,无论是课堂教学效果还是考试成绩,都表明了兴趣教学和能力教学是可行的,而其中的不足也在告诉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学生的成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学生知识积累的增加,能力的提升,已开始使用的教学方法会根据情况逐渐加强力度,比如学生讲解习题的力度会逐渐加大,将材料解读穿插进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会更多的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会开始尝试,比如让学生备课讲课,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回顾自己教学改革的路程,其中也是充满了挫折与坎坷,尤其是2011年重回高一的上学期。当时自己很想将课改的理念融于教学之中,开始了全方位的探索,但结果却令人很失望,数次考试所教的三个班级的成绩基本都是倒数。正是这些失败,促使我去反思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那些先进的理念在我们现有的教学环境中实践起来如此之难?有段时间不断的失败使我想要放弃,想回归传统教学,但我认真反思后坚持了下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整,才有今天的点滴进步。并且直到现在,教学改革还是处在摸索探讨之中,不能言之业已成功。在刚刚结束的焦作市高二年级期末考试中,所教班级成绩和东区相比重新拉开了差距,平均分相差4、5分之多,退步非常明显。学生成绩动荡不稳,高二下学期课堂教学要求历史知识精深化所导致的课堂趣味性的减少,考试难度增大、学生学习困难带来的挫败感,新问题的出现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该如何面对,如何找到解决方法。

鲁迅先生曾言: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今日自己亲身实践,方知作为开路者的艰难险苦,诸多不易。有时刚取得些成绩,认为改革走上了正轨,忽然之间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令人迷茫;身边无人指领,只得探索摸路,中间困惑失败,成功喜悦,也只有自己感知。但自己也是从学生过来,坚信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是正确的。所谓“学习”,学而习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融会贯通知识,能力雄起,才是真正掌握;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也坚信乐知、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自己钻进知识的海洋。开拓自己坚信正确的新路,是一种幸福;何况,如果每一个人都走老路,那新的道路谁来开拓!

总结这期间的经验与教训,有几点心得:第一,我们必须得走向课改,培养学生的能力,完全死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行的。第二,无论多么先进的课改理念,都必须和现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相结合,一步一步改进,不顾实际情况全部照搬很容易带来动荡和不适应。课程改革需要不断的调整进度,取得一定成绩后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如果出现动荡则要更多的考虑现实条件。第三,社会和学校要尽量为课程改革创造必要的物质环境和自由空间,让老师们敢于改革。第四,老师们要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只有自己认识的深入透彻,才可能正确的进行改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生物教学经验体会
谈谈高中数学基础薄弱生能力的培养艺术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力
王烨婷|摸索着进行课改
九年级历史复习方法及策略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