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谭文仕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活动课教学新思路--推荐人:胡阳新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活动课教学新思路--推荐人:胡阳新

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   谭文仕   邮编:444324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增设的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而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构建新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全方位的、实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开展,特制定本策略。

一、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础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活动的安排围绕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调控研究和实践活动,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沿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2.面向全体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面对各类学生,因人施教。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分层推进,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主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知情并重

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注意学生在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情意发展,知情结合,知情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是指导教师在活动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理,在把握住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意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和选择的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也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所做的一种整体规划和设想。

1.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构建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习结果的规定,是预期学生从认识、技能、情意行为等方面应产生变化的具体明确的规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使师生的心理同步、思维定向,使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中的行动方向。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学生认知水平、情感态度,认真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把握目标间的隶属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化和严密性。主要是指在实践学习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尝试而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注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是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从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性学习过

程,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会寻找、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这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逐步完成的目标。

2.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

(1)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动项目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根据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课时;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课时的使用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一般而言课内时间可用于选题、取材等方法指导和阶段成果经验的交流,而课外时间可用于课题的具体实施等。

(2)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广泛的,不是盲目的、随意的选择,必须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总体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需求,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题内容。

1)以学生为核心,实现相互关系的均衡整合,使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对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应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切人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需要遵循某些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①学生与自然的关系;②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③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2)按照国家指定的课程领域要求,结合学校差异以及学生个性差异选择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3)注意加强课程领域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激活学生知识储存。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通过活动领域内容的实施得以实现。尽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各有重点和独特的价值,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使两个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客观地要求不同地方和社区的学校,优化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和社区延伸,要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等。

3.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式

(1)组织形式。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教师不过多的介入。

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能够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一般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实践部分,常采用调查法收集信息,学生讨论法结合教师指导进行总结归纳;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部分,常采用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结合教师指导来设计研究方案,用实验法开展研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指导的策略是要循着学生的思路想,并提出质疑,提供可深入思考与探究的思路或方向,供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指导内容包括提供背景材料,指导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情况,组织课题研讨或论证,提出质疑和析疑,组织成果交流与论证,进行学习评价等。

学生研究与社会活动的全过程应该由学生去完成,但并不排斥学校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同时还要接受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约束。学生自主的具体内容是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题,设计研究调查方案,进行具体研究及社会实践,总结研究成果,完成研究的全过程。

4.优化组合运用教学媒体

(1)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

1)内容符合原则。教学媒体要与教学内容相整合,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时还需要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功能。

2)对象适应原则。媒体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在教学中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目标适合原则。选用教学媒体应恰当、讲求实效,以教学媒体的特征和功能来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2)多种媒体有机组合。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使用价值,促进多种教学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使信息的传递准确、清晰、表现力强。

5.设计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概述。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各个阶段对学生的阶段成果、知识掌握和投入程度等根据量化表的记录进行评价。总结性(包括定量或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一次社会活动,一个研究课题,一个研究循环后的终结评价,可以是定量表示的一种“学分”,也可以是一

个等级或定性的若干评语。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外聘的专家。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分式”,也可以是“绩点式”,还可以是“优、良”的方式。

(2)如何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所以它的评价指标也是多元化的,主要内容可包括:①态度的评价,重点针对学习过程中投入程度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等;②能力或技能的评价,主要针对在学习过程中技术和工具的应用能力、熟练程序等;③方法掌握情况的评价,主要着眼于能否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准备一定的研究方法,并运用这一方法进行较/顷利的探究学习;④心智发展的评价,重点是经过研究性学习及社会活动,对所研究的学术课题及社会问题课题的理解能清晰表达,以及由此带来的触类旁通,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等;⑤人格或个性的认定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个体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表现出的某些方面特长的发展等。上述内容的组合可成为“综合能力”评价的基本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部:中小学生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题结题总结报告范例
开展校本课程 拓宽学生视野——记浦师附小二年级社会实践活动课
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定海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对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