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做多方面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有效,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有效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有效是教师和学生比较生疏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就需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因此为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我校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方面进行探索,寻找规律性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2、教学策略的研究前人早已开展过,且已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借鉴,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仅立足于教师的教,仅局限于课堂,并且不具有学科针对性,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但教学策略本身所具有的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导致教学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整齐划一和一劳永逸的。所以教学要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与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持续变化和发展。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关系、学校的条件等因素,不断地进行研究、实践和探索,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某一学科进行高效学习的教学策略。

3、旌德中学是一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学校,硬件设施十分到位,但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乡村,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征:见识不广,认识较单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加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繁、难、偏、废、差的现象。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收效不大,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策略亟待提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和课堂教学策略界定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 J. 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informal)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3、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则认为每个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以外,至少还有其他5种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在合理分析每个学生的语言、逻辑、运觉、节奏、交际、自省等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充分备课,形成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其次应在以创新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为基调,科学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形成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最后应围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教学: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规定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教学策略:策略是指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的认识;第三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又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具有三个特征:(1)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努力意向;(2)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的掌握和设想;(3)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高中化学教学实践,针对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教学策略、学习方式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努力铸造旌德中学化学课程有效教学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课题目标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具体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对我校生源的特点,探索总结一套在新课程理念下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体系,形成学校化学课程有效教学特色。

二是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智慧型人才。

三是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丰富学校“教师的成长是办好学校的源泉,学生的发展是办好学校的根本”这一理念的内涵,并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得到落实;促进教师在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从而提升学校教育的品质,获得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内容

教师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等。

二是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

三是评价策略,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集中评价、教师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教师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开放性、动态性、持续性、综合性的策略研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具体全面的依据。。

四、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以有效教学基本理论为理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切入,边实验边总结,并进行理论归纳提炼理论研究既注意分析;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肯定合理的成份,又注意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补充研究、修正和完善。既注意课题组内的研讨,又关注课题组外的意见和改革情况,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2、个案研究法:选取某些典型的教学片断,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再到课后评价,撰写成教学案例,为有效教学的确立提供实践依据。

3、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与结果

1、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和反思

通过对本县高中化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一些存在并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在理解和把握化学新课程标准上,大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这必然导致教师在教学上对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难以掌握,无法科学教学,无法采用适合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策略;教师也很难发现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更加做不到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进行衔接和过渡。结果就是表现在授课过程中课时严重不足,各知识点之间难以取得联系形成杂乱无章的教学,无法在必修1必修2教学中体现初、高中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无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也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难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这门课程时兴趣逐渐减弱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总之对课程标准不理解、吃不透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它引出一连串的问题,导致无法真正实现课改的目标。

虽然我们的老师在尽力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但没有课程标准的把握,教师的这些努力还是服务于过去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在这样的形势下学习,学生必然以接受为主,“讲记背练”和“重复演练”的学习模式又会重现,学生的兴趣受到抑制,主体地位难以显示,学生个性的难以培养,显示不出差异性。

2、策略研究

  (1)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建构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二是确定知识点;三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完成此三项工作,就为目标的确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去组织教材,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b.学内容的呈现顺序与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相适应。如,问题解决教学就应以问题为中心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c.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注意教学内容的贴近生活,联系社会。   

   d.学生的具体情况取舍教材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e.教师的知识积累及化学学科的实验和成果,表达教师及本学科对某一科技、社会问题的独特认识与见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教与学目标的确定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标杆,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可以说,教学目标是“的”,教学方案是“矢”,只有明确教学目标,使之具体和精确,教学设计方案才能切实有效;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评价的根本依据,只有提供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才能检验教学效果,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制定教学目标是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内容为依据,考虑社会的现状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构建的教学目标应全面、具体、适度、具有可操作性。教与学的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标准的。

①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

②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衡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③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如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知道、了解、理解、应用四个层次。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活动的方式。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需恰当地选择、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中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方法  的选择由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共同决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长短,没有万能的方法。化学教学方法来自教师的实践经验,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技巧问题,而是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授方法也是直接相关的,假如教师长期只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死板的,这种“迁移”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双边性。经验丰富的老师常常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各种具体方法彼此互相补充,密切配合,综合地发挥着整体效能,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并体现出一种特殊的节奏美。教师在筛选、提炼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符合化学教学原则。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是化学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化学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直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知识情感并重原则、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原则、主体性原则等。贯彻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b. 符合本节课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制约的作用,教学设计者应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等离开了目标,就很难比较教学方法的优劣。

    c. 符合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班级集体的特点,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和谐统一。   

 e. 符合教师本身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取决于教师的经验、理论修养和个性品质。 

f. 符合现有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虽然条件多样,但教学方法发展的主流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和对学生的观念、态度、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从教师单一的教授转变为教授的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从教师演示转变为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课堂上教师控制学生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和组织教材的方法也要注意以下转变:从直接学习理论转变为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习理论;    从学习事实与 原理转变为学习发现事实与原理的方法;从教材为惟一内容转变为接触多种媒介,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4)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过程中,传递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

或工具。化学教学常用的媒体有实物、标本、模型、投影、电影、计算机等。正确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可大大丰富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立体感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化为直观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速度,提高效率;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示的过程中,观察、分析、思考、探究、讨论、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直观教学,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教学媒体要注意以下原则:媒体与学习目标的一致;媒体与教学方法的统一;媒体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同时,还要考虑学校条件的可行和教学的效益。

5)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

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简单说就是教学活动顺序的安排,即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使得教学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上课、备课和修改,有利于教师把握整体,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教学活动思路。

3、不同课型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结构研究

课型一:新授课

化学新授课主要有概念(理论)新授课 和元素化合物新授课两类。

(1)概念(理论新授课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情景呈现(产生问题)—问题探究—精讲总结—巩固练习”

  高中化学知识中属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很多,如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原子、分子的结构、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等;有的穿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如有机化学中的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烃、苯及苯的同系物等概念。因此,概念理论新授课这种课型非常普遍。在进行概念(理论)新授课的教学时 应主要采用“情景呈现(产生问题)—问题探究—精讲总结—巩固练习”。的教学结构。

情景呈现(产生问题):概念(理论)课要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化学事实如实验、标本、模型或数据图表等,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例:化学反应的速率,教师展示视频资料火药爆炸、食物腐败、钢铁生锈,教师:以上变化是什么变化?这些变化经过的时间是否一样?

教师:化学反应快慢除其本身原因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因素呢?展示食品包装袋说明,牛奶在不同温度下,保质期不同。这说明什么?也就是化学反应快慢,除其本身原因外,还存在其他外在因素,同学根据生活经验,化学反应快慢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就探究影响双氧水分解影响因素又如:在讲原电池时,一个富商在游船表面镀上贵重金属,不久这个游轮锈迹斑斑;在海上的航海灯,我并没有向它输电,但它昼夜亮着;自来水水管为什么表面镀上锌呢?可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事实,使概念学习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在化学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是必要的。

   问题探究 :概念(理论)教学要重视概念建立过程的教学,要注意运用准确、简明和逻辑性强的语言,抽象化学事实与化学现象的本质属性,分析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给概念下定义。

从化学现象与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本质特征,或通过知识结构中已有概念与新学习概念的的异同对比,产生新的概念,这是概念学习中最关键的一步。如乙醇的分子式C2H6O,它的结构有两种,现在我们做Na与乙醇反应,能否确定其结构是哪一种?如何设计实验?把Zn、Cu片插西红柿中发生电流计偏转说明什么?我们分别把Zn、Cu片插入稀硫酸中,及Zu、Cu用导线连接后放入稀硫酸现象有何不同?向Fe3+与SCN变红溶液中加Fe粉现象有什么变化?加入KSCN的浓溶液又有什么变化?等等。使学生明白任何理论的产生和结论都源于科学的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实验。

   精讲总结 :通过正反例分析以及概念条件、范围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巩固练习:要在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及时通过概念的运用,巩固概念,并在后续学习、练习中发展概念。

在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不赞成“结论加习题”,提倡过程教学,是因为建立概念或规律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如何从事实中分析,如何进行推理,如何抽象如何归纳,他们还能从中体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品质,离开了这些,尽管学生也能解答习题,但我们的化学教学教会学生的,不是如何“学化学”而仅是“考化学”而已。

 (2)元素化合物新授课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情景导入—实验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概括整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有关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二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必修元素化合物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一些认知性学习目标,且层次相对较低,主要是了解和认识一些基本的或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等,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

情景导入:即课堂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实验探究:新课程强调“在做中学”,尤其是将“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应用在实际的教与学中。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例:探究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通过氯水黄绿色,加AgNO3产生白色沉淀,加紫色石蕊先变红后褪色,说明Cl2与H2O反应生成新物质,那么使有色布条褪色是什么物质?假说是Cl2或HCl、H2O、氯水产物,实验验证:干燥Cl2、HCl、H2O均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猜想可能是氯水在的另一产物。又如向滴有酚酞氢氧化钠溶液滴入氯水变成无色,是氯水酸性中和了氢氧化钠,还是氯水的漂白性?又如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可进行以下探究然后实验验证。

①溴乙烷是否是电解质?将其加入水能否电离出Br-?

    ②如何将溴元素转化成Br-?

③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溴元素的存在。

归纳拓展:通过实验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知识点。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揭示知识内在联系。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这是高中化学无机部分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有机化学部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应贯串始终。一些比较成功的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硝酸”,整节课可以以氧化还原为主线,从硝酸中氮的化合价入手,以稀浓硝酸氧化性强弱比较连接各教学环节,最后归结出几个氧化还原的规律,在这条主线贯串和组织下,一个个精彩的实验很自然地将硝酸的化学性质铺展开。

迁移应用:新课程则更加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一贯秉承的理念。注意落实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概括整合: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课型二:复习课基本结构

“知识梳理—交流展示—精讲训练---反馈提高”

知识梳理: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归纳总结,把握知识网络。

例如有机化学的规律性很强,“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系,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学生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交流展示:是知识梳理的核心策略和主要环节,是在知识梳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展示并交流。按照教师事先分配的任务,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全班整体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阐释自己的观念和见解,进行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主角是学生,教师是其中平等的一员。

精讲巧练,反馈提高:基本技能的考查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的横向联系及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对高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是一个好办法。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讲究方法,归纳技巧,勇于号脉高考;因此在选做习题时,注重做后反思,如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如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习题中的电子守恒等。重在构建知识网络,并进行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课型三: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课的结构

提出问题

发出问题

 

归纳问题

实验探究

猜想假设

方案设计

实验探究

初步结论

总结提高

交流评价

得出结论

知识应用

提出新问题

 

 

 


提出问题:活动探究问题的提出的来源可以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得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包含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初步结论几个过程。

猜想、假设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对未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所做一种推断和解释。假设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结果,一种思想。“方法”是指根据已知对未知进行推断和解释的思维过程,“结果”是指推断所得到的假定性结论。“思想”是指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也有可能被进一步修正,甚至被推翻。因此,假设应有其科学性、预见性、检查验、推测性。

总结提高: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探究的整个过程,猜想,假设的理由,方案设计合理性,实验探究科学性和结论正确性交流评价。在交流的活动中达到“切磋“的目的,实现思维的碰撞,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巩固实验过程和概念规律的理解意义重大

效果及思考
经过我们近三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

的成果和效果.。

1、教师:教育的观念变了,教师认为学生是学习主体,在课堂努力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并要给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交流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在体验式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开展体验活动的情况,有针对地进行指导、点拨,教师要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不仅钻研教材,还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在不同的时段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形成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论文,以前我们刚进行此项实验时,有很大思想的障碍,觉得科研是高深的东西,是追风、赶时髦的行为,后来,在试验过程中,真正尝到了甜头,无论从备课、评课还是教学总结、论文方面,先进的教学理论总是一套套的,教学案例也是新颖而且有价值的。
    2、学生: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一是改变学生“在听中学”的单一方式,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二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体验学习;三是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习惯,体验学习,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四是改变学生机械模仿的习惯,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学习,架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与心的桥梁。学习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势头,提出的问题的档次有了提高。总体上让学生接受了新的教学法,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懂得了要合作学习,分享成果,也明白探究过程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题研究报告 范文
二期课改背景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改进化学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化学新课程的科学素养观及培养策略
浅谈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高一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