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拓宽历史视野有助于我们科学命制题目
创编题目是教师教学、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教育智慧的重要考验。我结合从事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体会,认为拓宽历史的视野是命制出优秀历史题目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掬起历史的“沙子”,尊重历史,追求真实。
“史料”就像历史长河中的那一堆堆的沙子,它为我们拓宽历史的视野提供了最重要的载体。“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也即历史素材,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总体来说,它包括文字史料(史书、档案文书、报刊、作品等);口述史料(碑刻、墓志等);非文字史料(绘画、建筑、衣物、钱币等)三大类。
在2012年7月份的珠海全国历史年会上,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在其讲座《世界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中重点指出了“史料”的重要性。钱教授在讲座中重点讲授了德国兰克史学的发展,史料研究的意义等重要问题,他那有理有据的旁征博引使得我们认识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冯.兰克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史学家,他在治史思想中主张“如实直书”,认为历史研究者应据实直书,不偏不倚,用史料说话,如实客观地再现历史的真实性。纵观20世的欧洲和美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在追求教学内容的变革中,“史料教学”也已成为一个主流趋势。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提到“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等。这些都体现出了对史料研究和史料教学的重视。
好的历史题目的命制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命题首先要采好“点”,命制这个题目围绕哪些主干知识出发,学生的三维目标的考察要达成怎样的度,选“点”十分重要。选好点后,就是选取合适“史料”了。“史料”是承载“点”的载体,类似于“传输带”的作用,这个“传输带”是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包括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基本的史学方法等,因而“繁、难、偏、旧”的史料首先应在排除之列。
如选取了“山东教育”这个点后,在史料的选取中,我们是这样运用的:
举例1.
(20分)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言论。
“有教无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当仁不让于师。”
(1) 表格中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主张?(8分)
材料二  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堂,于1901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要通解经史,文理明顺。”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右图为“山东大学堂西学教习合影”)。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欧美和日本留学有59人。
——王怀兴主编《山东历史》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山东大学堂体现了怎样的的办学特色?大学堂的创办有怎样的历史意义?(8分)
材料三  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年
27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年
34480
4635
303(含两所民办高校)
951
571.5
51.4
——摘自王怀兴主编《山东历史》
(3)据表格中的数据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4分)
答案要点如下:
1.(20分)
(1)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奋学习;独立思考。(8分)
(2)特色:注重聘请西方教师,把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4分)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了近代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推动了教育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大学的创办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3)变化: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2分)
推动因素: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2分,任答两点即可。)
这是2012年我们在全市高三模拟考试题的一道原创题目,学生和老师对此反映不错,普遍认为以点带面考查到了山东教育的发展,史料难易适中,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既考查了主干知识,又不失历史的味道。
二、涵养进步的“史观”,多视角、多层次呈现历史。
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也赋予了历史知识体系新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原有的唯物史观外,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越来越为广大史学研究者所接受。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社会史观认为,要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生态史观认为,要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课程改革以来,不论是课标的制定抑或是教科书编写,上述新的史学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渗透其中。高考命题也明确提出了“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在命题中,我们主张研读、领悟先进的史学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开放地来认知历史。如我们在选取好“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这一点后,考虑到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和社会史观的渗透,命制了这样一道题目:
举例2.
(26分)大历史观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审视历史,着重大众的集体智慧,目的是勾画一个历史的大纲,着重东西的汇合。
(一)中西农耕文明
下表反映的是10—14世纪中西的农业状况
类别
中国
欧洲
主要作物
谷物、稻类、麦类
麦类
农业结构
种植经济为主
农牧兼营、以牧为主
地租
实物地租占主导
货币地租占据主导
劳动力需求
需要充足的劳动力
人口从土地中游离出来,成为城市无产者
耕作状况
12亿亩,养活比欧洲更多的人口
96亿亩
(1)据表格内容比较分析古代的中西农耕文明。(8分)
(二)工业文明崛起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地扩大到全球……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三)文明多元一体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但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是以和平的方式传入中国的,外来的印度佛教与本土的儒、道两家从来没有因文化的原因发生过战争,只有三次因政治经济的原因有着冲突,当时的朝廷曾对佛教加以打击,但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在中国儒、道、释三种文化是同时并存的。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
(3)概述材料中作者对不同文化发展的观点。结合近代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史实来说明此观点。(10分)
2.答案要点(25分)
(1)都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4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达,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把人口和土地牢固地结合起来,农耕经济长期比较稳定,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2分)古代欧洲:欧洲的农业状况更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2分)
(2)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代议制;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8分)
(3)观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对外来文化的主动学习和借鉴,促进了不同文化可以多元共存、和平共处。(4分)
史实: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的有关史实,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4分)西方启蒙思想家,如康德、伏尔泰借鉴了儒家的思想文化。(2分)
这也是枣庄市最近高三检测的一道原创题目。师生们对此题的反响也比较好,在关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史料呈现中,考查了学生对10世纪至16世纪两种重要文明的认识,最后关于“文明多元”的认识,此题通过阶梯式的考查主干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提升。让学生通过这样的题目,自己的历史视野也得到了拓展和丰富。
三、立足科学的“史论”,全面综合地认知历史。
“史论结合”是要求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能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史论结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自觉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全面、综合认知历史的能力。有学者提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要“从史料中来,到史料中去”, 即善于从史料和史实中提炼出理论观点,挖掘其所蕴涵的理论因素。重视“史料”,有助于了解理论得出的思维过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运用理论的能力。
科学的“史论结合”要求学生要有鲜明的观点做立论基础,要有适量的史实作为支撑。但不要求学生做纯理论的论述,而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对史实进行科学的分析,把观点科学地、有理有据地融入到分析中去。
在笔者本文所举到的第二个例子中,关于“文明的多元一体”,我们在呈现汤一介老师的史料基础上,考查了“概述材料中作者对不同文化发展的观点。结合近代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史实来说明此观点。”这就有助于训练学生提炼观点、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的综合能力。
如关于“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因素比较”,
举例3.(10分)近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整体转型。
材料一   中国所具有的许多因素,诸如盛行的市场导向,高度的竞争状况,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灵活使用,以及普遍的从事企业的愿望,最终都有助于现代化的开展。而且,在相对稳定的1910—1930年代中国小规模的工业部门曾在外来因素的推动下取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各种原材料由于新技术的出现而获得使用,现代运输工具,尤其是铁路,大大增添了非农业部门的能力。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三次革命高潮(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是新陈代谢的集中体现,都要求全局性的变革,它们的依次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反映了政治上、思想上新陈代谢的快速步骤。但是近代中国多次出现了这样的政治革命高潮,却没有出现过产业革命高潮,社会经济的新陈代谢没有跟上政治、思想上的快速步骤,科学技术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面貌得不到较大程度的改观,这就给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负荷。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10分)(要求: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评分标准:
标准
一等(10~8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7~4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3~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阅卷具体说明
总体原则:只要学生能结合史实展开论述,同意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
答案一同意第一种观点:
表观点:中国近代的经济工业化发展较快。(或答具备了近代经济工业化发展的要素)(4分)
史实:可以围绕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先机的技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通商口岸城市的经济发展,民国实业的发展等举例。(4分,至少两例)
论述:在具体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说明。(2分)
答案二:同意第二种观点:
表观点:中国近代政治和思想的近代化发展较快,经济没有跟上步伐。(或答肯定了近代中国政治和思想的变化)(4分)
史实:可以围绕政治和思想发展的史实,如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进行了民主共和国的尝试;国民大革命进一步反帝反封建;解放战争中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中共遵义会议、七大等主要精神。(4分,至少两例)
论述:在具体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说明。(2分)
答案三:若综合两种观点,有理有据,史论结合亦可相应得分。
以上是我们在进行题目的创编中所坚持的一些基本精神,在相对最能反映历史真实客观的史料中进行探究和解读;在史观的引领中拓宽学习历史的视角和广度;在史论结合中培养评论、辨析、归纳、比较等综合能力。在和老师的广泛交流和反馈中,老师和学生都很欢迎这种新颖、全面的题目。我们认为好的历史题目不仅能起到有效的评价和检测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引领教师和学生怎样科学地教授和学习、认知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答评论、评价型试题的方法技巧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说明
名师精讲|王沅: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解题指导——开放性试题【视频 文字】
答题模板┃ 三种常见的开放型材料题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超水平发挥要诀
优质投稿|新高考首张【历史】模拟卷出炉及答案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