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类招生的弊端

既然按学科大类招生具有如此优势并广受考生及其家长欢迎,为什么在高校内部还会引发争议甚至导致一些高校尝试几年后又半途而废呢?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理念本身没有问题,主要矛盾体现在操作层面”。

    首先,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满足了一部分,得罪了一大批”。按学科大类招生后,大二或大三时按照怎样的程序和标准将学生分流到相关专业呢?不同学校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多高校的做法都是按照入学后的1~2年的学习成绩(学分绩点)排名,设定一定比例进行分流。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学生”聚集到“热门专业”,其他学生分流到“冷门专业”。“单纯按照学习成绩(学分绩点)分流学生貌似公平,但却必然导致‘冷门专业’越来越冷,学生没兴趣、老师没干劲,形成恶性循环。”一所高校的学生处长这样说道。

    其次,加剧了“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就财经类高校而言,在按学科大类招生后进行专业分流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热衷于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审计学等少数优势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资源与设施等都与“蜂拥而至”的学生不相匹配,教学质量难免“偷工减料”。难怪有些财经类高校的热门院系本科生人数多达五六千人之多,而一些冷门院系则“门庭冷落”,如此景象也让一些高校“受不了了,不得不紧急刹车。”

    第三,学生理性选择专业只是“一厢情愿”。虽说学生经过前1~2年的学习,其对专业方向和自身专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确有助于其理性选择专业,但在实际操作中,专业选择中的从众行为、父母包办等现象大量存在,很少有学生真正考虑个人特质与专业职业的适配关系,高校虽也竭力加以引导,但收效甚微。学生扎堆“热门专业”的结果,必然带来毕业就业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境况。

    第四,暗箱操作让专业分流变为“拼爹”。按大类招生以后,每到专业分流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感到压力特别大,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很多,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广东某高校的招生就业处处长介绍说,“一些学生家长能量很大,他们的孩子入学后学习不算努力、成绩却很优秀,就是为了能够转入理想的专业”,正因为此,这位处长从当初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最早支持者”变成现在“最大的反对者。”广西某高校还因此引发激烈矛盾,被学生“告”到教育部。

    此外,按学科大类招生再分流专业时,学生还面临“二次入学”的问题,原来的班级、宿舍关系被打破,学生的专业归属感、管理的连续性等都存在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大类招生的利弊
专业分流,别让大学生成为另一种“高三生”
高考志愿∣“大类招生”是个大坑
高校招生新套路揭秘
高考志愿一文通!你们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填错志愿了不怨孩子怨父母!
清华北大等百余所高校都按大类招生,不会报考可能耽误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