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2011计划”,不会有“2011高校”

近日对“211”“985”高校的热议未歇,昨天在上海大学闭幕的2014年省部共建工作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今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同时,对于刚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被称为“2011计划”),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将不会有“2011高校”这个概念。

据了解,“211工程”、“985工程”分别是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先后提出的高校重点建设工程,目前总共有100多所高校进入“211”,39所高校上榜“985”。而“2011计划”,是继“985”、“211”之后,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该项目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

2013年4月,国家教育部公布“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全国共计14个高端研究领域获得认定建设,相关单位成为首批工程建设体,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牵头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等。

杜玉波指出,“2011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开放,这个计划实施下来,只有“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实体,而无“2011高校”,意在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在他看来,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是看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看规模、数量;衡量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社会评价,因此学校要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把社会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

衡量大学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比度”包括: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纲要中期评估: 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世界第一
“国防七子”结成高校联盟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媒体农大 中国农业大学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10所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卓越工程师该如何培养
河北高考志愿填报指导:“2011计划”成河北报考新亮点
教育部批准!湖北5所高校将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基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