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名言集锦(1)教育观念

教育名言集锦(1)教育观念

1.教育观念的影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在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实践才不会迷失方向,看问题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解决问题才不至于片面。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指出:教育思想不像教学方法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似乎很“空”,其实,教育思想的“空”如同空气的“空”,它无色无形,却无时不在,而且潜在地支配着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当然这种起作用的思想有正确与否之分)。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乃至形成怎样的教学风格,大多可以从教育思想上找到根源。

●特级教师于漪曾经指出:“观念的转变影响着改革的全局,观念转变了,就能够居高临下,看得清楚,看得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

●作家王安忆很形象地说出了文化的价值:“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看见,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教育思想也是这样,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可能在这个学校干一辈子也未必关心或系统地了解过学校的办学思想,但他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教育行为。

 2.教育是为孩子一生做准备的

●柏拉图说:“教育是为孩子将来生存做准备的。”

●教育家孙立权说:“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教育不是功利事业,而是为了孩子未来生存和民族振兴服务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你研究现在所做的工作跟将要取得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理的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今天所做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作出评价。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规律之一。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给教师的建议》115页)

●吕叔湘同志在上个世纪就说:要比较不同的教学法的优劣,不能只看学年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的分数,要看学生离校10年、20年以后的成就。”两个出生在不同国度的教育家都说明了一点:教育是一个长远的工程,决不能急功近利。如果我们真正为学生的将来着想的话,就必须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分数,更要为他们的将来发展考虑。教在今天,想到明天,看到后天。

3.全面发展的真谛是尊重学生个性

●原北大校长蔡元培说过:“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一具具‘规格’相同,‘工程’相似的考试机器,那么,只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当时南开中学之所以被推为‘巨擘’,正是因为她不强调考试成绩,而是注重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南开之所以成为一代名校,就是因为她培养出了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叱咤风云的豪杰才俊。”

●原北大校长蔡元培说过:“按我们教书,并不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主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做教员,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将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立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采取帮助他……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之要使学生自动。通常学校的自习,必须到我要学生圆,要学生方,这边大误。最好是学生自学,教者不宜应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但要看个人的个性,去适当点拨帮助他们。”

●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哈佛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若贝尔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已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被点燃的火把。”点燃学生心中那束火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任凭那一腔爱国激情在心灵的天空燃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重要的是,要使每一个少年每天都有几小时空闲时间,使他能够按照自己的选择和爱好用来进行心爱的劳动的探索。为什么我们的青年在中学毕业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到枯燥,不知道怎样打发空闲的时间呢?这是因为他们在上学的年代里就没有过空闲的时间,他们不懂得也没有体会到时间是能给人以精神财富的巨大福利。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尽管在他们双亲无限爱心的摧残之下,仍然有些孩子成了材。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才”。

●卢梭:“往往不加区别,使具有不同爱好的儿童从事同样的练习,我们的教育毁灭了特殊的爱好,留下死板的千篇一律的东西。”

4.宽严相济

●曾国藩说:“将领之管兵勇,如父兄直观子弟,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其家必兴;溺爱者,其子弟骄纵,其家必败。”

●张文质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想,教育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耐心;教育除了关爱、呵护,还应当带有“野性”,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促其自由成长。(《福建教育》2013年第44期文《育人如育花》)

●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强调能者为师,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让学生随意讨论,随口说说,远离文本,不沾语言文字的边,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引导、点拨、开窍。如果自主与自流、讨论与放羊不严格加以区分,学生又怎能学有所获,深受其益。”

●康德说:“把人看成目的。”是对“文化关怀”的最好解读。让师生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的本质。找到自己奋斗一生的目标是“文化关怀”的根本追求。我们建设自己的管理制度,这是一种自我克制的学问。世上有了束缚,自由才会无比珍贵。

●英国思想家罗素在《自由之路》一书中指出:“在教育领域中自由也有个限度的问题。有人认为儿童需要发展他们的天性,应允许所有儿童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可是如果儿童的天性使得他们去吞发卡,那该怎么办呢?”因此,罗素认为:“一个教育上的自由,并不是让儿童整天为所欲为,教育必须施加纪律和其权威的影响。问题在于纪律和权威的分量如何使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我们要更多地尊重学生,也要更多地严格要求学生。”“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血栓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的惩罚能教给学生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

●“爱之愈笃,责之愈严。”“没有要求就没有希望,也就没有教育,当然,也就不会有学生的健康成长。”

5.教育是唤醒孩子灵魂的过程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

●教育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布鲁姆)

●哈佛大学校长路登庭说:“最好的教育是不仅赋予他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他们善于观察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转摘郑克俭《教育教学漫谈》104页)

●教育专家林格在他书中写道:“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教育需要激情,激情让教育显示出无穷生命力;教育需要诗意,诗意让教育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

●追求产生激情,激情使追求的主旋律铿锵有力;追求产生诗意,诗意使追求的调色板光彩照人。

●李振村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有人曾经说:“教育永远是没有现成教材可教的艺术。如果我们用‘公式’来解答孩子的青春变奏曲,那么,我们仅仅是认真工作的教师,而不会是孩子的导师、教育艺术的大师。”也有人说:“育人永远是从零开始的,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教学永远是遗憾艺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钻、去探讨。”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质和力量。”这“内在的精神本质和力量”就是天性,它是不可改变的。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好胜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孩子而言,健康的游戏,有益的运动,自由的玩耍,都是他们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过度限制与保护的处境下,一个没有痛痛快快玩过的孩子的情感和智力是不会得到正常发展的。“闲暇出智慧”这句话说得好,适当给孩子一点时间、空间,创造的种子可能就此悄然萌发。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花草树木有其生长的环境和要求,孩子的成长也有其规律。就教育心理学而言,教学活动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作为教育者,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无为而无不为,也应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给孩子适当的爱,该放手时就放手,让他们尝试独立,自由生长,充分激发内在的成长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未来的老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只有当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劳动的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后者才会闪耀出光彩来。”

6.大语文观

●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不妨回想一下,咱们小时候学习语文以及一般知识,有几分之几是从课堂上学来的,每个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经验,课外学到的东西多些!”“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马路旁的广告牌,商品的使用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到语文。”

●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凡是母语学得比较好的,无不得益于课堂、课本之外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学生学习发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因为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都读不好。”

     三位教育家的论述都揭示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就是课内外并举。同时也说明,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学习语文。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课堂上,要打破“课堂惟一”、“课本惟一”的教学局面,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早就强调:“如果有人把语文教本就认为是吸尽了本国文艺的精华,这种想法是幼稚的。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而是个起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了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国文教本为了供学生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它的书,越多越好。”这说明,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单靠一本教材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大量的语言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学生学习发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肯教科书,因为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都读不好”(苏霍姆林斯基)。

●通常以为语文教本选的是些好篇章,人人必读的,读了这个,就吸尽了本国语文的精华。读起来又怀着一类神秘的想头,只要一味地读着,神智就会开朗起来,笔下就会畅达起来。这未免看得简单了些。……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82页至183页)

●郭子雄在《牛津大学的学生生活》中说:“在牛津,上课的时间极少,普通一个学生每周上课不逾十个钟头,做研究生得更少,高兴,是去听一两个钟头,不高兴时简直可以不必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英国人看来,上课并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只是为学生指引一条路而已;“至于这条路的长短以及路旁的花木景色,还得由你自己去探寻领略。”这与我国的“师傅领进门,修在个人”的古训,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落实素质教育,关键要改变那种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多留一点独立的空间,以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是问题的关键。

●教育从根本而言,是生命的艺术、心灵的艺术。教育生活,最高的层次就是提升人的生命状态,不仅是快乐学知识,而且是精神的发展,心灵的发展。心灵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生活,关注人的心灵生活也就成了教育的根本。语文教育要把追求人性的丰盈与完善作为永远的目标。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让学生喜欢人类传承下来的所有优秀文化,喜欢《子午书简》,喜欢《大家》,喜欢《科学探索》,让他们的灵魂不断沐浴文化的风,浸润思想的雨。当学生了解到变化多姿的自然,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好,领略到知识天地的神奇,艺术创造的奇迹,当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丽多彩时,他们都会渴望表达,渴望与世界沟通。去领略和享受生活的美好,这也是语文。

●让学生喜欢自然,回归自然的怀抱。让他们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让他们去听风的微歌、鸟的私语;让他们置身于花的芬芳、草的清香中;让他们轻柔地触摸含羞草的叶片。这些都是语文——伟大的诗意语文。

●巴金说:我写作是为了给予这个世界温暖与美好。让学生喜欢音乐,进入音乐的世界,让他们听到温柔的音乐语音,感受音乐的美妙悦耳,让音乐美丽的形象停驻在他们心灵的原野。让学生喜欢课堂生活,喜欢发现,喜欢创造,喜欢倾听,喜欢表达,喜欢质疑,喜欢资源共享。这也是语文。而写作,是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表达方式之一。

●让每个孩子喜欢自然,回归自然的怀抱。让孩子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让孩子置身于花的芬芳、草的清香中;让孩子轻柔地触摸害羞草的叶片。于是,美丽的诗情涌现,孩子心中的智慧之花开成世间最美的花朵。

●教育需要激情,激情让教育显示出无穷生命力;教育需要诗意,诗意让教育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追求产生激情,激情使追求的主旋律铿锵有力;追求产生诗意,诗意使追求的调色板光彩照人。

●法国文学家法朗士先生说过:“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

●成尚荣说:“教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背诵了多少课文,解答了多少数学题;也不仅在于让学生懂得了多少规则,拾起了地上一张废纸,爱护了一棵小树。更重要的是在于知识和规范行为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是他的心智的觉醒、智慧的生长。”(《为智慧生长而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园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锻炼。”

●陶行知: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

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

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

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

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它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

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们能想学的东西。

●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

 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把握。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

 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去创造。

 ●骨干教师李细萍: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彭兴顺著《做卓越的教师》第105页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四还”

把眼睛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观察;

把大脑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

把嘴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表达;

把双手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

(以上几位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论述,虽然在语言的表述方式上不同,但内容却是一致的。中心意思就在于: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能动的人、一个有着自主发展和创造的人。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敢于放手,给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要为他们的一生着想,切不可再像以往那样时时处处包办代替、越俎代庖,使他们的主动性被泯灭,创造性被扼杀。)

7.语文教材是个例子

●“要养成阅读能力,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便指示、说明而已。这里重要在方法;本月比上月要善阅读,今年比去年更能了解,就是进步。修养云云那是身体力行的事,民族精神也得在行为上表现。违反修养,毁隳民族精神的书籍文字固然不必看,但是想靠国文课提倡修养,振起民族精神,却不免招致“文字国”的讥诮。”(《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6页)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82页至183页)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

●“我也曾经朦胧地想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

●“语文课和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比如数学,不能没有加减乘除,比如历史,不能短少汉朝唐朝,而语文课则不然。中学六年,假定要教三百篇文章,是否非教课本上所选的三百篇不可呢?不一定。不教课本上这三百篇,而另选三百篇也可以,只要文章是好的,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语文水平。这是说语文课的教材不像数学、历史等课的教材那样固定。当然,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效果好的会越来越多,可以固定下来的篇目也会越来越多。”(《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60页)

●“要养成阅读能力,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便指示、说明而已。这里重要在方法;本月比上月更善于阅读,今年比去年更能了解,就是进步。修养云云那是身体力行的事,民族精神也得在行为上表现。违反修养,毁隳民族精神的书籍文字固然不必看,但是想靠国文课提倡修养,振起民族精神,却不免招致“文字国”的讥诮。”(《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6页)

●“至于教材选多少篇,选那些篇,这些文篇怎么编排,我看未必是关键问题,也未必说的出多少道理来。选些文篇让学生读,无非是进行那些训练的凭借而已。不读这几十篇几百篇,也未尝不可。当然不是说选和编完全不必讲究。不过,要想从这里头找出非此不可的道理来,恐怕不容易。咱们一向在选和编的方面讨论得多,在训练的项目和步骤方面研究的少,这种情形需要改变。”(《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99-100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分数为导向,语文课注定落寞
叶圣陶语文教材理论探析
谈谈诵读指导
如何评价一堂课的优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的“三心二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