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诗词学会
       2014年12月5—6日,香港诗词学会第五届中国诗人节大会会场上布置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六合大清,君不清,臣不清,兵毁船沉,还签了马关条约;
       共和中国,士许国,民许国,邦兴人望,莫忘乎甲午战争。


       由于本届诗人节大会的主题是“反思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暨战事诗歌吟唱”,因此这副对联对于会场的气氛渲染起着重要作用,成了整个场景布置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要素。以致会后一段时间,一种慷慨悲壮,但又不失蓬勃正气的氛围还经常萦绕在笔者心头,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文章完成后,经向学会秘书处打听才得知,这副对联的作者就是香港诗词学会创会会长林峰先生。


       词语注释:
       上联“六合”:意为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位,原本是一个朴素的空间界面概念,泛指天地或宇宙,但是这里专指大清中国。
       下联“大清”:双关词语,既表示中华大清朝,又讽刺性地暗示政治“清明”、“开明”。

       阅读演绎
       这副对联一共42字,词语通俗,语义明了,但又不失凝练和含蓄。全文演绎如下:
       上联:说什么东南西北上下天地之间一统清明,却分明是当皇上君子的不见清明,当臣子官吏的不务清明,到头来是丧失了水军,沉没了战舰,最沉痛的是竟然和日本强盗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下联: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文明家园。君不见在即将建立和已然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上,老百姓舍家许国,将士们舍身为国,于是民族独立,国力渐渐强盛,民生渐渐兴旺,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和牢记那段让中国人民忍辱蒙羞的甲午浩劫。
      
        综合赏析
       楹联是用浓缩的两句话或者两个分别由一系列短句构成的语言片段作为文章单位,以对称的形式来表现一种独特的意境或者思想情感的特殊文体,由于篇幅特别短小,为了表现深刻的内涵外,它必须具备语言凝练、特色鲜明的艺术特性。通读这副会场联,深深地被其以古鉴今的思想性和多方面的语言艺术特色所感动。

       一、以古鉴今,思想性强
       此会场联上下联在意义上各有四个层次,第一短句为第一层次,第二和第三短句为第二层次,第四短句为第三层次,第五短句为第四层次。以下按上、下联分别阐述。
       上联:六合大清,君不清,臣不清,兵毁船沉,还签了马关条约。
       第一层次“六合大清”是上联的主语,既表示清朝社稷,又含有三百年来大清王朝沾沾自喜的讽刺意味,其手法在于“欲抑先扬”;第二层次“君不清,臣不清”由前面的褒扬转入贬抑,但是两个短句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即“君不清”是“臣不清”的内在原因,“臣不清”是“君不清”的必然结果;第三层“兵毁船沉”在意义上承上启下,既是前一层次“君不清、臣不清”的作用结果,又是后面更深一层结果的原因;第四层“还签了马关条约”则是前面三个层次意义累加的必然性大结局。
       下联:共和中国,士许国,民许国,邦兴人望,莫忘乎甲午战争。
       第一层次“共和中国”是下联的主语,虽然从构词分析,“中国”是中心要素,但是实际重心却落在“共和”一词上,因为单从下联“中国”和上联“大清”来看,两者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差别,只有将“共和中国”和所谓“六合大清”相对比,才能够显示出两者的本质区别;第二层“士许国,民许国”是前一层次“共和中国”的必然结果;第三层次“邦兴人望”承上启下:一方面,有“士许国,民许国”的精神在,自然就会出现“邦兴人望”的结果,另一方面,眼前新中国的“邦兴人望”成就是在“兵毁船沉”的烂摊子上建立起来的,这样就自然地把人们的思维导向对历史的反思——这就是第四层次“莫忘乎甲午战争”之全文的归宿。至此,便完成了全文以古鉴今,反思历史思想的形成和演绎过程。

       二、语言运用炉火纯青
       除了鲜明的思想性以外,此联还具备多方面的艺术特色。
       1.语言凝练,一字千钧
       一副42字的对联其规模只能算是中长联,但是要全面复原这副对联的信息内涵,则需要几百字来进行演绎,此联语言凝练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达到凝练的效果,联家只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清政府不清明、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和新中国进步、军民协力保家卫国、国强民富、牢记甲午战争等一系列一字千钧的要素,尽量以文言单词进行遣词造句,把那些散文化、关联性、可以省略的要素统统省略,从而实现了语言凝练,内涵言简意赅的目的。
       2.荆芒讽刺,玉帛嘉许
       上联的总话题是“六合大清”,顾名思义,其本质应该是清明、强大的,但是紧接着的下文却是“君不清,臣不清”;又因为“君不清,臣不清”,所以必然地导致了“兵毁船沉”,“还签了马关条约”的耻辱结局。上联以“大清”开头,一语双关,接着以两个“不清”转折,最后以“马关条约”结尾,让过去的历史有如荆芒在背,讽刺意义可谓入木三分。
       下联前三个层次从褒扬的角度出发,嘉许似玉帛,对新中国天时、地时、人和的形势进行热情讴歌,给人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感觉。最后,水到渠成地实现了一个大转折,把全联的核心思想定位在了“莫忘乎甲午战争”这样的高度,使思想情感得到升华,既提炼了对联的主题,又恰好切合了香港诗词学会第五届中国诗人节大会的时代精神。
       3.机关巧设,柳暗花明
       从音律上看,上联“大清”,“君不清”、“臣不清”三个节奏点“清”都是平声,但是,三个“清”字连续出现,属于机关巧设,刻意为之,目的在于表现“大清”与“不清”的内在反差,在这种情况下,行文可以不受平仄规律的制约。再从词语性质上看,上联“不清”和下联“许国”似乎存在词性反差。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联的三个“清”字可以理解为同一个意义,即“大清”为“强大的清朝”之意,“君不清”、“臣不清”则可以视为“国君不努力治清朝”、“臣子不努力事清朝”的省略句,这样,后两个“清”字就从形容词变成了名词,与下联“国”字形成对仗。
       4.活用数字,从容自如
       从表面上看,此联上联“六合”一词含有数字“六”,而下联与之对应的却是“共”字,而不是数字。但是只要细加分析便可知,上联“六”字的含义是东、南、西、北、上、下这六个方位名词的集合,并不是六种意义完全相同的事物;而下联“共”字所表达的也是国内各民族、各阶层的集合,由此可见,上联“六”和下联“共”在词性上完全一致。
       5.起承转合手法的妙用
       一般情况下,“起承转合”是文言论文、诗文或者赋文独有的行文模式,楹联一般难以运用。但是,这幅对联例外,它把“起承转合”四法成功地运用到了对联创作中来。以上联为例,第一层次“六合大清”推出“大清朝”这个总话题,在行文结构上属于全文的“启”;第二层次“君不清,臣不清”则承接“六合大清”这个话题,对大清朝廷的性质进行描述,属于“承”;第三层次“兵毁船沉”从前面的直接描写大清政府腐败转为对腐败政府的军事无能状态之描写,属于“转”;第四层次“还签了马关条约”即是朝政、朝运的因果所向,也是上联内涵的总结,属于上联的“合”。
       再看下联,情况与上联基本类似,不同的只是“共和中国”是下联的“启”,而非全文的“启”;“莫忘乎甲午战争”则是全文的“合”,而非下联的“合”。全文遣词造句行云流水,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为楹联创作借鉴其它文言文体艺术树立了典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喜对春晚第一联
春晚对联
请欣赏现代对联
至今没有对出来的千古绝对
查氏祠堂对联大全
新对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