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冲刺必备】文学概论(第二版)考前梳理(5)
  1. 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读者对文学作品阅读、理解、鉴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作品对读者的接受具有规范作用,但读者可以对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创造性的理解。文学接受经过三个阶段: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文学经典才能形成。

2.读者: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人,是文学接受的主体。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并且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读者的阅读行为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读者的阅读、理解、鉴赏,促使潜在的作品向现实的作品转化。读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的创作。

3.作品空白点: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塞尔等提出的观点。相对于一般性著作使用解释性语言,文学著作使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括了许多的意义不确定(多义、含混与相对性)和意义空白(指文本中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填充的“未言部分”,或称为未定的“空域”),这些不确定的意义和空白是产生艺术效果的根本出发点。他们把它称为“召唤结构”(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本本身),由它引导读者去思考。

4.素养储备:读者阅读前的素养储备是文学接受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文学接受过程的第一阶段。读者的接受素养包括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与文学艺术修养。

5.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主要有审美动机、娱乐(消遣)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批评动机等。

6.审美感受:指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审美感受在文学阅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在文学接受中处于初级阶段。

7.审美评价:在阅读文学作品、重构艺术形象并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读者进一步思索其思想艺术意义,追问作品的艺术和审美特征,并对其审美价值作出判断,这就是审美评价。它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高级阶段。

8.二度创造:指读者在阅读、欣赏文本过程中在心理-精神层面展开的、不同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创造(首度创造)的再创造活动。二度创造是建立在读者自由、能动性基础上的审美再创造。

9.文学经典: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它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构成?

(1)读者、作品是构成文学接受的两大要素。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

(2)从读者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上看,读者在文学接受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另一方面,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读者的阅读行为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过程。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作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3)作品对读者的接受具有规范作用。作品是第一位的,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是第二位的。作品一般都具有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解释。

(4)读者的接受促使潜在的作品向现实的作品转化。文学作品只有依靠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才能变成活的现实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力与微妙性、思想感情的深刻性也只有靠读者才能实现。

2.谈谈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

(1)有一定文学接受能力的读者,在接受动机驱使下开始文学阅读过程,并在其间抚卷流连,体味人生悲欢,领悟生命真谛。这便是文学接受的第二个阶段一一审美感受阶段。

读者在对作品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不仅是在解读语言文字的意义,更是在重构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即通过审美理解和创造性想象,重新建构出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完全相同的新形象。读者在重构饱含审美情感的艺术形象时实质上已进入文学接受活动的审美感受过程。

(2)在阅读文学作品,重构文学形象并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读者往往会进一步思索其思想艺术意义,追问作品的艺术和审美特征,并对其审美价值作出判断。这样,文学接受活动就进入审美评价阶段。

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相互交织,但又有所不同。审美感受是文学接受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读者主要在感性的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感知、领悟和体验,其结果是感性的文学形象的形成。审美评价则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高级阶段,读者是在前一阶段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凭借一定的尺度或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做出比较理性的判断和评价,但往往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感受。

3.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的“二度创造”。

(1)二度创造是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特点。

二度创造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由此对作家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发现,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按照二度创造的观点,文学的创造性事实上既包据作家的创造性,也包括读者的创造性。

(2)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文学形象的重构和文学审美意蕴的再创造两方面。一是重构文学形象。文学作品充满着空白和不确定点,这就为审美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可能,读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对作品加以联想,从而在头脑里再造出个人化的文学形象世界。二是开掘深层的意蕴世界。在重构文学形象的基础之上,开掘、升华出深层的审美意蕴世界。

读者二度创造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个体感悟、人际交流、生活追求以及学习借鉴等。

(3)经历了从作家首度创造到读者二度创造的动态过程,一次具体的文学活动便基本完成。但这里的“完成“只具有相对意义,只是就一次具体的接受活动而言的。更宏观地看,一次接受的完成其实又是另一次接受的起点。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史,就是被不断阅读、不断发掘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经历“二度创造”的历史。

4.谈谈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

(1)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与共通性是一对基本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由文学接受活动的创造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有时这种差异还相当大,这一现象正是文学接受过程的差异性。

另一方面,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又往往存在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这种审美现象即所谓的接受活动的共通性。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对文学的意蕴诠释和价值评价等层面。

(2)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的共同范围内,读者的接受必定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共通性乃至共同性。然而,在这种共通性的基础上,差异性更为普遍地存在。

共通性有条件地存在,差异性绝对存在。差异性建立在共通性基础上,共通性存在于差异性之中。

(3)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差异性则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二者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影响,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逐渐走向衰落。

5.试论文学经典的特征和意义。

(1)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它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

(2)文学经典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对象,从总体上讲,经典其实也是在读者千百年的文学接受过程中生成的。

文学经典的出现,靠历代普通读者、专业批评家的阅读和文学史家的遴选。其中,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对推出文学经典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

作为集体存在的普通读者是文学阅读的主体,他们的选择是文学经典最终确立的决定性的因素。读者集体认同并赋予其较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往往会影响和最终决定专业读者对经典的选择。

意识形态对文学经典的形成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文学经典一经形成,就会受到社会的更多推崇,从而有更多的读者,获得历史继承的优先性,成为被阅读和阐释的焦点,对以后的文学接受活动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文学经典的形成依靠创造性的文学接受活动,文学经典一经形成也会对新的文学接受产生重要影响,文学接受和文学经典互相推动,共同促进着文学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作业俄国形式主义
儿童文学的作用
接受美学解读
文学欣赏的过程和方法
浅谈文学作品鉴赏方法
文学理论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