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神人“听音定律”
原创 舞天玄姬 舞天玄姬 2022-03-04 10:21
古代神人“听音定律”
在古代,如果要确定黄钟律管的音高,只能用耳朵去分辨。一位好的乐工能准确地判断出各种音调。古代中国素称礼乐之邦,音乐舞蹈极为普及,历代的文人学士,骚人墨客都谙熟乐律,不知音律者几乎不能为诗作文。

黄钟宫音虽不可听见,却真的有古人能做到以听黄钟宫音定律尺。

关于荀勗以音律定黄钟尺一事在《晋书·律历志》说的很明白:“史臣案:「勖于千载之外,推百代之法,度数既宜,声韵又契,可谓切密,信而有徵也。而时人寡识,据无闻之一尺,忽周汉之两器,雷同臧否,何其谬哉!

                                    (荀勖)

《世说》称「有田父于野地中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勖试以校己所治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

又,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玉律,度以为尺,相传谓之汉官尺。以校荀勖尺,勖尺短四分;汉官、始平两尺,长短度同。

又,杜夔所用调律尺,比勖新尺,得一尺四分七厘。魏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云:王莽时刘歆斛尺弱于今尺四分五厘,比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厘;即荀勖所谓今尺长四分半是也。

元帝后,江东所用尺,比荀勖尺一尺六分二厘。赵刘曜光初四年铸浑仪,八年铸土圭,其尺比荀勖尺一尺五分。荀勖新尺惟以调音律,至于人间未甚流布,故江左及刘曜仪表,并与魏尺略相依准。”

【白话文】

史臣们认为:荀勖在千年之后,推定百代之前的律法,尺度既适宜,声韵又契合,说得上确切精密,令人信服而有证验。而当时人们见识寡陋,根据一个不曾听说的尺子,忽视周漠两代标准器的校验,随声附和进行褒贬,谬误到了极点!

《世说》称“田父在郊野得到的周代玉尺,就是天下适用的正尺,荀勖尝试着用它校验自己所制的金石丝竹各类乐器,都短了极少的一点”。

此外,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在泠道舜祠地下得到玉律,作为尺度的标准,相传称之为汉宫尺。用来校验荀勖尺,荀勖尺短四分;汉宫尺、始平尺,两尺长短相同。

另外,杜夔所用的调律尺,对照荀勖新尺,为一尺四分七厘。魏景元四年,刘徽注释《九章》称:王莽时刘歆的斛尺短于今尺四分五厘,对照魏尺它的斛高九寸五分五厘;就是荀勖所说的今尺长四分半。

元帝后,江东所用尺,等于荀勖尺一尺六分二厘。赵刘曜光初四年铸浑仪,八年铸土圭,其尺等于荀勖尺一尺五分。荀勖新尺仅用作调律,至于民间社会交易则没有怎么流传,所以江左以及刘曜仪表等,都与魏尺大体相等。
以上都说明荀勖通过辨别音律确定黄钟律,并以此定律尺,确有其事,且其结果是相当准确的。

《魏书·律历志》也有言:“魏世杜夔亦以通乐制律,晋中书监荀勖持夔律校练八音,以谓后汉至魏尺长古尺四分有余。又得古玉律,勖新律命之,谓其应合,遂改晋调,而散骑侍郎阮咸讥其声高。永嘉以后,中原丧乱,考正钟律,所未闻焉。其存於夷裔,声器而已。”

《世说新语·术解》中也说了此事:“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闇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于是伏阮神识。”

关丁荀勗考校律尺,《晋书·律历志》中又有详文述之曰:“起度之正,〈汉志〉言之详矣。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勗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余。勗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

如前所述,杜夔尺长当今24.188厘米,可折算出荀勗尺长23.1厘米。唐代李淳风考汉至隋历代尺度。列为十五等。因荀勗尺与新莽铜斛尺同长,并与周尺同列为第一等,故勗尺又称“古尺”。

西晋时已有乐律尺和日常用尺之分,律尺即苟勗所定,长23.1厘米,但官民日常用尺沿用魏时杜夔尺,约长24.2厘米。

《吕氏春秋》记载黄钟律管长三寸九分,而汉代文献记载黄钟律管为九寸,《中国古代早期管乐器及黄钟律管研究》作者经过研究系统考证;

“发现《吕氏春秋》记载的三寸九分黄钟律管应为清黄钟律管,发音当为九寸管的高八度。文献研究同时表明先秦古人听声定律的事实,即三寸九分律管和九寸律管都为听声定律产物”。

说明“听音定律”也并非仅荀勖一人所作,现代学者研究表明先秦时已经可以做到。

--------------------------------------

以律定尺,还是以尺定律呢?

中国历代所谓“定律”,除少数用于新创律制外,一般指确定黄钟一律的音高;并以此为准,推算其它各律的律数。因此,历代的黄钟律就是历代的标准音高。

而乐律学之根本在于黄钟律管的确定。中国早在五千年前就出现了国家标准律管——黄钟律管,后世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都相当重视黄钟音高的制定,把制律当成国家的基本制度来对待。

图 黄钟律管

在江西省博物馆《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玉器展柜的一角,静静地陈列着两件玉管,没有雕刻任何纹饰。稍粗的玉管长20厘米左右,稍细约18厘米。汉代的一尺相当于现代的23 .1厘米左右,换算下来,稍粗的玉管大约合当时的9寸;稍细约合8寸半。这两根玉管不仅能演奏美妙的音乐,而且还是二千多年前汉代法定的度量衡基准器,称为“黄钟律管”。

图 海昏侯墓出土的玉质黄钟律管

在中国古代社会,律、度、量、衡,紧相联系,同时传统律学均以振动体长度,计算音高;因此历代黄钟音高的变迁和尺度的变化,两者互为因果。

西周以前的黄钟律已难考定。春秋、战国间的黄钟律,各家考证,莫衷一是;据曾侯乙钟铭,可知各诸侯国各有黄钟律标准,但其尺度不详。汉以后的历代黄钟律的音高,依据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择要列表如下:

图 汉至清的历代黄钟律的音高

不论在冲弦律或在管律,黄钟律的标淮音高是一致的。弦除了长度外,又因张力大小而异其音高,而律管无此现象,所以黄钟律以律管定音。

黄钟律管相当于汉代法定的律、度、量、衡基准器。

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说音乐出于度量衡:“二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

“量”是一个实体,但声却看不见,抓不住,只能凭耳朵听,所以古人说:“音失之甚易,求之甚难”。

历史上记载,如西晋时乐律学家荀勖〔xu绪〕能够“听音定律”,他奉命以古律重整当时的宫廷音乐,荀勖凭着他聪慧的听力指出,与古乐相比,当朝的黄钟调声高了,于是重新制作了一支黄钟律管,随即用这支律管去校尺,果然发现比古尺长了四分有余。后来经过考证,荀勖所定的尺确实与汉时新莽的尺度相符。

因此有一部分乐律学家能通过听音确定黄钟律,可以依据律管的长度而制定出标准的尺度。但这样的人应该很少见,可能后世就出现了以尺定律了吧。(律尺,古代用以制定乐律的度尺。)

而要想把度量衡三个量的实体,寓意于无形的声和数之中,还是相当复杂不易的,于是便有了累黍定律之法。

《汉书·律历志》是最早把乐律与度量衡的关系用累黍的方法具体化的古代文献。

《律历志》第一,开首便见:“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又曰:“度者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量者……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权者……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

上述三段话的主要内容是,用累黍的方法,加以度量衡三个量相互参照,从而把律管长度,管律具体化。

这种以抽象的理论与具象的实体相结合的做法,是古人经过反复实验的总结,是汉代在度量衡史上一项重大创造性的发明。经过现代科学反复验证,用累黍的方法来校量度量衡,是能够达到相对准确度的。

由于《汉书·律历志》是以律定尺,后世则以尺校律。对此,历代围绕着尺与律之间的关系还引发出一系列的考校和争辩,成为中国古代度量衡史之一大特点。出现这些争辩而难以得到认识上的统一。

应该说,以律定尺既有先进的一面,又受限于各方面技术条件,显得略有不足,故而又出现了以尺校律。

所以,关于黄钟生度量衡这个问题,导致一直在黄钟起源于尺度还是尺度起源于黄钟上争论不休。

直到明朝时才得以另一种方式解决,朱载堉以“算术定律”来完善修正古人“累黍定律”“累黍定尺”的缺陷与失误,获得了现代数学和计量学上的重大成就,并创立九进制与十进制的小数换算法。

朱载堉指出:古代是以律累黍生尺,今天应先累黍而生尺,以尺去求律,即以尺为单位,通过数学计算,求出某一律音分的长度。这里提出的“累黍生尺”就是把农作物“黍”粒通过横排、竖排、斜排等方法确定一尺的长度,通过定尺去计算音律的长度。

做法是,选用1200粒中等大小的黄色秬黍,第一步是横累100粒,得到长度是23厘米,与汉时新莽之尺基本相合。第二步用1200粒黍测其容,见11.5毫升,略大于新莽一龠之量(莽时一龠当为10毫升)。第三步再用这1200粒测其重,得7.4克,与新莽12铢之重亦相近(莽时一龠当为7.4克)。

古代通过黄钟律与“累黍”结合,即排列黍粒的方式,得出一尺的标准长度,最终黄钟律管符合标准的话,就会产生一种现象“吹灰候气”!这是非常先进的方法,也是人类在未知尚无确定标准的度量衡时,采取的以天文确定度量衡标准的精确性!

不过,使用“累黍法”定尺不如“以律定尺”好,在《宋史·律历志》说:“出度量衡,辩古今尺龠。律吕真声,本阴阳之气,可以感格天地,在于符合尺寸短长,宜因声以定之。因声定律,则庶几为得;以尺定声,则乖隔甚矣。”

宋程颐尝云:“以律管定尺,以天地之气为准,非秬黍之比也。律取黄钟。黄钟之声亦不难定,有知音者参上下声考之,自得其正。” 。

明朱载堉也考证,《虞书》、《周礼》有“听律”之官,无“算律”之法。以“累黍法”算得黄钟律长反定其音,是王莽以后为之,本末倒之。

朱载堉还指出,王莽新政时刘歆不明古籍误算黍尺,班固谬录于律历志,后世多未加细考而泥《汉书律历志》之记,造成千载黄钟“算法”亦有差。

所以,由于现实情况的无奈,虽然是以“黄钟律”定尺更为先进,却只能选择与累黍结合定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学杂谈之廿六:音律与度量衡
古代音乐 律吕概述
“音律皇帝”——南朝梁武帝与“四通十二笛”
易学、乐律学、天文历法:融通与牵合(上)
古乐十二律
复原曾侯乙编钟及其设计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