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盘点2014年科学探索大事件
科学探寻一小步,人类一大步。2014年转眼已临近年尾,这一年科学界都给我们带来哪些重大惊喜,又有哪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突破发现呢?小编在这里为您盘点2014年科学事件,不过所谓“大”不一定都是高大上,可以大到宇宙太空,也可以小到生活点滴,希望您能在领略科学壮举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实用的生活小提示。排名不分先后,且待小编一一道来。


无论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彗星的“十年磨一剑”,还是“引力波乌龙事件”的先轰动后尴尬,科学发现总是在一次次突破中不断带来新知和希望,也不断遇到挑战和挫败。但是,科学家们不会在问题面前顿足,因为突破永远是最高的追求,而未知与困难永远是科学之路上的最好旅伴。



“罗塞塔”号飞行负责人 安德烈·埃克马索

欧洲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在飞行10年,约64亿千米后,于2014年8月成功追上“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然后又于11月释放着陆器“菲莱”登陆彗星表面。

在太空探索的历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对彗星进行探索将有望揭示有关太阳系起源和地球生命孕育的进一步线索。
 2014年11月12日下午,欧洲航天局彗星着陆器“菲莱”踏上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表面,第一时间用18种欧洲语言在其推特账号上留下了自己的新地址。
  过去10多年,“菲莱”搭乘母船“罗塞塔”一直追赶着这颗彗星;如今已经追星梦圆,“菲莱”和“罗塞塔”将为人类揭开更多宇宙奥秘。
  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彗星,“菲莱”的这一小步是人类宇宙探索史上的一大步。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近日报道,欧洲空间局正在围绕“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运行的罗塞塔探测器将计划在明年2月份下降轨道,降落到距离彗星表面仅约4英里(约6.4公里)的高度上开展考察。这将是在“罗塞塔”飞船执行主要任务期间距离彗星地表最近的一次。在这样低的高度上飞行,“罗塞塔”拍摄的彗星地表图像分辨率将非常高。这样的图像将有望提供有关彗核物质孔隙度以及反照率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罗塞塔”号飞行负责人 安德烈·埃克马索



NASA的科学家根据“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如图)采集的信息,认为已经找到证据证明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他们称火星上的甲烷峰值可能是由微生物导致的。目前这是对峰值现象能做出的唯一解释。(图片来源:NASA)
  ***火星或现首个外星生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在盖尔陨坑发现了“蒸发”现象,以此推测盖尔陨坑从前可能是个湖泊,这一推测意味着在数十亿年前,火星上可能曾有水流。那么,火星上是否曾经或者仍然有生命存在呢?
  据英媒报道,科学家或许很快就能回答这个问题,而且答案是肯定的。因为NASA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已经探测到了很有说服力的证据。
  火星探测器上的一个仪器检测到火星上的甲烷达到峰值,科学家认为这一现象或是由火星表面类似于细菌的生物体导致的,而这一生物体可能是检测到的第一个外星生物。



***科学家发现宇宙大爆炸证据
  据外媒报道,天文学家3月17日宣布观测到来自宇宙大爆炸的“引力波”,能够直接证明宇宙大爆炸后迅猛扩张,在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学中心约翰·科瓦奇带领的天文学家团队在南极进行观测,通过BICEP2望远镜发现“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证明大约138亿年前,宇宙曾在大爆炸发生后大约10-35秒到10-33秒的瞬间迅猛扩张,为“膨胀”(inflation)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该团队以论文的形式向学术杂志《天体物理学》报告了这一发现。科瓦奇表示,南极干燥、稀薄的空气是理想的研究环境,而这次出错的可能性只有1000万分之一。
  如果最终得到证实,这一发现就足以比肩暗能量、大爆炸本身等重大科学发现。科瓦奇的导师兼竞争对手约翰·E·卡尔斯特罗姆对弟子赞赏不已:“我认为这些结果不仅美妙,还很有说服力。”


GDF11蛋白

2014年最新研究表明,在高龄小鼠体内注射年轻小鼠的血液可以“返老还童”,原因可能在于血液中一种叫GDF11的蛋白。科学家已据此启动一项临床试验,给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注射年轻捐赠者的血液。

GDF11蛋白对于人类大脑恢复健康活力具有重要作用。这类似于换血,未来这项研究成果或许会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美国斯坦福大学 神经科学家托尼·韦斯·科莱

霍斯特·西蒙
IBM公司已经研制出一款能够模拟人脑神经元、突触功能以及其他脑功能的微芯片,从而完成计算功能。

高功率一直是阻碍大型计算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这种微芯片则让我们相信,我们正站在计算机芯片架构发生彻底变革的十字路口。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副主任霍斯特·西蒙

将虚假记忆移植到老鼠大脑

科学家借助光遗传学技术成功将虚假记忆移植到老鼠的大脑里。这些虚假记忆和真实记忆所产生的记忆痕迹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记忆形成的过程就是一组神经元的连接被强化。我们可以通过强化或削弱神经元突触连接,随心所欲地形成、抹去和重新激活一段记忆。

——该研究参与者、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院 教授罗伯特·麦里罗

β细胞

β细胞是胰脏中产生胰岛素的细胞,2014年两个研究小组用两种不同方法在实验室中培养出酷似β细胞的细胞,为研究糖尿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如果该项技术的可靠性能够在临床和生产中得到证实,那么它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其价值可等同于发现抗生素对于治疗细菌感染的作用。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再生医学系 教授克里斯·梅森

  2014年科学事件盘点完毕,小编要去站会儿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zz 欧洲探测器拍摄到彗星上的“人脸”轮廓
距地4亿公里,欧洲探测器传回一张照片,科学家看后感到极为费解
距地四亿公里,欧洲探测器传回一张照片,科学家看后感到极为费解
“罗塞塔,我们到了!” | CosmoScape | 星空天文网
“罗塞塔”彗星探测器预计2014年登陆彗星
探测器经过10年漫飞行,终于追上这颗彗星,看到了一个奇特的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