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省博物馆 | 【取法】与【变法】——清人临书展


摄影

/

刘明月

张燕元

李相旭

编辑

/

啸风堂

前言

临池学书是书法继承与创新的基石,不同时代的临书作品折射出其时代的书法审美特质,成为传统书法传承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清人临池学书的意义在于,不仅传承传统帖学,更有碑帖之争与碑帖交融,其取法方向也更为多元立体。临帖与临碑,统言之为临书,这是清代书法不同于之前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

山东省博物馆藏有清人临书作品共计196件(套),其中帖学系139件(套),碑学系57件(套)。虽然这些馆藏作品仅仅是清人临书的一个微小片段,但依然可以从中折射出清人取法的时代风貌。

举办清人临书作品展,对清人书法的取法与变法做一次回眸梳理,既可以帮助我们客观了解清人书法的取法与变法,又可以为当代书法文化的发展提供诸多借鉴。

清初传统帖学延续与碑学滥觞

王朝更替,并未立即影响人们对书法取法和审美趣味的改变。

首先,帖学书法的强大影响力,使得清初书法一直在延续着明代书法的传统惯性。

另外,清代前期的崇董书风,除因皇帝个人的喜爱和提倡外,大批董氏书风的直接或间接传人所形成的民间基础,以及他们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清初文字狱大兴,致使学者大都转为考据之学,从而带动了文字学、金石学的发展,催生了碑学书法的萌芽。

傅山、郑簠等书家搜访、临习和研究汉碑,使得隶书书写在清初形成一股新风。王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馆藏有临汉《礼器碑》册,汉风宛然,已开一代新风,但馆藏亦多见其临二王、颜真卿等书作。

可见,此时的篆隶复兴还是处于帖学笼罩下的萌芽状态,篆隶书写者的取法重心依然是在帖学一系。

王献之《敬祖帖》

王铎临王献之《敬祖帖》

王献之《玄度帖》

王铎临王献之《玄度帖》

王徽之《得信帖》

王铎临王徽之《得信帖》

王铎,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

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

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王羲之《清晏帖》

张若麒临王羲之《清晏帖》

张若麒,字天石,山东胶州人。明崇祯四年进士,入清官至通政使。擅书法。

王羲之《十七帖》

姜如璋节临王羲之《十七帖》

姜如璋,女,字淑斋,号广平内史,嫁山东胶州宋氏。善书,精于行草。

王士祯尝见其纨素扇面,以为笔力矫劲,不类女子。

朱彝尊题其诗卷词有云:“三真六草写朝云,仿佛卫夫人,问何似当年右军。”

亦指其书也。 

王羲之《兰亭序》

沈荃临王羲之《兰亭序》

沈荃,华亭人,字贞蕤,号绎堂,书法尤有名声,学董其昌、米芾。

沈荃每侍帝书,下笔即指其弊,兼析其由。深得康熙帝赏识,尝召至内廷论书,“凡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铭,辄命公书之”(方苞《望溪集外文》),为康熙帝书法代笔人之一。

沈荃书风雍容闲雅,运笔敦厚。然端整有馀,劲健不足。

钟繇《宣示表》

俞森临钟繇《宣示表》

俞森,字汇嘉,号存斋,浙江钱塘人。顺治时由贡生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书长于小楷。

米芾《梅惇帖》

注:山东省博物馆展览中误将此帖标注为米芾《德忱帖》

査士标临米芾《梅惇帖》

査士标,字二瞻,一号梅壑散人,懒老。安徽休宁人。明末秀才,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明末清初新安派“海阳四家”(弘仁、查士标、孙逸、汪之瑞)之一。入清后不应举,工研书画。

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书出米、董,上追颜真卿,颇得精要。时称米、董再生,名重天下。行笔俊逸豪放、神韵深邃。

绘画以山水见长,取材广泛,并旁及枯木、竹石等。主要有两种艺术风格——一种属于笔墨纵横、粗放豪逸一路;另一种笔墨尖峭,风格枯寂生涩,以仿倪瓒山水为主。

苏轼《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

张英    仿苏轼行书轴

张英,字敦覆、梦敦,号乐圃,安徽桐城人。史载:“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

王献之《鄱阳帖》

伊辟临王献之《鄱阳帖》

伊辟,字卢源,号翕庵,山东新城人 。顺治十二年进士,官云南巡抚。喜摹晋人帖。

米芾《弊居帖》(又称《甘露帖》)

何焯临米芾《弊居帖》

何焯,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 崇明人,为官后迁居长洲(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工书,喜临摹晋、唐先贤法帖。

东汉《乙瑛碑》(又称《孔和碑》)

郑簠临《孔和碑》

郑簠,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以行医为业,终学不仕,工书。少时便立志习隶习,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汉碑,倾尽家资。

他倡学汉碑,对后来汉碑之学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包世臣《艺舟双辑》将其隶书列为“逸品上”。后人称之为清代隶书第一人。

东汉《礼器碑》

王澍摹《礼器碑》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王澍临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王澍,字若林,也称若林,号虚舟,竹云,江苏金坛人,后居住无锡,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他的楷书学自唐代欧阳询,行书则是文征明,篆书法则是李斯。

王羲之《兰亭序》

王文治集《兰亭序》行书联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乾隆35年(1770)探花,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鲜明对照,其书名与刘墉齐。

其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

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

巴慰祖临隶书册

《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楚相孙叔敖碑》

巴慰祖,字隽堂,号予籍。安徽歙县渔梁人。清代书法篆刻家,与程邃、胡唐、汪肇龙为“歙四子”。

尤嗜金石文字,别具只眼,名动一时。篆刻受汪关、林皋影响较大,但自成面目。他浸淫秦汉,曾摹过很多汉印,得古茂之气,也力学六朝唐宋朱文,因此他的篆刻工致秀劲、章法构思精密又富于变化有自己面目。

作书落笔成趣,清隽脱俗,摹古尤合人意。

米芾《苕溪诗帖》

钱沣集米芾《苕溪诗帖》行书联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钱沣集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正书联

钱沣,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

钱沣所处时代,是满朝上下皆学董其昌书法的时代,而惟有他对鲁公情有独钟。平生仰慕颜真卿为人,书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堪称学颜第一人。大楷临摹《颜氏家庙碑》、《告身墨》、《中兴颂》、《麻姑仙坛记》、《东方画像赞》;行草从颜真卿《争座位稿》、《祭姪文》、《十二意》入手,晚年以颜为本,参以欧、褚笔法,行笔颇为沉着痛快,亦有八面出锋之势,苍劲雄健,耐人寻味。

钱书小楷刚健婀娜;大楷笔力遒劲,力透纸背;行书、草书风神独绝。他学习古人而迈出古人的法度,自成一家。

黄庭坚《教审帖》

曹文埴临黄庭坚《教审帖》

曹文埴,字竹虚,号近薇,安徽歙县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工书。

清中期帖学鼎盛与碑学发展

乾、嘉两朝,是清代帖学书法的鼎盛时期。

帖学一系摆脱了延续到康熙末年的崇董书风,扩大了取法的范围。乾隆皇帝推崇的赵孟頫书风,科举制影响下的“馆阁体”书风,是这一时期上层统治者的主流审美。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也比较流行。

此外,在对主流书风取法的大势之中,依然有许多文士将关注的视野拓展得更为宽广。

帖学发展的盛极之势伴随着碑学书法的勃兴。

此时,文字狱继续严酷钳制士人的思想,大批文人学者为逃避政治和现实,将精力转向朴学研究,对古代碑刻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从书家自身来看,“扬州八怪”基本上都出身寒微,经历坎坷,在这些人的书法中,充满了奇崛生拙与破坏。

至嘉庆年间,更出现了邓石如、伊秉绶这样杰出书家,体现了碑学书家的强健创造力。

米芾《弊居帖》(又称《甘露帖》)

窦光鼐临米芾《弊居帖》

窦光鼐,字元调,号东皋,山东诸城人。于书无所不窥,尤擅擘窠大字。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纪昀临《圣教序》

纪昀,字晓岚,谥文达公。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米芾《新恩帖》

王杰临米芾《新恩帖》

王杰,字伟人,号惺园,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状元,官大学士。书法赵孟頫,工小楷。

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诗

孔继涑临黄庭坚《致景道十七使君诗 》

孔继涑,山东曲阜人。工书。

颜真卿《自书告身》

汪镛临颜真卿《自书告身》

汪镛,字东序,号芝田,山东历城人。

汪恭临董其昌《世说新语》行书

汪恭,字恭寿,号竹坪,安徽休宁人。妙音律,尤工行、楷,得梁同书、王文治两家法。 

王文治临董其昌画跋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乾隆35年(1770)探花,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与喜用浓墨的刘墉成鲜明对照,其书名与刘墉齐。

其书法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着实是董其昌书法风貌的再现。

王文治忠实地秉承帖意,但无传统帖学的流转圆媚与轻滑。其书用笔转少折多,以折为主,显得果断有致,干净利落。瘦硬的笔画略带圆转之意,既妩媚动人,又俊爽豪逸,风神萧散,笔端毫尖处处流露出才情和清秀的特色。

王羲之《十七帖》

铁保临王羲之《十七帖》

铁保行书联

铁保,字冶亭,一字铁卿,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

擅诗,工书画。楷书宗法颜真卿,行草书宗法二王、怀素、孙过庭,时人谓其书与刘墉、翁方纲、成亲王永瑆并驾,为“乾隆四大家”之一。尝刻《惟清斋帖》为士林所重。

明拓褚遂良《帝京篇》

钱泳临褚遂良《帝京篇》

赵孟頫《洛神赋》

钱泳临赵孟頫《洛神赋》

钱泳,字立群,号梅华溪居士,嘉庆间金匮人(今江苏省无锡市),阮元弟子。工篆、隶,嗜刻帖,一生刻帖数十部,还摹刻了大量的碑碣、墓志等。

作印得三桥(文彭)、亦步(吴迥)风格。有缩临小汉碑,集各种小唐碑石刻行世。

著有《履园丛话》。

米芾《研山铭》

李符清临米芾《研山铭》

李符清,字仲节,号载园,广东合浦人。工书。

东汉《曹全碑》

戴三锡临《曹全碑》

戴三锡,字晋藩,号羡门,顺天大兴人。工书,隶书擅绝一时。

王羲之《十七帖》

祁寯藻临王羲之《十七帖》

祁寯藻,字叔颖,号淳甫,山西寿阳人。其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师承二王,参以山谷,深厚遒健,自成一格。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阎敬铭临《圣教序》

阎敬铭,字丹初,陕西朝邑人。工书法,劲直拗拙,如其为人。

王羲之《兰亭序》

袁保恒集王羲之《兰亭序》行书联

袁保恒,字小午,号筱坞,河南项城人。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梁启超集《圣教序》联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别署中国之新民,广东新会人,光绪已丑年(1889)举人。康有为弟子。

他的书法艺术,初崇唐楷,后攻魏碑及汉代隶书,其取法北碑的书法理念深受康有为影响。

梁启超的书法,属于学者类型,梁启超在北碑上有相当高的造诣,在隶书创作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

冯文蔚正书册

钟绍京《灵飞经》

冯文蔚临钟绍京《灵飞经》

冯文蔚,字联棠,号修庵,浙江湖州人。工书法,宗米芾、董其昌。

清晚期的碑帖兼容

在科举制的影响下,普通文士为获得进身之阶,必须从帖学入手,写一手合乎规范的“馆阁体”,以迎合科举对书写的要求。即使在碑学书法发展的鼎盛期,帖学依然是上层社会的主流审美标准。道光皇帝学习颜书,举世仿效,“颜体几为帝王家学”。至清末,馆阁体又转为崇尚欧、赵两体,帖学系书法在书写文化中依然有着强大统治力。

随着碑学影响的不断扩大,自道光末至光绪前期,碑学系的书写实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何绍基、赵之谦等人的创作,将最为普及和实用的楷、行书注入了北碑元素,为碑学书法创作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进入清代末期,碑学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学书从碑入手也已成为广大习书者所接受。

孙过庭《书谱》

包世臣临孙过庭《书谱》

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

工诗文书画,能篆刻,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锋之奇,一时称为包体。他对自己的书法极其自负。自言“廿六而后学,四十而后知。”、“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以为“右军第一人”。

然而他的书法作品并非如自诩的那样不可一世,他的草书中堂大有肉多筋少之感。

包世臣的书法称不上是第一流的,但他留给后人的书法论著却是第一流的。所著《艺舟双楫》是一部倡导北魏的力作。是清代碑学思想的经典之一。另有《清朝书品》、《安吴四种》等著作。

郭尚先正书册 

郭尚先,字元开,号兰石,浙江莆田人。

精鉴别,书似欧阳询,书以骨力胜。间作小楷,深有别趣。临摹诸家,悉可乱真。

王羲之《兰亭序》

张大有临王羲之《圣教序》

张大有,字书登,号慕莘,陕西合阳人。康熙年进士。

孙过庭《书谱》

许乃普临孙过庭《书谱》

许乃普,字季鸿,号颠生,

林则徐行书联

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其书法功底很深,加之清劲秀博之风,使其书法绝无矫揉造作,柔中含刚,宽博疏朗,一如人品。书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圣教序》为基本路数,属于传统派系。其楷书,从欧、颜入手,但又不拘泥于某家框架,自成一格。

北魏《张猛龙碑》

庄受祺集北魏《张猛龙碑》正书联 

庄受祺,字蕙生,江苏常州人。工文章,善书法。

吴廷康临《敦铭》

吴廷康,字元生,安徽桐城人。精金石考据,篆、隶铁笔,直窥汉人。

赵之琛临《谯君碑》

赵之琛,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静观、宝月山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四体书,善山水、花卉,长于金石文字之学。

赵之琛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继“西泠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之后,入列“西泠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前后四家合称“西泠八家”。

 先秦《石鼓文》

吴昌硕集《石鼓文》篆书联

吴昌硕,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

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吴昌硕的作品诗、书、画、印配合得宜,融为一体,对艺术创作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性格特点”。其艺术风尚对我国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对日本影响也很大。

杨岘临汉碑册

杨岘,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洲)人。

杨岘的书法属于北碑派,曾拜书家臧寿恭为师学习书法,精研隶书,于汉碑无所不窥,名重一时。由于他取法广泛,临习勤奋,因而下笔极其熟练,个人风格也十分明显。

其隶书主要致力于《开通褒斜道》、《石门颂》、《礼器碑》,在字形结构上,他一反前人学汉碑均取其方整严密的习惯,对字形尽量采取上部紧密、下部疏朗的处理方法,尤其是撇、捺及长竖等笔画,左、右伸展,波挑飞扬, 将汉碑的雍容端庄通过迅速的运笔和熟练的提按动作,形成一种犀利峭拔、活泼飘动、神采焕发的形象,因而被人称为是用草法写隶书。

作风瘦劲矫健,疏中求紧密,其用笔明快爽畅,用墨多求变化。常用淡墨和宿墨创作,这在当时的碑学书法家中是少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见山的行书也风格鲜明,点画沉着。体势夺宕,字形或瘦长,或方扁,或紧结,或离散,变化多端而力避平淡,其豪纵不羁与俊逸飞动,一同于隶。

但其晚年书风流于颓唐,缺乏古意。

黄牧甫集《石鼓文》篆书联

黄牧甫,晚清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字牧甫(一作穆甫),号倦叟,别号黟山人。黟县西武乡黄村人。

他的篆书不以外露张扬为能事,具有较强的个人风格。主要以小篆为主体,但加入不少金文结构及用笔,给人的感觉似乎全是金文,因此古雅、朴茂,格调极高。

结字吸取金文特点,字的大小、长短一任自然,并不强求一致,字多“头大脚小”,脚多悬针。

用笔内敛、含蓄,线条无半点弱笔,黄士陵的篆书在结字上他许多笔画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东汉《石门颂》

李瑞清集《石门颂》隶书联

北魏《崔敬邕墓志》

李瑞清临北魏《崔敬邕墓志》

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人。

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偕备,尤工篆隶。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

李派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为薪火相传的金石书派。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皆出自其门下。

北魏《孙秋生造像》

南朝《爨宝子碑》

南朝《爨龙颜碑》

北朝《郑文公碑》(又称《郑曦碑》)

张廷奂临魏碑

张廷奂,字仲甲,张祖翼次子,安徽桐城人。篆、隶、楷法皆有可观。所临汉、魏、唐碑不下八百种。

苏轼《屏事帖》

张祖翼临苏轼行书轴

东汉《张迁碑》

张祖翼集东汉《张迁碑》隶书联

张祖翼,字逖先,号磊盫,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收藏家。与吴昌硕、高邕之、汪洵,同称“海上四大书法家”。

张祖翼龆年即好篆、隶、金石之学。篆刻,师邓石如,宗石鼓、钟鼎;隶法汉碑、魏碣,皆出于汉魏三代的吉金乐石,属于典型的碑学书风,亦能行、楷书,兼有碑意。其篆隶成就当高于其行草。

中年以后,其精心创作的篆隶作品上,有时会钤有一枚由邓石如所治白文长方印:“八分一字直百金”,这应是当时市场对其艺术品价值的一种认同。

西泠印社柏堂后石坊额上隶书“西泠印社”四字,为其所书。

著有《磊盫金石跋尾》《汉碑范》等。

东汉《景君碑》(又称《景君铭》)

何绍业临东汉《景君碑》

何绍业,何绍基孪生兄弟,擅书法,精绘事,尤精篆刻。

何绍基集《兰亭序》行书联

何绍基,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人书法家兼诗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一作猿臂翁,因其执笔悬肘,若开劲弩,故取李广猿臂弯弓之义。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

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

《集王羲之书兴福寺半截碑》

何凌汉临《集王羲之书兴福寺半截碑》

何凌汉行书联

何凌汉,字云门,湖南道州人。善书法。

伊念曾隶书联

伊念曾,伊秉绶子。工篆、隶、篆刻。

王羲之《十七帖》

刘墉节临王羲之《十七帖》

虞世南小楷《破邪论序》

刘墉临虞世南楷书轴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

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有“浓墨宰相”之称。

END

编辑   /   啸风堂

与古为徒

探求艺术之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书法邮票
【中国好字帖】经典碑帖100本单字放大 ·15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一)
汉字主要字体简介
中国翰园碑林--解说词
二王书风
集邮-中国古代书法-篆、隶、楷、行、草》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