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变 痎疟 飧泄 痿厥

河间金栋

《内经时代》补注:第三节 内经讲些什么(2-2)

2014-03-27 19:34阅读:89

《内经时代》补注(第三节草稿) 

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

第三节 《内经》讲些什么?

⑵四气调神大论(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篇篇名。《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

各家篇名解略例:《中医大辞典》:“《素问》篇名。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气候。调,调养;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的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意志的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表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本篇的中心内容,就是讨论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采取相应方法调养五脏神志以顺应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故名。篇中并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疾病原则。”

高校教参《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关于篇名]四,四季。气,气象。四气,此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调,调理,调摄。神,指精神情志。《素问直解·卷一》:‘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神五脏之神志也。’《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此篇应是岐伯所言,发前篇修道未尽之意。篇内以春夏秋冬四时异气,当有善养生长收藏之道及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皆调神之要道也,故名篇。’因全篇着重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特点,以调摄精神情志而得名。正如《素问经注节解·卷一》所云:‘四时推迁,气因时而变。人在气交之中,顺之则得其所,逆之则疾 病生。’《素问吴注·卷一》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神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按:‘四气’为生长收藏,应春夏秋冬四时。‘调神’泛指形气神的调摄,以顺应自然过程的变化。生命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上篇《上古天真》论生命过程的变化,本篇《四气调神》论人随四时的变化,下篇《生气通天》论人应自然的变化。人对自然的适应性,是生命运动的重要特点。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具有适应自然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从而取得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六微旨大论》载:‘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形成了适应四时阴阳以保存精气的摄生方法。本篇在全元起本第九卷,王冰次注本承《上古天真》,从而反映了中国古代先立摄生、后成医道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强调了人与自然相应以及其治未病的思想。”

《素问补识》:“姚止庵云:‘四序推迁,气因时而变。人在气交之中,顺之则得其所,逆之则疾病生。通篇之旨,盖教人顺时而养其气也。’高云:‘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藏之神志也。君臣问答,互相发明,则曰论,无君臣之问答,则曰篇,余皆仿此。此篇乃黄帝继上文而言之,欲以四气调神以全其天真也。’天雄按:《大奇论》《气府论》《长刺节论》诸篇,皆无君臣问答,亦曰论, 高谓君臣问答,互相发明,则曰论者,出林校《五藏生成》篇之辞,言其大致而已,且止限于《素问》,若《灵枢》则无此例。通观全篇旨意,所谓四时阴阳,从之则吉,逆之则凶云云,纯属阴阳家言,《素问》之学,出于道家,而杂以阴阳家言,是道家取阴阳家所长,史谈所谓‘道家因阴阳之大顺’也。”

养生之道、人与自然:①四时的养生方法。

经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鸣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选释:[春三月至夜卧早起]《素问补识》:“杨注:‘春之三月,主胆,肝之府,足少阳用事,阴消阳息。故养阳者至夜即卧,顺阴消也;旦而起,顺阳息也。’天雄按:杨注甚精。息,生长之义,古有此义。《韩非子·爱臣》:‘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蕃息,即蕃生。注夜卧为至夜即卧,深得原文旨意。《广雅疏证》引《召南·行露》笺云:‘夜,莫也。’至夜即卧,即至暮即卧,实际上就是要早卧。春季大地阳回,但夜晚阴寒尚盛,故宜早卧,以避阴寒,养阳气。唯注‘春之三月主胆,肝之府,足少阳用事’,则义有未允。理由有二:①《内经》经常以五藏类比四时,但不以四时比五藏,即所谓人应天地,不能以天地应人,说肝胆主春则可,说春主肝胆则不可。②春三月的少阳,指气候的温和而言,并非指足少阳经脉,不能将气候的少阳和经脉的少阳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高校教参《内经》:“生、予、赏,指精神情志活动顺应春阳生发之气;杀、夺、罚,指精神情志活动违逆春阳生发之气。杨上善注:‘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其待物也,当生则生之而勿之杀,当予则予之而勿之夺,当赏则赏之而勿之罚。凡若此者,盖以春时主生,皆以应春气而尽养生之道也。’”

附:“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小识

1、经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对经文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解释,杨上善《太素·卷第二·顺养》注:“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王冰注:“春气发生,施无求报,故养生者必顺于时也。”

胡天雄《素问补识》说:“天雄按:《内经》作者托言黄帝、岐伯,故书中常常把摄生、治病和治国并举。本篇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兰秘典论》的‘以此养生则寿’、‘以为天下则大昌’皆是此例。班固所撰‘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也。此三句是着重于治国方面说的,和《礼记·月令》提出的要求,大抵一致,即‘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生而勿杀);‘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赏而勿罚);‘季春之月,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予而勿夺)。在当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并遭受到自然的相应惩罚以后,人们对春季的‘生而勿杀’这一要求,该会感到十分亲切和其迫切的。”

胡氏所言甚是,“故书中常常把摄生、治病和治国并举”,比其他注释更高一筹。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2、小识

一年四时(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代当政者“因天时,制人事”、“天人合一”以治国,在先秦古籍中多有记载,而且确实如此施行。

胡氏所云“和《礼记·月令》提出的要求,大抵一致”,指《礼记·月令》篇的内容,其依据一年的十二个月,逐月记载当月的天象特征,物候变化,所主的神与物,天子所宜的居处、车马、服饰、饮食和器具,应当实施的国家政令,以及国家政令违反时令将招致的灾害等。

“天人合一”是古代哲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其具体运用便是古人所说的“因天时,制人事”、“上察天时,下授民事”。《月令》便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吕氏春秋·十二纪》及《淮南子·时则》之内容相似。

《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行秋令,则其民大疫,飙风暴雨总至,藜秀蓬蒿并兴。”

董仲舒《春秋繁露·四时之副》:“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

先哲认为,当政者当顺应天时,春季是四季中万物俱生的季节,为少阳生发之气,当“因天时,制人事”予以庆祝从生、施予、赏赐等行春令以顺天阳之德;非予杀戮、强夺、刑罚等逆春令而行秋令为刑罚之事,所以古代之罪人多是在秋后问斩,以顺天时。

根据现代天文学的观点,《月令》一篇中的许多内容早已过时,而且不少内容已被证实是不科学的。天子依据天时、五行相配等的哲学思想而行政令,目前看来,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明显。

“生、予、赏者,顺少阳也;杀、夺、罚者,逆少阳也”,由于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目前之政令、法令、治国之措施,是不分天时的,当赏则赏、则予,当杀则杀、则罚。实际上古人也已认识到如此,如《春秋繁露·如天之为》说:“然而人事之宜行者,无所郁滞,且恕于人,顺于天,天人之道兼举,此谓执其中。天非以春生人,以秋杀人也,当生者曰生,当死者曰死,非杀物之义待四时也。而人之所治也,安取久留当行之理,而必待四时也。此之谓壅,非其中也。……天终岁乃一遍此四者,而人主终日不知过此四之数,其理故不可以相待。且天之欲利人,非直其欲利谷也。除秽不待时,况秽人乎!”

董仲舒这段话的译文:然而人事中应当做的,就是无所滞留,宽恕别人且又顺应天地,天道是阴阳并举,这就是把握适中。上天并不仅仅在春天生人,在秋天杀人,而是人该生的时候就叫他生,该死的时候就叫他死,上天生人和杀人并不专门等待四季的某一季节到来。而治理国家,怎么能拿长久滞留而又当立行的事,去等待四时的出现呢?这叫做壅塞,不符合中的标准。……上天一年才用遍这四季,而君主一天之内要处理的事情却不知道要超过这四件事多少,他处理事情不可像四季之理那样等待时机。况且上天要有利于人,不只是表现在谷物的生长上。除去杂草都不愿有所等待,更何况除去邪恶之人呢?

《内经》的作者们将治国的“因天时,制人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转嫁于治病与养生,在《内经》多篇中有所体现,从而提出了“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但不知对目前之医学养生是否仍有所借鉴?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高校教参《内经》:“逆,此谓违逆春季生发之气也。《素问经注节解·卷一》注:‘不能顺时而养其气即逆也。逆春之气,何以夏为寒变?盖木旺于春而实火之所自生,即不能应春而养其生发之机,则木衰无以生火,故至于夏,宜热而反寒,是为寒变也。奉者,自下与上,从此达彼之辞。天地之气,生发于春,长养于夏,收敛于秋,归藏于冬,缺一不可,倒置不可。冬之藏,秋所奉也;秋之收,夏所奉也;夏之长,春所奉也;春之生,冬所奉也。苟不能应春而反逆其生发之气,至夏自违其融合之令,是所奉者少也。’下文‘奉收’、‘奉藏’、‘奉生’之义皆仿此。”

[伤肝]《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五脏之肝、四季之春的五行归类皆属木,肝应春,逆春生之气则伤肝。”

[寒变]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病名。历代注家多以病机解,如马莳注为‘为寒所变’,张介宾释为‘变热为寒’。但下文‘痎疟’、‘飧泄’、‘痿厥’均为病名。肝木伤而不能生心火,心火不足,易变生寒病,所以病名为寒变。”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高校教参《内经》:“痎疟,此处泛指疟疾。《类经·摄生类·四》注:‘心伤则暑气乘之,至秋而金气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疟。’”

[痎疟]《中医大辞典》:“病名。⑴即疟疾。出《素问·疟论》等篇。①疟疾的通称。《圣济总录·疟病门》:‘痎疟者,以疟发该时,或日作,或间日乃作也。……寒温瘅疟,动皆该时,故《内经》统谓之痎疟。’②指间日疟。《说文解字》:‘痎,二日一发疟也。’《说文句读》:‘谓隔一日(发)也。’③指老疟、久疟。《医学纲目》卷六:‘痎疟者,老疟也’、‘久疟者,痎疟也,以其隔二三日一发,缠绵不去。’④指疟邪未尽而复发于四季的疟疾。《诸病源候论·痎疟候》:‘夫痎疟者,……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参见疟疾条。⑵传尸病的别称。《外台秘要·传尸》:‘传尸病,亦名痎疟。’”

金栋按:痎疟,在《内经》全书中指病名,即疟疾的通名。

《类经十六卷·疾病类四十八》:“痎,皆也。疟,残虐之谓。疟证虽多,皆谓之虐,故曰痎疟。自王氏而下,诸解不一,皆未为得。观痎疟之下,曰皆生于风,盖总诸疟为言,于此‘皆’字,义可知矣。”

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王冰注:“痎,痎瘦之疟也。”

《素问吴注》:“痎,音皆。……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

②《素问·生气通天论》:“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王冰注:“痎,老也,亦曰瘦也。”

《素问注证发微》:“痎疟者,疟之总称也。”

③《灵枢·论疾诊尺》:“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④《素问·疟论》:“夫痎疟皆生于风。”

痎疟,杨上善《太素·卷第二十五·疟解》作“(疒皆)疟”,注云:“(疒皆)者,有云:‘二日一发名(疒皆)疟’,此经但夏伤于暑至秋为病,或云(疒痎)疟,或但云疟,不必日发间日以定(疒皆)也,俱应四时其形有异以为(疒皆)耳。”

王冰注:“痎,犹老也,亦瘦也。”

《素问注证发微》:“痎,音皆,后世从(疒皆),误矣。……‘痎疟’者,疟之总称也。王注以为老疟,不必然。《格致余论》朱丹溪亦以为老疟,乃曰:‘隔两日一作,缠绵不已,故有是名。’愚思本节有‘是以日作’句,则每日一作之疟亦是痎疟,非必隔两日者乃为痎疟也。但本节起语曰:‘痎疟皆生于风’,则‘皆’之一字,凡寒疟、温疟、瘅疟,不分每日、间日、三日,皆可称为痎疟也,况第十一节明有间二日或间数日之语,何常另指为痎疟?”

《素问吴注》:“痎,音皆。痎,亦疟也。夜病者谓之痎,昼病者谓之疟,《方言书》:‘夜市谓之痎市’,本乎此。旧注,‘痎’,老也。予著《医方考》时犹从之,今觉非也。”

《素问直解》:“痎疟,阴疟也。《生气通天论》云:‘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帝问痎疟皆生于风,谓痎疟不必尽生于暑,而有生于风者。痎,阴疟也。疟,阳疟也。故曰皆也。”

《素问识》:“《甲乙》《千金》无‘痎’字。马云:‘痎,音皆,后是从(疒皆),误也。痎疟者,疟之总称也。王注以为老疟,不必然。痎疟皆生于风,则皆之一字,凡寒疟温疟瘅疟,不分每日间日三日,皆可称为痎疟也。’简按:《广雅》云:‘痎,疟疾也。’《说文》云:‘痎,二日一发疟也。’盖疟多二日一发者,因为之总称耳。王以为老疟者,其说盖出于张文仲。(《外台》獭肝等八味方。传尸病亦名痎疟、遁注、骨蒸、伏连、殗殜-ye die’是。)而其原因误读《五十六难》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尔。吴云:‘痎,亦疟也。夜病者谓之痎,昼病者谓之疟。《方言书》夜市谓之痎市,本乎此也。’(《方言书》,未知何等书。阅《青箱杂记》《豫章漫录》《五杂俎》等,云:蜀有集市,而间日一集,如痎疟之一发,则其俗又以冷热发歇,为市喻也。夜市之说,无所考。)张云:‘痎,皆也;疟,残虐之谓。疟证虽多,皆谓之虐,故曰痎疟。’李云:‘凡秋疟皆名痎,即其皆生于风皆字,知诸疟之通称也。’(《医宗必读》不载秋疟之说,则云:‘凡疟皆名痎,昔人之解非。’)志与吴同。而解《生气通天论》则云:‘阴疟也。’高云:‘痎,阴疟也;疟,阳疟也。’以上数说,俱无稽之言,不可从。孔颖达《左传正义》云:‘痎是小疟,疟是大疟。’亦非本经之义。”

《素问考注》:“案:‘痎疟皆生于风’者,言外邪入固著于募原,故能为诸疟,非别有一种之疟邪也。吴又可《瘟疫论》云:‘疟与疫仿佛,但疫传于胃,疟则不传胃,一言而足矣。’盖素不有疫邪、疟邪之二种,其年其月一般流行之风邪,或为疟证,或为疫证,或初疟而后疫,或初疫而后疟,其证不常。自其不传胃而为寒热休作症,名之曰疟。自其传胃之后为潮热谵语,名之曰疫也。此云‘皆生于风’者,不朽之金言耳。”

《素问补识》:“痎疟,《甲乙·卷七·第五》作‘疟疾’,《太素·疟解》作‘(疒皆)疟’。痎疟之义,众说纷纭。考篇首云:‘夫痎疟皆生于风。’再看寒疟云:‘秋伤于风,则病成矣。’温疟云:‘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瘅疟云:‘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据此,则知诸疟皆与风邪有关,故马注云:‘痎疟者,疟之总称也。’张注云:‘痎,皆也。疟证虽多,皆谓之疟。’其说当是。《诸病源候论》于诸疟候外,另有‘痎疟候’,又有间日疟、风疟诸候,则罗列古籍而已。”

由上可见,据马莳、张介宾所释及丹波元简、胡天雄等所考,《中医大辞典》所释“痎疟”或有不当。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高校教参《内经》:“《素问吴注·卷一》注:‘肺象金,旺于秋,肺气既伤,则冬水为金之子,无以受气,不能闭藏,故病发于冬而飧泄,谓食不化而泄出少气以奉冬藏之令也。’”

[飧泄]《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病名。又名‘洞泄’。后世亦称‘水谷利’。其泻泄物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此外,《内经》中泻泄还有濡泻、注泄、溏泄、鹜溏等。”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高校教参《内经》:“肾主水,旺于冬令,气主闭藏,故冬季养生当顺其闭藏之性,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使志意保持安宁而愉快。若违背了冬令闭藏的规律,就会损伤肾气,以致供给来年春天的生发之气不足而发病。痿厥,复词偏义,义在指痿。《素问注证发微·卷一》云:‘逆冬气则伤肾水,肾水不能生肝木,而至春之时,有痿厥之病。正以肝主筋,筋之不能举着为痿。’但不少注家认为痿厥当包括痿证和厥证,如《类经·摄生类·六》注:‘肾伤则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当春令而筋病为痿;阳欲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

[痿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偏义复词,就是四肢枯痿,软弱不举。《太素》卷二杨《注》:‘痿厥,不能行也。’《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

《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病名。主要表现为手足痿软无力而不温。”

金栋按:痿厥,亦作痿蹶(蹷),病证名。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痿厥,痿病与厥病杂合之证也。”《中医大辞典》:“痿厥,病证名。指痿病而致气血厥逆的病证。”

痿,是指肌肤枯萎,筋骨关节弛缓、痿弱不用的一类病证。痿、痹、厥三病(证)古代多混用,且还有痿痹、痿厥、痹厥等称谓,故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有专门三篇论述《痹论》、《痿论》及《厥论》者,详细分别。

《素问·痿论》王冰注:“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素问识》:“吴云:‘痿,与萎同,弱而不用之意。’高云:‘承上篇痹证,而论痿证也。痿者,四肢委弱,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意。潘氏《医灯续焰》云:痿者,委也。足痿不用,有萎靡不振之义。故字从委。’简按:痿专系于四肢委弱之疾,而有肺痿、阴痿等证。《巢源》作肺萎、阴萎,知是痿与萎同。吴为明确。盖痿、痹、厥三疾相类,古多混同。《说文》:‘痿,痹疾也。’《前汉·哀帝纪》‘痿痹’,师古云:‘痿,亦痹病也。’枚乘《七发》:‘出舆入辇,命名蹶痿之机。’此类是也。故本经分三篇,而详论之。”

厥通蹶。蹶,足疾,病证名,如僵仆、跌倒,脚气病。《说文·足部》:“蹶,僵也。”《广韵·月韵》:“蹶,失脚。”《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蹶,跌也。”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利为滞下,以蹶为脚气。”

《素问考注·厥论》:“[眉]《捧心方·卷六·脚气篇》曰:‘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为缓风,宋齐之后名为脚气。’[眉]宋臣《千金方·凡例》曰:‘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蹷为脚气。’”

《素问补识·厥论》:“唐宋时代,有人把蹶当作脚气,除王注外,宋臣《新校千金方·例》云:‘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利为滞下,以蹶为脚气。’实际上当时的脚气,就是脚弱不能行。蹶,即脚气的雅称。厥与蹶,音相近,形相似,古书常互相通假使用,其义遂紊淆不清。痿蹶,脚弱不能行也,而《素问》皆作痿厥;尸厥,气逆上之病也,而《史记》作尸蹶,即是此故。”

厥,气逆于上,言病机,如王冰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皆云:“厥,谓逆气也”;或指足下冷(手足厥冷)言症状,如王冰注《素问·阴阳别论》云:“厥,足冷即气逆也”;或通蹶指僵仆昏厥-薄厥、煎厥、大厥、尸厥等而言病证;或三者俱是,即由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手足厥冷(热),突然昏倒而能复苏(或一厥而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在《内经》全书中,既有专门论述“厥”的篇章,如《素问·厥论》、《灵枢·厥病》等篇;还有以“突然跌仆、不省人事”为“厥”病证的条文,如“薄厥”、“大厥”、“煎厥”、“暴厥”、“尸厥”等;也有以“四肢(手足)厥冷(热)”为症状论述的“寒厥”、“热厥”以及气逆为厥和六经(十二经)形证等条文。

痿厥,指一种疾病,即痿病证,则是偏义复词,义在痿,如杨上善《太素·卷第二·顺养》:“痿厥,不能行也”;或是两种疾病,即“痿”病证与“厥”病证;或指一种疾病加一种病机,即“痿”证与气逆上也;或指一种疾病加一种病机及一个症状,即“痿”证与气逆上也及足下冷(手足厥冷)。不一而足。

痿厥一词,在《内经》全书中共见13次。历代注家所释未尽一致。

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太素·卷第二·顺养》:“痿厥,不能行也,一曰偏枯也。”

王冰注:“厥,谓逆气也。”

《素问注证发微》:“冬主水,肾亦主水,逆冬气则伤肾水,肾水不能生肝木,而至春之时有痿厥之病。正以肝主筋,筋之不能举者为痿。春木旺水废,则阳气上逆而为厥,厥之为言逆也。本经明有《痿论》、《厥论》,非可以一病言。然《厥论》则有寒厥热厥,乃厥逆之谓。”

《素问吴注》:“痿者,肝木主筋,筋失其养而手足痿弱也。厥,无阳逆冷也。”

《类经一卷·摄生类四》:“肾属水,王于冬。冬失所养,故伤肾,肾伤则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当春令而筋病为痿。阳欲藏,故冬不能藏,则阳虚为厥。”

《素问考注》:“[眉]依前例(注:即“夏为寒变、秋为痎疟、冬为飧泄、春为痿厥”),则此‘痿厥’亦一病。”

②《素问·生气通天论》:“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王冰注:“湿气内攻于脏腑则咳逆,外散于筋脉则痿弱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湿气之资,发为痿厥。厥,谓逆气也。”

《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五》:“湿气在下,则为痿为厥。痿多湿热,厥则因寒也。”

《素问直解》:“痿,痿躄;厥,厥逆也。”

《素问补识》:“天雄按:‘厥’本义为气逆上之病,又有‘蹶字’则是足疾,两字音同形似,故古书常混用而无区别。尸厥是气逆上之病,而《史记》作尸蹶;痿蹶是足疾之证,而《素问》皆作痿厥。《吕览·季春纪》:‘郁处足则为痿为蹶。’即蹶为足疾之证。此痿厥与洞泄、痎疟、温病并列,则即足疾一病,非痿与厥为二病也。”

《素问补识·厥论》:“唐宋时代,有人把蹶当作脚气,除王注外,宋臣《新校千金方·例》云:‘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利为滞下,以蹶为脚气。’实际上当时的脚气,就是脚弱不能行。蹶,即脚气的雅称。厥与蹶,音相近,形相似,古书常互相通假使用,其义遂紊淆不清。痿蹶,脚弱不能行也,而《素问》皆作痿厥;尸厥,气逆上之病也,而《史记》作尸蹶,即是此故。”

③《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蜎(yuan。偏旁部首虫当为疒)。”

王冰注:“痿,无力也。厥,足冷即气逆也。”

《类经十三卷·疾病类六》:“故其为病,则足膝无力曰痿,逆冷曰厥。”

④《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素问补识》:“痿厥或作痿蹶。杨上善曰:‘痿厥,不能行也。’”

⑤《灵枢·本输》:“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⑥《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脾脉急甚为瘈瘲……缓甚为痿厥。”

⑦《灵枢·本神》:“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⑧《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man、men),乃急解之。”

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足阳明之下……善痿厥足痹。”

根据以上历代注家所释,“痿厥”之义有二:

1、指一种病证。即“痿”(四肢痿弱无力,行走困难)与“厥”(指气逆于上和或阳虚寒盛而致足下冷),因外伤湿邪或精气损伤所致。

2、指两种病证,即“痿”与“蹶”(脚气病)。如胡天雄。

又按:本节内容分析如下:

一、本节根据四时气象、物候特点,及其与五脏阴阳的相互关系,提出顺时调养,如“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故《素问直解·卷一》注云:“此一节,言随四时之气,调五脏之神,为生长收藏之先基也。”

二、强调顺四时阴阳变化养生的重要性。若能做到随四时阴阳而调摄精神情志,则生机不息,健康无病。如违背这个法则就会损伤相关脏腑而导致发病。把法于阴阳与调养神气两大养生法则相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和养生方法密切相联,成为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原文关于“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秋三月……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冬三月……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的论述,反映了部分季节性常见病的发病规律。(高校教参《内经》)

语译:春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间生气发动,因而草木欣欣向荣。为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头发,舒缓形体,以便使神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畅活泼。一定要迎合着春天生发之气而绝不能折逆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生养的方法,违背了这个方法,那就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得寒变的病,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因而供给夏季生长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三月,是草木繁衍秀美的季节。在这一时期,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一切植物都开花结果。在生活方面,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要使心中没有郁怒,容色显得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夏气疏泄,就好像“所爱在外”。这就是适应夏天“长养”的道理,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得疟疾。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一差,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三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金风渐来,天气劲急;暑湿已去,地气清明。在这个季节,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意志保持安定,籍以舒缓秋天的形体。但是,意志怎样才能得到安定呢?就是要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得到匀整。这就是适应秋天“收养”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肺会受伤。到了冬天,就要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病。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秋天收养的基础一差,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三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这时,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光显露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有所得似的。而且还应该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从而使阳气藏而不泄。这就是适应冬天藏伏的方法。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肾会受伤,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了。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一差,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②四时阴阳乃万物之本。

经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选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高校教参(内经):“阳,指生长之气(即少阳、太阳之气);阴,指收藏之气(即少阴、太阴之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亦即春夏养生养长,秋冬养收养藏之义。这是因为春夏属阳,自然界万物处于生长阶段,若逆之则有碍于少阳之生、太阳之长,故人体必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之势。而秋冬养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逆之则有碍于少阴之收、太阴之藏,故必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收藏之势。”

[是谓得道]《素问补识》:“道,指四时阴阳规律,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道,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叫做得道。”

[愚者佩之]佩,通悖,通假字,音悖(bei),非音配(pei)。

《素问识》:“李冶《古今黈》云:‘王注: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冰说非也。佩,背也。古字通用。果能佩服于道,是亦圣人之徒也。安得谓之愚哉!’滑云:‘佩,当作悖。’吴云:‘佩,与悖同。古通用。’简按:《古今黈》之说是。”

[内格]《素问直解》:“阴不交阳,阳不交阴,上下表里不通,是谓内格。”

高校教参《内经》:“王冰注:‘格,拒也,谓内性格拒于天道也。’即指人体内在功能活动与外在环境的阴阳变化相格拒。”

金栋按:本节内容分析如下:

一、本节以“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为依据,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而养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养生原则,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仅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理人体阴阳的重要养生原则,而且经后世医家的不断发挥和推广引用,在临床针灸治疗、选方用药、气功食疗等诸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高校教参《内经》)

语译:四时阴阳的运动变化,是众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以顺从这个根本,而与众物共同沉浮于生长收藏的过程中。违逆这个根,就会戕害生命之本,从而损坏人的身体。因此阴阳四时是众物开始与终结、生成与死亡的根本。违逆它就会有灾害发生,顺从它就会使重疾难成,这就是所谓的与道相合。圣人顺从而行道,愚人违逆而背道。顺从阴阳才能生存,违逆阴阳就会死亡;顺从才能安定治理,违逆就会发生祸乱。顺从反变为违逆,这就是所谓“内格”。(《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原文八十一篇
《证治准绳·杂病》
黄帝内经百条经典(湖北*王立志老师整理)
《黄帝内经》的经典名句
蔡小荪
《内经》名言三百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