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想做完美父母,是个愚蠢想法
导语: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最优秀的父母,而且大多数人的确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爱心。当我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时,肯定不是由于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缺少觉醒。事实上,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同孩子的情感关系是一个循环式的动态关系。我们的觉醒应该由自己清理,而不该由孩子来继承。
 
请仔细听:“我想向所有人证明我能做个好母亲/好父亲。”
 
我曾问过一些父母为什么要生孩子,他们的回答包括: “我想体验这个过程。”“我爱孩子。”“我想做母亲。”“我想要一个家庭。”“我想向所有人证明我能做个好母亲。”每一个回答中都弥漫着自负感,毫无疑问这是许多父母的心态。
 
为人父母的旅程是从高度自恋的状态开始的,其中包含着我们倾注在儿女身上的巨大能量。结果,我们会不经意地利用孩子来填补自身的某些需要。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把自己想象成充满爱心、牺牲自我、辛勤哺育的家长。我们会利用孩子医治自己过去的创伤,让他们在家庭中扮演不属于他们的角色;我们会利用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并扩大一种错觉:我们对世界的影响似乎也大大增加了。
 
“不这样,孩子就让我在别人眼里‘掉价’了”
 
一天,史黛西接到了校长办公室的电话。她被告知,自己9岁的儿子尼克和另一个小男孩打了一架。她无法相信自己的宝贝儿子怎么也变成了“那种孩子”,感到羞愧和挫败。为了让自己获得解脱,她和校长争吵,和另一位男孩的家长争吵,坚称自己的儿子受到了不公平的指责。结果,尼克本该承担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现在却要为母亲的言行不当感到内疚与尴尬。
 
许多父母都会陷入误区——将自己的尊严同孩子的行为混杂在一起。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史黛西带着自负感把整个事件看成是对她本人能力的质疑——她是个不称职的家长。一旦我们感到自己不够完美、达不到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感到焦虑,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掉价”了。接着,我们就会表现得非常情绪化。
 
父母们,你是否曾毫不掩饰地在孩子面前趔趄、摔跤、哭泣或者弄脏衣服?
 
纳迪亚花费了3万美元为自己的儿子安排成年礼,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结果,那天是一个又一个灾难性的事故:暴风雨、DJ塞车迟到、儿子竟然醉了并在亲戚和有身份的朋友面前吵闹。纳迪亚极为尴尬,大失所望。尽管客人在场的时候,她竭力维持着母亲的完美形象;但当客人离开后,她还是发作了。结果,她不仅破坏了儿子的宴会,也让他在留宿的好友面前下不来台。随后,纳迪亚又同丈夫争吵起来,和DJ也发生了冲突。因为场面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她就弄得所有人都不开心……
 
当我们用传统方法教养孩子的时候,我们会敦促他们敬仰我们,因为我们就是这样被养大的。为了做一个好家长,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全知全能。其实,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以身作则。我不知道纳迪亚有没有故意在她儿子面前“犯过傻”,比如唱歌、跳舞或其他不太理智的举动;目的是告诉儿子:我也不是做什么都完美无缺。如果我们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和不完美,就等于为孩子做了件好事,向他们透露出宽容的信息。如此一来,孩子也就能从容自如地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他们会看到一个自然幽默的自己,再也不受自负感的羁绊。
 
生活本身不是严丝合缝的;它既不会为我们预先安排好解决办法,也不会提供现成答案。
 
克丽丝塔总是表现得与众不同:比朋友们反应慢,比其他女孩子更情绪化,更容易陷入低谷。她很懒惰,她的父母却很勤奋;她喜欢做梦,她的父母却很实际;她对外表很不在意,她的父母却很重视外表。她的父母对此不胜其烦,几乎就要失去耐心了。
 
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一生当中要同许多人打交道;在这其中,起码儿女应该顺从自己的意愿。如果孩子不屈从,而是敢于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会感到受了冒犯。我们排斥孩子按照固有的方式做人,往往是因为我们私下认为自己“凌驾”于现实之上,我们对自己说,那些糟糕的情况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但绝不能发生在自己头上。如果我们不需要孩子同我们达成统一的意志,那就能够与他们建立一种互相提升、互相补偿的关系。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感也就不复存在了。
 
用这些句子,区别开“应该如何”与“接纳现实”
 
下面给出一些源于自负态度的反应:
 
讲大道理:“如果我是你……”
发表意见:“要是你问我的话……”
作出判断:“我喜欢……”或 “我不喜欢……”
发出命令:“不要难过。”“不许哭。”“不要害怕。”
施加控制: “如果你这样做,我就会……”或“我不能接受你这个样子。”
 
下面给出一些源于真心流露的反馈,也是我们真实的自我:
 
接纳对方,把他当作独立的个体:“我了解你。” 
接纳对方真实的自我:“我懂得你。” 
尊重对方真实的自我:“我听见你了。” 
赞赏每个人完整的自我:“你就是你自己。” 
认识到生命本身的美好:“我们俩在一起,这一刻真完美。” 
 
只要我们愿意,孩子就能以各种方式将我们带回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个地方——一个我们从不知晓的存在。如此一来,孩子将摆脱我们自负感的束缚,帮助我们拓展真实自我的感觉,促使我们能够无条件地去爱,充分享受当下的生命,最终进入觉醒的境界。
 
         ——摘选自《父母的觉醒》第4章:对自负感发起冲击
 
         
书    名:《父母的觉醒》
作    者: 【美】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著
出版时间: 2013年9月
出 版 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内容简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
 
唯有觉醒的父母才能帮助他们拥有最佳的命运轨迹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作者萨巴瑞博士提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
    萨巴瑞博士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鼓励广大父母用爱意与真诚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长。
 
【作者简介】
 
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出生于印度,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萨巴瑞博士早年受到东方正念思想的影响,后又将其同西方心理学理论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有关正念生活与觉醒教育的理念。她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过各类人群,比如亚洲海啸的幸存者、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女性、年老体弱者、企业领袖等。她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各大公司、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东西合璧的特点让她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受众。
 
萨巴瑞博士现同丈夫、女儿一起在纽约生活。
 
【译者简介】
 
王臻,资深译者,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硕士,译有《一天》《国家阴谋》等畅销图书;曾在IT和电讯行业从事技术工作,近年深入幼教事业,担任海内外多家幼儿教育机构研发总监。
 

编辑:秋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庭的觉醒:养育自主、坚韧和有觉察力的孩子》
一个家庭真正的觉醒,需要三次放弃
好评如潮的家教书《父母的觉醒》
时光逝去,还好能和你一起成长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教育他
听育儿:生日愿望是希望不出生,身为父母做错了什么┃榕榕小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