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静谧雪峰:王翚的《仿李成雪霁图》

1632年,王翚出生在苏州(今江苏省)以北常熟虞山的一个普通翰墨家。1647年,年方十六(十五足岁)的王翚拜同里张珂为师。1651年,在王鉴的举荐下,年轻的王翚拜会了太仓的娄东派大师王时敏。王时敏对天资高迈的王翚大为惊叹,立即邀他至太仓西郊的西田别业研习临古。

清 王翚《仿黄公望山水图》

17世纪60至70年代,王翚的神悟力学令他的仰慕者叹服不已,诚如其密友恽寿平(1633—1690)所言:“余见石谷画凡数变,每变益奇……变而至于峰。”在《仿黄公望山水图》(1660)中,年轻的王翚严格遵循董其昌所要求的“以直皴填‘凹凸’之形”的黄公望笔墨。虽然王翚酣畅灵动的天性在细节中有所泄露,然而作品的构图整体看来十分规整拘谨。画面右上角的献词表明此作是“毓翁老先生”的寿礼,献词以“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四字对联起首。对联的原作者张雨(1283—1351)本意是在表示对黄公望画作的赞美,王从董其昌在陈廉《小中现大》册第八页上的题跋中摘录出来,将长者的康健比赋成山水的华茂,这种贴切的褒赞——或是对日后“山水清晖”之誉的自我宣告——蕴含着清初的祥和盛世所带来的自豪与快意。

虽然王翚《仿巨然山水》(1664)的构图有着传巨然《雪图》的影子,但是其直接模板却是《小中现大》册第五页陈廉所作的《仿巨然雪图》。王翚自由地对陈廉构图中的各个元素进行了调整,他放大前景左侧的松林,并将其与中景的小松林斜向交搭,小松林继而又与背景中央峰峦的蜿蜒律动彼此贯通。在将状若散麻的“披麻皴”转变为充满生机的动态载体时,王翚的每一笔也在贲张与舒展,整体形成了正漩和反漩之流起伏翻腾的“气势”。王翚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左:清 王翚《仿巨然山水》;右:清 王翚《仿巨然山水》局部

然而,王翚并不认为绘画中的书法性抽象应该取代模拟再现。针对董其昌“画欲暗不欲明”的观点,王翚反驳道:“画有明暗,如鸟双翼,不可偏废,明暗兼到,神气乃生。”在《仿李成雪霁图》(1669年春)中,王翚对北宋大师李成风格的体悟是他有力辩驳董其昌关于董、巨和黄公望等人“凹凸之形……其中则用直皴”之“南宗”笔法狭隘界定的体现。李成式以嶙峋的“鬼脸” 山形和芒刺般的 “ 蟹爪” 寒林为特征的北方 “ 石山”要求艺术家具备一种超越单纯书法功力的再现性技法。王翚在画作中展现出一种对静谧雪峰的抒情能力,溪流冰封、寒枝料峭,庙宇村舍掩映在纵深幽远的层峦叠壑间,岸畔崖间的红棕色点染,表明秋已深、冬将近。

年轻的 “ 正统派” 大师王翚在《太行山色图》(1669)中,结合嶙峋的山廓和点刻式的雨点皴再现了关仝、范宽描绘北方太行的风格。他自题道:“ 余从广陵贵戚家见关仝尺幅,云峦奔会、神气郁密,真足洞心骇目。予今犹复记忆其一二,遂仿其法作太行山色,似有北地沉雄之气,不以姿致取妍也。己酉中秋后三日,虞山王翚并识。”

有学者认为,此处的扬州 “ 贵戚” 当为李宗孔(1 6 4 7年进士),王翚所见的关仝作品乃是李宗孔所藏的传关仝《秋山晚翠图》。王翚将传关仝原作的竖构图改成了横幅的手卷,“雨点皴”塑造的涡旋状山石转换成了翻腾涌动、气势恢宏的山体,呈现出贯穿画面的“龙脉”。“四王”之最年轻者王原祁认为,王翚是率先在17世纪山水画中发现“龙脉”原理的人:“ 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知所衿式。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使龙之斜正浑碎……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

王翚的《仿巨然烟浮远岫图》(1672)糅合了相互绞合的弧、圈、点,以圆浑的书法性笔法凸显山峦雄伟深沉的“龙脉”体势。王翚及师长王时敏、王鉴在画面顶端的题跋中将此画看作是一次震撼的风格创举。王翚指出:“此图不用道路、水口、屋宇、舟舆,唯以雄浑之势取胜。”王时敏叹道:“元气磅礴……兴惬飞动,皴法入神。”而王鉴则视此图为“巨然转世”。此作反映出1672年王翚所受传巨然《秋山问道图》的影响,这件范本让王翚认识到:不为琐碎细节所累的“龙脉”,是如何将山水画变成抽象空间内一部纯书法乐章的。

左:清 王翚《仿巨然烟浮远岫图》;右:图7-32 清 王翚《仿范宽行旅图》

17世纪60至70年代,王翚在导师王时敏的指导下创作激情高涨澎湃,而壬子年(1672)正是我们领会这一点的关键。正是在当年,王时敏曾要求王翚临摹他的《小中现大》册。17世纪60年代,清廷对江南施加紧缩的财政政策,身处其中的王时敏不得不鬻卖古画以抵缴粮税。当王翚画名渐隆、其作益贵时,王时敏则开始利用其学生增收。在一系列1666年后致其儿子及王翚的信函中,王时敏流露出他对王翚的埋怨情绪,原因在于王翚不顾自己的再三恳求和威逼利诱,屡次拒绝“提笔应酬”。早在1669年,知名艺术赞助人、评论家周亮工(1612— 1672)就曾言:“吴下人多倩其作,装潢为陌,以愚好古者。”并据实评论道:“(王翚)下笔可与古人齐驱。”

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知名伪本《行旅图》,乃是由王时敏与王翚于1671年合谋炮制。所谓范宽的《行旅图》上,现存两段跋语,一由王时敏作于1671年,另一段则为王翚的弟子宋骏业(约活动于1660—1710)作于25年之后。王时敏的跋语为:“ 余家所藏宋元名迹,得之京师者十之四,得之董其昌者十之六……岁月如流,人事迁改,向者所藏,仅存一二。今检旧笥得范华原行旅图,绢素完好,英采焕发,真神物也。余年八十,屏谢尘事,惟对古人笔墨,聊以自怡。装成因并志之。”

宋骏业的跋(1696年作)作于王时敏卒后16年,描 绘了他曾在娄东王时敏故斋陪王翚赏鉴范宽《行旅图》的情景。在宋骏业“范宽真迹世所罕见……烟云环布, 林木葱笼”激赏之辞的感染下,王翚遂即摹一缩本“以赠”。然而,范宽《溪山行旅图》原作上所钤著名藏家梁清标(1620—1691)之印表明,王时敏曾于1671年前将此画售予梁氏,当时王时敏正授意王翚摹创这幅范宽《行旅图》。这表明,宋骏业于1696年在王时敏旧斋内所见的只可能是仿品而非范宽真迹。

清 王翚《小中现大》册之《仿范宽溪山行旅图》

显然,王翚本人也未曾见过范宽原作,其摹本是参照陈廉《小中现大》册中的《仿范宽溪山行旅图》而创作的。1672年,王翚在王时敏的授意下,对陈廉的“缩本”进行了亦步亦趋的临仿。1671年,面对着要将“缩本”放大至《范宽行旅图》原来尺寸的挑战时,王翚巧妙地突破了“缩本”的简略勾廓与山石形态,继而在摹本中结合激荡的“雨点皴”和翻腾的山石轮廓塑造出一种宏伟的“龙脉”。

半个多世纪后,范宽的原作与王翚的《行旅图》共同成为乾隆(1736—1795年在位)的御藏,由此可见王翚此件仿本(临作)的成功。乾隆赞其:“ 山容雄竞秀,水势急非宽。大是北方景,谁歌行路难。风疑生万叶,云欲出遥峦。简淡四家法,于斯鼻祖看!”

乾隆御藏的另外六件王翚仿作有力地证实,其宋元“摹古”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既不“复制”也不“模仿”。事实上,与署自己名号的作品一样,这位“正统派”大师在临仿中也始终坚持着创新。

1673年,王翚又为王时敏作了《趋古》册,展现出他以宋元风格实现对“画之双翼——明暗”的集大成。该册页开篇,王翚以书法性抽象的“暗”表现出“山”的原初状貌,即一“主峰”、两“宾峰”的山形。林木草叶均与画面丝丝入扣,并行的“披麻皴”映射出董其昌笔下“黄公望”的范式:以直皴填“凹凸”之形。基于这种“南宗”的笔法原型,王翚发展并创制出一系列“披麻皴”法,再现了董源、米芾、高克恭、黄公望、曹知白和王蒙的风格与构图。此后,王翚又以更具表现力的笔法,诠释了李成、郭熙的“北宗”风格。同时,他也曾尝试赋色柔和、情绪丰沛的风格,颇得王诜和南宋院体画的真髓。

清 王翚《仿吴镇夏山图》

王翚生逢康熙朝,正值晚明分裂后的重整期。诚如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所言:“国朝士大夫多好笔墨,或山水,或花草,或兰竹,各随其所好,其宗法或宋,或元,或沈、董。”王翚被公认为清初“正统派”最富才情的画家,有“画圣”之誉。恽寿平认为,王翚的集大成实现了对“古来之笔之至龃龉不能相入者”的新的熔融。王翚曾借两方钤章概括其“艺术创举”:其一为《仿巨然山水画》(1664)左下角的“上下古今”印,其二为《仿巨然烟浮远岫图》(1672)上的“于何不果”章。当百科全书式的艺术收藏成为重整文化的有力抓手时,王翚的“集大成”正式宣告了一种新型普世艺术的肇始。

王翚的《仿吴镇夏山图》(1675),笔法高度抽象、循环律动,笔笔中锋不露,墨色丰腴盈润,仿佛随着每次呼吸而收放自如,律动勃发的“龙脉”统摄着画面的整体。两侧的山石、林木、房舍,似乎受到一股强烈向心力的作用而悉数倾侧,在画面下半部形成大涡流。涡流外圈持续上旋,最终在峰顶形成相反的涡流。王鉴在画面右上角题写了赞语:“ 董文敏常与予论丹青家,具文秀之质,而浑厚未足,得遒劲之力,而风韵不全。至如石谷,众美毕具。可谓毫发无遗恨矣。此图深沉淡远,元气灵通,尤称杰作,良可宝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闻《王翚——画之双翼》
一生必看的历代名画 —— 宋·郭熙《秋山行旅图》
五代两宋的山水画为什么那么美?看看那些大师的各种皴法
范宽山水画艺术源流初探 ——以《溪山行旅图》为例
这三家的山水,大美无言!
如梦令 · 中国书画诸艺鉴赏(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