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宾虹山水画风格分析

黄宾虹在其生前和身后都被赋予了诸多的头衔,如画学理论家、美术史家、鉴赏家、美术教育家等,当然,最不能缺少的是“山水画家”这一头衔。他的山水画雄厚华滋、大气磅礴,别具一格,可以说将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高峰。黄宾虹在他近八十年的艺术学习创作生涯中,不断地学习传统,触类旁通,再到以大自然为师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弟子王伯敏先生将其艺术风格分为三个时期:五十岁前为前期,其笔墨只在古人惯常的松静淡定之趣;七十岁前为中期,从“黑白”到“黑”的过渡时期;七十岁以后为晚期。这一分期标准普遍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

一、师古人的早期风格

在黄宾虹五十岁之前,他以临摹古人为主。因为,在他看来,临摹是学习绘画技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他还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临摹古人的作品,是要临摹古人的原作。毕竟,画谱和复制品这类材料是很难传达出古人作品的精妙之处的。临摹注重的是“神”,并非肉眼所见的形。黄宾虹临摹过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时代众多画家的真迹。他曾经说过,学习传统应该遵循以下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 [1]

他就是这样学习古人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家是书香世家,家里收藏了不少的古书画。他所临摹的古书画中以王蒙、沈周、董其昌和石涛为主。他同时也关注写生和师承,他学习了大量的新安画派画作。黄宾虹早期的山水画技法是以折带皴和披麻皴为主,山石的笔力分明。这一时期他的山水画风格以淡墨干笔、清淡高逸为主。这个时期的他并没有画出多少带有自己风格的画作,但并不是说是毫无意义的,临摹古人的画作为他后期创造形成自己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黄宾虹在一九二五年所作的《云归草堂图》中,画面由树木山林、屋宇楼阁和云烟构成。整幅画通过这些常见的元素营造出清淡高雅的画面感觉,并体现出白而透亮、淡宕松秀的审美特征,也将山川特有的景色通过灵动的线条凸显出来。总而言之,在早期,黄宾虹的山水画风格以清逸和简洁为主,这是他对古人画作临摹学习过后的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被称为“白宾虹”时期。

二、师造化的中期风格

黄宾虹五十至七十岁之间的时间是他山水画创作的中期。这一时期,他以“师法造化”为主,也是他从“白宾虹”到“黑宾虹”的过渡时期。他作品中“黑密厚重”的风格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出来。说到这一时期他山水画风格的转变,就必须提他在这段时间游山川水村的经历。这为其后期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他一生中,曾九上黄山、五临华山、四访岱岳,并涉富春、登天目、攀天台、越雁荡、履匡庐、步石钟,还广游武夷、罗浮、桂林、衡山、峨眉,以及香港九龙等地。凡古贤入画之山川水村,名胜古迹,无不沿波讨源,饱游饫看,以使自己充分理解和掌握客观自然的内在规律,将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历历罗列于胸中。” [2] 其弟子王伯敏先生也记录了其“前二十年,余游阳朔、罗浮、峨眉、青城、楚、越诸山,得草稿千余纸。今蜷伏燕市,暇为点染,用古人之法,不欲泥古也。” [3]

在这二十年间,他游览大河山川,体会祖国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观察和充分理解并掌握客观自然的内在规律,也将自然界的山山水水铭记于心,从真山水中证悟了他晚年变法之理。这也是在其后期能不外出游历也能画出大气逼真且富有灵气画作的原因。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从原本的清逸淡雅向黑密浓厚的绘画风格转变,由之前的笔笔分明逐渐变为“浑然一体”。

安徽博物院所藏黄宾虹五十四岁为其“春晖堂”祖祠作的巨幅《山水四屏》可称中期作品中代表之作,四幅作品都是采用“高远”视角,画面在表现巍峰耸立的基础上,通过重峦叠嶂及远山缥缈的叠加法和远景构图凸显近处厚重的山石、垂挂的瀑布、开阔的江面、挺拔的松树、虬曲的枝干。画面中山石虽显浓重,变化也融合了宋元明不同时代的特色,却仍显厚润不足,尚未出现晚年反复勾染和层层叠加而形成的“浑厚华滋”效果,画风正处于由早年“白宾虹”逐渐向晚年“黑宾虹”过渡的时期。此作是承上启下转变之作,透析出黄宾虹的创作渐入佳境。 [4]

三、熔于一炉的晚期风格

黄宾虹的山水画成就可以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因为,他早年一直将精力放在美术史的研究之中,而在七十岁之后,他将自己前中期的临摹感悟与所看所悟的祖国山川相结合进行创作。黄宾虹山水画创作的晚期,风格被学者概括为浑厚华滋、黑密厚重,这些风格主要体现在他的笔墨运用上。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五笔七墨”。“五笔”指的是平、圆、留、重、变,灵活地转换这五种笔法,让画面里的笔法相互融合;“七墨”指浓、淡、破、 泼、积、焦、宿,黄宾虹巧妙地用水运墨,通过墨破水,浓墨、宿墨、焦墨层层叠加。他的山水画用笔十分灵活,变化也十分丰富,重重密密,层层相叠,却是杂而不乱,混沌中笔笔分明,分明中见混沌,清而见厚,黑而发亮,秀润华滋,自然天成,神采焕然。他的画不但笔力遒劲,力透纸背,似飒飒有声,而且笔苍墨润、圆浑厚重,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其中蕴含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长期“师古人”所累积下来的理论体系与生活体验。另外,他还将对立统一和阴阳调和等思想运用到用墨之中,创新艺术创作理论。

黄宾虹的作品真正被世人所认识应该是在他八十五岁以后。他这一阶段的山水画乍一看是一片“黑乎乎”,但这就是黄宾虹的独特之处,他的山水画需要对山水画体系有一定感悟的人才可以看懂。“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 [5] “画求外表漂亮,如人之妖媚。虽一时讨得人家欢喜,却非正道,所以叫虚伪。画入内美,不是容易事,所以畏难者就不敢上阵,不上阵,安知取胜的奥秘。” [6] 这一时期作品所表现的风格也就是他一直追求的“内美”。这种“内美”是需要观赏者静下心来慢慢观赏的。当你能够进入平静欣赏的时候,你就会从杂乱中看到秩序。

黄宾虹的《黄山汤口》是他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画作。《黄山汤口》描绘的黄山的秀丽风景,大山巍然屹立,耸入云霄,气势恢宏,阡陌纵横,幽谷深藏,山下的房屋若隐若现。画面构图饱满,用墨黑亮且厚密,是采用兼皴带染法和渍墨法的成功之作。但是在浓厚黑密之间,又留出空白以透气,从而营造出黄山郁郁苍苍、树木葱茏的意境。这也是他所追求虚实相间的空间境象。画中的山石用笔遒劲有力,线条勾勒配合干湿浓密的墨色繁皴密点,赭色相参。略看大气磅礴,细品则感叹气象空灵、妙趣生动。他在画面的右上角自题:“黄山汤口,三十六峰天都、莲花、前海胜景,由汤口入。九十二叟宾虹。”

黄宾虹先生一生追求以浑厚华滋为最高美学理想,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他的山水画风格从刚开始的清淡高雅慢慢转变为浑厚华滋,具有苍茫遒劲之势。他晚年的作品在整体上看似虚幻,似有若无,但是在有限的画面中,在这堆的“黑团团中墨团团”里,正寓含着黄宾虹独具的艺术慧心。这种“虚”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不管从过去还是现在来看,黄宾虹的山水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既继承了民族绘画意象创作的精髓,更多的还是以精神内涵贯注到自然山水中去,并赋予自己对山水自然的独特感受。

四、结论

黄宾虹山水画风格的时期分段固然与时间关系密切,更是基于黄宾虹山水画的风格特征,其根本是与黄宾虹绘画态度或者说绘画理论体系的形成层次和表现能力有关。黄宾虹早期山水画处于师古人的阶段,也就是要师古摹古以似古,所以面貌清晰,各有家法。其中期山水画在熔炼古人于自然,遍观山水以师造化,所以造化变化之妙便化生笔底。所以这一时期面貌丰富,多符地貌。其晚期山水则化古人笔墨与造化山水于笔墨,形成一家之言,既是来源于古人与自然之山水,更是黄宾虹之山水,故得以传其神。

上文所使用图片信息:

黄宾虹 山水四屏 纸本设色

178cm×91cm×4 1917年 安徽博物院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宾虹山水作品(二)
李成与范宽的北方山水(论题之七)
《黄宾虹》五百年只此一人
黄宾虹的画,到底好在哪里?(附高清作品)
傅抱石作品辨伪①(山水风格)
黄宾虹画语集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