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古泾川 漫话宣纸(最全的宣纸介绍)

“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入选理由: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青翠的山岭中,皖南的乡村在雾霭中有一种心动的美感,这里山林密布,不易农耕,却演绎了“纸寿千年”中国水墨精神。

泾县,泾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古称猷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泾县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却家喻户晓。

桃花潭就在泾县境内,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诗仙李太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畅游桃花潭,豪饮于“万家酒店”,临别留下这一千古绝唱,从此,桃花潭名声鹊起,文人侠士游踵不绝。

泾县是中国宣纸的发祥地,走在山林间,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大片大片的白色,这是在做宣纸原料的天然漂白,铺在向阳的一面,日晒雨淋,经过数月或一年的时间,渐渐褪去杂色,显示出纯净的白色。

时间,是宣纸历经千年不损的最好证明。欧洲几个世纪前的壁画开始褪色,美国国家图书馆藏书也开始产生“图书自毁”的危机,而我们的像清代的《四库全书》这样的古籍因采用宣纸而安然无恙。

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

《旧唐书》中曾记载: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新唐书》也载宣州宣城郡土贡有“纸、笔”等物。“宣纸”二字连用,作为一个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出现,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其卷二中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所谓“宣纸”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好事家”“用法蜡之”以后才可用的其他种类的皮纸。这说明: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这是以产地而称的“宣纸”。唐代宣州虽有“纸、笔”之贡,但不能将这种当时的优质纸张与后来的“宣纸”视为等同,因为原料不同;唐代起已有“宣纸”之名,但其时是取地名命名,泛指宣城所产之纸;从造纸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唐代尚未见有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但不可否认,当时宣州已经产出名纸,以地名命名的“宣纸”就此产生了。

宋元:“宣纸”是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纸张

文献证明,曹氏一支辗转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后,开始了全面系统地以青檀皮为原料制作“宣纸”的历程。《小岭曹氏宗谱》云:小岭曹氏自“宋仁宗宝元元年戊寅,由太平泾阳东山下文楼冲迁南陵绿岭虬川,为虬川派。锺生元,行三十一郎,字子鉴。元生六郎。六郎生细七。细七生逸。逸生念四。念四生百十一。逆数至振铎公七十三世。百十一生子二,长大一,居虬川;次大三,自虬川迁泾县小岭,为吾小岭始祖。”

“泾,山邑也,故家大族,往往聚居山谷间,至数千户焉。曹为吾邑望族,其源自太平再迁至小岭,生齿繁夥,分徙一十三宅,然田地稀少,无可耕种,以蔡伦术为生业,故诵读之外,经商者多,人物富庶,宛若通都大邑。”

史料显示,曹大三(1264-1342)因避乱,于1289年率族人迁居小岭,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忙于辟草开荒、垒堰造地、搭建屋舍。初具定居条件后,为谋求生计,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宣纸”的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皖南山区一带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小岭虽为偏远山区,但盛产优质青檀皮,加上水质、温湿度皆有利于造纸,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促进了造纸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主要用于书画装裱托纸等,还不宜于书画。此时,曹氏族人根据社会需求,已开始不断试用多种复合材料制作纸张,其中就包括稻草。

明清:“宣纸”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的高级书画纸张

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单一原料,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它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写意性不能得到充分展现。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这既是适应写意画逐步成为时代潮流的结果,客观上也缓解了对青檀皮原料的压力,实乃一举两得之事。中国制浆造纸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清顺治起的“宣纸”生纸和加工纸都含有各种不同配比的青檀和稻草。还有专家在“宣纸”实物的检测报告中指出,用青檀皮和稻草造纸确实是泾县首创,在宋代之前的古纸分析中还没有出现过净用檀皮或檀皮、稻草配用的先例。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为原料,但小岭曹氏出于生计的需要,对外严格保密,即使在家族内部和姻亲间,也采取了“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甥”的措施,严格防止技艺外泄。

然而,明宣德之前137年(1289-1426)间宣纸工艺尚不完全成熟,直至“陈清款”“宣纸”——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由皇室监制的“宣纸”加工纸的出现,“宣纸”工艺才炉火纯青,文人墨客对“宣纸”的记载也开始多了起来。“陈清款”“宣纸”以加工者姓名命名,其加工者不仅加工了生“宣纸”,而且还加工了其他生纸,但都以此款命名。在当时的同类型“宣纸”中,“陈清款”以其技艺高超而拔头魁,其他款“宣纸”只能望其项背。正因如此,其被皇室重视而列作贡品进而由皇家监制,成为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宣德纸”。为尊者荣,“宣德纸”犹如明时“宣德窑”“宣德炉”一样受到人们尊崇。我们现在俗称的“宣德纸”其实是当时以“宣纸”为原纸的加工纸的统称,其中以“陈清款”为第一。

正宗“宣纸”:原产地以传统制作技艺生产的高级艺术纸张

元明之际起,“宣纸”开始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并一直延续至今,产地也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也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皆因无法满足生产“宣纸”的所有条件,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

我们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当地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独特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生产的,具有润墨性、耐久性、抗腐性兼具的独特性能,主要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纸张。

宣纸的传统手工技艺

宣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杂,其原料需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漂白、水捞、加胶、贴烘等18道流程,如果细分,则可超过百道(其中有保密工序,不为外人所知),历时一年方可制成。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济济”八个大字,足见其制作之难。

自古民间就有“一张书纸,千滴血汗”之说。宣纸的传统做法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变白。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

捞纸工序

宣纸的每个制作过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如捞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宣纸的选料同样非常讲究。青檀树皮以三年生的枝条为佳;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长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长的稻草低)。

宣纸抄纸竹帘

宣纸帘的制作是十分考究的一项工艺,旧时制作宣纸帘,是单门独户地进行的,制作过程也十分保密,所以也不为外人所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了解其“庐山真面目”。

1981年,葛兆铣首次发表介绍宣纸帘制作工艺的文章。笔者生长在小岭,邻居中就有数家制帘户,自幼耳濡目染,自然对宣纸帘有许多感性认识。在外工作后,利用返乡机会,又时常向同村宣纸编帘工人王海金、曹武全等老师傅请教,仔细了解宣纸编帘工人家庭的迁移史、编帘工艺过程、编帘原料、宣纸帘规格、编帘家族的旧习俗等等。抄造宣纸要用竹帘,用竹制成的帘,既是捞纸的工具,同时,又因帘的规格不同,帘上的图案或纹路不同而给制成的宣纸以不同的命名,因此,用什么帘就捞什么纸,反过来说,要想捞什么样的纸,就要制什么样的帘。宣纸的花色品种与帘的品种与规格是分不开的。

宣纸帘的品种有几十种,每一种又有多个规格,可见其花色之多了。宣纸抄纸竹帘相当于造纸机的铜网,用竹帘抄出之纸,对着光线迎看,纸上呈现一道道明暗相同的条纹,这就是帘纹,帘纹的宽度等于竹丝的宽度,一般为0.4~0.6毫米。竹帘有许多特点和优点:首先具有可卷性,捞纸时,将纸帘插入纸浆槽中,均匀地荡上纸浆后,工人熟练操作,又能逐步完整地与湿纸分开;其次竹丝比较挺直,整个竹帘比较平整,保证了帘纹纸的质量;再就是竹帘捞纸,纸面纹理清晰、美观。编帘所用之竹非一般竹类,而是苦竹。苦竹的特点是竹节长、质坚便、纹理直,长者二尺,短者尺余。制帘的竹必须去掉竹节,然后剖细为丝。编帘是将长短竹丝交错连接而成。一般来说,要想成为一个熟练编帘工人,要悉心学习3年方可。

按竹帘尺寸大小可分为四尺、五尺、六尺、丈二、丈六的竹帘竹帘不仅是捞纸工具,还是一种独特的工艺品。竹帘上用线绣成不同图案,图案凸出帘面,抄纸时凸出部分浆薄,在迎光照看时图案发亮而呈现于纸上。

晒纸工序

宣纸品类

宣纸有生宣、熟宣、色宣之分。

生宣是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的宣纸,经烘干而成的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产品,亦称原白纸。以上所介绍之各种宣纸品种,大部分为生宣。一般认为:生宣纸,纸身松,沁透水墨的力量大,尤其是新宣纸(指刚生产出的宣纸,亦称“火纸”),浆性未脱,纸性不软熟,笔头着纸时或浓或淡较难掌握,故唐宋工笔画盛行时期的书画家均不采用生宣,但据多年来书画家的实践证明其也有以下优点:生宣纸浸透力强,润墨扩散快,可将大焦墨法、大枯墨法、大泼墨法相互应用,糅合为一体,得到水墨淋漓、生气蓬勃、点画精微的艺术效果。

生宣纸中棉料类主要适用于复制、印刷、装潢、裱托等,皮料类则适用于书写作画,特净类适用于书法绘画。生宣纸吸水性强,只适宜于做传统的山水人物的写意国画和书法。水墨生宣被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很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也可用于做油画,笔触层次清晰,于干、湿、浓、淡之间变幻无穷。

熟宣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复制加工的宣纸,史称加工宣。老画家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一文中明确指出:“熟纸是用生宣纸加矾制成,故名矾纸。”熟宣纸的品种主要有矾宣、煮垂、蝉翼、殊笺、云母笺、蜡笺、玉版宣、金花罗纹宣等,其中染有各种颜色的有虎皮、槟榔、珊瑚、雨雪等。熟宣纸加蜡施矾,其意义在于增进生宣纸的美观,改善质量,防虫避蛀,易于受墨,使之适用于多种用途,但因其吸水性、润墨性不强,主要还是供工笔书画用。

将生宣纸加工成熟宣纸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施矾、填粉之法,阻塞纸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以便运笔时不致因走墨而晕染,使书画作品更臻理想艺术效果。熟宣纸的特点是质地较强,不易浸透水分,墨色能起变化,易流于平板而光滑,适宜于大焦墨或淡枯墨书写作画。

色宣是用生宣按照不同用途通过印制、染色、加料、擦蜡、砑光、泥金、泥金银粉、洒金银箔片、描金银图案等法制成的纸,形制精美,五彩缤纷,多数品种又称“笺纸”、“花笺”和“棉笺”,主要用于书写。加工笺纸,并非仅为宣纸,在用宣纸加工笺纸之前,就有用其他纸张加工笺纸的先例。历史上文人多用笺纸,唐宋前后笺纸尤为盛行。加工笺纸的名目繁多,主要有玉版、贡余、麦光、白滑、冰翼、凝霜、五色、十色、硬黄、缥红、霞光、金花、桃花、云兰、密香、郎牙、鱼子、金屑、雁头、衍波、百韵等。当用宣纸加工笺纸后,往往也冠以如上之种种雅号。

自清朝至今,宣纸加工纸主要有矾宣、煮棰、云母、刻花、玉版、瓦当、蜡笺、描金、洒金以及各种颜色的虎皮宣等,还有装订成册的册页、水印信笺、印谱等。

熟宣与宣纸笺纸统称为宣纸的加工纸,宣纸的加工纸由于采用重矾加工制作,主要适用于我国传统的工笔画和书法。此外,根据历史上书画家用纸的经验和习惯,绘画用的宣纸,最好储存一段时间,以2—3年后使用为宜。一般来说,存放期越长,宣纸的性能效果越好,存放后的宣纸再用于书法,墨和色较使用火纸更能显得浑厚得体、浓淡适中。

千年的洗练 宣州纸贵

“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王令《再寄权子满》中的这句诗形容的是宋人酷爱收藏宣纸。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载体。因质地绵、韧、白、不蛀不腐、润墨效果强、耐老化、不变色,宣纸被称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

据考证,中国现存最早的宣纸画作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距今已逾1200年。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这是形容宣纸特质的诗句。小时候,写毛笔字、画国画,都会用到宣纸。只是,原来一张宣纸只用几毛钱就可以买到,现在的价格已今非昔比。

一刀,即100张,这是行内俗称。

宣州纸贵。一方面,近年来书画市场繁荣导致宣纸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宣纸采用的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特殊原料。而一棵青檀树要生长10年后才能转化为生产原料。现在,青檀皮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同时,劳动力成本上涨也是导致宣纸涨价的原因。宣纸生产是一项苦活累活,现在已鲜有年轻人愿意加入。此外,市场传闻,浙江游资进入宣纸领域,在泾县大量收购高端宣纸,也助涨了高端宣纸的价格。

虽然在电子化的时代,纸张的使用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在流传千年的光影里,这些数不尽的工匠付出了平凡的一生,对抗着时光,我们相信古老的技法并不会丧失,传承还在继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宣纸的种类与制作
[转载]宣纸知识之一
【文房四宝】中国书画用纸——宣纸
漫话宣纸
说说中国的宣纸
泾县宣纸何以寿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