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大智慧:“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情怀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后其身”,是指作为统治者,要处处谦虚、谦逊、谦恭,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为人民想事情、办事情,做到“身先士卒”,赢得人民的支持。“外其身”是指统治者对人民不计较得失利益,而是想为人民谋利益。在利益面前,自己不为其所迷。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人民的尊重,使统治者获得更多的永久利益。这种利益是人民心中的威望。

老子还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有效地管理,我们必须用谦虚的语言来指导。领导班子成员实现管理目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群众的后面。这样,群众就愿意推荐和支持他。

我们知道,诸葛亮不仅善于用兵,而且非常重视士兵特别是士兵的心理需求。他不把士兵当作战争工具,而是有一定思想动机的现实主义者。他的思想比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早1700年。诸葛亮说:“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这和老子的思想是一样的。

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出生在江苏省的徐州,他的祖籍是陕西省的邠县。他为人正直,体贴民情,廉政为民。他对当前政治中的种种弊端感到苦恼。他主张改革,但被奸臣陷害,几度降职守边。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针对朝廷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这一主张触及了朝廷保守势力的利益,受到了谄媚者的陷害。宋代仁宗皇帝免去了他的职务,被贬为邓州刺史(今邓县、河南省)。

流传千年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在这一时期写出来的,其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可以看出,范仲淹深刻地理解了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一思想的精髓。从范仲淹三次被降职的经历来看,这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实写照。他在换位思考,处处为别人着想,赢得了下属的支持。特别是在康定(1040)的第一年,52岁的范仲淹被降级到延州(今延安、陕西省),掌管了北部边疆地区,他有效的防止了匈奴的入侵,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范仲淹一心为公,不为私利。他是一个非常值得钦佩的人。最后,他官拜宰相,留下了千古美名。范仲淹的一生诠释了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原则,即无私可以成为他的“私”,大公无私可以实现“大私”,“大私”是其道德成就。

范仲淹买了一处家宅,就让风水先生看看风水,以便确定房子的朝向和每套房子的式样,以免走运。风水先生看完后说:“这个地方经常出宰相。”范仲淹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敢自己拥有它了。”于是他捐出了这片宅基地,创办了一所学校。据说苏州名校就在范仲淹居住的地方。

在《菜根谭》中,洪应明说:“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也就是说,追求名利时,不要超前,不要贪得无厌,修身时不要落后,不要失去境界。在享受物质生活的时候,不要超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要有任何不合理的思想,在修身养性的时候,要达到自己点内应该达到的标准,不能降低质量的要求。

当然,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从道德的角度,体现了一个领导者的高尚品行。然而,曹操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都使用了它,这也使得他在三国局势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事业开始时的一大手段,这使他得以调用百万雄师,这二十年来,无论面对刘备“刘皇叔”的身份,还是面对东吴时期孙权的地理条件,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在三国中具有多么大的优势,他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这是伟大的政治智慧。然而,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绍的参事。

兴平二年(195),汉献帝在董承等大臣的陪同下,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当时,汉献帝和他的大臣们渴望寻求庇护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保护。袁绍占领冀州后,他的谋士沮授给了他忠告。现在是迎接汉献帝的好时机。这样,他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起初,袁绍同意了沮授的建议,但他手下的其他几位将领不同意。他们认为,要夺取天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现在,皇帝只是一个挂件,没有任何意义。袁绍是一个没有己见的人,所以他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此外,他也害怕受到汉献帝的约束和制约,所以他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无独有偶,曹操占领兖州时,参事毛玠也向他提出了类似的建议,称之为“奉天子以令不臣”。善于抓住机遇的曹操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对于刚刚起兵的曹操来说,他可以利用汉献帝的政治资源,在他的旗帜下聚集一切力量。恰巧,袁绍不愿意这样做,给曹操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董卓作乱,全国各地都开始起兵反抗。曹操同样成立了一支5000人的军队,参加了袁绍领导的征伐董卓。不久,他打败了青州黄巾军,队伍扩大到30多万人。这时,毛玠向曹操提出,现在天下处于分裂状态,人民处于贫困状态。为了统一天下,实现霸权,除了扩大势力、恢复生产、储存粮食外,更重要的是控制皇帝在他们手中,这样他们才能消灭皇帝命令下的敌对势力。曹操同意了。他派使节到长安,以表对汉献帝的忠心。

汉献帝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首都洛阳。曹操亲自赶到洛阳。首先,他拜访了汉献帝,并为他献上了一座纪念物,以示他的忠诚。之后,他甚至诱骗汉献帝定都与许,称为许都。

曹操迁许后,立即建庙。汉献帝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从此,曹操执掌大权。当时,汉献帝已成为曹操手中的政治傀儡。

从此,曹操在汉献帝的旗帜下,以朝廷的名义,切断异见势力,消灭敌对势力,壮大自己的力量,开始统一天下。在20多年的征兵中,他先后用武力消除了陶谦、吕布、张绣、袁术、袁绍、刘表、马腾等对手,安抚了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人和鲜卑族的袭扰。北方地区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旗帜以及其个人的军事能力把北方统一起来。

曹操的地位不断提高。他被任命为司空、宰相、魏公、魏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这时,一些参事建议废除皇帝,自己当皇帝,但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这就是曹操的政治智慧。他一生奉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在政治和道德上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他取得霸权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诸葛亮、范仲淹、曹操为例,他们对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诸葛亮的“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主义的运用。在管理过程中,领导者要把握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状态。他们应该思考群众的想法,担心群众所担心的,而不是寻求自己的效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尊重。

在这里,也有人将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解读为逃避责任,认为老子宣扬的思想是懦弱的。事实上,恰恰相反。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味着,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应该包容一切,这不是胆怯。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在管理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当需要领导人为天下先的时候,他们不能退让。“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让自己超然物外,而不是从社会和责任中脱离出来。至于无私,这也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态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三国前期,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了呢?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为何“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不称帝
曹操为何被人称为奸雄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才能征服你的对手
假如孙策没有死,那么曹操就会灭亡,刘备也没有机会称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背后痛苦的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