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事记

春 秋 战 国

    吴王阖闾五年至夫差二年(公元前510~前494年)

    “伍子滩在分湖东南石底荡口。相传伍子胥渡河处 ” (《分湖志》), “ 故老相传子胥尝结水寨于此,以备越兵 ” 。(《分湖小识》)伍子滩在今分湖公园土山下。

    由此 “ 北属于吴,南属于越,中分为二,故名分湖 ” 。(《湖隐外史》)

三  国·吴

    赤乌五年(242年)

    九月,吴郡 余杭邵氏 夫人厚葬于二十九都陈思村(今城司村)。规制隆重,墓砖雕刻阳文: “ 赤乌五年九月吴郡余杭邵

” 。该墓砖现存吴江博物馆。

(西) 晋

    太安元年(302年)

    秋,晋大司马东曹掾张翰,因 “ 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命驾而归 ” ,作《思吴江赋》而归。张翰墓在二十九都南役圩。(据清康熙《吴江县志》)

(东) 晋

    咸安元年(371年)

    吴郡大水,稻稼荡没,黎庶饥馑。分湖流域地势低洼,涝灾尤甚。(清同治《苏州府志》)

南 北 朝

    梁大宝元年(550年)

    旱蝗,大饥。

    陈太建初(569~570年)

    梁太学 博士顾野王子安饶、安文卜居于武陵溪,得名北顾里,即今北芦墟。北芦墟由此开始兴旺。(明《嘉泰桥题名记》碑文)

    景龙二年(708年)

    居民渐多,佛教兴起,始建泗洲教寺于兵字圩。该寺又名泗洲禅寺,简称泗洲寺。近1300年来,泗洲寺根基不变。(明弘治《吴江志》)

    贞元六年(790年)

    夏,苏州、吴县(当时尚无吴江县,芦墟地属吴县)大旱,井泉竭,人蝎疫,死者甚众。(清同治《苏州府志》)

    咸通十一年至广明元年(870~880年)

    唐末文学家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甫里先生,曾寓居于来秀里,即今分湖北岸的来秀桥村。事见袁黄作《叶重第墓志铭》首句: “ 余庚辰年(1580年)得陆龟蒙遗址于分湖之滨,卜筑居之。 ” 

五  代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

    吴江建县,有一城五乡。芦墟地区属久咏乡。

(北) 宋

    元祐五年(1090年)

    “六月,大风雨,高低田皆巨浸,无稼,民多饥死。 ” (清乾隆《吴江县志》)

(南) 宋

    绍兴三年(1133年)

    吴江县为 “ 皇畿近地 ” ,在分湖、震泽、平望、同里等八处 “ 设巡检一员以镇之,镇之名自此始 ” 。(清道光《震泽镇志》)当时镇名 “ 分湖 ” ,为古芦墟的一部分。巡检司署所在今市河十字相交的东南隅,名司浜的地方。巡检官的俸禄仅次于知县和县丞,高于其他官员。

    嘉泰元年(1201年)

    始建嘉泰桥于北芦墟武陵溪上。该桥为芦墟地区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桥梁。桥址即今日石环桥所在。

    开禧年间(1205~1207年)

    僧人法行募金重建泗洲寺。随后引来 “ 名僧迭居 ” 。

    绍定年间(1128~1233年)

    僧人清杲又修缮泗洲寺。

    嘉熙四年(1240年)

    大旱,湖底龟坼,见废井街陌,饥,米价腾贵,人相食。(清道光《平望志》)

    淳祐十二年(1252年)

    秘阁校书顾亨,上疏理宗皇帝,辞官回乡,在陈思(城司)村创办顾氏义学;又设义仓、辟义冢,赈济贫民。

    咸淳元年(1265年)

    儒学提举陆大猷致仕归,于分湖北岸来秀里营造别墅 —— 陆氏桃园。

    同年,后为左丞相的陆秀夫来分湖畔寻访陆龟蒙的 “ 天随遗址 ” 。后人为纪念这位抗元英雄,将此地称为 “ 来秀里 ” 。

    咸淳年间(1265~1274年)

    陆大猷在来秀里村北建造南陆庵。因其与北边吴县甪直陆氏同为陆龟蒙后裔,故取名 “ 南陆 ” 。该庵为后人游观之所。直至1966年 “ 文化大革命 ” 被毁掉。

    祥兴二年(1279年)

    元朝大兵南进,辞官在家的顾亨率众修筑陈思土城,以保一方平安。由此,民国时村名又写作城司。

    大德六年(1302年)

    通州文人钱重鼎(德均)客居来秀里陆行直家当塾师。至大四年(1311年)钱氏在芦墟镇西分湖滩筑室定居。书画大家赵孟頫(子昂)为其画《水村图》,延祐元年(1314年)钱氏撰《水村隐居记》文。《水村图》和《水村隐居记》成千古佳话,在江南文苑中传诵至今。

    延祐三年(1316年)

    来秀里翰林典籍陆行直(季道) “ 筑别业于分湖东 ” , “ 架屋池上,为游观之所 ” ,名 “ 依绿轩 ” ;与钱重鼎的新居一起称为 “ 水村隐居 ” 。 “ 一时名士如杨廉夫、倪元镇皆与之游 ” 。(据《分湖志》《分湖小识》)钱、陆的 “ 水村隐居 ” 在今分湖公园主体部分地界上。

    至正年间(1341~1368年)

    僧人文玖重修泗洲教寺。

    法华庵建于陈思(城司)村。

    至正四年(1344年)

    陈思(城司)村乡贡进士王原杰(字子英),在省级科考中策论精辟, “ 以春秋领乡荐 ” 。时值兵乱不仕,乃隐居授徒。

    至正九年(1349年)

    三月十六日 ,北芦墟士绅顾逊邀儒学提举杨维祯、甫里陆宣、金陵、孙焕等七名士,带两歌妓,坐楼船 “ 钓雪舫 ”“ 朝出武陵溪、过伍子滩 ” , “ 至分湖 ” , “ 舟维来秀桥 ” ,下午 “ 抵柳溪(陶庄) ” 。回程过芦墟,应分湖巡检李氏邀请品茗。归来后在顾逊的 “ 苍雪轩 ” 吟诗撰文。

    杨维桢的《游分湖记》写道:从柳溪(陶庄)回来 “ 十里许,北过芦墟,为巡官寨 ” 。在现有史料中,第一次出现 “ 芦墟 ” 名称。杨维祯还在北芦墟留下《游小基庵题壁》诗。

    同年

    芦墟已有泗通桥(又名圣堂桥),跨槐字、非角两圩,位于东栅港西口。

    至正十五年(1355年)

    正月二十三日 酉时,空中闻兵甲声,自东南来,至西而没,居民屋瓦皆揭去,屋内器物亦倾侧无算。(据清乾隆《吴江县志》)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乡勇千总王思忠(城司村进士王原杰儿子)驻守吴江。明朝大将徐达率军驻扎吴江城西石里村。王思忠劝说元朝吴江知州杨彝归降明朝。徐达赐给王思忠旗帜和关防印信,命他继续镇守吴江。

    元代(1279~1368年)

    时,北芦墟(北顾里)已有两庵:小基庵位于村东,太平庵位于村西。自泗洲寺后,该两庵历史最早。现两庵遗址仍在。

    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

    元朝末年,蒙古人拜住任分湖巡检。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建立,拜住留任。明洪武二年(1369年)拜住重修分湖巡检司署。

    洪武二年(1369年)

    吴江县定置分湖巡检司有 “ 一官一吏弓兵三十名,管二十八都、二十九都 ” 。辖区北起今屯村的芦里泽、白蚬湖、周庄,南至分湖西南浙江部分地区;西起今北厍西北的廊庙、黎里东北的小月港,东到金泽西,还包括飞地今属上海青浦区的章练塘一部分地域。

    永乐元年、三年(1403、1405年)

    户部尚书夏原吉奉旨治理太湖下游的水灾到分湖,闻听泗洲寺住持净瑄 “ 有儒行、通内典 ” ,于是驻节泗洲寺中,下榻禅房数日,与净瑄诗词相倡和,缔为方外交,数相往来。

    永乐五年(1407年)

    和丰桥(又名均丰桥、今名新桥)重建于市河中段,跨宿字、槐字两圩。

    庆丰桥(又名檀家桥)建于市河南段中间,跨忠字,非角两圩。

    永乐年间(1403~1424年)

    重建永安桥(又名泗洲寺桥)于泗洲寺东,跨兵字、槐字两圩。净瑄(又写成琤瑄)徒弟行璇发起在泗洲寺正殿两侧 “ 修翼殿,以壮雄观 ” 。

    宣德六年(1431年)

    来秀里陆氏后裔陆孟琛、陆坦父子,造屋十余间,开设陆氏义塾。

    正统年间(1436~1449年)

    泗洲教寺遭受盗劫,寺院损毁严重。

    景泰元年至六年(1450~1455年)

    僧人道珩募资重建泗洲教寺。

    天顺元年(1457年)

    一场大火,烧毁了泗洲寺大部分殿堂,仅剩僧人起居房舍,勉强维持。

    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1488年1月)

    北顾里(北芦墟)重建嘉泰桥,改成石拱桥,为芦墟最早的石拱桥,留下《北顾里重建嘉泰桥题名记》碑刻。

    弘治三年(1490年)

    成化年进士朱嶔为好友王庭润的诗集写下《分湖八景诗序》。

    弘治十年(1497年)

    弘治初年起,寺僧慧鉴和 “ 倡首施主 ” 屠以德、沈德中、曹廷礼筹集资材,于弘治十年(1497年)开工重建大雄宝殿,历时5年才竣工。刑部主事赵宽(字栗夫)为之作《泗洲寺重建大雄宝殿记》,并刊刻碑石。

    正德年间(1506~1521年)

    永福桥(又名小桥),建于镇中,跨宿字、忠字两圩。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芦墟地区主要水口增建或修整水栅,以抵御 “ 海寇内犯 ” ( “ 海寇 ” 即倭寇)。各水栅为巡检司管辖。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吴江县将八巡检司裁减成震泽、分湖、平望、同里、简村等五巡检司。分湖司的管辖地域扩大到二十三都,即今盛泽的黄家溪、黎里、北坼下塘一线以东地区。

    嘉靖四十年(1561年)

    “自春徂夏,淫雨不止……吴江城崩者半,民庐漂溺……。枵肠食粥,仆毙甚多。……寒士贞妇,假贷不通,往往自尽。疫疠因仍,道殣相望。较水者谓,多于正德五年五寸。 ” (清乾隆《吴江县志》)

    隆庆年间(1567~1572年)

    重建遇仙庵于东顾村(现芦北小学大会堂西操场是其旧址),后曾改为乡约所。

    万历元年(1573年)

    里人袁黄(了凡)与叶重第主盟,缔结分湖文会。万历十四年(1586年)两人同科考中进士。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明季著名剧作家、戏曲 “ 吴江派 ” 领袖吴江人沈璟去世,其墓葬于陈思村。

    天启六年(1626年)

    太平桥(又名中塘桥),建于市河中段,跨槐字、忠字两圩,今人民桥前身。

    天启年间(1621~1627年)

    泗洲寺增建观音殿。观音殿在大雄宝殿后面,今仍在,芦墟医院住院部南侧即是。

    崇祯三年(1630年)

    居住芦墟的赵田费氏婿杨廷枢考中崇祯庚午苏州解元,后成为复社的领袖之一。

    崇祯五年(1632年)

    夏秋, “ 大旱,(分)湖水涸,(分湖滩)自岸而外数丈,湖底累累耸矗俱太湖石……居民云,百年以前,某家园亭在此。 ” 按:此即元季陆氏的 “ 水村隐居 ” 、 “ 依绿轩 ” 遗迹。(1647年《叶绍袁自撰年谱》)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

    清兵南下。分湖人周瑞(又名周添,字曼青)、张贵、陈打生率领一支抗清义军,活动在分湖、三白荡等处,联络嘉善县蒋广德义军和八坼一带的吴易、孙兆奎义军共同抗清。

    顺治三年(1646年)

    三月二十三日 至二十六日,二十九都人吴易和周瑞率领抗清义军白头军,在分湖摆开战场迎战,斩杀清兵2000人,并追击至庞山湖,杀清军副将汪茂功。此仗被地方史志称为 “ 分湖大捷 ” 。

    清兵田胜嘉部偷袭赵田村袁世履家。袁家族人大多被杀,在袁家避难的明朝大将徐达裔孙徐宏基一家,以及在此避难的湖郡绅士 “ 悉被难 ” 。

    顺治四年(1647年)

    清军江南提标左营在泗洲寺旁设立芦墟汛千总署。(清军绿营兵驻防巡逻地称 “ 汛地 ” ,即 “ 讯地 ” 。)另有北口、南口、东口3汛。武官千总、外委千把总各1名,巡兵32名,马2匹,巡船2只,房屋19间。各汛都有烟墩、瞭(望)台。

    四月二十四日 ,明末复社领袖杨廷枢被捕于吴县光福真珠坞山中。清兵用船将他押解到泗洲寺。当时苏州巡抚土国宝驻扎在此,正派兵镇压分湖地区的抗清义军。 五月二日 杨廷枢英勇就义在永安桥堍。

    是年,布衣李枝芳,为戴之俊抗清义军的部领。四月被清军抓捕,杀于市。清苏州巡抚土国宝说: “ 芦墟尽为盗薮(义军) ” ,要 “ 尽剿灭 ” 。芦墟约正(地方上的监察)赵鸢立 “ 性耿介,不避豪贵 ” ,当面责问土国宝:聚义者都是老百姓, “ 若尽剿之,而民何辜乎 ” ?(《湖隐外史》)

    顺治五年(1648年)

    叶绍袁撰《湖隐外史》,为分湖的第一本志书。该书 “ 分目三十有八 ” , “ 所记纯为草野之事,不涉朝廷。实可称为民史 ” 。(邓实《湖隐外史·跋》,1907年)

    康熙初(1662~1666年)

    清绿营兵黎里汛归并于芦墟汛千总署管辖。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登云桥建于市河南口,跨忠字、非角两圩。

    城隍庙建于南栅非角圩。

    康熙二十三至三十八年(1683~1699年)

    分湖巡检刘度在原址重建巡检司署。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七月,龙卷风。 “ 甘溪吴圣揆家白昼晦冥, ” 雷电击中房屋,飓风破屋, “ 榱角甍栋挟以俱飞,耕牛三头掇至云中而堕 ” 。(清道光《松陵见闻录》)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里人徐绶等七人发起募集资财大修泗洲寺: “ 大殿更而新之 ” , “ 改作山门,高、广倍昔 ” 。禅堂、两廊、斋厨诸屋次第整修。第二年春天落成。翰林院检讨潘耒撰写《重修泗洲寺记》碑文。

    雍正四年(1726年)

    因吴江县分置震泽县,分湖巡检司管辖的水栅范围扩大为:盛泽镇东口、西口,黎里镇东口、西口,芦墟镇南口、北口。另外平望镇安民、安德两桥与平望巡检司合辖。

    乾隆元年(1736年)

    分湖巡检司在黎里设立分司衙门, “ 僦居民舍听事 ” 。

    乾隆九年(1744年)

    知县丁元正与乡绅沈芳在泗洲寺东侧为杨廷枢建 “ 杨忠文 先生祠 ”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对杨廷枢赐谥 “ 忠节 ” 。该祠即俗称 “ 杨公祠 ” 。1986年7月吴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十二年(1747年)

    芦墟秀才沈芳(字纫佩,号水村)和其子沈刚中(字需尊)被聘参与吴江、震泽两县的县志编写。

    乾隆十二至十六年(1747~1751年)

    沈刚中编纂《分湖志》八卷,陆燿校订。未刊刻,仅存抄本。

    乾隆十九年(1754年)

    陆燿为乾隆甲戌会试明通榜进士,后授内阁中书。奔父丧(1756年)后入军机处,充当乾隆出巡随从。后历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湖南巡抚等,一生以清廉著称。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八月初五 , “ 黄生禄斋 ” 正式开张营业。以制作、销售 “ 芦墟月饼 ” 出名。店主黄渭阳、徐生官。

    乾隆年间(1736~1795年)

    通源桥(又名城隍庙桥)建于镇南市河东岸,跨非角、小角两圩。

    道光元年(1821年)

    “ 六七月间,江、浙大疫。初起两足麻木,屈不能伸,名曰脚麻痧,又曰吊脚痧。凡遇此症非呕即泻。自夏徂秋,死者无虚日。 ” (《分湖小识》)

    道光十九年(1839年)

    春,正月大雪。秋七月,连雨伤禾,幸不成灾。九月乙卯( 10月28日 ),地震。震中:芦墟;震级:里氏3.8级。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 夏,江、浙州县,咸被英夷兵荒。 ” (《分湖小识》)英国侵略军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5月18日 攻陷浙江乍浦。 6月16日 攻陷吴淞口。7月中、下旬进攻镇江。8月兵临南京。侵略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人心惶惶,阻塞商贸,生产倒退。

    柳树芳编纂《分湖小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刻印。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秀才许照发起文会,远近生童数十人与会,诗文互酬。

    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庚申拾年,1860年)

    五月,太平军占领同里、黎里等地。当太平军到来时,吴江知县田人熙和分湖巡检王先抢先逃亡上海。此时,土匪枪船迅速蜂起。

    七月,太平军来芦墟,各处张贴忠王李秀成《劝谕苏郡四乡百姓举官造册谕》。

    八月十一日 (天历 八月十五日 ,公历 9月24日 )太平军 “ 点董事(乡官)九人 ” ,在南栅城隍庙建立乡官局。乡官局是太平天国的地方政权机关。

    十月十四日 (天历 十月十七日 ,公历 11月26日 ),太平军首领钟良玉由黎里来芦墟,坐佛像轿子,士兵前呼后拥,吹鼓兴贺,排仗游行。

    太平军设立了保卫局,维护地方社会治安。

    太平军在芦墟南栅设置关卡,检查过往船只,签发 “ 芦墟关 ” 卡票;对商船征税,并给税收凭证。在芦墟北栅、三官堂(今北厍)、分湖西口尤家港、三白荡北口杨坟(文)头,元荡、淀山湖之间的天缺口等水路要道,建造营垒,设置哨卡。

    十月,英国人呤唎第一次到芦墟。他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 “ 运丝船、乡下船和上海船都停泊在村外,为数很多,全都满载货物,似乎这里是一个很好的现成市场。人们穿着很好的衣服,商店充塞着货品,处处都显出兴旺景象。 ” 

    咸丰十一年(天历辛酉十一年,1861年)

    五月上旬,英国人亚当逊公司的武装贩丝船,拒绝纳税,被关卡扣留并拘押2名船员。在上海的英国海军舰长丢乐德率领 “ 弗莱门号 ” 军舰赶到芦墟,向守卡太平军开火,抓去8人。太平军奋力抵抗。后来双方谈判,答应各自放人。

    此事未了,太平军又捉拿私自贩运大米的英国商船,不准大米出境。

    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日(1862年1月27、28日),前几天阴冷,大风,这两天连降大雪。积雪 “ 门外深处数尺(市尺),低处亦一尺多。无水不冰。舟与陆路均不通。实数十年来所未有也。 ” 积雪一个月后才融化完。(《柳兆薰日记》)

    同治元年(天历壬戌十二年,1862年)

    闰 八月初六 (天历 八月十八日 ,公历 9月29日 ),李鸿章的淮扬水师副将王东华、参将张元龙从淀山湖方向突然奔袭芦墟及周围的太平军营垒,一直攻到分湖西口尤家庄关卡后才退回去。清兵 “ 抢船、大肆骚扰。镇上大受厥累。”

    同年 十月二十七日 ( 12月18日 ),清军江南提督黄翼升带领水师再次攻陷太平军芦墟南栅、分湖、三官堂关卡,太平军撤退,清军 “ 追至沿田港,捉鸡、撑船而还 ” 。

    同治二年(天历癸开十二年,1863年)

    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天历 三月二日 、三日,公历 4月14日 、15日)太平军与清军反复争夺芦墟, “ 互有胜败 ” ,最终太平军撤退至黎里、平望。

    李鸿章以《水师芦墟胜仗折》上报清廷。

    九月,呤唎第二次到芦墟,看到: “ 清军刚刚在外国人帮助下重新占领芦墟 ” , “ 人民流离失所,贫苦无告 ” 。 “ 遍地都笼罩着阴森死沉的气氛 ” 。他 “ 所见到的唯一改变就是一座新的佛寺正在往日的废墟上动工建筑 ” (指泗洲寺的大雄宝殿)。

    光绪元年(1875年)

    吴江知县金福曾和芦墟士绅凌淦发起,利用南栅城隍庙东侧旧房舍,整修改建成 “ 切问书院 ” ,以陆中丞(燿)的道德文章激励当地文人学士。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清末戊戌维新后,学校教育兴起。由陆鸥安等创建的陶冶学堂成立,以分湖滩三官堂为校址,聘请外地教员王贯德等4人任教,校长顾缄三、夏应祥,学制9年(低级5年,高级4年),学生70余人。

    宣统二年(1910年)

    芦墟乡奉令推行自治。二月筹备,五月成立芦墟乡议事会、乡董事会,议长黄汉清、副议长袁维泰,乡董王国光,乡佐陆邦藻。

    宣统三年(1911年)

    三月一日 ,芦墟乡选举议长与董佐。议长沈毓清,副议长沈昌眉。乡董陆拥书,乡佐王国光。废分湖巡检司(旧址在今司浜),设乡自治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运河吴江段概述及沿岸古迹拾零
芦墟古镇观赏桥
吴江 嘉善 青浦“吴根越角”最江南
一日游三寺
中秋佳节,品读黎里月饼的前世今身
明清时期淇澳地名考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