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巴山的推覆褶皱带
userphoto

2022.07.21 陕西

关注

褶皱告诉你,大巴弧是什么?

文图/李忠东

在构成四川山川格局的地貌单元中,秦巴山地很容易被川人所忽视。

这里虽然群山连绵,但和西部的横断山相比似乎仍显得微不足道,况且它还跨及四川、陕西、重庆等地,并非四川专属,所以易被川人视为偏远苦寒之地。

但在地理学上,秦岭-大巴山,却是一个重要的地貌单元。

它是中国的南北界线,其实不止是南北,它也中国的东西部交融聚合之地。

中国地理分区图,秦巴山地为南北分界线。 它的北面,流淌着黄土高原的粗犷和中原大地的厚重;西面,是青藏高原的高亢和辽阔;东面,江汉平原尽情展示着她的美丽与富饶;南面,四川盆地是盛满丰饶的天府之域。

人们在欣赏地表上的山川河流时,很少去关注和了解这些地貌格局形成的原因。对普通人来说,这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所看到的地貌是地壳地质构造运动的结果,而这些地质运动深藏地下,不易被观察。

但位于秦巴山地南麓的巴山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这条长约70公里的峡谷,奇峰列峙,崖壁上发育着各种褶皱,这些褶皱里藏着亿万年来地壳运动的秘密。

巴山大峡谷位置示意图(源于《中国国家地理》)

01

秦巴山地隆起的秘密

巴山大峡谷是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东北部的一条峡谷,地处秦巴山地南麓,在地质上这里位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

这条著名的造山带,横亘在我国大陆的中部,向西与昆仑和祁连山造山带相连,向东被著名的郯庐断裂所截,东西延绵2000公里,成为我国大陆的脊梁。

秦岭-大别山与昆仑山、祁连山构成中国大陆的脊梁(源于《中国国家地理》)

这条造山带的深层动力来源于2.4亿年前印支运动所引发的南北大陆聚合。

当时,扬子板块由南向北向华北板块俯冲,并最终完成两大板块的拼合,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

两大板块碰撞推挤的结果,不但造就了秦岭造山带的崛起,而且在南缘形成了方向完全相反的逆冲推覆构造带,这个构造带总体呈现为向南西突出的弧形,象一支弯弓,因此也被称为“大巴山弧形构造”。

板块碰撞聚合拉开秦岭造山运动的序幕,并在南端形成“巴山弧形构造”

“大巴弧”的形成演化过程

如果我们把“大巴弧”看成是一张拉开的弓,那么巴山大峡谷便位于拉弓搭箭的位置。这个弧形构造从2.4亿年前的印支期便开始发育。1.9亿年前的侏罗纪,陆内造山作用,地层的变形和弯曲尤其强烈,形成了这里壮观的推覆褶皱带。

这个褶皱带,在地表上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山和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岩层间变形和弯曲的细节,被埋藏于地表深处,野外很难连续的见到。

由海而陆,多期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这里壮观的推覆褶皱带(杨金山/绘)

02

被一条河切出的褶皱大观园

巴山大峡谷的神奇之处,是在宣汉县东部,发育一条由东北向南西流淌的河流——前河。

前河的流向正好与“大巴弧”垂直相交。地壳持续的抬升和流水经年累月的冲刷,像一把巨斧完整地将大巴山切开,最终不但切割出一条深达千米的峡谷(最大切割深度1692米),也把南大巴推覆褶皱构造完整地暴露在峡谷中,让我们在欣赏巴山大峡谷雄奇壮美的同时,有幸领域到1亿多年前地壳运动留在这里的百里褶皱长卷。

巴山大峡谷卫星影像图(源自《中国国家地理》)

前河像一把锯子,将大巴山横锯开,把埋藏在岩石中的秘密暴露在我们眼前(杨金山/绘)

和许多生涩难懂的地质术语相比,褶皱要好理解得多。因为它也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名词。如衣服褶皱,皮肤褶皱,都是指衣服与皮肤受外力影响所发生的变形和弯曲。

地质上的褶皱也是一种变形或弯曲,只不过介质换成了构成我们地球的岩石,外力则是地壳运动。

褶皱形成示意图,岩层受到外力的挤压,产生弯曲和变形(源于网络)

人们往往用“天然褶皱博物馆”来形容巴山大峡谷。这句话虽然直白,却恰如其分地说明百里褶皱的丰富多彩,千奇百态。这些褶皱大多属于弯滑褶皱,是岩层受到挤压后沿薄软层滑移产生的弯曲和变形。就象我们左右挤压三明治时,夹在面包之间的肉片顺着奶酪变形一样。

手机横屏:前河河谷中的一系列复式褶皱

这里的褶皱有着令人吃惊的数量和多样性,在70公里的峡谷内,仅保存完整的大中尺度褶皱就多达31多处,而小规模的露头级褶皱更是多达101处。

在形态类型上包括了箱状褶皱、圆弧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复式褶皱、尖棱褶皱、膝折褶皱、层间揉皱等。而且这些褶皱的形态类型在峡谷中的分布也有规律可循,从峡谷上游随河而下,越远离秦岭造山带,岩层变形强度越弱,褶皱由紧闭高陡向开阔舒展变化。

神鹰岩:褶皱中的膝折形象

前河河谷中的一处斜歪褶皱

前河河谷中的一组复式褶皱

前河河谷中的一处尖棱褶皱

山崖上的一处弯流褶皱,远观像指纹

崖壁上的一处直立褶皱

公路边的一处不协调褶皱

上下两种不同软硬的岩层,受到挤压后,所形成的褶皱形态亦不同

不同尺度、不同形态、不同组合与不同变形强度的褶皱,往往形成不同的景观。伟人峰便是圆弧背斜所形成的山体之上,溶蚀形成的齿状峰,因状若五官而成一景。

峡谷区的最高峰老黄山就是一个大型箱状褶皱。仙女岩,平顶方山,断崖高悬,两侧岩层直立,将大型复杂箱状褶皱的特征一展无遗。

大尺度褶皱形成的大体量景观气势恢弘,中、小、微型褶皱则在细节上引人入胜。神鹰岩由一系列复合褶皱构成,断壁上褶皱线条如绘,层间揉流、挠曲生动有趣,尤其是先期形成的褶皱又被后期的断层错断,形成膝折现象。

仙女岩复式箱状背斜

背斜的核部有利于形成岩腔

鸡王洞向斜,向斜中央的凹地,宜耕宜种宜居

临河边的褶皱,雨季时常低于河流水位线,褶皱受流水的冲刷,被淘洗、打磨得光滑洁净,从河岸对望过去,灰、白相间的褶皱条纹起伏律动,之下清莹的前河低回婉转。

前河河谷的一组复式褶皱

在大多数时候,褶皱做为一种地质构造,专供地质学家们研究地球,解秘自然,它并不总是那么富有观赏性。但巴山大峡谷的百里褶皱,既是地质奇观,又构成峡中诸景,还与峡中自然与文化密切关联,它是大巴山的缘起。穿行在其中,跨越在亿万年之间,自然的力量如此神秘而难测,埋藏在岩石的光阴如此优雅动人。

画面右侧:峡谷岩壁上的一处圆弧褶皱

03

崖柏的庇护所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代文学家韩愈遭贬时面对叠重千障的秦岭顿时失去方向感。对四川人而言,他们的家就在秦岭之南。四川盆地最终在这里结束了平畴千里的沃野,向秦巴山地转折。而秦岭造山带自北向南运动的大巴山弧形推覆构造在这里也是强弩之末。山水的转承处,总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

横屏观看:云横秦巴

进入峡谷。穿越峡谷的公路沿河右岸而行,公路距离河床始终保持30米以上的高度,可见河流在雨季常出现季节性暴涨。没有洪水时,河溪之水呈现出深绿色调,这是岩溶分布区含碳酸钙河流特有的水色。河床宽缓处和拐弯处的凸岸,堆积着白晃晃的卵石,磨圆和分选都较差,这也是山区激流河床的特点。

峡谷两侧,由一系列连绵起伏的背斜和向斜形成,无数的褶皱构造便暴露在河床上方的陡壁和悬崖上。

前河切割出的巴山大峡 谷,无数的褶皱构造便暴露在河床上方的陡壁和悬崖上

巴山大峡谷总体而言是一个两侧陡峻,谷底平缓的箱状峡谷。峡谷的相对高差在200-300米之间,谷底的宽度在50-100米左右。峡谷区分布着巨厚的古生代-中生代灰岩,灰岩的可溶性在峡谷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流水的下蚀作用外,岩溶作用增加了峡谷深度和两坡的陡峻。

巴山大峡谷,是一个箱状峡谷,两壁直立

巴山大峡谷是一个绿色的峡谷,它的海拔介于456-2148米之间,具有良好的水热条件,峡谷内绿荫深幽,竹木葱茏,两侧的崖壁上都生长着浓密的灌木,崖顶更是为树木所覆盖。崖壁上生长的树木中,崖柏最为珍稀。

巴山大峡谷分布着成片的崖柏群落

峡谷中植被浓郁

崖柏属于世界级极危物种,根据古生物学的研究,它在古近纪便大量消失。1892年4月,法国传教士法戈斯( R.P. Farges),在重庆市城口县海拔1400米处的石灰岩山地,首次采集到植物标本,并做为新种的模式标本,收藏于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

之后的100多年中,尽管不断有人前往产地寻找,但均未见其踪迹。为此,在《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英文版的《中国植物志》(裸子植物)第4卷中,均将其定为在野外已灭绝的物种。

1999年8月,在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也无该树种名。但就在同年,“重庆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骨干调查队”却在重庆市城口县和开县等山区,又重新发现了这种已宣布灭绝的物种,并采集到了带球果的标本。

2000年,中国《植物杂志》第3 期正式宣布“崖柏没有灭绝”。200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又重新将其评定为世界级极危物种。

崖柏的生长环境大多在石灰岩悬崖石缝之间,自有咬定青山、定根破岩的气势。继2012年在百里峡首次发现零星的野生崖柏之后,2014年底又在三墩乡、漆树乡等地发现3个崖柏野外居群,数量在1000株左右。

2012年,侠客君带领的团队在巴山大峡谷首次发现野生崖柏,从而证实这里是崖柏的庇护所

04

峡上看山,峰丘如聚

“灵谷有荚气,盘结在巴山。云蒸雨朵欲遣,奇怪出人间。”

惯于醉酒赋诗的宋代著名诗人俞国宝,以一首《水调歌头》写出了巴山的飘逸与神秘。但要领略到这种意境,我们需跳出深峡去看山。

跳出深峡去看山

巴山大峡谷两侧,有多条垂直于峡谷的支沟,它们与大巴弧的构造线方向一致,彼此平行,构成前河羽状水系最柔软两侧羽毛。

剑门峡是前河左岸较大的一条峡谷。谷中河流穿越岩溶区,以暗河形态流走,在地表形成长达数公里的断流河。汽车沿盘山土道行至罗盘村的青包梁,视野豁然开阔,巴山大峡谷在眼前收窄成隙,无数青黛色的锥状丘峰,在群山之巅如沙盘垒聚,蔚为大观。

巴山大峡谷在眼前收窄成隙,锥状丘峰如沙盘垒聚

这是典型的锥状喀斯特景观,以丛聚的形式出现。这种喀斯特地貌是湿润热带、亚热带的特有形态。由于其形成受严格的造貌环境条件控制,如湿热的气候、被抬升的碳酸盐岩构造地块等,因而它在全球的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锥状喀斯特的分布有地域性,这里是分布的最北界

秦岭-淮河以南是这种地貌的主要分布区,如在贵州、广西均形成举世瞩目的锥状喀斯特景观。这种地貌由南向北,随着纬度升高,水热条件的变化,锥峰的形态和发育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巴山是这种地貌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在这里你完全看不到广西、云南、贵州等最常见那种,在溶蚀平原上兀立突起的锥状、塔状峰林、峰丛。南北交汇的山脉、南北分野的气候条件,使这里的锥状喀斯特也表现出南北岩溶交融过渡的特点。

这里的锥状喀斯特表现出南北岩溶交融过渡的特点

和我们常见的“生长”于平地的峰林、峰丛不同,这里的峰丛“生长”在山体顶部的岭脊线上(夷平面),而山体的岭脊线又受到大巴山弧形构造线的控制,每一条岭脊都分布着无数锯齿状的锥状峰丘,多条岭脊线沿北西至南东向平行而列,于是在空间上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锥丘丛聚效果。

峰丛的生长明显受到大巴山弧形构造的控制

我们通常根据峰丛出露地表的展布特征,将其划分为线状峰丛和簇状峰丛两大类。线状峰丛为峰丛发育的早期阶段,岩溶峰体沿山脊分布,因此又名岭脊型峰丛,这种峰丛在北方较为常见。而簇状峰丛为峰丛发育的晚期阶段,岩溶峰体呈孤岛状成群集中分布,这种峰丛在南方岩溶区最为常见。

岭脊型峰丛

有趣的是,这里的峰丛,俯看成林,仰成峰

不同的观赏角度,竟然呈现出线状和簇状两种展布特征的变化。当我们处于峡谷底部或中部垂直于山体走向仰视时,但见无数锥丘随山脊线起伏,如锯齿般,为典型的线状峰丛。当我们登临峰顶,平视或俯视峰丛时。无数平行、等距排列的线状峰丛又共同构成了棋盘式簇状峰丛。这种奇妙的幻变,是大巴山弧独特构造的杰作,同时又是南北岩溶在这里过渡转换的最好例证。

俯看成林,仰成峰

04

峡中人,随地而居

进出峡谷,我们皆以渡口为据点,在这里住宿、中转,也常在这里吃饭。渡口的土家菜馆极有特色,这里的土家菜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当地土家族的菜,二则指食材来自山野,以土方烹制的菜肴。山笋炒土豆、葛根粉条、南瓜滕汤,就地取来的材料,不按常理的加工方式,让久居城市,拿给天下一体的精细菜肴弄得快瘫痪的胃,找到了几份异趣。就连在圈子中以擅烹著称的《中国国家地理》特聘编辑刘乾坤都大呼过瘾,完了还把老板娘叫到桌前请教烹饪之法。

用最原始的方法烹制美味

峡谷中的人家以山野之法调制美食,自然是代代相传的承继,但也多少有峡中地少物稀,只能靠山吃山的无奈。一旦进入深峡,便再无成片的耕地,峡中的居民,大多居住在峡谷两侧山腰的坡地,靠山中开垦出的零星耕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峡谷中地少物稀,老乡不愿意浪费每一寸土地

很多岩溶分布区都会面临人地关系紧张的问题,如果再加上峡谷地形,困难系数又会成倍增加。石漠化导致植被稀少、土层变薄或基岩裸露,加之喀斯特地表、地下景观的双重地质结构,渗漏严重,导致地表水源涵养能力极差。要想获得更多粮食,只能是广种薄收,但峡谷地区可供广种的土地十分稀缺。

峡谷中部一处废弃的古堡

在鸡唱坪,我们便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家五口人围着山顶与悬崖之间的一小块“空隙”忙着耕种。我用脚步大致量了一下这块“地”的大小,长不出十步,宽不出五步,面积不足30平方米。许多人家就是靠这种山石之间的“空隙”供养着。草原上的民族逐草而牧,有一种野性的自在,这里的人家随地而居,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在峡谷岩壁上的一块很小的空地耕种

但罗盘村的青包梁,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临村随地而居,枯守薄地不同,罗盘村村长李永太,找到了适合于这片贫瘠土地生长的植物。

这里是宣汉县百里峡中药材公司的种植基地。10年前,李永太带领村里人将土薄、缺水的荒坡开垦出来,种上木芸香、厚朴、党参、独活、大黄、天麻等药材,利用这里适宜的海拔、湿润的气候,如今已发展到具有3万亩的种植规模,年产值达到600万元,全村仅药材人均收入就近8000元,就连远处的村民也来这里,成了罗盘村长期的雇工。

罗盘村的青包梁,农民终于找到了适合这片土地生长的植物

《吕氏春秋》中写道“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也许从来就没有贫贱的土地,我们缺乏的,无非是因此制宜,因势利导的智慧和耐心。地尽所能,我们终会得偿所愿。

通往罗盘村的路十分艰险

每年6、7月,大片的云木香花开山野,青包梁便成为拍摄锥状峰丛的最佳观景平台。顺着云木香铺就的花海望过去,峡谷飘逸如带,远山起伏连绵,无数锥状峰丘,如破土而出的玉笋。当云雾盘结,玉笋般的峰丘便在云蒸霞蔚之间,如仙山琼阁飘浮于碧波海洋,若隐若现。

峰丘于云蒸霞蔚之间,如仙山琼阁飘浮于碧波海洋

-END-

(原文发表于2015年11月《中国国家地理》)

撰文/李忠东 编辑/木欣

摄影/李忠东 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山大峡谷| 地层褶皱的秘密
巴山大峡谷的褶皱有着令人吃惊的数量和多样...
好美!达州宣汉竟藏着这样的仙境,一定要去一次!
四川这个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开放!天然大峡谷美爆啦!
【四川】李妙菡《美丽的大巴山》
秦岭大峡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