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唐诗三百首》中的格律问题-江湖生

   几年前我写过一个《写诗填词ABC》的贴子,主要介绍的是诗词格律的入门知识。对于诗词格律的规范标准,学界认识并不十分一致,主要存在王力和启功两大流派,我依据的是王力先生的观点。在那个贴子中,我把近体诗归纳为四种基本句式: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有下划线的字可平可仄,七言无非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在句首加上平或仄)。这四种基本句式按照粘对规则,区分首句是否入韵和平起、仄起可推导出五言和七言的各四种正格体例。此外,我还列举了四种常见变格,其中属于b句式的变格两种: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属于c句式的常见变格两种: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文中开篇有一段话:“诗的格律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大致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到了盛唐、中唐时期经过诗人的大量创作实践才逐步有了一套定型的规则。后来的诗人写旧体诗除了故意模仿古风效果的以外,都是严格地按照格律的规则来写的,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那么,唐人写近体诗是否严格遵循这样的格律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遂起意搞一次实证检验。

   唐诗浩如烟海,仅《全唐诗》收录就近五万首,逐一研究显然力所不逮,只能搞抽样调查。为此,笔者取公认唐诗最经典的选集—--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作为样本,对选集中标注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作了一个穷尽式的解剖。

   《唐诗三百首》有不同的版本,各个版本所收诗歌略有损益,但基本无差,不影响统计和分析。为录入方便,笔者选的是个电子版,其中五言律诗80首、七言律诗53首、五言绝句28首、七言绝句50首,共计211首。

   对这211首近体诗,邀请诗友自在飞花同学逐首作了平仄标注,(笔者复核校订后收入本文作为附录,可参看),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每一首的每一句作了句式归纳,对符合正格的以绿色字体标示,对符合四种常见变格的以另四种颜色字体标示,对此外的句式一律以红色字体标示。

   纵观《唐诗三百首》所收的这211首近体诗,不符合通常所说的诗律要求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仄韵格

   211首诗中,以仄韵作为韵脚的计9首(附录中以加粗字体注明仄韵),9首全部为五言绝句,在律诗和七绝中未出现用例。对使用仄韵韵脚的能否归入近体诗,学术界认识有一定分歧,但一般倾向于近体诗只用平声字作韵脚,笔者也认同这一看法。理由如下:

   一是仄韵格中不符合粘对规则的现象很普遍。失粘失对在近体诗中罕见,而在仄韵诗中大量存在。在这9首诗中,有5首失粘失对,占55.6%(但闻人语响;来日绮窗前;夜来风雨声;孤舟蓑苙翁;只在此山中)。

   二是仄韵诗中常见拗句。拗句就是不符合正格的句式,在近体诗中律句占绝大部分,拗句出现较少(下文将详细论述),而在仄韵诗中拗句较为多见。在上述9首绝句的36句中,有16句为拗句,占44.4%。(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应知故乡事;寒梅著花未;须尽丘壑美;暂游桃源里;春眠不觉晓;夜来风雨声;苍苍竹林寺;青山独归远;时人已知处;千山鸟飞绝;孤舟蓑笠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

   讲究粘对和多用律句为近体诗的典型特征,仄韵格于此两点特征均不合,归入近体诗就显得很勉强了。

   三是即便把仄韵格归入近体诗,从出现频率看也是极低的。如《唐诗三百首》中编选者归为近体诗的共211首,其中只有9首采用仄声韵脚,仅占4.3%。而汉语中平声字与仄声字数量是大致相当的,可见即使认为近体诗允许仄韵格存在,也应该看到仄韵格不属于常态,同时也说明唐人写近体诗通常总是回避用仄声韵,这几乎已经成为共识。

   在这9首仄韵格绝句中,有王维3首,刘长卿2首,裴迪、孟浩然、柳宗元、贾岛各1首。除了柳宗元和贾岛为中唐以后诗人之外,其余诗人均为初唐或盛唐前期。这与近体诗体例在盛唐后期才逐步定型的说法能很好地印证。

   个人理解,仄韵格的律绝保留了古体诗兼用仄韵、不讲粘对、多用拗句的特征,同时也受到新兴的近体诗的影响,比传统的古体诗更多地使用律句,在句式组合上有时也求粘对。可以理解为,它属于古体诗与近体诗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是古体诗到近体诗两种诗体演变过程中留下的活化石,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非典型形态。因此,本文下面的讨论把这9首仄韵绝句剔除在外。

   (二)、失粘失对

   在上述9首以外余下的202首诗中,共发现失粘失对15处,占202首共1340句中的1.1%,列举如下:吾宁爱与憎(李商隐);昔人已乘黄鹤去(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崔颢);吴宫花草埋幽径(李白);朝罢须裁五色诏(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王维);怅望千秋一洒泪(杜甫);长乐钟声花外尽(钱起);衣裳已施行看尽(元稹);举头望明月(李白);空山松子落(韦应物);洗手作羹汤(王建);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其中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衣裳已施行看尽、故人西辞黄鹤楼四例属于同句平仄未相对,其余属于上下句或邻句未相粘相对。需要说明的是,“吾宁爱与憎”涉及多音字,“宁”按诗意此处应念去声,但另有平声的读法,此处或可不按诗意改变声调,类似通假之法。如剔除这一例,则共有失粘失对14处,占1.0%。看来唐人对于粘对的追求具有自觉意识,在写作中严格遵守,极少有例外。例外的情况也多见于初唐和盛唐前期诗人,中晚唐诗人中失粘失对的情况十分罕见。

   (三)、犯孤平

   孤平在202首1340句中仅发现一例,李商隐《隋宫》结句:半作障泥半作帆。说明唐人写近体诗确实十分忌讳犯孤平,但也并非如王力先生所言“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诗词格律》p.28,王力著,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版,此处所谓律诗包括律绝,同页王老有语“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可证),仅统计200余首就发现一例,看来老先生这问题上似乎是想当然了。行笔至此,感慨有三。其一:王力先生是国宝级的古汉语权威,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把大师的每句话都奉为圣经;其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三:永远不要轻易说“绝对”的话,除非你已穷尽考察了所有的情况。

   (四)、三连平

   三连平也称三平调,是指句尾三字均为平声,它是古体诗和拗句的典型形态。在202首诗中,三连平共出现10例,占0.75%。列举如下:潭影空人心(常建);西下峨嵋峰(李白);谈笑无还期(王维);春与清溪长(刘脊虚);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积雪浮云端(祖咏);静听松风寒(刘长卿);打起黄莺儿(金昌绪);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需要说明的是,“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字作名词时为仄声,作动词时为平声,“玉人何处教吹箫”与此类似,教字作为使动用法念平声,只有在作“教训”之类名词解时才念仄声,这两处按诗意均应作动词、念平声,如此即犯了三连平的大忌。但我们也可以按前述“吾宁爱与憎”参照平仄两读的通假之法来处理。若剔除这两例,就只有8例,占0.6%。可见唐人在写近体诗时力避三连平,出现三连平的情况仅为偶发,也多见于初唐和盛唐早期诗人。从三连平在五言与七言中的分布看,五言中明显多于七言,这也可以说明七言是更典型的近体诗形态。我们也更能理解为何七言比五言更多地采用首句入韵的写法,因为七言更符合近体诗的审美特征,更追求音律美,五言更近于古体诗,更随意洒脱。

   (五)、出韵

   近体诗除了首句入韵允许用邻韵外,其余韵脚一般要求押同一韵部。通过对《唐诗三百首》收录的202首律诗绝句韵部的校验,发现非首句不同韵部混用的情况6例,占2.97%,列举如下:杜审言的五律《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人、新、春、苹”均为十一真,结句“襟”为十二侵;孟浩然的五律《与诸子登岘山》,“今、临、深”为十二侵,结句“巾”为十一真;戴叔伦的五律《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重、逢、钟”均为二冬,第六句“虫”为一东;李商隐的七律《无题·其一》,第四、六、八句“通、红、风”均为一东,而一、二两句“重、缝”均为二冬;元稹的五绝《行宫》,一、二两句“宫、红”均为一东,而结句“宗”为二冬。以上5例均为非首句邻韵混用,另有一例较为特别,李白的五绝《怨情》,全诗为: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眉、谁”均为四支,首句“帘”为十四盐,这两个韵不属于邻韵竟混用了,不知该如何解释。

   首句入韵虽允许用邻韵,但实际首句用邻韵的仅3例:高适的七律《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除首句韵脚“何”为五歌以外,其余韵脚“居,书,疏,躇”均为六鱼;金昌绪的五绝《春怨》,除首句韵脚“儿”为四支以外,其余韵脚“啼、西”均为八齐;李商隐的七绝《隋宫》,除首句韵脚“严”为十四盐以外,其余韵脚“函、帆”均为十五咸。

   另外,对首句是否入韵的情况作了个归类统计:五律共80首,其中首句入韵14首,占17.5%,五绝仄韵除外共19首,其中首句入韵5首,占26.3%),七律共53首,其中首句入韵40首,占75.5%,七绝共50首,其中首句入韵45首,占90%。五言合计首句入韵的占19.2%,七言合计首句入韵的占82.5%,可见在唐诗中五言以首句不入韵为主流风貌,七言以首句入韵为典型形态。

   以上我们以《唐诗三百首》为样本,考察了唐代诗人对近体诗核心的四项格律规范----用韵、粘对、孤平、三连平在创作实践中的遵循情况。

   在对四项核心格律规范的实践情况作穷尽式校验之余,笔者也对202首诗中律句与拗句的出现频率作了一个统计,对于出现较少的用例作了完全列举,结果如下:

   a句式正格:仄平平仄(七言为仄平平仄)226句,其中五律112句,七律79句,五绝8句,七绝27句。

   b句式正格:平平仄仄平(七言为仄平平仄仄平)295句,其中五律120句,七律103句,五绝10句,七绝62句。

   b句式变格1:平平平仄平(七言为仄平平平仄平)58句,其中五律22句,七律18句,五绝7句,七绝11句。

   b句式变格2:仄平平仄平(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21句,其中五律17句,七律1句(潘岳悼亡犹费词),五绝2句(不知心恨谁;莫教枝上啼),七绝1句(笑问客从何处来)。

   c句式正格:平平仄仄(七言为平平仄仄)199句,其中五律92句,七律74句,五绝13句,七绝20句。

   c句式变格1:平平仄仄仄(七言为仄平平仄仄仄)22句,其中五律18句,七律2句(朝罢须裁五色诏;怅望千秋一洒泪),五绝2句(江流石不转;铅华不可弃)。

   c句式变格2: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平平仄平仄)54句,其中五律37句,七律9句,五绝3句(移舟泊烟渚;泠泠七弦上;怀君属秋夜),七绝5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行到中庭数花朵;妆罢低声问夫婿;日暮东风怨啼鸟;休问梁园旧宾客)。

   d句式正格:仄仄平平(七言为仄仄平平)379句,其中五律165句,七律125句,五绝19句,七绝70句。

   四种正格共计1099句,占全部1340句的82.0%。

   四种常见变格共计155句,占全部1340句的11.6%。

   以上合计1254句,占全部1340句的93.6%。

   另有其他拗句86句,占全部1340句的6.4%。

   从上述统计得出如下结论:

   1、律句(即正格)使用频率超过80%,体现了近体诗的典型风貌。

   2、四种常见变格占了拗句总数的64%。

   我们知道,三字平仄的任意排列共有8种: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五字平仄的任意排列共有32种,七字平仄的任意排列共有128种。

   四种正格五言共有7种排列方式,七言共有14种排列方式,两者合计21种排列方式,占五言和七言合计160种可能排列方式的13.1%,这13.1%的排列方式在唐人近体诗中的出现频率高达81.9%,这一数字很有视觉冲击力,充分说明律句是近体诗中的主旋律,相当于银行的“二八定律”:20%的大客户占有80%的资产。

   剔除这21种排列方式,其余139种排列方式均为拗句。四种常见变格五言共有4种排列方式,七言共有8种排列方式,两者合计12种排列方式,占139种拗句可能排列方式的8.6%。这8.6%的排列方式在唐人近体诗拗句中的出现频率高达64%,这一数字也十分震撼,说明这四种变格在唐代诗人中也得到普遍认同,在创作实践中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准律句。

   其余的127种可能的拗句排列方式在202首1340句中仅出现86例,即占79.3%排列可能的其他拗句句式在唐代近体诗中出现的概率仅占6.4%,说明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

   这86例其他拗句并不能都算出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仍可用拗救加以解释。拗救有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之分。常见的本句自救已包括在常见变格中,对句相救得把出句与对句联系起来认定,不能孤立判断。如a句式的正格为仄平平仄,当出句为仄仄时,若对句为平平仄平,则仍然是符合格律要求的。在202首诗中,共有10例: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还有的句式虽属拗句,但属可救可不救。如a句式另有一种变格为仄仄平仄,可以在对句以平平仄平相救,也可以坐视不管,仍以平平仄仄平相对。拗而不救的在202首诗中仅发现4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以上4例全部出现在仄仄仄平仄的句式中,未发现平仄仄平仄的用例。拗而有救的情况占绝大多数,其中出句为仄仄仄平仄,拗而有救的有11例: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句为平仄仄平仄,拗而有救的有16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在202首诗中,属于可以上述拗救之法来解释的有41句,也就是说,上述其他拗句都是符合诗律规则的,占其他拗句86句的47.7%。正格、常见变格、常见拗救合计1295句,占202首1340句的96.6%。事实上拗救的情况十分复杂,以上列举的仅仅是一些常见的情况。其余的45句拗句也不能都算作出律,其中有的还是诗律未定型时期的产物。

   通过以《唐诗三百首》为样本对唐人近体诗穷尽式的格律校验和分类统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唐代诗人认同、热爱诗律并自觉地在创作中遵循、实践。今人写近体诗对格律规范没有理由不敬畏之。诗律不是浮云。

 

                                                          江湖生

                                          2011年2月27日初稿,4月7日增补了韵部归属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的写作要点
第一讲:律诗和格律 大漠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先哲古韵之精髓。
近体诗入门简修(第二讲)--声律(平仄)
姜思学:格律诗随笔
诗词格律 孟宪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