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唐山水诗中的道家美学

 
 盛唐山水诗中的道家美学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关于山水诗的界定,陶文鹏、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认为:“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歌。山水诗并不限于描山画水,它还描绘与山水密切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称之为山水诗,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约定成俗的概念,西方人则称自然诗或风景诗。”美籍华人叶维廉先生对山水诗有更具体的论述:“我们必须了解,不是所有具有山水描写的诗都是山水诗。诗中的山水(或山水自然景物的应用)和山水诗是有别的。譬如荷马史诗里大幅山川的描写,《诗经》中的溱洧,楚辞中的草木,赋中的上林,或罗马帝国时期叙事诗中的大幅自然景物的排叙,都是用自然山水景物作为其他题旨(历史事件,人类活动行为)的背景;山水景物在这些诗中只居次要的位置,是一种衬托的作用;就是说,它们还没成为美感关照的主位对象。我们称某一首诗为山水诗,是因为山水解脱其衬托的次要的作用而成为诗中美学的主位对象,本样自存。是因为我们接受其作为物象之自然已然及自身具足。”可见,只有当自然山水成为诗中的主要审美对象或“主位对象”时,才能称为山水诗。

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到了盛唐,才臻于完美、纯熟。可以说,盛唐山水诗代表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最高艺术成就。本文以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为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人代表,从每一个诗人的山水诗中选取三首有代表性的诗作,来分析山水诗中所蕴含的道家美学。 

一、孟浩然:自然浑成 

孟浩然在盛唐诗人中算得上是一位前辈,他也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在人们心目中,他是一个高人、隐士。他的山水诗较多地带着隐士的恬淡与孤清。闻一多先生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代表作《宿建德江》整个儿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寂寞与哀愁之中。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开元十七年,诗人在长安应试落第,大感怀才不遇,遂小舟一叶泛湖,东游吴越,寄情山水。这首诗,就写船至浙江建德江,遇晚停泊所见的江上夜景。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日落黄昏,江上烟雾迷蒙,旅人把船停在岸边,准备在此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可在这暮色四合、万籁俱寂之时,仕途失意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万般思绪一起涌上心头,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通过对夜景的细致描写,抒发了诗人在寂寞中求得解脱的豁达心境。日暮时刻,旷野苍茫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人是那么靠近。极目远眺,四野空阔,天树相连;月华笼罩,水天一色,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月影似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月亮可能会撩起诗人的思乡之情,但在此处,它带给诗人的,更多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因为有了水中月亮的相伴,孤寂的诗人不再孤独。而羁旅之愁,仕途之悲,似乎也被月光江水的静美冲淡,心态变得平和起来。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写诗决不是堆砌词藻,而是在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中,自然而然地发为吟咏。这正体现了孟浩然自然浑成而意境高远、韵致流淌的艺术特色。

自然浑成是孟浩然山水诗的一大特色,这一特点在家喻户晓的《春晓》中更是鲜明地得以展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语言平白浅易,读者一读即知其义,刘永济先生在评论这首诗时说:“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孟浩然道出也。”诗人写自己归隐之闲居,选取的是清晨从睡梦中醒来听啼鸟念落花的生活片段,即兴而发,不假雕饰,叙述的也是每一个普通人都经历的生活。语言自然纯净,在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又无迹可寻。

《夏日南亭怀辛大》也是孟浩然的一首代表作: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辛大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写景,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明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还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先退凉。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不但写出一种闲情,也写出一种来自身心快感的适意。“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适意。“着一‘清’字,于清脆中更显出夏夜之宁静;不仅写出露滴闻响,且又着一‘竹’字,使此露滴之清响,更融入似有似无之清香,由声象而展开物象,由物象而产生清香的幻觉。这样,作者就由这简化得不能再简化的景色描写中,由这仿佛无意中点出的仅有的月色、荷花、竹露,把夏夜的宁静之美和悠然闲适的情思表现出来了。”在这种宁静的恬淡闲适的美的境界中,又会自然引出怀友的情绪;如此良夜,不免引出弹琴的雅好,然而知音不在,诗人不禁感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一种不可抑制的思友之情,弥漫在宁静的夏夜的美的境界中,和月色、荷花、竹露融为一体。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 

二、王维:任物自然 

王维是孟浩然的好朋友,和孟浩然一样以山水诗见长,因此诗史上往往以“王孟”并称,作为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王维的山水诗,最典型地体现了道家的美学——任物自然。关于任物自然,叶维廉先生在《中国诗学》中阐释说:“中国诗的传意活动,着重视觉意象和事件的演出,让它们从自然并置并发的涌现作说明,让它们之间的空间对位与张力反映种种情景与状态,尽量去避免通过‘我’,通过说明性的策略去分解、串联、剖析原是物物关系未定、浑然不分的自然现象,也就是道家的‘任物自然’。”

接着,叶先生又说:“任万物不受干预地、不受侵扰地自然自化的兴现的另一种含义是肯定物之为物的本然本样,肯定物的自性,也就是由道家思想主导下禅宗公案里所说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和六朝至宋以来所推崇的‘山水是道’与‘目击道存’。山水诗的艺术是要把现象中的景物从其表面看似凌乱不相关的存在中释放出来,使它们原真的新鲜感和物自性原原本本的呈现,让它们‘物各自然’地共存于万象中。诗人对物像作凝神的注视,让它们无碍自发的显现。”

我们试看王维三首: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一则说“不见人”,再则云“春山空”,复又说“寂无人”,在常人看来,是一种孤独与寂寞。而王维则不然,他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春涧中时时鸣叫的山鸟、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这种写法,既像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所用的客观写实的手法,又似王国维先生说的“无我之境”。也正如叶维廉说的:“景物自现,几乎完全没有作者主观主宰知性介入去侵扰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作者仿佛没有介入,或者应该说,作者把场景展开后便隐退,任景物直陷读者目前,不像大量西方的诗,景物的具体性往往因为作者的介入分析说明而失其直接性而趋向抽象思维。”

在王维创造的明秀诗境中,既有澄澹精致的宁静画面;“返景入深林”、“人闲桂花落”、“山中发红萼”;又有绵缈灵动的情韵:“复照青苔上”、“月出惊山鸟”、“纷纷开且落”。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但闻人语响”、“时鸣春涧中”,平淡中透出幽深:“返景入深林”、“夜静春山空”。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静观寂照时感受到的自然界的轻微响动,以动写静:“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纷纷开且落”,喧中求寂:“但闻人语响”、“时鸣春涧中”,超以象外而入于诗心,显示出心境的空明与寂静。亦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评价王维时说的,“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而王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王维的山水诗在艺术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最高成就。 

三、李白:清新自然 

李白是盛唐的一位天才诗人。他独立不羁,放浪形骸,一生游历了无数的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中国。他的山水诗充分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如他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是李白在政坛遭遇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从表面看是写独游敬亭山的闲情逸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对世俗决绝而带来的旷世的孤独,及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诗人的孤立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二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像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沉寂后所感到的清静;在云朵退隐后直面蓝天所感到的平静。这两句,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而这种“静”,正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鸟、云皆尽,惟有此山,山望“我”,“我”望山,相看既久,钟爱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山不厌“我”,“我”不厌山。以山观山,以物观物,物我相融,物我两忘。作者与大自然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在寂寥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知己,并且是唯一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李白不光五绝写得好,七绝也“字字神境,篇篇神物”。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也写得最出色。“他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一起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前一首,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逸想遄飞,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

后一首,第一句看似写水,实为写山,以水的流向的改变突出山的雄奇与壮美。第二句把山势的高耸、峭拔崔嵬之势写了出来,而山体的高耸、峭拔之势恰又与前文天门的高耸峭拔相合。

这两首诗,写的都是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于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如果说王维的山水诗以情韵见长,那么李白的山水诗就是以气势取胜,具有“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的特色。论意境,李白的诗应是最壮阔的。似乎他的视野比别人远,他的胸怀比别人宽,因而它的笔墨也比别人雄健有力。那刹那的感觉,那无穷的余味,所表现的是自然的壮观,自然的雄奇,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美。 

四、杜甫:萧散自然 

杜甫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他的山水诗的数量十分可观。清人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云:“山水诗以大榭、老杜为宗。”把杜甫与谢灵运并称为山水诗的正宗,这一评价未必公允,却从侧面凸显了杜甫在山水诗中的重要地位。

一提及杜甫,我们都会想到他的“沉郁顿挫”及“诗史”之称的现实主义,这些的确是杜甫诗歌的一些核心要素。但杜甫并非一个“单面人”(马尔库塞语),正如大诗人苏轼在写过诸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词,也写下诸如《江城子》的婉约词;杜甫除了写了诸多千古传诵的“沉郁顿挫”的忧国忧民的诗作外,还写过一部分冲淡娴静、萧散自然的山水诗。如他那首与王维《归嵩山作》并称的《江亭》: 

坦腹江亭暖, 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 欣欣物自私。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觉安稳闲暇,他就在诗中致力于表现生活本身存在的恬静之美及卜居时的情趣。它写的是水槛周围绮丽的风光,和诗人饱经丧乱之后方始获得的片刻宁静和闲暇。首联紧扣题意,描写自己于江畔吟诗的情景。“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此句历来为文人所称道。作者平淡闲适的心情不为流水所动,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之意。“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此句即景抒情,表现出一种轻快的意味。“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写出离乡之感,作为首联的注脚,与“坦腹”、“长吟”、“野望”遥遥相照,巧妙地表明了诗人的无可奈何的遣闷。这样看来,《江亭》所表现的闲适宽松的心情中暗含着忧郁与苦闷。可以说,作者正是为了排闷才去寻求一种闲适和宽松,也可以说,即使偶尔寻得某种闲适宽松仍然排不了忧闷——诗人在欣喜之余,忽然想起自己羁旅他乡,欲归未得,不禁勾起了一点忧闷和愁思。

如果说《江亭》还留了一个“沉郁”的“尾巴”(即结联),“萧散自然”体现得不充分,那么,在下面两首诗便去掉了“沉郁”的尾巴,主观情感淡化于对自然的描绘之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春夜喜雨》,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写了春夜细雨的情韵,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知”字和“当”字用得好:春天本来是无知亦无情的;但诗人赋予它感知能力,让它成为有情之物;“当”字点出了春雨的适时,正当万物需要滋润的时候它便应时而来,更说明了春雨之有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和“细”在这里用得很精细。仇兆鳌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潜”说雨无声无息,“细”言雨轻柔绵密,二字形象地传出了春雨的神韵。“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一句用了“反对”的手法,既有形式上的对偶,又有内容上的对照。通过“黑”来写“明”,因为有原野上的一片漆黑做背景,就更显出渔火的“独明”;又通过“明”来进一步渲染“黑”,这独明的渔火更能衬托茫茫无边际的黑暗,精妙传神地烘托出春雨迷蒙的氛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便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刻画出来了。它表面是写花,实则仍是写雨。这样,它不仅与起句遥相呼应,而且宕开一笔,启人想象,把人的思绪引到了锦官城的美好春光中。而整首诗细腻的景物描写,所体现出的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正体现了杜甫诗歌的另一重要特色——萧散自然。

后一首为《水槛遣心二首》的第一首,同样以萧散自然的笔法,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而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句刻画之细腻,描写之生动,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令人叹服。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儒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唐代诗歌
【名家解读唐诗】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
【林丫头讲诗史】第8辑:盛唐诗人
山水田园诗表达的情感
小学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集锦(3)-唐代
一人一首成名诗,看盛唐诗人群体之表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