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名名出处: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刘基《拟连珠》)

  原文语境

     盖闻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诘戎兵,而听者忽忽;老成人丧语典形,而闻者嗤嗤。
                     ——刘基《拟连珠》节选

  释义点评

     意思是:东西有甜味、苦味,尝过的人能辨别;道路有平坦和崎岖,走过的人会知道。比喻凡事实践以后才能有所体会。
    
  汪金友《“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拟连珠         

刘基

盖闻空谷来风,谷不与风期,而风自至。
深山囿木,山不与木约,而木自生。
是故福不可徼,德盛则集,功不可幸,人归则成。
盖闻志大业者,必择所仕,抱大器者,必择所投。
是以梁江湖,不取螬残之木,钩鲸鲵,不适雨盈之沟 。
盖闻急雨之涨,可以决山,及其息也,得坻则止。
怒马之奔,可以超壑,及其惫也,历坎而瘏。
是以长平之威,报在巨鹿,会稽之胜,终于姑苏 。
盖闻身无恒守,势穷则屈,心无定主,情急则亲。
是以失时之言,每多谦巳,堕井之呼,不暇择人 。
盖闻石不乱玉,惟瑊玏为能乱玉,枭不混凤,惟鷫鷞为能混凤。
故妖声冶色,君子远之必严,伪行辩言,圣人惩之必痛 。
盖闻鉴能照物,翳之以尘,则不可照,水能澣物,淆之以泥,则不可浣。
故身明明,斯可以使人明明,政缓缓,不可以责人缓缓 。
盖闻神龙未云,沕渊沦而无闷,凡得鱼水,卦罔罟而莫知。
是故圣哲识时,以远悔吝,愚蒙竞利,以冒倾危 。
盖闻物无全材,适用为可,材无弃用,择可惟长。
故一目之人,可使视准,五毒之石,可使溃疡。
是以穰苴治师,智勇贪愚,咸宜其任,公输搆厦,栋梁枅梲,各得其良。
盖闻神龙可豢,而不能使之去水,飞黄可驾,而不能使之捕狸。
是故舍人之能而强之以其所不能,则叛。夺人之好而遗之以其不好,则离 。
盖闻民情本质,文过则伪,人道本直,虑佚则倾。
是故圣人制礼,因自然之序,哲士用智,利不息之贞 。
盖闻观形于声,未必见形,求实于名,未必得实。
是故飘风不可以调宫啇,巧妇不可以为家室 。
盖闻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是以宴安日久,诘戎兵而听者忽忽,老成人丧,语典刑而闻者嗤嗤 。
盖闻物无专美,用之者贵,人有异欲,谐之者从。
故冠缨不可以服鹿,而鞿鞚不可以驭龙。
是以合抱之松,无庸于竫人之国,若瓮之茧,见弃于躶体之邦。 
盖闻千斤之象,不惴虎而惴鼠,三寸之蝎,不蠹棘而蠹松。
是以制必取其所畏,防必究其所容。故能不震而威于斧钺,不劳而固于垣墉。
盖闻国不自富,民足则富,君不自强,士多则强。
故媢嫉之人庸,则士隐而君独,掊克之吏进,则民夷而国伤 。
盖闻春原之草,拔尽复生,夏厨之蝇,驱去还集。
故时未至不可以强争,势方来不可以力戢。
是以善扑火者,不迎其烟,善防水者,不当其急 。
盖闻万物并育,不齐其用,而各有用,五气迭运,不同其功,而皆成功。
故良珠夜光,不假焰于明烛,秋华发彩,不争荣于春风。 
盖闻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故以道养贤,则四方之民听声而来,以德养民,则四方之贤望风而慕 。
盖闻剔大蠹者,木必凿,去大奸者,国必伤。
是故剖腹浣肠,不如无病,决蹯解腕,不若豫防 。
盖闻日月劳其躯,而寒暑成,君相劳其心,而天地位。
是故宵衣旰食,大舜所以致其忧,手胼足胝,神禹所以忘其贵 。
盖闻仁暴殊途,非暴无以为仁之启,怨恩异路,非怨无以为恩之资。
是以赤日流金,嘉树之阴穆若,玄冰裂石,春阳之德煦如 。
盖闻制万变者在乎专,察万微者在乎定。
故众辐寄身于一毂,而众物纳形于一镜。
是以人心无贰,而鬼神不违,王言如纶,而兆民悉听。 
盖闻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则大猛不能破小坚。
是故食人之虎,不能吞一猬,牵羊之绠,可以御九犍。
盖闻太阳未升,爝火与流萤并照,繁霜来降,蕣花与小草同妍。
是以蛟蜃之市,不可以称有国,稊稗之秋,不可以言有年。
盖闻冬华之木,春不必实,早慧之子,年不必寿。
故良工铸金,忌其踊冶,智士怀材,贵乎藏秀。 
盖闻植善倾恶,天道之定,好安恶危,人性之常。
是以顺天之道,则人归而王,逆人之性,则天怒而亡。
故伐罪吊民,而周祚延于孙子,兴徭树怨,而秦祸发于萧墻。 
盖闻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实,耸壑之鱼,穿于一丝之溜。
是以忽细事者祸必盈,轻小敌者亡必骤 。
盖闻善贾者不壅其货,善治者不壅其民。
故政壅则奸生于国,气壅则疡生于身。
是以山泽不壅,而雨暘时若,天地不壅,而人物皆春 。
盖闻大明普照,鼢鼠恶其眯目,毒雾扬氛,蜦蛇喜其得时。
是以尧舜至仁,而三苗不服,桀纣极恶,而多罪皆归。 
盖闻执骇马者,不与并逐,救危舟者,不与同喧。
是故止斗而平其气,则争可息,听讼而平其心,则事不免 。
盖闻剪纸为墻,不可止暴,搏沙为饼,不可疗饥。
故姁姁之言,终非实惠,仆仆之拜,徒尔多仪 。
盖闻时有未至,非力所及,情有未孚,非言可亲。
是以见疑之璞,三献而取刖足,不鸣之鸟,三年而后惊人 。
盖闻人非大圣,鲜有全材,君欲任贤,当如用器,惟能避短而庸长,乃克奏功而济事。
是故骅骝騄駬,以之运磨,不若蹇驴之能,干将莫耶,以之刈草,不若钩鎌之利 。
盖闻俗有厚薄,运有废兴,故去伪就真者,盛之兆,舍实徇华者,衰之征。
是以艳舞妖歌,末世所好,奇技淫巧,先王所惩 。
盖闻理乱丝者,必凝其志,治乱国者,在定其趋。
是故三军一心,剑阁可以攻拔,四马齐足,孟门可以长驱 。
盖闻能盈而不能谦者,虽成必隳,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是。
故附蠃以升高而枯,蝜蝂以任重而踬 。
盖闻百廛之市,不畜噬犬,八家之井,不畜觗牛。
是故士有悍妇,则良友不至,国有妒臣,则贤士不留 。
盖闻蛭螾之薮,神龙不栖,蒿荻之区,嘉谷不植。
故秦庭虎视,而芝歌逸响于啇山,周峄鸟鸣,而紫气流光于西极 。
盖闻物有准则,心为权衡,非定静之有素,必纷拏而起争。
是故坐舟视星,当察其曷转,执斗较斛,当审其孰平 。
盖闻奔马之轮,拳石碍之而格,讯川之水,束草投之则凝。
是以一星见变,能使九服同灾,一脉爽和,能使百体俱病 。
盖闻渊之深者流必缓,声之大者响必悠。
是故政以渐成,则民不骇,俗以渐变,则功不偷 。
盖闻植嘉谷必以粪壤,铸洪锺必以土型。故物无必贱,而贱不可轻。
是以海纳污然后成其大,君纳众然后保其荣 。
盖闻大器非一人之私,大事非独力所建。
是故利不及众,所以起天下之争,爵不求贤,所以萃天下之怨 。
盖闻心有所忧,当儆于事,事有所害,当慎于为。
故愚人畏病而常病,智士防危而不危 。
盖闻骄者謟之招,故謟集而贤路塞,暴者贪之使,故暴用而怨府开。
是以荣夷操轴,而若神之严,弃社稷以如莽,来革秉权,而如毁之室,与珠玉以同灰 。
盖闻明镜照胆,不启陇廉之颜,长剑柱颐,不称佋侥之服。
是以狂歌之士,遗世若草莱,茹芝之老,比身如鸿鹄 。
盖闻嗜有所专,则奸从而入,长有所属,则惑由之生。
故狥功利者,不虞謟诈,溺鬼神者,独觉形声 。
盖闻暴于物者,众志之所诛,妨于众者,舆情之所疾。
是以虎狼堕阱,仁者见之而不怜,枳棘当道,行者过之而必诘 。
盖闻截牛之角而呼为豕,则虽庸必骇,染鹭之毛而指为鸦,则虽愚必疑。
故欺心之言,秪足以招天下之怪,掩耳之噪,适足以致天下之嗤 。
盖闻甘雨祈祈,不起断根之木,长风烈烈,难行折舵之舟。
故渭滨星殒,孔明力殚于兴汉,洛都鼎震,苌弘志屈于扶周 。
盖闻天不掩慝,而神人之道不睽,君不忌言,则上下之情无蔽。
是故周史陈诗,而八百其年,秦令禁语,而一二其世 。
盖闻天下有道,则贵者劳而贱者佚,天下无道,则贵者佚而贱者劳。
是以弼亮惟寅,而万姓协睦,姻娅膴仕,而四方绎骚。 
盖闻无舆马者,不耻徒步,无鱼肉者,不厌菜羹。
故性为欲汨则乱,心为物动则争。
是以绝夕交则可以守淡泊,专内视则可以全淳精 。
盖闻虎之跃也,必伏乃厉,鹄之举也,必拊乃高。
是故学必潜心,然后可以有得,艺能时习,然后不为徒劳 。
盖闻龙涎螺甲,以臭为香,苦卤酸梅,用爽作味。
是以五气交感,善调则收骏功,五材相成,善用则获美利 。
盖闻穴蚁不知飘风,巢鸟不知涌溜。
是故阀阅之子,患不识稼穑之艰难,山林之士,患不识礼法之去就 。
盖闻方石不可以为磨,直木不可以为轮。
故至情有时而当隐,正论有时而不陈。
是以明夷利贞,箕子以之处己,危行言孙,尼父以之诲人 。
盖闻大亨不以有鼎鼐而弃釜鬵,大祭不以有牺牲而遗臡醢。
是故马服将赵而破秦,用许历之言,子房佐汉而胜楚,由黄公之启 。
盖闻蠖屈求伸,非终于屈,龙潜或跃,匪固于潜。
是故勾践事吴,乃成姑苏之举,夷吾佐霸,曷问槛车之嫌 。
盖闻阴阳之用,道妙所凭,刚柔之变,鬼神所蛰。
故阳有阖而阴有开,刚可溃而柔可立。
是以玄冥凛冽,而水结成冰,赤熛熺炎,而金流为汁 。
盖闻以杀止杀,圣人之不得已,以暴易暴,悍夫之无所成。
故牧野倒戈,而三军之役不再,阴陵失路,而百战之功尽倾 。
盖闻知风莫过于老驼,识路莫逾于老马。
是以家有老仆,则故物不委诸途,国有老臣,则旧章不求之野 。
盖闻道有穷通,非智可胜,名有得丧,非力可成。
故无愿乎外,不必其身之绝谤,无求于物,不必其言之果行 。
盖闻谲不可恃,人觉则穷,伪不可长,情见而极。
是以剪彩为葩,不可以受风雨,画布为函,不可以当戈戟 。
盖闻侏俪之舌,可习而变,蒙瞍之目,难涤而明。
故教可行于质近,而道难化乎性成。
是以御龙之智,不能训猿以礼,神农之圣,不能服豕而耕 。
盖闻有形之器欲虚,惟虚则可以纳理,无形之理欲实,惟实则可以充器。
是故性无不诚,然后能主一心,心无不明,然后能应万事 。
盖闻救天下之纷纷者,不拘细故,成天下之亹亹者,不矜小功。
是故剸烂肉不为利刃,贯裸体不为良弓 。
盖闻积仓之家,独喜凶岁,舞法之吏,不乐清朝。
故民由此困,而俗由此浇。
是以去奢尚俭,明君所以弭邪侈,澄心省事,哲王所以清烦嚣 。

刘基《拟连珠》哲学思想研究
              
 
关于《拟连珠》的思想主旨,明末竟陵文派创始人钟惺(1574—1624)在评辑《刘文成公全集》时,认为“居身涉世之理,用贤治人之道,与夫阴阳祸福、盛衰治乱无不具备于六十八首,寝食其中,有无穷受用处,公真教敷一时,泽被千古者也。文情蒸蔚,又其余耳。” 1钟氏之论,堪称绝佳,既然《拟连珠》思想“有无穷受用处”,笔者试以钟氏所判定的主旨为行文理路,从一般哲学理论角度契入来诠释、解读《拟连珠》思想,以就正于大方。


一、居身涉世之理
(一)认识论
主张实践工夫。在“名实之辨”的问题上,刘基主张以“形”、“实”证“声”、“名”,“观形于声,未必见形;求实于名,未必得实”, 2这里,刘基反对“声”、“名”等一般性的描述语言、理论,要求从“形”、“实”中获取关于事物本质性的认识,所谓“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3这就是我们时常提及的“实践出真知”。此外,刘基还看到了事物的实(适)用性对于“价值”的重要性,“物无专美,用之者贵;人有异欲,谐之者从”,这可以看做经济学术语“使用价值”的诠释。
刘基《拟连珠》认识论的一大特色就是着重实学、实效、实功、实践的求“实”之风,“盖闻剪纸为墙,不可止暴;搏沙为饼,不可疗饥。故姁姁之言,终非实惠;仆仆之拜,徒尔多仪”,不拘形式,注重“实惠”,充分体现了刘基的实学思想。其实,刘基实学的一大理论背景就是南宋以降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传统。令人吊诡的是,刘基在《诚意伯文集》之中对永嘉先贤的学术成就只字不提。然而,有些专家学者歪曲事实、臆解刘基与永嘉学派之间关系渊源甚深,这种学术结论纯为无稽之谈,还出现了以讹传讹的学术恶习。
正是基于实学立场,刘基以为“去奢尚俭,明君所以弭邪侈”, 4“俗有厚薄,运有废兴。故去伪就真者盛之兆,舍实徇华者衰之征,是以艳舞妖歌,末世所好;奇妓淫巧,先王所惩。” 5刘基在反对“华”“伪”、力求“真”“实”同时,又吸收了墨家崇尚俭朴、反对奢华浪费的“节用”、“节葬”的理论充实自己的实学思想体系。与此同时,刘基反对弄虚作假、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之举,“盖闻截牛之角而呼为豕,则虽庸必害;染鹭之毛而指为鸦,则虽愚必疑。故欺心之言,只足以招天下之怪;掩耳之噪,适足以致天下之嗤。” 6刘基的此番言论其实也在呼唤诚信与务实。
 
(二)人性论
刘基的人性论是对荀子的“性恶善伪”说的继续与发挥,“好安恶危,人性之常”。 7《郁离子》之中关于“荀卿(子)”的寓言案例甚多,比如《螇螰》篇的“荀卿论三祥”、 8《牧豭》篇“荀卿论春申君”等, 9《拟连珠》“士有悍妇,则良友不至;国有妒臣,则贤士不留”之论出处于《荀子·大略》:“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10这可以说明刘基的“荀子情结”。
刘基的人性论思想前提是“民情本质”、“人道本真”,显然有别于孟子人性本“善”之论;荀子鉴于“性恶善伪”的理论,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主张,“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性恶》)刘基对荀子的上述观念予以吸收,明论“是故圣人制礼,因自然之序;哲士用智,利不息之贞”。 11
与此同时,刘基《拟连珠》的人性论思想还吸收了孔子、《周易》相关合理成分。《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12这是孔子的人性论,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并对“下愚”之人提出了批评。刘基以为:“盖闻侏俪之舌,可习而变;蒙瞍之目,难涤而明。故教可行于质近,而道难化乎性成。” 13刘基在全面发挥孔子理论基础之上,又批判性扬弃了《易·系辞上》“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继善成性”论。 14
 
(三)道德修养论
依刘基之见,儒家的君子、圣人为自己一生的遂追求的志业理想。刘基提出了远离“妖声冶色”与驳斥“伪行辩言”的修养工夫论:“妖声冶色,君子远之必严;伪行辩言,圣人惩之必痛。” 15同时,强调儒家“修己”之道,“身明明,斯可以使人明明”。 16在道德修养论上,刘基十分重视“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必潜心,然后可以有得;艺能时习,然后不为徒劳”, 17这也符合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学习理念。
《拟连珠》的道德修养观念还突出强调了“心明”、“性诚”的工夫,“性无不诚,然后能明一心;心无不明,然后能应万事”, 18这可以看作是对先秦思孟学派“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19“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理论的发挥。 20
源于“兼融儒道”的为学风格,刘基还推崇老庄道家的修养方式,“性为欲汩则乱,心为物动则争”,“绝外交则可以守淡泊,专内视则可以全淳精”。 21这里,刘基看到了“物”“欲”对“心”“性”修养的钳制,“守淡泊”、“全淳精”境界的培育与养成,应当提倡“绝外交”、“专内视”的工夫。不难发现,刘基此论是对《老子》“清心寡欲”“涤除玄览”、《庄子》“心斋”“坐忘”修养理论的延伸与继承与发挥。钟惺在“评语”之中一针见血的点出:“数语道尽《道德》五千言。” 22此外,《拟连珠》对《老子》思想的发挥还表现为对“无为而治”理论的解读:“澄心省事,哲王所以清烦嚣。” 23总之,刘基希望在位者切实能够践行“内圣外王”的治国之道。
 
(四)忧患意识
《拟连珠》文多处援引《易》文直陈事理,比如“《明夷》利贞,箕子以之处己”句, 24出于《易·明夷》文; 25“蠖屈求伸,非终于屈;龙潜或跃,匪固于潜”句, 26源于《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27《易·乾》“或跃在渊,无咎”; 28“阴阳之用,道妙所凭; 刚柔之变,鬼神所蛰”句, 29自于《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30《易·系辞下》“刚柔相推”句。 31限于文幅,兹不赘举。
《易》学十分强调“时”的重要性,把握时机、认清时势。“圣贤识时,以远悔吝;愚蒙竞利,以冒倾危。” 32因时而动、择时而行、因势利导,“时”、“势”的恰当把握与合理利用对于事业的成功十分重要,“时未至不可以强争,势方来不可以力戢”; 33“势有所梏,则小柔可以服大力”, 34对于元明之际的天下政治局势,需要从“时”、“势”的角度作出判断分析。
此外,先秦兵学思想也十分重视“势”的重要性,《孙子兵法·计篇》有“势者,因利而制权也”的论断, 35尚有《势篇》文,曹操对“势”的疏解为“用兵任势也”。 36先秦法家也强调“势”,但是这种“势”, 为权力与威势,与“法”、“术”并用,韩非接受慎到“重势”的思想有《难势》文, 37强调“抱法处势”。法家之“势”与《易》学、兵家之“势”还是有区分的。刘基《拟连珠》之“势”论主要指后两家。
中华先民十分强调“忧患”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足以说明这一点。“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38儒家人生哲学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这种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豫防”理念也成为《拟连珠》的一大特色,“盖闻剔大蠹者木必凿,去大奸者国必伤。是故剖腹澣肠,不如无病;决蹯解腕,不若豫防。” 39“盖闻心有所忧,当儆于事;事有所害,当慎于为。故愚人畏病而常病,智士防危终不危。” 40“儆”、“慎”的行为方式与处事态度,就是“忧患”意识的表征。


二、 用贤治人之道
(一)仁政治国观
《拟连珠》第一首开篇明示:“福不可徼,德胜则集;功不可幸,人归则成。” 41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42即主张通过修治仁义礼乐,去吸引并招徕远方之人,成就王者之业;上古三代帝王十分注重“德”,“以德行仁者王”,“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而成就王者之业,孟子而有“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的“以德服人”论。(《孟子·公孙丑上》) 43刘基之论显然由承续孔孟之论而有,这是典型的儒家王道治国论。
传统儒家政治哲学的另一要义为“民本”,儒典《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论、 44《孟子·尽心下篇》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5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46儒家民本的要义从中可见。刘基自幼接受儒家经典熏陶,自然对民本思想了然于胸,“国不自富,民足则富;君不自强,士多则强”, 47儒家的财富观已经打上了“藏富于民”的烙印,钟惺对刘基此语的评价是“千古富强之术,无以逾此”; 48“国以民为本”,国家的物质财富不应聚敛于国君一人之手,唯有举国百姓富庶,“让利于民”,才是儒家民本应有之义。与此同时,刘基反对一人一家之“私”利,主张“大公”:“大器非一人之私”,“利不及众,所以起天下之争”, 49利益分配不均是天下纷争不休的一大根源。又,刘基反对以屠杀和掠夺为目的的不义之战,“以杀止杀,圣人之不得已”; 50这源于《论语·颜渊》孔子对答季康子语。 51
上古三代圣王之治,系传统儒家极力推崇的治国典范与摹本,儒者刘基的内心世界自然十分渴盼之,“盖闻日月劳其躯,而寒暑成;君相劳其心,而天地位。是故宵衣旰食,大舜所以致其忧;手胼足胝,神禹所以忘其贵”。 52“君为民而立”,民众利益着想的“大舜”、“神禹”已经成为刘基心目中的理想国君。
 
(二)廉政文化论
《拟连珠》之中不乏廉政文化建设资源,其中“身明明,斯可以使人明明”的论断, 53就是说自身廉政清明,方可以使别人同样清明廉政。从政在位者应该加强自身的修为,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因为“嗜有所专,则奸徒而入”,而“徇功利者,不虞谄诈”。 54
刘基的廉政思想对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一般认为,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务实”、“为民”、“清廉”。毋庸置疑,刘基《拟连珠》“居身涉世之理”之实学特色、“用贤治人之道”之民本政治哲学、为官廉洁理论,就是对刘基廉政文化思想资源的有益补充与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才管理论
刘基认为,胸怀大抱负、欲有大作为的栋梁之才,必须选择、投奔适合施展自己才华的场所与事业,“志大业者,必择所任;抱大器者,必则所投”。 55国家的强大富庶需要贤人良才(“士”)即知识分子的加盟与辅佐,如果“娟嫉之人”、“掊克之吏”得到重用,贤良之才受到排斥,只会造成“士隐而君独”、“民夷而国伤”的后果。 56刘基在蒙元之季的悲惨遭遇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使用人才要用人之长、用人之专,“盖闻物无全才,适用为可;材无弃用,择可惟长”,刘基在这里举“穰苴治师,智勇贪愚,咸宜其任;公输构厦,栋梁枅棁,各得其良”为例子, 57说明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道理,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与利用。钟惺对刘基的用人之道评价为:“因材器使,自足至论!”可谓恰当;倘若反其道而行之,“舍人之能,而强之以所不能”、“夺人之好,而遗之以其不好”, 58只会出现众“叛”亲“离”的可怕结局。
刘基在《拟连珠》中多次强调管理者使用人才的原则之一就是“避短而庸长”,“君欲任贤,当如用器,惟能避短而庸长,乃克奏功而济事”。 59这就是说,抑人之长而用人之短是一种的愚蠢的浪费人力资源行为,“是故骅骝騄駬以之运磨,不若蹇驴之能,干将莫邪以之刈草,不若钩镰之利”。 60此外,刘基提倡君臣之间应该“言论自由”,“盖闻天不掩慝,而神人之道不睽;君不忌言,则上下之情无蔽。是故周史陈诗而八百其年, 秦令禁语而一二其世。” 61统治者应该广开言路,广纳谏言,使民意畅通,秦王朝就是因为阻塞民意,历二世而亡,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刘基的人才理论与上文强调的民本仁政的政治哲学理念是紧密连接的。“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刘基此十分谙熟,“鱼无定止,渊深则居;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62以此为前提,刘基论证了“以道养贤”、“以德养民”的治国论,“故以道养贤,则四方之民听声而来;以德养民,则四方之贤望风而慕。” 63言外之意,刘基在撰写此论的已经对元朝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失望之极,坚持与之决裂,尔后投奔明主。“以道侍君,不可则止”的君臣观,已经主导了此时正在进行隐居反思生活的刘基的内心世界。


三、 阴阳祸福  盛衰治乱
(一)天道本体论
刘基以为,天下万事万物皆有客观存在的运动法则,“物有准则”: 64“盖闻植善倾恶,天道之定;好安恶危,人性之常。是以顺天之道,则人归而王;逆人之性,则天怒而亡。故伐罪吊民而周祚延于孙子。” 65天道赏善罚恶,这是自周孔、董仲舒以降,儒家天道观的继承与发挥,同时也延续了董仲舒提出的“有道伐无道”的政治政权转移理论。 66
《拟连珠》的天道观,还继承了《老子》之“道”的本体论意义,“道有穷通,非智可胜”; 67《老子》五千言开篇言即“道可道,非常道”, 68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与规律是日常语言与思维概念无法描述与指陈的。“道有穷通,非智可胜”理论可以视为对《老子》之“道”论的引申与发挥。
 
(二)道家辩证法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庄道家辩证法思想、内涵最为丰富,刘基同样将其运用的谙熟而游刃有余。《老子》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客观辩证法为处世行为方式,推崇“贵谦处下”、“贵阴守弱”的价值取向,向往“明哲保身”、“不与天下争”的生存理念。同时,“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 69 “罪莫厚乎贪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老子》第46章) 70这些都是“反者道之动”理念的具体阐释。正是因为《老子》道家十分强调“物极必反”的辩证法,“盖闻急雨之涨,可以决山,及其息也,得坻则止;怒马之奔,可以超壑,及其惫也,历坎而瘏。是以长平之威,报在钜鹿;会稽之胜,终于姑苏”。 71刘基通过总结自然变化、动物习性、战争胜负来突出自己关于天人之道的辨证思考。“盖闻冬华之木,春不必实;早慧之子,年不必寿。故良工铸金,忌其踊冶;智士怀材,贵乎藏秀”, 72“阳有阖而阴有开,刚可溃而柔可立”等, 73这足以说明,刘基对“贵藏”、“守弱”理念的熟练运用。也就是说,刘基的归隐南田故里的事实也有相关理论依据的。
《老子》还强调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第2章)的辩证法则, 74认为事物都要以它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互相对待、互相发明。刘基通过对“仁”“暴”、“怨”“恩”两对范畴的辨证解读,突出强调了这一点:“盖闻仁暴殊途,非暴无以为仁之启;怨恩异路,非怨无以为恩之资。是以赤日流金,嘉树之荫穆若;玄水裂石,春阳之德煦如”。 75此外,对待双方是相互转化的,“能盈而不能谦者,虽成必隳;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 76在刘基看来,“盈”“谦”、 “成”“隳”、“进”“止”、“得”、“失”四对范畴之间是一种转化互动的关系,这自然也闪耀着《老子》辩证法的光辉。进而言之,这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第76章) 77,刘基对此深谙无疑,“附蠃以升高而枯,蝜蝂以任重而踬”就是这个道理。
 
(三)管理谋略论
在《拟连珠》中,刘基提到了学习并善于统筹兼顾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五气交感,善调则收骏功;五材相成,善用则获美利”。 78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今天,我们时常会引用、提及《论语·子路》篇中“和而不同”的理念, 79当代学者费孝通先生曾以“美美”四句来概括自己的文化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谐文化理念的弘扬,也成为时下社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其实,刘基在《拟连珠》中亦是倡导“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万物并育,不齐其用而各有用;五气迭运,不同其功而皆成功”。 80
“专一”、“定心”、“平心”的理论。现在文成南田刘基庙树有一木制屏风,上刻有“刘基格言”一条:“夫大丈夫能左右天下者,必先能左右自己。曰: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势,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据说“格言”内容由定居于台湾地区的刘基后裔提供,然而不见于《诚意伯刘文成公集》,笔者此次检阅《拟连珠》,发现了一些线索,“盖闻制万变者在乎专,察万微者在乎定”或许可以作为“定其心应天下之变”的注脚,“潜其心观天下之势”可以看做对上文“时”“势”之论的衍化。此外,“平心”之论在《拟连珠》文中也有线索:“盖闻执骇马者,不与并逐;救危舟者,不与同喧。是故止斗而平其气,则争可息;听讼而平其心,则事不冤。” 81“心平气和”、冷静沉着的态度对于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十分重要。“盖闻理乱丝者,必凝其志;治乱国者,在定其趋。是故三军一心,剑阁可以攻拔;四马齐足,孟门可以长驱”。 82“人心齐、泰山移”也是这个道理。
关于整体与部分、全局与部分、一与多关系问题的思考,刘基在《拟连珠》中强调细微决定成败,“防微杜渐”、注重细节是走向成功的的一大要素,刘基有论:“盖闻拂云之松,生于一豆之实;耸壑之石,穿于一丝之溜。是以忽细事者祸必盈,轻小敌者亡必聚。” 83《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命题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对于刘基是论,钟惺的评语是,“蚁穴溃堤,星火燎原,思之可畏!” 84此外,《拟连珠》还有:“盖闻奔马之轮,拳石碍之而格;迅川之水,束草投之则凝。是以一星见变,能使九服同灾;一脉爽和,能使百体俱病。” 85“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道理不言而喻。与此同时,《拟连珠》还强调了“卑贱”、“微小”的重要性“植嘉谷必以粪壤,铸洪钟必以土形。故物无必贱,而贱不可轻”;唯有心胸开阔,虚怀若谷,才能成就大业,“是以海纳污然后成其大,君纳众然后保其荣”。 86
通篇梳理解析《拟连珠》,不难发现,其思想理论来源主要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以及《易》学、名家、法家、兵家、老庄道家辩证法等先秦元典文献,这也充分体现了刘基作为“一代文宗”所具有的“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为学风格与理论旨趣。通过对《拟连珠》思想来源与内容主题分析,足以说明刘基的学术风格与理论来源就是“上复先秦古学”, 87申而言之,《拟连珠》的哲学理论与学术成就是建构在先秦子学思想体系之上的,已经具有了“诸子学”的秉性与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野鹤读《道德经》
《老子》辩证法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看经典,读人生
【中国古代10大思想家】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之一 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