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从书生蜕变为「创业者」的四个瞬间

文/老余

书生创业,劣势往往大于优势:

优势是读书多一些,见识广一点,由此可以说得头头是道,甚至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较远;

劣势是脸皮太薄、自傲、想得太多做得又太少,而商业和战争一样,都是躬身入局的活儿,以上这些短板会导致创业者纸上谈兵居多而真正扎下根去的少。

还有一点就是有退路。书生脑袋里的知识本来就可以变现,在创业路上一遇到困难就可能会“原路返回”,毕竟去给别人打工也能过,创业路上的艰辛要去硬顶实在犯不上。

书生能创业成功,基本都跨过了:脸皮薄、自傲、想得多做得少、自断后路这四点。

如何跨越这些障碍?

刚好毛主席就是这样的实例,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老人家一开始是不是一介书生?

毫无疑问,他肯定是书生,毛老爹不让他读书,他就白天干活,晚上躲在被子里看书,后来又去长沙读书,觉得在学校里学不了什么东西,就整天泡在省图书馆里。

这个过程让他受益匪浅,那他天生就没有书生的那些弱点吗?

不是,他是人不是神,他一开始也有这些弱点。

但后来一点点的克服了,也正是克服了这些弱点,他才真正与农民大众打成一片,成为了农民的领袖,这才是他开创伟业的开始,他老人家才从人变成了“神”。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一)书生如何克服脸皮薄的弱点?

读书人在求学过程中,一边是增长了知识,一边往上走增加了心理负担,这个心理负担最主要的就是“知识增长了,脸皮却越来越薄了。”

你看孔乙己,都已经破落到去偷别人家东西了,还拉不下脸: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毛主席确实很早就看到了书生脸皮薄的短板。在24岁时,他就有意强迫自己去克服这个缺点。

19197年,他拉着同学箫瑜一起简装“游学”,历时一个多月,身无分文地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五个县。

没有盘缠要行路要吃饭,那就得逼迫自己放下脸面。

比如过河,他就等到渡船到了河中间才给船工说身上没钱,船上还有其他人所以船工也不能回头,这免不了被臭骂一通。

讨饭讨水喝就更不用说了,也有不给的,也有骂娘的,但他就是冲着这个“不爽”去的。他就想磨炼下自己,把千百年来读书人身上的薄脸皮从自己身上“撕下去”。

可能是觉得还不够彻底,第二年春天他又约蔡和森再次穷游了,这次走得快,半个月游历了四县。

回到我们自己,是不是很多时候即使利益受损了都抹不开老脸?但一转头又恨自己,有时还恨不得抽自己几巴掌?

宁可自己受罪也拉不下脸的情况下创业,是万万不能的。

那就学学毛主席刻意锻炼下,在别人插队时、在别人无故找茬时,拿出点“江湖气”来。

当然了,你得先判断对方的底线,一看就是个二愣子没轻没重,那就没必要。

(二)书生如何克服自傲?

读书人自持读了点书、看懂了些概念、明白了些人性,就很容易高看自己。你看孔乙己,都已经落魄成那样了,还穿着那身标志着读书人的长衫,虽然已经破旧不堪。

这就是自傲,在创业过程中这种自傲尤其要不得,一旦怀着这种心态,你怎么和团队融入?你怎么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用户的难处和心态?

这些都基本做不到。

就拿用户来说,自傲天然让你无法体感到用户的具体困境,无法体感到困境那你的产品就大概率建立在自己的臆想上。

产品是在伪需求基础上建立的,怪营销部门有啥用?

毛主席一开始有没有傲气?

应该有,和我们绝大多数朋友一样,他也是农民的儿子,一开始也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也正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读书人给毛老爹说润之有读书天分,将来必成大器光耀门楣后,毛老爹才同意毛主席继续读书的。

这和我们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是一样的。

毛主席早年读的书也多,写的文章也是惊为天人,就拿《湘江评论》来说,他一个人又写、又编、又印,还上街去分发,最后这本杂志的影响力确实大。这些事会不会强化他的文人特质?这些特质又会不会加强他的文人自傲?

我觉得有可能,你看他年轻时的照片就能看到,一袭长衫(读书人的标配)也从不离身,头发中分,名士风度显而易见。

此时的毛主席,虽然从农民中来,但离农民却很远。

但当他在湖南乡下考察农民运动后,他的打扮变了,因为他慢慢清晰地意识到:既然中国的希望在农民,那就要和农民打成一片。

于是读书人的长衫换成了短装,而这就是毛主席摆脱了书生自傲,走向平民、代表平民的开始。

从此,他扎根于此,上海中央的瞿秋白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说——润之,乃农民运动之王。

你可能会觉得我大惊小怪,穿着打扮至于这么重要吗?

我确实觉得很重要——因为打扮的变化是思想改变的外化。

回到书生创业,我们必须要和用户保持同频。比如你的用户是大妈,那你是不是也应该是广场舞的高手?

忘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自傲吧,除了把你和用户隔开,一无是处。

(三)书生如何克服“想得多做得少”?

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书生里确实有很多能人,脑子活泛得很,但有一个很大的短板就是“思想实验做得多,但实际落地又不行。”

这可能和一开始的读书理念有关系,麻蛋,我读书不就是要摆脱一线嘛,要是自己还要卷起裤管去做具体的活儿,那我读书的意义何在?所以,从小就在具体事上锻炼得少,再就是打心眼里觉得这些活儿低贱(自傲的毛病又上来了)。

所以很多读书人讨论起来头头是道,但做起事来一塌糊涂。

毛主席一开始有这个毛病吗?

这还真没有。

当那些大文人在报纸上为救中国整天吵吵,吵吵完了就回家吃饭,第二天接着吵吵时,毛主席可不这样。

他是一边思考一边实践——想得多,做得也多。

就像钱穆说的,他就是肯下笨功夫,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单纯地吵吵哪个是真理有什么用?还得实践来检验。

怎么实践?

没有诀窍,就是一个一个去试:

很多人不知道,他曾考过商学院,因为有人给他说,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穷;

他也曾考过政法学校准备去做一个法官,因为他看到穷人要伸冤实在是太难了;

他还考过一个做实业的学校,具体说是做肥皂,因为有人说实业能救国;

他也曾有机会出国,因为有人说欧洲有救国救难的真理;

他还当过短时间的兵,也考过警察学校等等等等。

25岁之前,一个底层青年为救国,能尝试的他都试了一遍。

1962年,毛主席说:

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例如我,对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

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创业是个躬身入局的活儿,读书人要创业,能跨过“撸起袖子下地干活”的坎儿,是成功的重要保障,有时甚至比有想法还要重要。

你看我们初高中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很多都比读书好的人混得好,其实就一点:

——脑子不差,还肯干。

而读书读出来的书生脑子也不差,却丢掉了实干的本事。

创业为何要自断后路?

这点有点难理解,我们举个例子:

你看秦末,当刘邦、萧何、曹参把沛县县令杀了以后,为何是地痞刘邦当了沛县的领头羊?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萧何、曹参在沛县是有官职的,还有退路。带头的弄不好是要砍头灭族的,当老二最划算,要是败了,自己充其量也是个“从犯”,不是首恶,万一成了,自己的收益也不低。

这就是有退路。

而刘邦就没有这样的退路,自然也没有这样的权衡,心里只有一点,只要成了就赚大发了,败了大不了砍头示众,而现在的生在水深火热之中又比砍头强多少?

半斤八两,干的收益是最大的。

毛主席有没有像萧何这样的“有退路”的时刻?

有。比如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的1925年,32岁的毛主席就当上了国民党的宣传部长,国家正部级高官,在他32岁时就当上了。

但后来老蒋快速上升,国民党代表了上层买办阶级的利益,这当然是与毛主席的理想相违背的。

在“有退路”和理想的天平上,你怎么选?

而且此时,共产党只是一个很弱小的存在。

毛主席毅然地选择了后者,部级高官和大把大把的薪资说不要就不要了。

这就是“自断后路”,让自己义无反顾。

结语

老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个“无用”无非就是因为脸皮薄、自傲、想得多又做得少、自断后路不果决的情况下,进进退退、左右摇摆、优柔寡断,最后一事无成。

但毛主席从一开始,就克服了书生的这些毛病。

毛主席的经历和思想快过去百年,今天很多人说他的思想、他的经历已经过时了。但现实中很多问题,都能从毛主席的经验和思想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比如今天的主题。

确实,外界虽然千变万化,但这都是表象,而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永远不会变:

——“术”永远在变,但“道”却是永恒的。

当你困惑时、当你懈怠时、当你觉得人生艰难时,翻一翻毛主席选集,看一看他的经历和在艰难时刻的选择,你会大有收获。

毕竟,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他老人家也曾遇到过,且很好地解决了。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邦不是市井无赖,而是个有准备的人
好读书开卷有益 善读书成就人生
“认输虽然怂,但是有用”
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原因是什么?
汉十一年,刘邦回到家乡沛县,遇到书生李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