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文综提分宝典(史、地、政知识点总结)

如果你是文科生,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再复习一次文科综合知识,那么就把下文打印出来看三遍吧!

政治+哲学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

一、国家

1、本质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根本属性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1)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最大特点

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三、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

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3)监督权

★ 2、政治性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的原则     

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框题:政治生活

六、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题:民主选举

一、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选举方式及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二、选举方式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1、制约选举方式的因素

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

2、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三、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1、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重要性

(1)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2)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3)公民行使好这一权利,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2、怎样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第二框题:民主决策

四、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方式 
  
论证会、

座谈会 
公示 
听证会

依据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五、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从决策者的角度看:

 ①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2)从公民的角度看:

 ①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②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框题:民主管理

六、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七、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型工程重点推进。

第四框题:民主监督

八、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九、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②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十、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的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十一、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1、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2、有序与无序参与政治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一框题:政府的职能

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政府的性质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主要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第二框题:政府的责任

二、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2、政府的原则—对人民负责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一框题: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

一、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1、必要性:

(1)我国政府的原则

(2)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意义(四个有利于)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第二框题: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一、依靠民主和法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1、原因

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二、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2、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3、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

4、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5、司法机关的监督

6、行政系统内部(上级政府,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的监督

三、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1)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2)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3)才能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4)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1、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无权威政府的标志。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框题:人民代表大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理解)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常设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人大的职权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二、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任期、权力和义务(了解)

1、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大代表与权力和义务

(1)权力

人大代表享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2)义务

人大代表应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第二框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理解)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2、表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上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运用)

1、必要性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2、优越性

(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题:中国共产党执政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了解)

1、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解)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三、中国共产党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

1、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四、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三者间的联系(理解)

1、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

(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第二框题: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一、马列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三框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我国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4)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了解)

1、性质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2、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三、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理解)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框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一、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理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关系: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第二框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了解)

1、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机关

(1)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

(2)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意义(理解)

1、必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1)历史特点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2)现实情况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3)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第三框题:我国的宗教政策

三、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了解)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第一框题:国际社会的成员

一、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

1、构成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义务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三、国际组织的类型和作用(了解)

(1)政府间和非政府间

(2)世界性和区域性

四、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理解)

1、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3、作用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五、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

1、地位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作用

中国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积极参加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第二框题: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了解)

1、含义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

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

3、形式

竞争、合作和冲突。

二、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理解)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则可能引起摩擦和冲突。

三、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运用)

1、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

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2、原因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3、要求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框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了解)

(1)影响和平问题解决的因素有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贫困和毒品问题。

(2)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了解)

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效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

第二框题:世界多极化

1、特点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第三框题: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

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4、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9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发展原因原理)

 【原理内容】:<1>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4>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0.  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11.  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1>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3>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12.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3.  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认识(理论)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②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5.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①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③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16.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7.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理内容】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 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8.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方法论】 ①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将贡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②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③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应用范围】: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人物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地理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三、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3、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5、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6、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7、混合农业(见必修下册书16)
8、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
分析区位:(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四、工业区位分析
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4、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资源不足
5、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四个工业基地
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
发展: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
6、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
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


7、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
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木齐
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8、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相同点:(同上)
不同点: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重视专业分工和团结合作;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9、“硅谷”
典型地区:美国硅谷、德国墨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

(2)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10、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
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
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
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
11、沿江大开发
区位因素: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
意义: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2、城市工业布局
区位因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交通-沿交通线分布;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13、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
1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
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
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刀耕火种”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周围等                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7、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主要内容:规定联邦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5、美国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团结了各州,又给各州一定的自治权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行政权力归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史实 ①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2、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陆免收内陆税。《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开设工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牺牲;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性质:反帝爱国运动。(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广西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建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1856年,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方式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7、日本东京和上海成为资产阶级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两个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邹容、陈天华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率先发动起义,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史称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凯威逼下,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的标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从6月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共二大中心任务是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13、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15、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此后不久,宁汉合流。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失败。

 1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领导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称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其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左”倾冒险主义。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8、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作用)。 193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19、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均失败。胜利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总体失败

20、日军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杀,被杀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②1941年,日军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③日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1、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百团大战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2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24、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开始。内战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刘邓率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覆灭。

 2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俄国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结果是推翻了罗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选举国家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

 3、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现行宪法。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1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9、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九二共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特权);“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4、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得益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帮助。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阐述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最大难题。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 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日本早于美国正式同中国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这样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7、 新时期中国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目的:遏制共产主义;表现主要有:美国方面: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加剧冷战程度;苏联方面: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朝鲜半岛的分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为热战)

 4、欧洲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5、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6、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7、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两德统一。 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这标志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8、目前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政治一句话知识点5
部编版八下历史 第4课 《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部编版历史八下第二单元课后题答案
党的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
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