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思
朋友们老想学儒家功夫、以事为修的方法是儒门正宗、但是不读书和悟性差的朋友难免不得入手之处,越说越糊涂,我挑选一个大家都能够修习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静坐法,以整齐严肃为入德之方。默识未发之中,笃守性善之旨。
很多人看走眼了,以为儒家静坐简单平实,其实这个功夫比市面上的功夫要高超,首先不着相、随时可以修习,而且出人意表的是《易经》中的贞观法、久久性体清明,作用自己体会。
儒门静坐之法创自程子、龟山门下相传“静坐中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作何气象”,是静中见性之法。要知观者即是未发者也,观不是思,思则发矣。此为初学者引而至之善诱也。高攀龙非常重视这种功夫,其实这是观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方法。
清人张伯行颇疑静坐之说,培往复千言,畅高氏之旨,可见其的确有用。
(《高子遗书》卷一)
冬至,朝天宫习仪。僧房静坐,自觅本体,忽思“闲邪存诚”句,觉得当下无邪,浑然是诚,更不须觅诚,一时快然。如脱纒缚。癸巳,以言事谪官,颇不为念。归尝世态,便多动心。甲午,秋赴揭扬,自省胸中,理欲交战,殊不宁帖。在武林与陆古樵、吴子徃谈论数日。一日,古樵忽问曰“本体何如?”余言下茫然,虽答曰“无声无臭”,实出口耳,非由真见。将过江头,是夜明月如洗,坐六和塔畔,江山明媚,知己劝酬,为最适意时。然余忽忽不乐,如有所束勉,自鼓兴而神不偕来。夜阑别去,余便登舟猛省曰:“今日风景如彼,而余之情景如此,何也?”穷自根究,乃知于道,全未有见身心,总无受用。遂大发愤曰:“此行不彻此事,此生真负此身矣。”明日于舟中,厚设蓐席,严立规程,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中不帖处,只将程朱所示法门叅求。于凡“诚敬主静观喜怒哀乐未发,黙坐澄心,体认天理”等一一行之。立坐食息,念念不舎,夜不觧衣,倦极而睡。睡觉复坐于前。诸法反复更互,心气清澄时,便有塞乎天地气象,第不能常在路。(《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
复七规,取《大易》“七日来复”之义也。凡应物稍疲,即当静定七日以济之,所以休养气体,精明志意,使原本不匮者也。先一日放意缓形,欲睡即睡,务令畅恱,昏倦刷濯。然后入室,炷香趺坐。凡静坐之法,唤醒此心,卓然常明,志无所适而已。志无所适,精神自然凝复,不待安排。勿着方所,勿思效验。初入静者,不知摄持之法,惟体贴圣贤切要之言,自有入处静。至三日必臻妙境。四五日后,尤宜警策
朋友们老想学儒家功夫、以事为修的方法是儒门正宗、但是不读书和悟性差的朋友难免不得入手之处,越说越糊涂,我挑选一个大家都能够修习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静坐法,以整齐严肃为入德之方。默识未发之中,笃守性善之旨。
很多人看走眼了,以为儒家静坐简单平实,其实这个功夫比市面上的功夫要高超,首先不着相、随时可以修习,而且出人意表的是《易经》中的贞观法、久久性体清明,作用自己体会。
儒门静坐之法创自程子、龟山门下相传“静坐中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作何气象”,是静中见性之法。要知观者即是未发者也,观不是思,思则发矣。此为初学者引而至之善诱也。高攀龙非常重视这种功夫,其实这是观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方法。
清人张伯行颇疑静坐之说,培往复千言,畅高氏之旨,可见其的确有用。
(《高子遗书》卷一)
冬至,朝天宫习仪。僧房静坐,自觅本体,忽思“闲邪存诚”句,觉得当下无邪,浑然是诚,更不须觅诚,一时快然。如脱纒缚。癸巳,以言事谪官,颇不为念。归尝世态,便多动心。甲午,秋赴揭扬,自省胸中,理欲交战,殊不宁帖。在武林与陆古樵、吴子徃谈论数日。一日,古樵忽问曰“本体何如?”余言下茫然,虽答曰“无声无臭”,实出口耳,非由真见。将过江头,是夜明月如洗,坐六和塔畔,江山明媚,知己劝酬,为最适意时。然余忽忽不乐,如有所束勉,自鼓兴而神不偕来。夜阑别去,余便登舟猛省曰:“今日风景如彼,而余之情景如此,何也?”穷自根究,乃知于道,全未有见身心,总无受用。遂大发愤曰:“此行不彻此事,此生真负此身矣。”明日于舟中,厚设蓐席,严立规程,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中不帖处,只将程朱所示法门叅求。于凡“诚敬主静观喜怒哀乐未发,黙坐澄心,体认天理”等一一行之。立坐食息,念念不舎,夜不觧衣,倦极而睡。睡觉复坐于前。诸法反复更互,心气清澄时,便有塞乎天地气象,第不能常在路。(《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
复七规,取《大易》“七日来复”之义也。凡应物稍疲,即当静定七日以济之,所以休养气体,精明志意,使原本不匮者也。先一日放意缓形,欲睡即睡,务令畅恱,昏倦刷濯。然后入室,炷香趺坐。凡静坐之法,唤醒此心,卓然常明,志无所适而已。志无所适,精神自然凝复,不待安排。勿着方所,勿思效验。初入静者,不知摄持之法,惟体贴圣贤切要之言,自有入处静。至三日必臻妙境。四五日后,尤宜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