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教修习第四讲最简单的儒家静坐法
杨学思
朋友们老想学儒家功夫、以事为修的方法是儒门正宗、但是不读书和悟性差的朋友难免不得入手之处,越说越糊涂,我挑选一个大家都能够修习的方法,大家可以试试。静坐法,以整齐严肃为入德之方。默识未发之中,笃守性善之旨。
很多人看走眼了,以为儒家静坐简单平实,其实这个功夫比市面上的功夫要高超,首先不着相、随时可以修习,而且出人意表的是《易经》中的贞观法、久久性体清明,作用自己体会。
儒门静坐之法创自程子、龟山门下相传“静坐中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作何气象”,是静中见性之法。要知观者即是未发者也,观不是思,思则发矣。此为初学者引而至之善诱也。高攀龙非常重视这种功夫,其实这是观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方法。
清人张伯行颇疑静坐之说,培往复千言,畅高氏之旨,可见其的确有用。
(《高子遗书》卷一)
冬至,朝天宫习仪。僧房静坐,自觅本体,忽思“闲邪存诚”句,觉得当下无邪,浑然是诚,更不须觅诚,一时快然。如脱纒缚。癸巳,以言事谪官,颇不为念。归尝世态,便多动心。甲午,秋赴揭扬,自省胸中,理欲交战,殊不宁帖。在武林与陆古樵、吴子徃谈论数日。一日,古樵忽问曰“本体何如?”余言下茫然,虽答曰“无声无臭”,实出口耳,非由真见。将过江头,是夜明月如洗,坐六和塔畔,江山明媚,知己劝酬,为最适意时。然余忽忽不乐,如有所束勉,自鼓兴而神不偕来。夜阑别去,余便登舟猛省曰:“今日风景如彼,而余之情景如此,何也?”穷自根究,乃知于道,全未有见身心,总无受用。遂大发愤曰:“此行不彻此事,此生真负此身矣。”明日于舟中,厚设蓐席,严立规程,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中不帖处,只将程朱所示法门叅求。于凡“诚敬主静观喜怒哀乐未发,黙坐澄心,体认天理”等一一行之。立坐食息,念念不舎,夜不觧衣,倦极而睡。睡觉复坐于前。诸法反复更互,心气清澄时,便有塞乎天地气象,第不能常在路。(《困学记》,《高子遗书》卷三)?
复七规,取《大易》“七日来复”之义也。凡应物稍疲,即当静定七日以济之,所以休养气体,精明志意,使原本不匮者也。先一日放意缓形,欲睡即睡,务令畅恱,昏倦刷濯。然后入室,炷香趺坐。凡静坐之法,唤醒此心,卓然常明,志无所适而已。志无所适,精神自然凝复,不待安排。勿着方所,勿思效验。初入静者,不知摄持之法,惟体贴圣贤切要之言,自有入处静。至三日必臻妙境。四五日后,尤宜警策
,勿令懒散。饭后必徐行百歩不可。多食酒肉,致滋昏浊,卧不得解衣,欲睡则卧,乍醒即起。至七日,则精神充溢,诸疾不作矣。(《复七规》,《高子遗书》卷三)
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黙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即性体也。以其清浄,不容一物,故谓之平常。画前之易如此,人生而静以上如此,喜怒哀乐未发如此,乃天理之自然,须在人各各自体贴出,方是自得。静中妄念,强除不得。真体既显,妄念自息。昏气亦强,除不得。妄念既浄,昏气自清。只体认本性,原来本色还他湛然而已。大抵着一毫意不得,着一毫见不得,纔添一念,便失本色。由静而动,亦只平平常常,湛然动去静时,与动时一色,动时与静时一色。所以一色者,只是一个平常也。故曰“无动无静”。学者不过借静坐中认此无动无静之体。云“尔静中得力,方是动中真得力。动中得力,方是静中真得力”。所谓敬者,此也。所谓仁者,此也。所谓诚者,此也。是复性之道也。
(《书静坐说后》:万歴癸丑秋,静坐武林弢光山中,作《静坐说》。越二年,观之说,殆未备也。夫静坐之法,入门者藉以涵养,初学者藉以入门。彼夫初入之心,妄念胶结,何从而见平常之体乎?平常则散漫去矣。故必收敛身心,以主于一。一即平常之体也。主则有意存焉。此意亦非着意,盖心中无事之谓。一着意,则非一也。不着意而谓之意者,但从衣冠瞻视间整齐严肃,则心自一,渐久渐熟,渐平常矣。故主一者,学之成始成终者也。乙卯孟冬志。)(《静坐说》,《高子遗书》卷三)
《静坐吟》三首
静坐非?非是禪,須知吾道本於天。直心来自降衷后,浩气观于未发前。
但有平常為究竟,更無?妙可窮研。一朝忽显真头面,方信诚明本自然。
一片灵明一敬融,别无余法可施功。乾坤浩荡今还古,日月光华西复东。
莫羡仙家烹大药,何须释氏说真空。些儿欲问儒宗事,妙诀无过未发中。
一自男儿堕地来,戴髙履厚号三才。未曾一膜颜先隔,何事千山首不回。
一静自能开百障,老翁依旧返婴孩。从今去却蒲团子,鲲海鹏天亦快哉。
(《高子遗书》卷六)
格致亦别无说,只是分别得天理人欲。界分清楚透彻,正闲邪之要也。其入手处,则程先生毎喜人静坐,朱先生每教人读书,此意真妙。错认其意者,便溺章句,便耽寂静,失之远矣。弟看来吾辈每日用功,当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以思所读之书,读书以考所思之要,朴实头下数年之功。不然浮浮沉沉,决不济事也。(《与逯确齐》,(《高子遗书》卷八上)
天地间,需才为急,知人甚难。君子经世,原与斯人为徒,望兄所在精察人品为要。方人为圣人,所不暇而不知人圣人所深患,二者相去远矣。足下清曹杜门,春日更迟,何以为功?须以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白沙所谓“静中养出端倪,方有商量处也”。天理无穷,人欲亦无穷,于此日损,则于彼日益。鸡鸣而起,向晦宴息,中间何所事事,最是吃紧着力处也。所谓人欲亦岂独声色势利,只服食器用,纔有牵恋处,便是欲。须打扫得洁洁净净,方见无事之乐耳。弟正有志,而未逮敢,为同志告之。(《与安我素一》,(《高子遗书》卷八上)
别来加功,何如静坐。收摄浮荡,精神举动,守圣贤法戒,货色二字,落脚便成禽兽。贫儒少年,从此清楚,方有根基,可望举动不苟,则虚明中无悔尤之。扰静处,益得力静处收拾。寜定则事至,物来方能审择,是非不迷,所向两者合一交资,而尤以静定为本。毎日如此用功,不患人品不成,意念髙远,襟怀洒落。加以读书精专,不必求工文字,自无不工之理。所业既工科第,自在其中,又何必营营于得失,自累其虚明,使彼此两失哉。此鄙人近来灼见,决不误诸兄,千万加察。三千里外,遥思徃日相与之雅。爱莫能助,惟此言可赠耳。(《与揭阳诸生》,(《高子遗书》卷八上)
兄静坐已得身心妥贴否?有不妥贴处,皆属安排,皆非自然。葢此个心体,无有形体,无有边际,无有内外,无有出入。停停当当,直上直下,不容丝发人力。但昏杂时略绰唤醒,一醒即是本体昭然,现前更不待认,而后合待认而合,则与道为二,反成急廹躁扰矣。日前见兄多有无事生事处,或因用功烦恼,或遇佳境贪恋,或修业而又虑累德,或修德而又恐遗业。此等皆非主一先难之义,甚乖湛然之体。要于此处洒洒落落,始觉自在耳。至于静中不可空持,硬守必须涵泳圣贤之言,使义理津津悦心,方得天机流畅。兄试体之,大抵性命心切,天下事自无不可为,不然则虚生虚死。(《与子徃三》,(《高子遗书》卷八上)
静坐只以见性为主。人性万物皆备,原不落空。人性本无一物,不容执着。(《荅吕钊潭大行》,(《高子遗书》卷八上)
今先慈久病不起,涵淳至性,哀痛可知。有修身一着,可报罔极也。学问起头,要知性,中间要复性。了手要尽性,只一性而已。性以敬,知性以敬,复性以敬,尽只一敬而已,读书穷此者也。静坐,体此者也。会友明此者也。心无所适,便是敬时。时习之熟则自妙,其它皆大担阁、大障碍也。(《与许涵淳》,(《高子遗书》卷八下)
学不在多言,只变化气质,涵养性情。一切五常百行,皆以此为本。然非见道不能。每日偷闲静坐,猛奋体认。若静中复颓,阘则动中气浊,道体不显也。(《与周季纯一》,(《高子遗书》卷八下)
深院幽闲,小斋閴寂道。人无事卧起,从容胸中廓然。其大浩浩无涯,随意静坐,随意读书,随意会友,畛域不设,物我皆春。事既易简,味更悠长。此为本分人作本分事。厥修乃来,如日加长,而不觉也。如曰“吾志在天下,柰何为此区区者?”请看千里游心客,还是东林一腐儒。(《与任希颜》,(《高子遗书》卷八下)
静坐是第一功夫。静中除妄想,是第一功夫。除得妄想,方是功夫。妄想如何除得?要知人生以来,眞心悉变成妄想。除却妄想,别无眞心。回光一照,妄想何在?妄不可得,即是真心急自认而已。日认日眞,必有日一声雷震,万户洞开,方知如上所言,字字是眞,字字是假。何者?不认不眞。当其认时,还是认者。故曰“是假”。当其眞时,即此认者,故曰“是眞”。此是儒者格物一诀,吾不知其于禅如何。(《书闗僧凈六巻》,(《高子遗书》卷十二)
存心必由静坐,而入穷理必由读书。而入静坐读书,必由朋友讲习而入。从事于斯,其益无方,其乐无方,非天下大福人不得与于斯。是入德要诀,即举业要诀也。(《书扇》,(《高子遗书》卷十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二讲静坐养心
释儒道医四家静坐法要(14)——明代儒家调息静坐的盛行 高攀龙
内圣境界与深造自得:孙奇逢思想之旨趣
道的本体
实验健身静坐法
静坐浅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