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堂访谈录(一)
时间:200955
地点:香堂文化村
采访人:胡万里(国尚书画院院长)
被采访人:书法家张荣庆
相关人物:书法家张德林
访谈提要:书法技法 临帖 流行书风 创新 二王 雅集
 
胡万里(以下简称胡):张老师,您好,非常荣幸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是一位闻名遐迩的书法家,对年轻一代的书法家和爱好者来说,您觉得应当具备何种素质?
张荣庆(以下简称张):中国自古以来,书法家的成才条件是多方面的,并非单纯写字所能奏效。中国古时候,判定某一位历史学家是否合格,常以才、学、识、德这四项衡之。这也完全可以用来衡量书法家。姑且不论。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的。即学有所长、精益求精。,即对所从事的专业(学科),要有很高的见地。书法家需具备很高的书写技能,这就是学有所专。但这还不够。书法家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很高深的艺术见解。书写技能和学识修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此外,书法家的成才,还有环境、机遇等诸多因素。
书写技能,是书法家的看家本领,非常重要。技能,即写字的技法的修炼。中国书法时候以汉字为依托的一门独特的艺术。欲表现汉字的美,书法的美,需依靠精熟的技法。古人在技法方面,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很好地来挖掘和继承。
胡:请先生具体地谈谈您掌握和理解的技法。
张:创作一件作品,大笔一挥,瞬时完成,书家的技法本领全贯注进去了。所以技法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分开来说,我以为技法的体现,不外乎结字、用笔、用墨、布局这四大块。
先说结字,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有其本身独特的结构美。结字方式都有一定规律。字形,观照古人的办法,我觉得基本上还是方整平正为好。在方块里面作文章,把点画的相互位置处理妥当,使之均衡稳定。结字虽有一定规律,但也不必死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需要研究。方整字形,有时是可以打破的。书法作品,还允许使用一些常见的异体字,好多字都有异体字,这就需要平时积累。王右军书《兰亭序》,二十几个字,字字不同,就是很好的先例。学书者必须具备很强的结字能力,我以为这也是一个大关口,过不去,登堂入室便无从谈起。
次说用笔。古代书家,极重用笔有其深刻的道理。古人关于用笔的论述纵然不少,但由于时隔久远?再加上有的说得很玄乎,不容易把握。倘从传世墨迹中细细体察,追寻其起、行、收笔的轨迹,往往能有比较切实的收获。起笔手法的多样性,至为关键。用笔手法,即用锋的手法或者方法。通常所谓万圆、藏露、正侧,皆指用锋而言。这里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变化。如一横,下笔如用藏锋,即欲右先左,端头形态呈半圆状,这就是所谓圆笔,办法相对比较简单;如用出锋(露锋)即所谓方笔,笔锋下切的角度不同,便会呈现无限多的带棱角的笔端形态。试观二王一路经典之作就非常地道。用笔问题,我觉得特别重要,所以多说了一些,意在能够引起青年学书朋友们的关注,希望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关于中锋与侧锋。古人强调多用中锋,线条便有厚度,有力度。但也用侧锋,多在使转处。侧锋较之中锋,相对用得要少,但用得好,会生灵动之致。 用笔还有个高度熟练的问题,熟练到如庖丁解牛那般游刃有余的境界,那就好了。用笔质量,跟所用工具即毛笔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写帖的笔锋不一定长,但锋一定要尖,硬毫兼毫软毫都可以用。我写字多用狼毫或兼毫。
关于用墨,也有不少学问。用墨有浓淡枯湿。清代的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是说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善以浓墨作书,王文治则喜欢用淡墨。湿,就是墨重;枯,就是笔上墨少了,便会出现所谓枯笔(也叫渴笔),讲究帖而润。干叉叉的,就没味道了。米元章和董玄宰,都是善用枯笔的高手。
通篇的整体经营,就是章法布局。创作一件作品,你要写的每个字都是听你调遣的,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最后大家成一个互为依存的有机的整体。这种从总体上指挥调遣的能力,便是处理章法的水平。章法也叫形式,古人并非不注重形式,现代人对形式的看重,似乎还要加一个字,这也可以说是发展吧。形式的多样化,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还可以做些开拓性的探索。我写字也比较注重形式。我还以为,书写质量和形式,固然都重要,但是前者终究是第一位的。常常看到全国大展上一些形式上搞得不错的作品,细看书写质量不行。严格说,尽管已经入选甚至获奖,也算下上成功的佳作。这个问题比较普遍。


张:您看古人的东西的那种感觉,可以说是很准确而又很到位的。至于说我学书,虽然主观上是力追古人,但自知还很有差距,您过奖了。您所说,从古人的作品中看出了平正当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变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变化,是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的生命。求变,是书法家的不二法门。一个人学书,从幼到老,要不断地求变。一旦他不变了,结壳了,那便意味着他的书法也就到此为止了。
在此,我还想谈谈写字的心态问题。时下社会,人欲横流,闹得许多人心神不定,成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丢了魂似的。这种情况,很自然地波及到了咱们书法界。学书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或可收短期之效,但终非长久之计。学书者不仅需要练字,更需要练心。如何调整好心态,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学书每观前人墨迹,常常揣摩其作书时的心态,慢慢地体味出一种可以说千古不易的现象,古人大抵以平常心写平常字,似乎不像时下那些人那么热衷于作秀,但其作品确是何等的出神入化!若不经意而百态横生、神采奕奕,正所谓优游不迫,沉着痛快。平常心需要心灵的高度净化,这种境界很难达到。平常字,看似平常,实则并不平常,这也是难以做到的。我的字,虽力学古人,但水平还差之太远。何故?功力不足,此其一。其二是修养不够,心态调整也不够。但方向目标是明确的,慢慢来吧。


张:常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学书的路子,师法的对象,即所谓取径和取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应该相同,那就是要下大力气学古人的经典之作。我这人很笨,好长时间瞎抹画,不知道怎么学。我先是搞建筑设计,后转出版社当编辑,一九八四年到中国书协,那时还写得不好。一九八九年全国第四届书展,获得一个奖,同年十一月,稀里湖涂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个展,现在想来勇气不小,正可谓无知者无畏。居然还得到了不少同道的鼓励。至此,才算入了点门道。那时,我已接近五十岁,现在许多年轻人聪明得很,二三十岁就出了名,相形之下,我真是望尘莫及。
胡:在有关您的文章中和您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您是承袭二王一路的,但是在我所见到的二王书风书法家中,您又是风格特别突出的一位,请问您是否在您的笔法中加入了碑的因素?这是否与您很少临帖,多以研读为主,仔细揣摩,等有了感觉再下笔的习惯有关?古往今来,书法大家首先是十分合格的文化人,因此书法家的文化素养总是为人们特别关注,诗词、楹联、文言文、(汉语言文学)是不是书法家的必修课程?当代书法家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是否应视为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已经逐渐走向低俗和大众阶层?而此消彼涨的所谓前卫书法、现代书法其实又离受众太远,它的文化内涵又在哪?未来百年内我们的书法究竟要走向什么状态?
张:您提的问题也很好,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要是写传统一路,其他不涉及。传统一路又可分为两大块,即写碑一路和写帖一路,当前写碑、写帖的人都很多,而且总体水平提高得很快。碑与帖实际并没有什么明显界限,大家只不过各自有所侧重而已,写碑的不妨吸收帖的营养,写帖的也可以从碑里面学到很多东西。我本人是写帖的,自然也有意吸取了一些碑的法乳。
我认为,书法家不能单纯练字,同时要下字外工夫,要有很丰厚的学识修养,其中诗词、楹联、文言文等等当然都要熟悉。
您提出的当代书法家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是否应视为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已经逐渐走向低俗和大众阶层?,这是实际情况,也是一个当前创作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名家---张坤山作品选
中国书法艺术技法论
帖学五人谈
浅析当前书法创作概况
当代书法的创作取向不容乐观
王 子 铭 书 法-怎 样 临 摹 碑 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