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灵魂——马车?

四、灵魂——马车?

  灵魂论,是柏拉图给我们思想的一个启迪,在阐明怎样去超脱灵魂时,他将灵魂比作一架马车,架辕人需要高超的技艺才能胜任,才能最终使得灵魂驶向理念之路……当每次历经观礼归来,骏马的羽翼就会更加丰满,最终化为不朽的神圣精神。

  “灵魂马车”,是思想史上极为有名的神话寓言。柏拉图用此阐明灵魂性质和谈论如何摆脱肉体的束缚。他认为灵魂如同一辆马车,驾辕人需要高超的技艺才能胜任。?

  较之《国家篇》中的洞穴理论,这个想象更容易被人理解。其核心部分为:掌握人类灵魂的御者驾驶着温顺和拙劣两匹马。当灵魂充满着自发向上的运动力,则它必然生出丰满的羽翼,这时温顺的情愫占据了主动,它带动整个灵魂升腾到一个极高的境界俯瞰世界;如果驾御失当,让拙劣占据了主动,则会有坠入泥淖、羽翼折断的危险。如果不能用真知真觉洞见理念,只依靠意见生存,那么便会成为腐朽的生命,进行永世的轮回。?

  在驾御正确的情况下,灵魂在理念那里汲取营养,并将思想看作思维和比拟的对象,进而真正的知识便产生了。当每次历经观礼归来,骏马的羽翼就会更加丰满,最终化为不朽的神圣精神支持。“温顺”象征着灵魂自发自觉的思维,而“拙劣”则代表了灵魂中隐藏的劣根性,受肉体欲望的引吸,进而走向物质堕落。?

  在阅罢“灵魂马车”之余,我们会对其产生这样的问题:灵魂是怎样和肉体相结合的呢?因为我们从他的理论系统中已经了解,灵魂自肉体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灵魂与肉体的结合便是堕落过程中的一步,因为灵魂杜绝官能的一切是它自发的本愿,所以必定是他以往的堕落改变了这个过程——任何人类、有灵魂的生物物质,其必定是堕落过的,只能依靠现实中自己的努力去脱离,这便是一个机会,更可怕的是也许是最后的机会,因为它即使死时脱离了肉体的束缚,还可能在轮回的堕落中滑得更远。柏拉图没有解释这个问题,但却在人心中形成了一个概念——生命即堕落(更确切地说人的生命便是堕落),这是相当悲观的(柏拉图也许只是想更敏锐地刺激他的追随者们,使他们意识到“爱智慧”的伟大意义),其结果便是后代的柏拉图主义者们和基督教徒世界中产生了一大批嗜杀者。这在我们看来十分血腥。三次十字军战争中,他们用血写下屠杀的数目,认为那是灵魂“解脱”的数目,并将肉体砌成方塔证明自己对灵魂的救赎。而这一切,则是宣扬“杀戮为向上帝赎罪。”?

  “灵魂马车”完成“解脱”的使命后,柏拉图将神和神性生活向我们一一介绍。按照他所说,神必定是不死的,同时也不能依照常性的思维去理解他们,更不能采用常规的表象形式去表现。神所不同于常态的重要一面就在于,他们的肉体和灵魂不是凭借外力凑合在一起的,而是由灵魂与肉体组合的不朽的生命统一体。最终,柏拉图将“善”与神相联系,他认为神本身是理性、永恒的,他们与善共存,而他们的灵魂和肉体则达到难以想象的境界。?

  这个理论为以后哲学家争辩带来了话题,而且成为有史以来哲学史上争论最大的地方之一。斯宾诺沙、伯纳德等人据此认为,柏拉图意识到上帝的存在,由此在他们的作品中,详细地表述出上帝、圣灵的神性,而笛卡尔等人却说,柏拉图是从根本上对神性采取怀疑的态度,他的描述“不足以表露出神作为特殊的存在的显著力量”,让人无法了解柏拉图话中的神是什么样子。黑格尔介于此两者之间,认为柏拉图只是在作出一个“伟大的定义”,神的状态如何柏拉图并不在意,他意在说明存在生死之物的事物必有限,而最高的存在形式(神),则为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柏拉图描写了一出灵魂观看戏剧的事件,为神性生活作了初步展示。灵魂观看的戏剧是这样:指导众神与灵魂前进的主神宙斯乘坐在神灵的有翼马车上,诸神与女神跟从在他的后面,排列成十一小队,每一个神灵都适当地扮演他本来的角色,进行庄严的神圣的戏剧。灵魂中无形无色的不可理解的本质只有哲学思想才能作为惟一的观识者(这里暗示着灵魂的一举一动必须依靠灵魂自发的思维才能看清),真理和一切关于历年的知识便是这样产生的。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关于正义、节制和美德。当灵魂观看戏剧归来后,灵魂的御者便卸下马车,把马安置在马厩里,用神圣的药和酒饲养它们。趁御者不备的时候灵魂的马匹就有可能接受堕落,并坠伤了翅膀,从而离开天界,不复再看见真理,摔落到大地上,与肉体结合在一起。失去了翅膀的灵魂不再跟随众神的车队,他变得沉重起来,只在曾经照亮他的光芒那里,保留了一丝微弱的理性光芒,并把它们所带来的现实变成为存在心灵中的记忆。灵魂在戏剧中看到一幕幕的真理的演出是不同的,他们所处的地位和高低也是不同的,在这时,他们已经看见的东西便称为“回忆”,当看到真、善、美的时候,他们的两翼便充满了力量,全身不自觉地发热,以后每当再看到这样的关于善的情形的时候,他就会“回忆”起当初所见的情形。“理念”最终解释为:飘荡于超然物外的本质世界中,而在灵魂的观察下变成回忆,进而成为我们理解认识的对象。?

  神灵的生活并非任何东西都能观察,惟有灵魂可以从个别中取得普遍意义的东西。这就表现在自在自为的灵魂中一定存在着真、善、美的理念。高尚灵魂不会坠落现世中,只有那些坠落的灵魂才会和肉体结合。这种论点以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为基础。?

  灵魂的进化即为心灵和肉体分离,使心灵不拘于肉体,游离肉体之外,进而抛弃肉体。具有各种感觉器官的肉体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人类的灵魂只要一日存在于肉体中,对自身的污染就不会停止,就不可能感受到真相存在的快乐——惟一的途径就是要尽快让灵魂脱离肉体的束缚,使用智慧看到物象的实在。灵魂进化程度是不同的,柏拉图依据自己的观念将灵魂化分为九级:第一等是“哲学家,一切爱智慧的人,爱美的人”,“诗神或爱神的膜拜者”,第二等是“守法的统治者,战士”,第三等是“政客,财阀”,第四等是“祭司”,第五等是“科学家和修辞学家”,第六等是“诗人或靠制造摹本为职业的艺术家”,第七等是“工人和农民”,第八等是“智者”,第九等是“僭主”。?

  灵魂在柏拉图看来是实体,可以通过哲学方式去感知、引导、描述,本质目的是为了解脱灵魂,使之摆脱肉体的束缚,使之感受到真、善、美的召唤。柏拉图的灵魂论成为后来经验哲学轮回理论实际意义上的指导性纲领。作为第一个“清教徒”(先于基督教存在),他将毕达哥拉斯、俄耳甫斯教集结成流传于东西方的投胎、因果、报应、罪恶、循环等一系列观念。

上一章 作品目录 下一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坤鹏论:读《斐德罗篇》从修辞到爱再到灵魂(十)
静到极致,人人可以成为神祗
李猛柏拉图《会饮篇》之一:爱的灵魂与肉体
体验式学习的辩证思考
《斐德罗篇》:终结篇8.灵魂在凝视美少年时“敬美如敬神”
灵魂的营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