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一代“网络儿童” 流连虚拟世界不识孔孟
新一代“网络儿童” 流连虚拟世界不识孔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7-03-14

    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城八区未成年人在寒、暑假中平均每天上网3.02小时,平时放学后会有平均每天1.38小时的时间花在网络上;而传统文化也面临传承的困境,四成多青少年竟不识孔子孟子。(《北京日报》3月3日)

    本次针对未成年人的调查着实令人担忧:中小学生每天消耗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上网却主要是为了“浏览信息”和“玩游戏”;他们对于民生国计大事要闻漠不关心,却对明星绯闻、娱乐炒作津津乐道;他们对传统文化没有认同感,却在不断追逐所谓的新潮与时尚……这一系列迹象和数据警示整个社会,正在成长的这一代,已经渐渐趋为“网络儿童”。

    “网络儿童”的概念,并不是简单的“上网的儿童”,而是“电视儿童”的“与时俱进”版,即过度沉迷于网络、对网络产生依赖,并且从身体到心理再到行为,都受到网络较大影响的儿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曾经因为迅速普及的电视媒体几乎霸占了儿童们的全部业余时间和休闲娱乐产生了一代“电视儿童”,而掀起了对电视传播效果及其对儿童负面影响的研究热潮。传播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认为电视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画面,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会让他们把电视中的虚拟世界等同于真实的世界,受到电视传递的快餐垃圾文化、放荡随意的生活方式以及消极颓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因而,有学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有识之士竭尽全力推进对儿童的媒介素质教育,即教会他们如何理性地、合理地、辩证地、批判地认识和使用媒介(主要是电视),从而使得信息技术和电视文化对儿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然而遗憾的是,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起步和发展较晚的中国,在还没有广泛意识并且针对“电视儿童”采取有效举措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新一代的“网络儿童”。

    关于网络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其实近些年来并非无人关注,但我以为目前所倡导和采取的措施,诸如净化网络、打击色情暴力网站;提醒父母和老师,让孩子远离网络;建立网瘾戒除基地等等,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并非上策。因为这都是些“外部手段”和“滞后性手段”,并没有真正触及孩子的心智本身,也没有发挥任何预防性功效。

    如果我们根本不可能让网络消失,也根本不可能让网络不产生任何负面消极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主动地武装孩子,为孩子们搭建起一道牢固的心灵防线。具体而言,就是应该在中小学校大力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学校授课和家庭辅助的方式,在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同时,就学会建立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接受模式,不盲目听信网络信息,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另外,要客观认识网络,将其视为一种便利生活和掌握新知的工具,而不是玩具,不是交往的对象,更不是世界的缩影和生活的全部。让网络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网络所左右。

    目前,在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此项教育已经正式纳入正规课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结合国情,也开始参与到这场教育热潮中来。

    我呼吁,也衷心希望,网络素养教育尽快在我国中小学设立和普及,让网络素养教育拯救一代“网络儿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孩子从电视前拉开,能动手尽量别吵吵
哈哈,这孩子太喜感了,新一代的网络红人啊!!
【少给孩子看些电视】
多看电视不利儿童心理健康易走向恃强凌弱
郑州大学生与2名儿童落水溺亡 警方否认其跳水救人
深度 | 网瘾:错在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