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4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j]
2.4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   返回  上一节

一、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1.学习的基本观点

  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在第二节中,我们已经对罗杰斯的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和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进行了区分。在这里,奥苏贝尔所说的意义学习是建立在新旧学习材料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奥苏贝尔依据学习材料的性质及其学习者的理解程度,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前者是指学习一系列相互之间不存在意义联系的材料,或学习者在学习中并未理解材料之间的意义联系。后者则是指通过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联系而掌握学习内容的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应知识、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要成为意义学习,需要具备三个先决条件:

(1)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

(2)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

  学习内容本身具有逻辑关系,即新旧知识在人类认识范围内可以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3)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关系

  奥苏贝尔认为,当学习者把新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意义学习便会发生。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忆出的事实、概念、命题和理论等构成的。因此,要想学习有意义,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有关概念。

  由此可见,意义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学习者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要实现意义学习,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

①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不需要独立发现学习内容的特征和联系,仅仅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为基础,把学习内容归纳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即可。

②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内容不是现成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并有意义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在发生意义学习时,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之间存在三种关系:下位关系(subordinate relationships)、上位关系(superordinate relationships)和组合关系(combinational relationships)。

① 下位关系

  新知识从属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概念。下位关系又可以分为派生的下位(derivative subsumption)和相关的下位(correlative subsumption)两种。前者是指新知识仅仅是学习者已有、包摄面较广的概念的一个例证。例如,学习者已经知道“鸭子会游泳”这一事实,那么“一只小黄鸭正在池塘游泳”只是从属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事实。后者是指新知识是对学习者已有的概念的扩展和修正。例如,学习者已经知道“四边形”的概念,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这个命题来界定正方形。这样,通过对“四边形”予以限定,就产生了“正方形”这个概念,“正方形”这个概念是对学习者已有“四边形”概念的一个扩展和修正。

② 上位关系

  新知识比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概念包摄性更广。例如,学习者已经知道“苹果”、“桃子”、“葡萄”等概念,当学习者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时,之前已有的概念都从属于当前这个概念。因为“水果”这个概念比“苹果”、“桃子”、“葡萄”等概念更具有一般性,包摄性更广。

③ 组合关系

  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就产生了组合关系。例如,质量与能量、面积与体积、三角形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只有在和现存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有效地被学习和保持。如果新知识与现存的认知结构有着严重的矛盾或者毫无联系的话,它就不可能被吸收和保持。为了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编排整理并且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以加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与新知识的联系。他提出了两条原则:逐渐分化的原则(principle of 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和整合协调的原则(principle of 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用以解释新知识是如何整合到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概念中。逐渐分化意味着最基本的概念应当最先被提出来,然后再逐渐使其详细化和具体化;整合协调意味着新的知识应该被有意识地和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

  为了有效地贯彻“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原则,奥苏贝尔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任务开始之前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与新的学习内容相比,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的水平要更高些。先行组织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1)激活原有概念

  先行组织者可以唤起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概念,并激活这些概念,为新知识的构建提供基础。它为学习者“已经知道”和“需要知道”的知识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2)提供“脚手架”

  先行组织者能够为学习者学习新的内容提供一种“脚手架”,因为它包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使学习者清楚了解新知识之间的关系。

3.学习动机因素

  奥苏贝尔不仅在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条件、认知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意义学习”和“先行组织者”策略,而且还探讨了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如动机、个性、群体、社会和教师的特征等。其中以他的动机观最为突出。

  奥苏贝尔认为,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组成: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自我—增强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和附属驱力(affliative drive)。

(1)认知驱力

  它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实际上,这是一种求知的需要。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

(2)自我—增强驱力

  它是指学生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心理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内驱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增强驱力强的学生,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3)附属驱力

  它是指学生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扬而学习的心理倾向。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和赞扬),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由此可见,学习者的认知学习同时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影响,而动机本身既受认知学习结果的影响,又受身心发展和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内部动机(认知驱力)的重要性,又要注重外部动机(特别是自我—增强驱力)的作用。

二、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对网络课程的指导作用

  学习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而且涉及情感的调动和培养。“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策略和动机观是奥苏贝尔教学理论的三个重要内容,它们对于指导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中,奥苏贝尔教学理论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的激发

  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强调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动机包括内部动机(认知驱力)和外部动机(自我—增强驱力、附属驱力)。在网络课程的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内部动机的激发

  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自身的求知需要,学习才会持久。也就是说,当学生的内部动机受到激发,那么学习才会得以长久保持。在网络课程中,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的需要,然后根据需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各种类型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心理倾向,促使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学习。通过任务驱动的策略,即设计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的学习任务,促使学习者在任务中学习,满足自身的现实需要。

(2)外部动机的激发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外部学习动机(特别是自我—增强驱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影响。在网络课程中,必须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提供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这些反馈与评价不是简单的几句“好”或“不好”,而是必须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状况给予相应的肯定或鼓励,形成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2.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结合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里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实现意义学习途径。奥苏贝尔反复强调“接受学习”不一定都是被动、消极、机械的;“发现学习”也不一定都是主动、积极、有意义的。其关键在于新的学习内容是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里已有的概念有关,如果有,则意义学习便发生。

  因此,在网络课程中,要注意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结合起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性质,分别选择适合于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内容,并采取不同的组织策略进行呈现。例如,一些概念和术语等的陈述性知识适合于以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一些原理和问题解决等的程序性知识则适合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前者以单纯的文本或结合多媒体方式进行呈现即可,后者则要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认知工具,为学习者的发现学习创造有利的空间。

3.“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设计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的学习过于注重零散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知识之间的组织和关系,难以产生意义学习。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提倡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后续的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

  在网络课程中,根据课程学习内容的组织清晰与否,在单元内容的教学之前,利用声音、文本、图像等多媒体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关于新知识的概要,它包含了与已学知识的联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同时也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重新组织到自身认知结构已有的概念体系中。

  教学材料的范围广泛、种类繁多。目前教育技术界比较关注的是音像教材(这里含计算机课件)。对于这类教材,我国学术界总结过所谓“五性”的编制原则,它们实际上也是评价这类教材的基本标准。

1.教育性 看其是否能用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 看其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
3.技术性 看其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技术质量。
4.艺术性 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经济性 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
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理论基础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
教学模式
400+上岸西南大学教育学学姐今日份带你学教育心理学家之 奥苏贝尔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