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的马路:新华路的高贵与清冷

    位于长宁区东南部的新华路,建于1925年,最早叫“安和寺路”,得名于当时的一座小佛寺;1943年更名为“察哈尔路”;1947年又更名为“法华路”,归于“法华古镇”;1965年正式改名为新华路。这条道路在上世纪70年代被确定为市区通往上海航空枢纽虹桥国际机场的主通道。曾经回荡在新华路上空的庙宇钟声则早已悄然无影了。 


    在新华路番禺路口屹立着一幢线条流畅的现代建筑:上海影城。它是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影院,也是国内最大的影城之一。上海影城几乎已成了新华路的一张名片。

    人们也许不知道当年这一带是一片用砖墙围起的空地,里面有一排平房和几排马厩,门前竖着块英文招牌:ColumbiaRiding,译成中文便是:哥伦比亚骑术学校。最早到这里来学骑马的都是居住在租界上的外侨,尤以英国人居多。当时这段路上极少有汽车驶过,即使听到汽车喇叭声,那些受过训练的马匹也不会受惊狂奔。

    新华路有条“外国弄堂”,又称新华别墅,它包括了两条弄堂,即新华路211弄和新华路329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条弄堂里住着许多国家的外侨。在新华别墅内有数十幢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式样有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这些建筑小品是由匈牙利籍建筑大师邬达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设计而成的,他因设计了大光明电影院和国际饭店而在上海红极一时。

    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曾于1950年至1951年寓居于新华路336号。走近此地,隐隐约约可听见庭院深处传来的悠悠的琴声,这里是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轻音乐团的驻地。这是一幢二层法国式花园洋房。原是汪精卫的秘书曾仲鸣于上世纪30年代建造居住,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1947年陈纳德和陈香梅夫妇由虹桥路美华村移居至此,陈纳德夫妇去香港后,1950年这里便住进了董竹君,她在这里住了不到两年便迁至复兴西路。1952年10月,上海民族乐团迁入至今。

    与周围的花园洋房不同,靠近番禺路的新华路200号是一座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重檐大屋顶,屋面覆盖着红色琉璃筒瓦,灰白墙壁,沉稳而庄重。这幢建于1930年的三层建筑,其实能够代表新华路的本来面目,原本就是从一个小寺庙发展而来的新华路至今也只有这里还保持着一丝远古钟声的余韵。这样的老建筑在上海地区并不多。在六十多年前,这里曾是大汉奸陈公博的住宅。解放后曾作过部队的干部宿舍和部队医院,改革开放后,《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在这里办公。

    也许地点有些偏,新华路常显出几分清冷。然而,如果你在上海要寻找一条既欧化又没被商业污染的马路,那么,新华路也许便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当年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到上海,下了飞机也曾被引至新华路巡游了一番。

    吴江路的昨天与今天

    吴江路在解放前叫作斜桥路。斜桥并非桥斜之意,是因为当年吴淞江(今苏州河)的支流东芦浦从北往南弯弯曲曲从这里流过。当年河西有著名的娱乐花园张园,河东有英国乡村俱乐部。为方便交通,双方协作,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由于与桥相通的那条马路的走向是不规则的,河又是弯曲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桥都是斜的。斜桥因其水清树密,景色宜人而闻名旧上海。

    吴江路边上的上海电视台最早是斜桥总会。寓居沪上的几位英国人在此创办俱乐部,当年该地为市区西郊,故名“乡村俱乐部”,俗称“英国乡下总会”。老上海则以其附近地名称之为“斜桥总会”。总会四周植树为篱,里面绿草如茵,花木扶苏,还有一个池塘,环境典雅幽静。北部主体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侧屋设置舞厅、台球房、阅览室、餐厅、酒吧、棋牌式等。树丛间的草地上建有12个网球场以及小型的高尔夫球场,还有游泳池,是寓沪英侨社交和休闲的主要场所。在它的附近,还有一处洋楼为意大利上海领事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斜桥总会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成为美国俱乐部。20世纪70年代初改建为上海电视台。

    1880年前后,人称上海第一豪门的邮传部尚书、太子少保盛宣怀在此购地105亩,修建了一幢花园住宅。园中既建有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又有大片西式的花园草地。这片草地后来还一度成为当年上海最著名的东华足球队的训练场地。1916年盛宣怀撒手尘寰后,公馆因子女分家不断分割。后又因筑路、拓路,拆除改建成弄堂民宅。三十年代和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曾寓居在这一带。盛府旧址残留部分曾办过建承中学和大陆游泳池(后改名新成游泳池),上世纪90年代建南北高架时均被拆除。

    前些年,在吴江路毗邻南京西路的路口竖起了一块标牌,上书“休闲小吃街”,俨然成了一条新兴的步行街。每当华灯初绽的黄昏时分,行人们悠闲地穿行在璀璨的灯光下,此处浓浓的人间烟火味,为贵族气的南京西路增添了几多平民气息。

    五原路的旧貌与新颜

    走在五原路上,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气中弥漫着安静、优雅的气息,连脚步也变得轻松,怕是一不小心踩碎了半个世纪前飘落的梧桐树叶……

    五原路建于上世纪30年代,全长不过800米的小路上,布满了花园洋房、高层住宅和新式里弄。和周围的路一样,五原路沿街都是梧桐树,到了夏天,硕大的梧桐树叶把整条街都染绿了。五原路原先叫赵主教路,据说,后来这条小路被一个内蒙古人买下了,他想在这里扎下根来,就用自己家乡“五原”的名字命名了这条路。

    五原路的梧桐深处藏着名人寓所。五原路258号是一幢咖啡色的多层公寓,这里便是昆曲泰斗俞振飞的故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俞振飞和他的妻子言慧珠就居住在一套四居室的套房内。清晨走在五原路上,会听到昆曲大师吊嗓子的声音。1966年,“文革”来临,言慧珠不堪忍受折磨,在家里用一条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年后,俞振飞也搬出了这所房子。

    靠近武康路处,有一幢方方正正的白色三层楼洋房,颇有特色的是它的阳台,从西到东拉成了一长条的矩形,没有半点弧度,规规矩矩地叠起了三层。在周围花园洋房圆弧状的阳台群中,显得有点另类。这里,曾是上海滩响当当的“蔡仁茂”牌玻璃的老板,号称“玻璃大王”的蔡家旧宅。那时房子前面曾有一个大花园,如今的花园只是一小块。原先靠近马路的那片草坪上建起了门卫室,未被侵占的草坪上稀稀疏疏地种着几棵有年头的树。这里早就几易其主,如今,又成了一家外企公司的地盘。

    五原路的尾部有一幢漂亮的法式洋房,门前两扇黑色的铁门深锁,从外面可以看见房子的尖顶和探出墙外的绿树。院子里太湖石做的假山上有座木头凉亭,柱子是红色的。解放初,这幢住宅里住过潘汉年,以后这里变成市委机关用房,据说,“文革”期间,张春桥也曾在这里住过。后来这里成了全国工商联主席刘靖基的寓所。

    五原路上有一家叫做“中国概念”的店,店主却是一个法国商人。推开雕花的铁门,小桌上放着盛满清水的玻璃缸,里面飘着几朵百合,空气中散发着悠悠的香气。不大的屋子里随意摆放着各种怪怪的物品:有奇形怪状的家具,稀奇古怪的灯,竹制的梯子,泰国丝的大披肩,各种烛台和蜡烛,还有穿着绣花外套的筷子,故意做个缺口的瓷碗,加上空间里回荡着悠扬却又妖媚的音乐,给人一种诡异的感觉。据说店里卖得最好的是那只被做成大筛子样的椅子,在上面加上两个大坐垫,人可以深深地陷在里面,就像外国杂志上介绍的懒人椅。

    新乐路上的雅与俗

    充满人文气息的新乐路让人想起法国的左岸。这里原名亨利路,是一条小马路,很短。它西起东湖路延庆路口,东接茂名路,从西头走到东头,不过十五分钟。

    新乐路上的洋房和别处一样,外表给人的感觉犹如一个拥有繁复装饰和高贵血统的贵族,可是,越过洋房用以阻挡外人好奇目光的庭院,洋房内仍是典型的庸常的人生缩影。比如吧,新乐路61号是一幢三栋联体式花园洋房,整幢房子有八户人家合住,煤卫也是大家合用的,自然不如外表平常的新公房舒适,特别是近年来周围的高楼一造,洋房里的光线就暗了不少。晒不到阳光的烦恼是实在的,于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会到附近的襄阳公园去“孵”太阳。新乐路的街道两边也常会有住在洋房里的人拉起绳子来晒被子。

    人们之所以记住了这条不起眼的小马路,除了它毗邻淮海路,还在于这条路上坐落着一座拜占庭式的圣母大教堂。这座位于亨利路劳而东路(现新乐路襄阳北路)口的东正教堂建于1936年2月,由俄国著名的建筑师和画家利霍诺斯亲自设计。整个建筑造型古朴完整,外形线条简洁,半圆面的水泥黄沙粉刷墙体如多面体交错重叠在一起,既富于变化又洋溢着活力。最惹人瞩目的便是教堂穹顶了。它由一大五小六个葱头形的圆穹顶组成,外壳为涂上孔雀蓝的铜皮,窗也是蓝绿玻璃镶拼的。这种安静而多少有点忧郁味道的蓝色似乎和这条清冷的路很相配,似乎把这条路也染成了蓝色。

    在东正教堂的斜对面有一个保姆介绍所,据说,这是上海最早的保姆介绍所之一。屋里屋外坐着几十个等待东家聘用的外地保姆,大多来自安徽。新乐路洋房里的真正主人对她们的需求不是很大,倒是那些在新乐路上租房的外来客和外国人是她们经常的雇主。

    新乐路富民路口坐落着的沪警会堂,是由昔日的“爱埃令”改建而成。“爱埃令”是Airline的音译,意思是“航线”,这里可是上世纪40年代富家子弟最时髦的娱乐交际场所,也是一家规矩的舞厅,并不依靠舞女来招徕顾客,其高雅的气氛吸引了圣约翰、沪江、震旦和东吴法学院等知名大学的学生,档次自然远远超过大众化的“百乐门”,据说当时能带着女伴在Airline参加一场圣诞通宵舞会被认为是身份的象征,是件值得在同学中夸耀的事。到1952年,爱埃令再也无法维持下去,这个名称和场所只能作为一个断片存在于一些人的旧梦之中。后来,这里的地下室开出了改革开放后上海最早的JUDY’SPLACE,一样的好音乐好气氛,只是昔日的繁华早已随风而逝,连外在的建筑样式也已换了旧貌。

    摘自《上海的马路》惜珍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35.00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极了!上海最能抓住秋色的13条马路!
魔都这10条最具情怀的小马路,藏了大半个老上海的回忆。
闲寻旧迹 /历久弥珍
上海永不拓宽的马路(6)
上海秘境-18套老洋房
zz 上海情调的老马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