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顾外滩1至33号的前世今生

       外滩是上海历史的缩影,是见证上海这座城市历经风云多变的见证人,下面小编一起带领大家回顾一下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回顾一下上海的昨天。


  外滩1号 麦克倍恩大楼


麦克倍恩大楼

  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建成于1913年。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上海解放后由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使用,一般也叫“冶金设计院大楼”,而年纪稍大的人仍习惯称它为“亚细亚大楼”。此楼建成于1916年,高7层,是当时外滩最高的一幢建筑,且又取得中山东路1号的门牌,故当时也有人称它为“外滩第一楼”。



  外滩2号 上海总会大楼


上海总会大楼

  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

  该楼建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造价45万两白银,为文艺复兴式的建筑风格。东一路2号,1910年建成。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05年,英国总会考虑到原有的房屋比较陈旧,决定在原址重新建楼。由英国马海洋行承担设计,由怡和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和正广和汽水厂联合投资,于1909年奠基,1910年1月启用,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外滩3号 友宁大楼


友宁大楼

  友宁大楼→有利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外滩3号

  建成于1916年,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这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

有利银行总行设在伦敦,1854年设上海和香港分行,是英国政府首先批准的经营远东贸易的金融机构。上海分行对外名为有利银行,香港分行则称“角士顿新银行”。1957年与英国亚细亚银行合并,改英文名为Charterred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 London&China,中文名照旧。业务以代理结算、存款放款和汇兑为主。1860年又在汉口、福州设分行。

  有利银行的设立虽早于有名的麦加利、汇丰等英商银行,但由于多次改组、紧缩,该行营业情况难以与上述银行相比。1892年总行紧缩,将上海分行改为代理处,附设于怡和洋行内,直到1915年营业情况好转,又恢复为分行,设在外滩26号。外滩3号,原属英商天祥洋行。该行成立于1898年,一部分经营进出口机械、工业原料、西药等,另一部分是保险业。因水上运输保险受日商倾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天祥失败破产,整个洋行于1918年倒闭。天祥洋行所见的房屋为三层砖木结构,东首为木结构阳台,窗框上置石过梁。1916年,天祥洋行濒临破产之际,就将此物业售与华商保安、保家两家保险公司。

  20世纪20年代,由于两旁都造了新楼,此屋显得陈旧,故于1922年拆除重建。落成后,有利银行租用一部分,大楼名友宁大楼。抗战爆发后,各保险公司无法担保战火中的损失,外商保险公司资金冻结,华商业务停顿,有利银行才以8万英镑代价获得房地产权,但在四年后,又为日军强占,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业。有利大楼占地面积2241平方米,建筑面积13760平方米,高6层,入口处7层,由公和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由于沿外滩一面不够宽阔,遂将正立面及大门置于广东路上。这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的大楼,据说钢框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定制。正立面仿文艺复兴风格,略带这种主义,如外装饰为巴洛克式,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克式柱,柱身上有凹槽。窗格饰以旋转式图案,外墙用花岗石贴面。内部则登楼分向东西,中间为走廊,两面为房间,开间大,高度约四米,木地板,楼下原为营业大厅,水磨地面。在广东路与中山东一路转角处,内凹成弧形,三、五层为阳台,铁栏杆,顶层上有塔亭,四面有双柱,上有圆顶及刹竿,顶端为球状。上海人对于有利银行并不熟悉,而一些纸币收藏者,却很注意,因有利银行曾发行一元纸币多种,以及5元、10元、50元、100元纸币,但印行甚少,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有利银行上海分行直到1955年才撤离上海,大楼由房管部门管理。

  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曾使用一、三、四、五层,楼上还有居民。1958年上海市地质矿产局迁入二楼办公。1984-1985年在南侧楼顶加层,后又对电梯进行了改造。在外滩房屋置换中,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迁入此楼办公。目前这幢大楼的底层为意大利著名服饰品牌乔治阿玛尼的中国旗舰店,以上几层则为沪申画廊、依云水疗中心,还有主营上海菜的黄浦会、著名法国餐厅、新视觉西餐厅及陆唯轩等高档餐馆。



外滩5号 日清大楼


日清大楼

  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轮船公司→商务楼&高级餐厅

  建成于1925年,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商人合资建造。楼高六层,占地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484平方米。设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德和洋行。建筑立面为明显的三段式,整体上装饰不多,但在5—6层之间设计了挑檐和浮雕,遂有一定的凹凸感。该楼曾经由海运局使用,后来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入驻该楼,现已迁出,2006年日清大楼改造成高级餐厅。日清大楼,又名:海运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6号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

  建成于1897年,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1906年翻建,由英资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F . M . Gratton)设计,建筑面积4541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哥特式市政厅式样。顶部有一排尖顶。该大楼于1906年建造。开创时参照英商汇丰银行的管理办法。该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的特权。因旁边的小路是元芳弄,所以该大楼也曾被称为元芳大楼。



  外滩7号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旗昌洋行→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建成于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该楼的设计者为英资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横、竖三段式手法处理十分明显。

  曾多次易主,但多与航运有关。此楼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55平方米,建筑面积3538平方米,外观仿文艺复兴式,每层有明显腰线。底层外墙石砌,上面两层为清水红砖墙,各层均用拱形的木门窗。第二、三层原有塔什干或柯林斯式双柱外廊。但二楼长廊后被加外窗改成房间,三楼整条廊也改成房间。内部各房间均高5米,因此后来也被搭成了阁楼,地板亦木制,内部楼梯曲折,木扶手有雕花,栏杆十分精致。



  外滩9号 招商局大楼


招商局大楼

  旗昌洋行大楼→招商局大楼→名牌店

  旗昌洋行大楼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一座建筑物。是一幢砖木结构的3层楼房,建筑面积3538平方米,外观仿文艺复兴式样,底层为石砌外墙和拱形门窗,上面两层是清水红砖墙,有双柱外廊。设计者是英国资本通和洋行。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此地,在此经历了它的黄金时期。1877年,旗昌轮船公司,连同在外滩9号的办公室大楼,以220万两银子的价钱卖给1873年成立的受李鸿章保护的中国官商合办企业轮船招商局。1901年,轮船招商局重建该楼。后来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现在这里又成为夏姿上海旗舰店。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市府大楼→上海市档案馆

  1925年建造,大楼由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设计。是远东最大的银行建筑,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大楼的世界上第二大银行建筑,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滙丰在1990年代曾经与上海市政府接触,想购回大楼,但最终因价格原因没有实现。汇丰银行大楼除了华丽,这还是一幢充满历史感的建筑,汇丰银行,市政府和浦东发展银行曾先后使用过此楼。又名市府大楼,今天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



  外滩13号 海关大楼


海关大楼

  海关大楼→上海海关

  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由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于古典主义,大楼高8层,上面有高大的钟楼,10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的,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

  1891年,此屋已十分陈旧,上海道台请得上级拨款,翻造新署,这时海关已有赫德掌权,遂请了英国工程师设计,施工由浦东人杨斯盛的营造厂主持。当年替外国人造房子,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并由洋人监工。十分挑剔。杨斯盛建成海关后,庄严的外表在上海建筑行业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 1925年,这座楼房又显得陈旧且不敷应用,于是再一次重建新楼,规模又扩大了。新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国建筑公司承建。是年12月奠基,1927年12月19日落成,花去白银430万两,较预算增加一倍多。



  外滩14号 上海市总工会


上海市总工会

  宝顺洋行→德华银行→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

  最初是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被徳华洋行买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大楼由囟牙利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主体6层,中间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面和侧面均以垂直的线条来突出建筑的立体感。底层门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贴面,其余墙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铺成的过道,两侧靠墙为环状扶梯。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阶,紫铜作栏杆。经扶梯上2楼平台,过4扇铝框玻璃门,进入高大宽敞的大厅。大厅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撑。大楼内有库房、发电机、空气调节机、2部奥的斯电梯。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强调实用。

  1947年,这里被建为装钸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6层大厦,也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外滩15号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位于上海市外滩中山东一路15号,是1843年上海开埠后第一号道契所列地块之一部分。1899年华俄道胜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购下此地块并兴建了银行大楼,故此楼被称作“道胜大楼”或“华胜大楼”,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归中央银行使用,又被叫作“中央银行大楼”。此楼是外滩第一幢以天然石块堆砌起来的建筑,现在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外滩16号 台湾银行大楼


台湾银行大楼

  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大楼),招商银行大楼是日本近代西洋式风格的建筑,原为台湾银行大楼,现为招商银行大楼。外滩16号原来是日商开设的台湾银行大楼。早期的台湾银行大楼是一幢建于上世纪的东印度式建筑,高三层,1924年被拆除重建。

  重建的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采用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其特征是广泛吸收各国建筑的长处,集多种建筑风格为一体。与日本大阪和横滨的近代建筑比较相似。解放后,改名为工艺大楼。台湾银行是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日本在台北开设的,1911年日本又在上海设立分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台湾银行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

  最早的台湾银行大楼是一座东印度式建筑,1924年拆除重建。现在的大楼兴建于1924年,仅4层,是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同时还吸取了各国建筑之长,东立面就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使其兼具欧洲古典建筑风格。整幢大楼呈下大上小形,有一种稳重感,和周围的东风饭店等遥相呼应。



  外滩17号 友邦大厦


友邦大厦

  字林大楼(桂林大楼)→友邦大厦

  字林大楼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17的号友邦大楼,原名叫字林大楼,解放后改名为桂林大楼,由于取名随意,同外滩的建筑及历史又不协调,虽是官方冠名,但知道的人却很少。《字林西报》在老上海有很大影响,加上大楼建成时,它是外滩最高的建筑,被人记住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友邦大楼的名称,则是1998年5月友邦保险公司进驻后,经申请批准才取得的。



  外滩1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


麦加利银行大楼

  麦加利银行大楼→春江大楼→名牌店

  麦加利银行大楼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18号大楼,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国风格建筑,解放前叫麦加利银行大楼,解放后易名为春江大楼。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025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



  外滩19、20号 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

  中央饭店→汇中饭店→和平饭店

  1854年(清咸丰四年),和平饭店南楼的创办,名为“中央饭店”,是西侨在上海建造的第一家带餐饮业的旅社。

  1906年3月8日,和平饭店南楼汇中饭店重建,有上海最早的卫生设备和最早的两部电梯,还有上海最早的屋顶花园。

  1909年,中英美法等国在汇中厅召开了万国禁烟会。

  1911年,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途经上海出席全市各界在汇中厅举行的欢迎大会,提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著名口号。

  1926年,和平饭店北楼开始建设。

  1927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汇中厅举行订婚典礼。

  1929年9月5日,和平饭店北楼建成开业,造价超过白银248万两,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1933 年 8 月中国作家鲁迅先生从这里步行上楼,会见英国马兰爵士。

  1936 年 3 月,美国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偕《摩登时代》女主角宝莲·高黛入住 51 房间 ( 现为 568 房间 ) 。英国剧作家卡活尔爵士 (Noel Coward) 最有名的一部戏剧《私人生活》在 314 房间写成。九霄厅,饭店高级宴会厅,门饰为顶级拉利克艺术玻璃,餐厅内的外眺阳台是观赏外滩、黄浦江及浦东的最佳位置,曾多次接待国内外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1956 年,苏联海军舰队访华,从东大门进入和平饭店。 

  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也从东大门进入。

  1960 年,英国伯纳特·蒙哥马利元帅来华访问,途经上海时入住 72 房间 ( 现为 778 房间 ) ,其在华期间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他。

  1963 年 10 月 日本前首相石桥湛三 曾入住 62 房间 ( 现为 678 房间 )

  1964 年 1 月周恩来总理在九霄厅会见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几天以后中法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1965 年 1 月周恩来总理曾在 742 房间工作

  1971 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在上海期间入住和平饭店,并在和平厅举行了盛大欢迎宴会。本楼 600--606 房间曾作为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馆址中国科学家华罗庚,曾入住 4403 房间。中国科学家华罗庚,曾入住 703 房间。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爱德加·斯诺1960 年途经上海时入住 73 房间 ( 现为 788 房间 ) ,而后去北京,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他。

  1987年10月江泽民在 778 房间接受美国女记者采访。美国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

  1994 年 5 月携夫人来沪旅行,曾住 643 房间。

  1988 年江泽民在和平厅举行盛宴,欢迎墨西哥总统路易斯·埃切维利亚。

  1998 年 6 月 30 日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夫妇在九霄厅宴请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夫人希拉里。

  1998 年 10 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和平厅举行“汪辜会谈”


 外滩22号 BUND 22


BUND 22
BUND 22 

  太古洋行→丰华大楼→外滩二十二號高级定制生活中心

  外滩二十二號大楼,坐落于上海市中山东二路22号(近新永安路),是外滩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幢清水红砖的百年保护建筑,她始建于1906年,由新瑞和洋行设计、英国太古洋行投资修建,是一栋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地下金库曾是争相入驻的“风水宝地”。其后的一百多年,这栋建筑也经历了数次历史变迁。

  1930年,她被扩建了西部的南、北两侧各两幢建筑。

  1949年,随着新中国成立,整体建筑被收归国有,划归“丰华”圆珠笔厂,又称“丰华大楼”。

  2004年,被公示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09年,外滩二十二號开始进行整体改造和建筑修复,按修旧如旧的原则,竭尽所能地保留了建筑物原有风格,尤其是楼内加固后的楼梯仍保留原有的青砖,达到浮雕般的效果。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精致的装饰和深重的历史厚度。

  2012年11月23日,经过精心雕琢,复兴洗礼的外滩二十二號华丽蜕变,重获新生,正式对外迎接海内外的至尊宾客,

  如今的外滩二十二號,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折衷主义风格,以外滩唯一“百年红楼”的骄人姿态,成为汇集高级手工定制品牌、时尚艺术盛宴及异国饕餮的顶级会所式商业生活中心。

  外滩二十二號主要经营理念为独创性、唯一性、传承性、不同于外滩沿线的其他奢侈品店,专注于高级手工定制生活,颠覆了单一品牌高级定制在上海乃至中国的传统概念 。云集全球极富创意精神的高级私人定制生活品牌,囊括了定制婚纱晚礼服、珠宝、手工鞋履、艺廊、私人定制医疗、美容SPA、私密酒窖、马戏团俱乐部以及覆盖全球口味的高级料理餐厅等。置身外滩二十二號,可以尽享一场融合馥郁文化气息的全方位私人定制盛宴,您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外滩风华正茂的极致焦点,开启中西交融的魅惑触感!



  外滩23号 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建成于1937年,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早先是使用汉口路3号原户部银行行址办公,1923年迁至仁记路(今滇池路)22号原德国总会大楼内办公。这是一幢三层楼的巴洛克式建筑,由德国在沪侨民集资建于1908年,砖木结构,由倍高洋行设计,楼顶由南北两个不同形状的巴洛克式塔楼,中间屋面上有山墙。二、三层有内阳台,门窗为券式。从1908年到1917年的十年间,他是在沪德国侨民娱乐、聚会的场所。一战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对德宣战,总会被没收。一战结束后中国银行以63万银元向政府够下。经局部整修,1923年2月,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从汉口路迁入该处办公营业,从此中国银行在外国银行云集的外滩有了一席之地。1928年总管理处从北京南迁上海,也在该处办公,这一年,国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银行,并公布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个条例。明令以中国银行为中国特许之国际汇兑银行,交通银行为政府特许之发展全国实业银行。

  1934年,中国银行的总数已达到157个,员工2528人,存款5.47亿元,贷款4.12亿元,这个数字就当时来说,足以占当时的三大银行——中国、中央、交通银行存放款总数的一半。其发钞量为2亿元,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黄浦滩仁记路22号的房屋很快不敷使用,所以中国银行又在1930年买进仁记路和圆明园路得地皮,上海分行还从1930年起,开始在每年盈余项下提取50万元作为建造行屋的基金。重新建造

  1934年4月行董事会决定建造新大楼,以供总处与上海分行办公与营业用,预算基建费600万元。并专门成立了大楼管理处理事会,负责大楼的建造事项,总处国外部经理兼上海分行经理贝祖伟理事长。(有趣的是,时隔半个世纪之后,贝祖之子、著名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贝铭先生又称为香港中国银行大楼的设计者。)大楼建筑图样由上海名建筑公司巴马旦拿及总处建筑课长陆谦受共同拟定。大楼由华商陶馥记以工期18个月、造价181.3万元中标承建。地基打桩做的十分道地,南北两翼打下的钢筋混凝土桩深50米,中部深30米。

  刚完成地基部分时,隔壁沙逊大厦的业主维克多沙逊得知要建34层大楼,便出来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过沙逊大厦的金字塔行尖顶。他仗着自己是公共租界中的高额纳税人,租借里要许多事业要他资助,便以势压人,于是工部局工程处拒发建造34层楼的执照,说不出理由,便一会说是陶馥记技术力量不够,又说离邻屋距离太近。造34层高楼虽是宋子文等人的主张,但碰到外国人,又在租借里,最后也只得屈服,修改图纸,将楼层降低至17层,顶部比沙逊大楼还低0.3米。

  在此期间,1935年,国名政府改组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商贾占了80%强的中国银行,成为权势集团攫取的对象,中国银行被迫追加官股1500万元,总资本增加到4000万元,官商各半,中国银行的控制权从此落入政府手中,宋子文出任中国董事长。1936年10月10日宋子文主持了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的奠基典礼,1937年大楼结构大致完成。正当工程即将完工之时,抗日战争爆发,扫尾工程延搁,1941年成为汪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几经交涉,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此时离建造大楼时间已经过了十年。


外滩24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中央银行大楼→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

  1893年,横滨正金银行到中国开展业务。1893年在上海设立分行,起初在南京路租房营业,业务发展后,购进外滩32号地皮建造行屋。1923年买下外滩24号老沙逊洋行行址,请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到1924年重建了一座6层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岗石大楼。建筑面积为18932平方米。柱廊采用爱奥尼柱式。1945年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外滩26号 扬子大楼


扬子大楼

  扬子大楼→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建成于1920年,因“扬子水火保险公司”得名,现使用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扬子大楼又称扬子保险大楼,是位于中国上海外滩26号的一幢7层历史建筑,南邻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北邻怡和洋行大楼。大楼建于1917年,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曾作为扬子保险公司的办公楼使用。1999年,大楼入选第三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目前大楼是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的总部所在地。



  外滩27号 怡和洋行大楼


怡和洋行大楼

  怡和洋行大楼→上海市外贸局

  大楼的设计者为英资思九生洋行,呈复古主义派的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

  上海怡和洋行大楼(英语:Jardine Matheson Building)位于外滩27号,曾是昔日上海滩最大的洋行英资怡和洋行在外滩所建的办公大楼。其位于北京东路与中山东一路路口,南邻扬子大楼,与格林邮船大楼隔北京东路相望。

  大楼建于1920年,由马海洋行的英籍建筑师思金生设计,华商裕昌泰洋行承建,建成于1922年11月。大楼原是一栋6层英国文艺复兴式建筑,1983年加建两层。1989年,怡和洋行大楼入选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现大楼1楼为劳力士旗舰店;2、3、8、9楼为罗斯福公馆,其中2和8楼为餐厅,3楼为私人会所,9楼为酒吧;4楼为众达律师事务所所用。


 外滩28号 格林邮船大楼


格林邮船大楼

  格林邮船大楼→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外观设计为新文艺复兴式,顶层建有塔楼。

  格林邮船大楼沿外滩的宽度较窄,因而将正门开在北京路上(今北京东路2号)。1868年,德资禅臣洋行(Siemssen & Co)购得这块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楼房(第一幢在江西路,185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位于北京路外滩的禅臣产业被英资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收购,随即改建为7层大楼,1922年3月落成,建筑面积12855平方米,高27米多,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 ,外观为新文艺复兴式,1—2层为花岗石外墙,顶层建有塔楼。



  外滩29号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东方大楼→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大楼的设计者为通和洋行,大楼的建筑风格为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雕刻精美。

  格林邮船大楼高7层,另有2层地下室。坚固厚实的花岗石拱券大门旁是古典式柱子。二至五层附有外展的阳台,七层顶楼还建有塔楼,雅致美观,整个大楼外立面简洁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现为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外滩33号 半岛大酒店


半岛大酒店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上海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半岛大酒店

  建成于1873年,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起初的领馆建成于1849年,在1870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毁,到1873年新大楼重建完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知道么】上海外滩那些著名的建筑都是谁在用?
外滩1至33号的前世今生
老上海外滩1-33号的背后故事
追溯100年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你都认识吗?
外滩1至33号的前世今生(下)
#乔茗星ART#魔都的33个门牌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