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修伤寒】“中医志愿者”的互动分享

刘观涛按:

         中医师承学堂,是为“中医志愿者”创建的精神家园。

         “中医人生,同修《伤寒》,日行一善,分享欢喜!”

            


                  陶有强医师答问


    最近因工作比较忙碌,没能及时回答各位所关切的问题,还请大家谅解。今天是周末,于是将一周的问题作了一个梳理,我们一起讨论:


    问题一:按照以表、里、半表半里分阴阳为六经的方法来理解,所有的疾病都不离六经范畴,《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也可归入六经之中。麻杏薏甘汤等方剂或可归入太阳篇 ,治疗心肺等疾病的方剂或可归入少阳篇 ,甘草汤或者苦酒汤等厥阴篇中的方剂或许也可归入少阳篇。 脑中有了六经的概念,再读《伤寒论》,把有关的方剂重新调整归经。把《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甚至后世时方,试着把它纳入六经中去理解。不知这种思路是否可取? (勤古)

    答:勤古同学举一反三,这个联想非常好,冯世纶老师已经为我们作了这方面的示范,请参阅冯老《解读张仲景医学---六经方证直解》一书。

 

    问题二:如果以表里分阴阳,那么六经如何分?所谓的三阴三阳,其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成就“表、里、半表半里”的三分法?以上提问的目的是提出下面的观点供大家批评,即“三阳主表,三阴主里”。能否成立如下观点:“三阳证即三表证,三阴证即三里证”?(ZC)

    答:如果以表里分阴阳,那么六经如何分?所谓的三阴三阳,其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表里可以分阴阳,但阴阳未必就局限在表里。关于“六经”与“三阴三阳”的关系,我这里摘取《经方医学辨证观——六经统摄,方证相应》(近期刊出)一段文字说明:

    “六经”一词,《伤寒论》条文并未明确提及,而是后代医家在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提出的,世所沿用,可谓约定俗成。

    “六经”的提法出自《内经》,原指经脉,隶属于三阳三阴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六经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明确引用“六经”来解释外感热病发病机制,始于晋人皇甫谧,其所论“六经”源自《内经》六经经脉系统,而将相应脏腑纳入“六经”概念范围之中,提出伤寒热病之发生,是三阳三阴经脉及脏腑受邪所致,但并未引述仲景之文。至隋代巢元方大量引述《内经》、《伤寒》之文以释“伤寒候”,承皇甫氏之说,谓六经受病而为伤寒。实际上已将仲景三阳三阴概念与六经概念等同视之。宋人朱肱认为六经即足之六条经脉。金人成无己则进一步明确六经为经络脏腑之总称。至此,六经概念已开始为医家习用以指代仲景三阳三阴概念,且每将《内经》三阳三阴概念多种内涵赋予六经概念,以致形成后世六经与三阳三阴混称互代之局面,故有六经气化、六经形层、六经地面等诸说的出现。

    近代伤寒大家恽铁樵先生曾感叹:“《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胡希恕先生深研经方,早在上一世纪60年代所做《伤寒论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中即明确提出“六经来自八纲”,《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成就“表、里、半表半里”的三分法?

    病位上的三分法也是古人长期实践的理论总结,冯世纶老师曾经专门论述这一问题,请参阅《解读张仲景医学——六经方证直解》上篇。

    以上提问的目的是提出下面的观点供大家批评,即“三阳主表,三阴主里”。能否成立如下观点:“三阳证即三表证,三阴证即三里证”?

    这个命题在《伤寒论》本身是讲不通的。

 

    问题三:如何理解六经?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病脉证提纲等,是否仲景原意?值得讨论。(LBL)

    答:诚如上文所指出:近代伤寒大家恽铁樵先生曾感叹:“《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胡希恕先生深研经方,早在上一世纪60年代所做《伤寒论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中即明确提出“六经来自八纲”,《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了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

    至于六经病提纲是否为仲景原意,这涉及到文献考证等方面,一般认为是出自仲景,或出自其弟子之手,冯世纶老师曾作《解读伊尹汤液经》,有所论述,感兴趣者可以参阅。

    我们应从临床角度来审读提纲证条文,提纲证不足以揭示本经病实质与概括本经病病证要素,前人已有“纲不覆目”的说法和讨论,建议我们大家结合六经实质与有关方证来解读。冯世纶老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六经方证直解》上篇都有专文论述。

 

   问题四:“六经来自八纲”中的“八纲”是在六经辨证之前出现的朴素、简单、基础的辨证法。由于太过简略,不够精细、精准,所以出现了更细密的六经辨证,这是一种进步。仲景之后的医家所说的八纲,又从精细、精密、精准的六经辨证回到最初的八纲,这是一种学术退步。胡希恕老师说的“六经来自于八刚”,显然不是指《医学心悟》,而是六经辨证未形成之前的朴素辨证法,仲景改进、充实后,就产生了六经辨证!(孙胜利)

   答:希望感兴趣的同仁不妨寻此自己动手做一对比,我们也在做,非经亲历,难识其真!

这方面胡老是说过“六经之名本可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大家要亲做整理比较,不要急于下结论。

 

    问题五:我想问一下鼻炎要怎么治?(霁夜)过敏性鼻炎用何方? (北非堞影)

    答:这是两个临床方面的问题,一句话,要坚持六经辨证,不可拘泥在一方一药上,冯世纶老师经常辨证用大青龙加味治疗各种急、慢性鼻炎,相关案例大家可以参考《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证对应临床实录》一书。

    我在这里还给大家介绍一个少阳少阴合病的情况:

    王某,男,26岁    学生

    2013年7月15日初诊:遇寒临冷则喷嚏连连,清涕出,甚则涕泪横流,眼睑肿,睑内痒,热泪出。(三伏天室内不开空调,不吹风扇,夜眠裹以薄单)畏寒,口干轻,汗出可,手足温,嗜卧,食纳可,二便调。舌淡苔薄,脉细略紧。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热壅气郁,发为头面诸窍的热证。根据提纲证辨为少阳少阴合病,用四逆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菊花,助清头面诸窍风热。

    柴胡12g    白芍10g   枳实10g    炙甘草6g

    麻黄6g     细辛3g     菊花30g    川附子(同煎)6g

    三剂,水煎温服,日二次

    服一剂后,胸腹部皮肤泛发钱币样大小风团,痒,次日晨起消退;二剂后臀部及大腿部位皮肤泛发风团,痒,至三剂后只有小腿部位有少量的风团,停药次日即消尽。配合应用熊胆滴眼液。虽仍不愿开空调,但诸症显减。以天气炎热,煎煮不便,而停药。

    因此,凡病证必须坚持六经辨证,“随证治之”,不可胶柱鼓瑟,死于方下。

 

    问题六:请问专家"寒凝血瘀”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何方效佳?已服用很多的温经?寒,活血化瘀药惘效。(阿舟)

    答:这也是一个临床问题,子宫内膜异位症处理起来也是很棘手的,但可以缓解症状。“寒凝血瘀”的情况,温经汤和少腹逐瘀汤等都是最经常考虑的。但这涉及到辨证、用方、用药,还有用量与煎服法,必须结合患者症情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汤液经法》到《伤寒杂病论》(二)
裴永清:三阴三阳辨证方法是诸多辨证方法之源
伤寒论十四讲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黄帝内经》五脏阴阳理论的关系
伤寒论深度讨论|360度伤寒训练营内部资料
六经辨证和其它辨证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