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汇总
第一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内容简约———提高阅读素材的针对性和引导性,让阅读内容为高效率奠定基础
中学语文阅读课可以区分为课内材料和课外材料的教学,课内阅读材料篇幅上一般都不是很长,大多都是名篇,对这些材料的解读也比较多,而且很多已经定型,对学生的阅读来讲,这些材料的理解比较繁琐,教师的引导也大多不能脱离既有的教学框架,这造成阅读课堂的效率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被削弱。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余地非常大,教师能够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去感悟和理解。在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来分析,确保学生在阅读材料之后能够有所感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提炼能力。材料的选择不必面面俱到,应该选择某一个点或者某一类别,让学生逐一去获得能力和感悟。
例如教师选取了余华的《活着》作为课外阅读材料,留给学生三个星期的时间完成内容阅读,用一节课去赏析,教师并没有逐一讲解,而是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写出来,然后汇总起来,发现学生都对有庆死亡的场面感触极深。教师让学生重新去审视这一场景,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个场景的营造手法和内容的张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材料和总结其意义。在这个材料的选取中,教师并没有全本解读,而是找到了学生感悟的共同点,也是情感调动最充分的地方作为切入点,窥斑见豹的完成了阅读课教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效率也非常高。
二、点拨简约———注重学生的内心感悟,精炼的点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的点拨在阅读课教学中不宜过多,但一定要精炼而且具有引导性。中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解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他们并不愿意去聆听教师的长篇大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采用简约化的阅读教学取向,设计精炼而短小的点拨语,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教师引导的正确性,而且能够顺着引导去思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内心感悟去创设点拨环节,在学生有所感悟但是不够明确的地方进行点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二次思考,发展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梁思成的故事》这一拓展阅读课的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了材料之后初步感受到梁思成的精神思想,教师抓住这一点,点拨学生再次阅读能够体现其精神的语句。如在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时,教师极为简练的点拨学生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梁思成在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这种简约的点拨节省了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再次理解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笔记简约———学会用凝练的笔触做批注,发展学生的阅读向写作的转化能力
做笔记是阅读教学的必备环节,包括批注和读书札记。从二者的形式上来看,批注要求非常精炼的标示出材料的立意、表达中心等,而读书札记则是要求学生摘抄感触较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悟。从时间上来看,笔记的时间并不充足,这就要求学生在做笔记的时候一定要非常精炼简约,用凝练的笔触勾勒出材料的主题、自己的感悟。从笔记的有效性上来分析,并不一定长篇大论就能说明问题,反而会显得啰嗦,倒是恰如其分的点滴记录能够让学生二次思考,不断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准确用法,能够用最精炼的笔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思想充分的表达出来。通过凝练的笔记训练,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些营养又反哺写作表达,让写作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四、总结
简约化阅读取向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效率意义,语文教师要把握其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点拨和引导能力,让简约化阅读策略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葛怀军 单位: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定标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要有“要求”和“内容”两项,如“学习课文的生动说明方法”,这里的“学习”是要求,“生动的说明方法”是内容。教学目标要做到:具体、恰当、明确。“具体”是指教学目标要包含“知识、能力、情感”三项目标;“恰当”是指符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即不同文体的教学把握的内容不同;“明确”是指目标表达要清楚明白,简明扼要。要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就必须懂得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譬如《甜甜的泥土》可把目标定为: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2.学习课文对比含蓄的写法;3.鉴赏优美细腻的语言;4.理解文本主题,体会母爱的伟大。这四项目标是按定标的规则来制定的,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路径都非常明确,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充分体现,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五环节”教学模式的目标确定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自然生成的问题,生成的问题是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的,如果有探讨价值就应该视为教学目标。例如,老师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讲到“美女蛇”,一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有没有美男蛇?”教师不能避而不谈,听而不见,应引导学生去解决原来没有预设的问题。对自然生成目标的探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往往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这种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最能考验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因而教师要有这样的目标定位意识。
二、预习
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探究的学习活动。“预习”这个环节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1924年,黎锦熙先生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语文教学理论专著《新著国语教学法》,总结出“预习-整理-练习-拓展”教学模式,认为教师要教好课文,要备好课,学生要学好课文,要做好预习,预习是符合一个人的认知规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中的“预习”与传统的“预习”有所不同,它有两个层面:一是课前预习,一是课中检查预习。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预习中,对课题、作者、背景、文章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以及课后练习题都要理解,要查阅有关方面的参考书,阅读课外的资料,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预习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但要注意的是,预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为了使预习有针对性,教师在课前公布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方向明确,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预习中遇到不懂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记下来,课中要提出来。解决的方法是先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引导解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预习”这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预习要注意的问题: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对文本解读的方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搜索有关资料的方法。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预习,学习文本重点内容,抓住文章的知识点,敢于质疑,能发现问题且能解决问题。同时,要对预习进行检查,检查预习是对课前预习的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可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只放在一些基本知识方面,如一些字词读法及意义上的理解,不必深究。通过检查预习,为下一步教学做出定位。
三、感知
感知就是整体感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里的“整体把握”就是“整体感知”的要求。所谓整体感知是指阅读主体读完一篇文章后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要点大体的领会和把握。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文章的结构如写作思路和中心内容,要大体上了解,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有利于文本解读的正确把握,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和直觉思维的能力,为进一步探究教学内容做出明确的定位,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对整体感知认识不足,认为整体感知是整体细读文本,在教学中,肢解讲授泛滥,用大量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在讲解中,字词句语修逻文面面俱到,其结果使“感知”变成“细读”。“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文本整体直觉把握文本内容,初知大意,这是学生的自主整体感知,为教师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细读奠定基础。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感知什么,把握好对文章内容有大体上的了解就可以,对不懂的问题不去深究,如字词、文体、文章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内容。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围绕学习目标设置,突出整体感悟的特点,不能拓展延伸。整体感知要出示明确而集中的问题,问题量也要精心设计,不能太多,一般2~3个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回答,让学生对学习文本感到不难,产生求知欲。时间上把握在5分钟以内,例如:学习《端午日》一文,可展示3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1.文章题目怎样解释?2.文章写了哪些事情?3.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整体感知其实就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粗略的认识。解决学生懂得写什么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阅读分析、概括能力,这个环节为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深入细读创造搭桥条件。
四、研读
研读是“五环节”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它是在确定教学目标、预习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所谓研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落实教学内容的过程。这个环节特别要突出“动”的特点,创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在合作、自主、探究中动起来,在互动中探究知识。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研读文本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凡是技能,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达成。研读这个环节的主线是“引、探、示”三个字,这是研读教学的基本路径。“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解读文本。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层次性、难易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要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相吻合。“探”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一是学生在学习文本中对文本提出质疑。一方面问题的展现由教师设疑主导,先由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合作讨论。问题的解决全由学生讨论解决,学生讨论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做到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另一方面,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由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由老师带领学生讨论解决。“示”就是指在探究过程中展示成果,展示成果的形式,不拘一格,可用口头表达汇报成果,可用卡片展示成果,可用小黑板展示成果,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例如《社戏》一文在研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设计问题: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地方,表明了村民有什么特点?2.偏僻的村庄,为什么“在我是乐土”?究竟“乐”在哪里呢?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最后让学生展示成果,用黑板展示或用小卡片展示,或用口头表述,都能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共享成果,快乐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读”环节应注意,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讲授、提问、合作、探究,根据教学情况而定。特别要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应留有8分钟左右的检测环节。
五、检测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教学过程,又要注重教学结果,两手都要“硬”。在“研读”这个环节中,已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需要进行实践检验,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的。所谓检测,就是指讲课留一定的时间,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设计训练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考察。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的情况,让学生有重点地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巩固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检测形式上,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习,练习可以是“听说读写”训练的某一方面,只要突出教学重点就可以;可以在课前明确分工负责,由学生出题,出两到三个题目,投影或用小黑板展示;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哪些知识还需要弥补。这种形式使学生更注重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效果明显。也可用拓展的形式进行检测,就是根据学习内容,教师设计一两个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上完《师说》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对教师的称呼;上完《皇帝的新装》问:游行大典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只有通过检测反馈这个环节,才能使学生消化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六、总结
总之,“五环节”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密切联系、环环相扣。该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具有实用性。该模式在设计上考虑适应课改教学要求,也吸收了传统模式的优点,不盲目套用,不强求形式的花哨。2.具有操作性。“五环节”教学模式结构严谨,环节简明,易于理解,便于把握。3.具有创新性。本模式借鉴和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优化组合,与时俱进。4.具有灵活性。由于该模式实用性、操作性强,在实际运用中展现灵活性。每个环节既有基本的路径,但又不拘泥于基本形式,这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实践证明,用这个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实习,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当然,“任何一种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一种模式里不可,可根据自己和学生实际确定情况有变则变”。优化结构,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作者:黄乃佳 单位:广西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
第三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一、“师傅领进门”是学生写作的关键
(一)思想上,易化写作
第一堂写作课上,教师就要告诉学生,写作并不神秘也并可怕。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心里所想的用文字表达出来,把这些话要调整,让它有条理、有重点、有中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先让学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接下来,教师可以出示一两个话题,让学生围绕所给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表现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又要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刚才所说的话写在纸上,让他们在进行简单的写作尝试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二)实践上,让学生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段精辟的话语以极其生动形象的笔触寄希望于教者: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应先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这一源泉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帮助学生把“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下锅”。
1.学校生活是知识、理性与情感交织的宝库。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获取知识的沃土,是提升智慧的熔炉。这里有琅琅的读书声、沙沙的写字声,更有爱心写就的感人故事。同学间或轻如烟淡如水,或甜如蜜、甘若泉的相互关心而带来的瞬间感动,都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细心挖掘,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活情趣。
2.社会生活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大舞台。对于学生来说,社会生活较为简单,如果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自己生活中的细节、闪光点,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就能使文章生色、升级。因此,引导学生把握好生活就成了作文的关键。让学生走出狭小的书斋,广泛地接触社会,关注民生,把社会引进课堂,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拥有源头活水,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课堂上那种沉闷的氛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埋没了学生的天性,导致作文教学使教师疲惫,学生乏味,学生作文空洞、呆板无味、虚情假意。我们另寻蹊径,以开放的课堂环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让学生从交流中获取激情
常言道:“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换之后,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作文课上,交流讨论是一种特定的激情方法,学生头脑中的各种观点和想法,通过互相碰撞与激发,思维活跃起来,就会各抒已见。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
综合训练的设计活动,目的在于采用特定环境激发兴趣,这一方法,给学生提供或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去指定他设计的内容,要求他们净化杂念,集中精力,进入角色。可以进行争吵或辩论以确定最佳的活动方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出最佳思维,并且给他们一个施展的空间,在不知不觉地完成写作的准备工作。
(三)让学生在互改中走向成熟
让学生进行互评互改活动,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交代与了解所写的内容。听的学生会一面听,一面与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也会得到提高。通过朗读与欣赏,展示与挖掘成功之处。读完全文,读者特地会把自己得意之处挑出来,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并刻意朗读一遍。学生之间相互提出不足,探讨修改。修改后再欣赏,以至完善。学生批改作文,重在相互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
三、注重作文的评改工作
写后批改是验收、提高学生写作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批改是对学生作文进行总体检验,有针对性的细致指导,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认识的重要一环,所以评改工作必须落到实处。以往的教学习惯是: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进行审批,审批后做一下综合评述,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继而做下一次作文。那么,对于教师的“评”,学生是怎样看待的呢?其中的不足,学生是否改正呢?教师无从知晓。如此往复,评改工作又有何意义呢?尽管教师们下了很大功夫审批作文,但效果却不显著,所以,必须把“改”的工作也落到使出。要想让学生知道如何“改”,老师先要做到认真“评”,不能粗枝大叶,要细评,做到从“小”到“大”。所谓“小”,即每个字是否正确,每个词是否准确,每句话是否通顺,每段话是否连贯,每次意思是否统一。所谓“大”即所选材料是否能表现中心,组材是否合理,叙事是否完整,写人是否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结构是否完整,文章是否形神兼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会很辛苦,但我认为辛苦的背后会有收获。也只有老师做到这一点学生修改作文时才会知道如何改,改什么。改后的作文教师要再次审阅,了解每个学生“改”的情况,如有缺点再次指出,从而完成督促和反馈工作。对学生而言,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提高能力的过程,改前的作文与修改后的作文两相对照,也能使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能够提高写作兴趣。“评”“改”作文这两个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是分不开的,这两个环节的紧密结合必然会促进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作者:高容 单位: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渗透道德教育
一、挖掘教材道德元素,强化学生人生观
语文教学实现人文回归,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语文学科属于基础工具学科,开展语文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其他学科学习增加学力,还能够为学生认知社会、启迪人生发挥重要导向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人文回归,是道德教育的自然体现。“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所以,道德教育相比文化学习,其主导意义更深远。中学语文教学使用的教材不只是教学资源,更是教育人的重要载体。这些典范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为培养学生人生观提供重要范本。像《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人物,其生活环境造就了其病态形象,但其主观不努力也让人心生怨恨。正如鲁迅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要汲取一些做人的教训。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和戴望舒的《我用残存的手掌》等等,都为我们唱响爱国之歌。我们从这些教材的学习中,自然能够获得道德教育的洗礼。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从教材的挖掘中,提取教育要素,升华文本内质,让文道统一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性原则。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并不是牵强附会,语文教学众多要素中都和学生认识成长有较高的契合度。教师能够抓住这些切入点,将道德教育元素和语文教学元素相互贯通,文道统一就会自然凸显出来。
二、遵循道德教育原则,构建学生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要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将各种教育因素有机融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诉求和教学规范要求。
(一)教材德育元素挖掘要有适度性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能够选入教材文本的大多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不仅包含丰富的知识、厚重的社会事故,还有文明的精髓和人类的智慧,学习这些典范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从作品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体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让我们在感知中获得认知的升华。特别是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评价中,构建我们的道德观。在对文本道德元素挖掘中,我们一定要本着适度的原则,不牵强附会地游说,也不可轻描淡写、无关疼痒。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道德元素的影响,要让文本中的道德元素与学生的思想生活接轨。这样才能形成认知碰撞,让道德观念发生质变。像《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我们都知道文本有两条写作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而且这条暗线才是我们要重点挖掘和探讨的。作者鲁迅之所以会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和敌人做斗争,这篇课文所写内容背景就是转折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沿着这条线索进行课文内容分析解读,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爱国情怀的倾情展现。像“幻灯事件”,看到日本学生在那里狂呼,鲁迅又联想到国人看枪毙同胞时的麻木情景,内心被深深地刺痛了,然后下定决心要改变“初衷”了。作者爱国情怀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极好素材。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要建立在爱国的基础之上。根据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进行横向联系,如今日本在钓鱼岛问题的所作所为,已经激起国人的警惕。围绕钓鱼岛可以展开很多话题讨论,要让学生不忘国耻,将来为实现强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道德教育当然就已经升格了。
(二)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
语文教材中的道德元素有相当的宽度和深度,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也要具有针对性,毕竟学生的认知存在一些局限性,而这些教材所蕴含的道德元素更为宽泛。因此,在教材文本学习中,我们要抓住学生认识短板,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和影响。让学生能够在自觉的意识活动中获得足够的成长能量。学习《中国石拱桥》时,也可以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这是一篇说明文,学习内容针对的是说明的顺序和说明的方法,作为道德元素的发掘,只能从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方面去入手。但只是讲这一点,并不能引起学生思想的触动。因此,要从热爱科学、不懈探索等方面入手,要强调做好现在的重要性,要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要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三)文道统一施教方案要有科学性
叶圣陶在谈到语文教学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只见‘文’,不见‘人’,充其量只在鸡虫得失上兜圈子。”语文学科不是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当然不能把道德教育作为教学的全部,但是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文道统一的构建方式也决定语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必然性和有效性。运用语文教材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要体现出自然性与和谐性,不能靠教师的生硬桥接,需要在学科教学中自然衔接,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像学习《变色龙》这篇课文,不能在我们身边寻找“变色龙”的案例,但可以用课本剧的形式来演绎“变色龙”,让学生从中获得正面教育。教师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教材文本的个性特征,并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因材施教。这样“点对点”式教育活动,就可以大大提高科学性。语文教材都是文化瑰宝,字里行间都是真理,都有丰富的教育内涵,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我们也能够获得更多教育因子。特别是对文本的鉴赏,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实现突破,让我们在赏析陶醉中占领认知高地。
三、结语
中学语文教学和道德教育有较高的契合度,通过语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这也是学科特点决定的。对教材文本的适度挖掘,对教学方法的适度调度,对学生思想的适度把握,都为道德教育提供重要契机。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作者:陆海能 单位: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
第五篇:中学语文学生认知冲突的重要性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认知冲突的体现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然而选择语文教学内容关键的依据是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视角观察教师的教学现状,发现不少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学习建构过程。那么学生究竟应以怎样的方式建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冲突的理论。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
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他们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新的认知上的平衡。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知冲突会经常遇到,它是学习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现在很多一线老师都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正确运用这些认知冲突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如支玉恒老师讲《只有一个地球》,于漪老师讲《木兰诗》,黄厚江老师讲《黔之驴》,黄玉峰老师讲《兰亭集序》,秦晓华老师讲《荷塘月色》等,他们都巧妙的应用认知冲突的理论,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论经纬转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促进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通过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课堂知识的拓展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冲突的理论,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探讨学生为什么要建构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应创设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学生为消除这种认知冲突,进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探究欲望。并带着问题迅速的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来。例如支玉恒老师在讲《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猜今天这堂课主要讲什么?因为这篇课文是说明文,学生从原有的认知中提取信息,从“知识性”、“客观性”、“科学性”等来分析,同学们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谈到:地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环境污染严重;地球很美丽,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唤起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等等。但是支老师摇了摇头,这些内容文章里都很清楚了,老师再讲有什么意思。这时,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可以帮助自我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方向,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二)利用认知冲突,促进动态生成
学生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因一些新知识、新问题情景一时难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产生认知冲突,这些认知冲突往往使课堂生成偏离教学预设的轨道,课堂上出现意外的动态生成。这些意外生成是课堂上难得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的认知冲突,顺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让课堂焕发出崭新的生命活力。例如于漪教师在执教《木兰诗》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木兰在替父从军的过程中,那些男军们没有发现木兰的小脚,古代不是有缠小脚的习俗吗?为什么他们没有发现?这位同学的问题把老师难住了,把在场的所有同学难住了。学生新发现的这个问题情境与他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这个冲突把学生们吸引住了。于是,于漪老师就和全体同学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他们了解到缠小脚原来是明清时候的习俗,在宋代并没有这种规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与教师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因此他们就会高度自觉、积极、主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种动态生成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完全融于到课堂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基于认知冲突,充实课堂拓展
有些时候,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因为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及生活经验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他们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认知新知识、新情景时会出现认知偏差,甚至是错误的认知。这时,学生感到困惑,出现认知的冲突。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密切的关注,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冲突及症结所在,对知识进行拓展补充,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消除认知冲突的目的。例如黄厚江老师讲《黔之驴》这篇课文中,他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黄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起到了冲突,他们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已经无法解释这个新问题。这时黄老师对知识进行扩展,搭了一个背景资料展示的教学支架,柳宗元的《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性的文言,在学习中不仅要知人论世,而且要考虑到文体的特点,从当时的背景出发,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代,朝中很多官员地位显赫却无多少本领,作者就借驴讽刺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却昏庸无能的大臣们。同学们以后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也可以联想到这头黔之驴!
三、教学建议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激起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学生专注知识的探索,再现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过程。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认知冲突的产生和解决过程,正是学习者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观念,实现认知结构转变的过程。这三个老师所讲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中是有所忌讳的,然而正因为这样的教学,教师真正地是以学生为主体,才真正能够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自我。
作者:宋颂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学科教学
第六篇:网络语言与中学语文教学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言
1.网络语言包含着许多信息、图画、文字,甚至是声音,它凝聚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印象,网络语言生动形象,并且富于感性。我们知道,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最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学往往缺乏生动性,学生不愿去学习。而网络语言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形象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使用网络语言可以触发学生的体验,引起联想和想像。例如“斑竹”的谐音效果和“大虾”的形象性等。网络语言虽然形式多样但是追根溯底它是来自于母语,这样一来网络语言不仅丰富了语言的界面,向我们展示了更为广阔的语言世界,它还将母语的存在形式由口头语、书面语拓展到另一种崭新的形式。网络语言也有其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虽然这种网络语言与我们传统的母语的语言知识不同,但是由于它是由母语变异而来,所以我们在使用时会以母语为参照物,从而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另外,网络语言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而在网络语言的世界中,语言环境是相对自由宽松的,网络语言的简约性、多样化、生动活波的特点,使人们精神变得轻松。这样就容易突破原有母语的束缚,容易激发中学生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网络语言对于写作有着积极的作用。以往的写作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追求高分,因此教师们往往注重高分策略,如何审题立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结果造成中学生们的作文千篇一律,语言雷同,很少能写出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他们最想倾吐的思想被传统的教学理念禁锢了。而网络语言是提倡个性化的,在网络的写作环境下,中学生可以随意地挥洒笔墨,可以让文字在笔下恣意飞扬。尤其是微博的兴盛更是给中学生网民的写作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他们可以通过微博毫无顾忌地倾吐自己最真实最想表达的内心情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表达喜、怒、哀、乐。这样对于我们个性化写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二、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1.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的,社会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一些新的语言成分和语法。其中,有的符合语言发展规律,有的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而且网络语言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质量。例如,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话“:e时代的OL们,她们只穿黑色classicT恤加一条DIY风格的仔裤,出现在最fashion的pub里,让一些小MM妒忌得要死。”这个完整的句子中穿插了这么多英语词汇,影响了人们的理解能力从而造成沟通困难。日前,在网络上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一名网友以“某些白领说的‘中文’”为题,自创了在工作场合讨论项目计划存在一定问题的小场景,其中的几句惟妙惟肖的话令许多深有同感的人忍俊不禁:“这个project的schedule有些问题,尤其是buffer不多。另外,cost也偏高。目前我们没法confirm手上的resource能完全take得了。anyway我们还是先pilot一下,再followup最终的output,看能不能run的比较smoothly,更重要的是evaluate所有的cost能不能完全被cover掉……”短短三句中文中用到了16个英文单词与词组,令普通人读起这些句子之时不知所然,尽管其中用到的都是英文常用单词词组,然而猛然听到这些句子,可能会真的有些不适。如果这些材料进入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不仅不会起到娱乐的作用,反而回影响他们的阅读能力,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压力。
2.有时,在课堂上使用网络语言影响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学习。就像是最近出现的新诗体,这种在古典诗词后面加上无厘头英语的方式虽然别有韵味,但是却给人们对古诗文理解上带来了障碍。例如“床前明月光,myheartwillgoon”就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李白这首诗歌的理解,本来是一首思乡,让人感动的诗句,结果变得这么无厘头。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askformore(想要更多)”“身无彩凤双飞翼,Getawayfromme!”“问君能有几多愁,asaboywithoutagirl“”无可奈何花落去,Imissyoumissingme”等。
三、总结
总之,网络语言的流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的,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本身不乏活力,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它不仅反映了人们求新求简意识,适合人们日常交流的需求,给人们省了不少时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乐趣。这种网络语言的存在既有积极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得表意混乱,影响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学习。教师要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作者:宫玉忠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42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有难易适中的教学尺度
教学的难易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中掌握难易度的标准,应根据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情况决定。也就是说,教师教学中讲解的内容,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弄懂。只有保持着这种“若即若离”的教学分寸,才有利于学生“内部诱因”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否则教学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过易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无所谓的心理;过难的内容,又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那么难易适中的教学尺度怎么才算掌握得恰到好处呢?举例来说,某教师在执教《春》这一课时,向学生提出过这样的一些问题:“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是就春天的什么特点说的?说春天像小姑娘,是就春天的什么特点说的?说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又是就春天的什么特点说的?”这样有分寸的提问内容,是把握了难易适中的尺度,是比较符合十二三岁孩子的心理和其知识水平的。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思考,能将春天“生机勃勃”“优美的姿态,迷人的景色”“无限的创造力”的特点回答出来。难易适中的教学尺度,还体现在教学密度方面。一堂课的密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难易度来决定。密度过大,学生接受不了;密度过小,学生吃不饱,这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难易适中的尺度把握得如何,主要看教师对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了解得如何。只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把握好教学中的难易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堂理想的课,除了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难易度适中的教学尺度外,还要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多使用比较法、导读法、讨论法等方式来进行教学,有时候,一堂课会采用多种方法。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进行选择,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一定要与其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教学实际,主要是指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比如中学生的思维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到以抽象抽象思维为主,但是大多数还是形象思维。针对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这两种思维的交替,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某教师在执教《孔乙己》一课时,首先就从形象思维入手,通过图示法,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活动的几个镜头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在自学语文的基础上,按照画面口述并分析故事。这种方法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是符合中学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在引导学生思维时,教师常用延迟评价(不过早表态)的方法,来激励学生寻求新颖、独特的答案。这种方法是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倡导的“智力激励法”的一条原则,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上有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特别是讲解重点、难点问题时。此外,还有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同安排,从广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讲教学的重点、难点集中在前半节课中;有的老师将教学重点、难点分散在整节课中,兼以讨论和练习。不论采用哪种分配教学时间的方法,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的能力不同来决定。在同样教学密度的前提下,哪种方法效果好,就应用哪种方法。
三、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重点
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因为知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课堂基础练习和思维规律的训练,因此,课堂练习必须精心设计,固本求活,形式多样。学生如果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则所学的知识就是死的;学生如果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则所学的知识就能转化为能力。思维规律的训练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地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逻辑思维发展到辩证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十分重视这种训练,因为任何一种能力都依赖于思维能力,没有一种能力是不用脑思考的。
四、有师生双边的积极活动
教学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内容,教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学。因此,一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教师紧扣教材的教学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学的情况。如果学生学无所得,情绪低落,教师讲得再精彩,这堂课也不是成功的,因为教师教的目的没有达到。只有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样的课才是成功的课。比如某教师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两节课,学生除了互相讨论以为,发表意见有三十多次,书面练习三次,总共占六十四分钟,教师讲解只占二十六分钟。这两节课,从教学时间的比例来看,学生活动的时间很充分;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口语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像这样师生共同积极活动的课堂教学,不论从教法上还是从内容上来讲,都是比较理想的课。
五、有思想、感情、意志诸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应该具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意志诸方面的教导。这不仅是社会对课堂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品学兼优人才不可缺的要素,违背了这个来进行教学,不能说是好课堂。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教学中随便加几句带有政治色彩的语言和大道理就行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思想、感情、意志等方面的教育方式会各不相同,这完全取决于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比如教学课文《窗》这一课,由于课文本身思想性就很鲜明,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最终都能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而在这个过程学生受教育的深浅,就要看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有如《春》这一课,如何通过“美”的教育,使学生产生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强烈感情,就比《窗》这一课的教学难点要大些了。
六、有为人师表的教学言行
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态度、书写、解答问题的方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都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方面比如写字,学生终身都会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表率。如果老师上课时态度生硬、语言啰唆、板书混乱、服装不整洁、上下课不遵守时间,甚至变相体罚学生,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同样是评价一节课好差的标准之一。
总之,一堂理想的教改课,评估标准是多方面的,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确立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有所侧重,有时也要增加一些相应的评估标准。
作者:张春香 单位:江苏苏州市浒墅关中学
第八篇:中学语文课堂朗读
一、在中学语文课堂中重塑与实践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以朗读咀嚼文字,品味语言,让学生心旷神怡。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RobertJauss)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文学作品结构上的召唤性,常常需要读者丰富而具体的想象去填补,进行衔接和连续化。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联想想象的过程。联想与想象力对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波兰全国为孩子朗读”基金会承担了一项关于“朗读学校”和“朗读幼儿园”成效的研究,结果发现:与没有经常进行朗读的孩子相比,那些接受朗读的孩子能运用大量的词汇,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思,并在逻辑思维方面准备得较好,拥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在朗读中,文本由无声化为有声,由静态化为动态,学生动嘴,动脑,动情,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显于声,渗于心。
(二)以朗读深入文本,体悟情思,让学生心潮澎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就诗歌教学而言,如果只是单纯地背记,肯定是过眼云烟;如果单纯地分析意象,肯定枯燥无味。与学生一起反复朗读不失为一良策。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汉代的《毛诗序》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把握感情基调,反复朗读诗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情感就会被抑扬顿挫的朗读所调动,融情于读,融情于诗,融情于境,自然心潮澎湃,与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产生共振,深层次地体悟诗歌之情思,生成审美体验与情感体验。
(三)以朗读评点是非,感受魅力,让学生心明眼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以小说为例:小说是社会生活的缩影,读小说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可以使人明辨是非。一部小说在手,我们不仅要了解故事的开头、经过和结局,还要明白作者的意图,弄清小说的要素、情节、人物性格,并从中捕获人生经验。小说需要朗读吗?回答是:要!当然,由于小说的篇幅比较长,并不适合通篇朗读,要朗读的是重点、精彩段落。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酒客揭短并取笑孔乙己偷东西这一片段中,语言描写颇有特色。“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人物的个性通过其语言反映出来了。与学生一起分析人物的性格,人物语言中的语气、语调、停顿及节奏,然后以各种身份去朗读这些对话,那么酒客的尖刻,孔乙己的难堪,荒谬,可笑的形象便不言自明了。对于那个社会的人,那个社会,学生自有评价;对于自己读书的最终目的,学生定会思考。
二、在中学语文课堂中重塑与实践朗读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何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上大施拳脚,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作用,是一个课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我有三条建议:
(一)教师作榜样,让学生心慕口追听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朗读,如果内容好,又朗读得好,常常比我们自己默读感受得更深。文章在手,不是每个学生都想要大声地读出来,至于读出味来,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信手拈来的。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教师的情感和阅历比较丰富,朗读技巧掌握和运用得比较熟练,因此读起来容易抓住作品的情调,把握作品的内涵,读出美来。教师真情范读,准确而有力地传达着课文的思想内容,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和文本的距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产生尝试的愿望。遗憾的是,无论在公开课上还是随堂课上,我们很少听到教师敢于或乐于为学生作榜样的范读了。
(二)朗读成习惯,让学生心照神交。对于朗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只有一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是这一要求却在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和第四学段(7~9年级)中反复出现。因此可以明确:简单的要求中饱含着对朗读能力的重视,我们要把朗读作为一种习惯来养成。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听听激动,没有行动”的朗读只是摆设,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具体工作靠教师。目前,关于培养学生朗读习惯的具体方法的研究寥寥,我认为可按四步走:第一,以教师和对朗读有爱好的学生为主力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而学生范读会以同龄人的特殊身份激起他人的表现欲望。第二,跟读。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读,这样学生的语言就会得到发展,感情会逐渐丰富起来。第三,对文章中容易动情的段落进行齐读。让那些不敢发言,不敢出声的学生可以“滥竽充数”,让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在读,知道自己能读。齐读的魅力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完美演绎。第四,全面进攻。选择文章中的某些语句给中等朗读水平的学生尝试的机会,并给予点评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朗读不是个别人的专利。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所谓习惯在习惯中养成,关键是要反复训练,鼓励学生们“走一步,再走一步”,步步为营,步步高升,与朗读心照神交。
(三)音乐来渲染,让学生心领神会。音乐的美不容置疑,音乐与朗读交汇的美亦不容置疑。例如,在教学《繁星》一课时,我选择钢琴曲《星空》作背景音乐。当音乐与朗诵携手,便似有两股魔力赋予了孩子们以无穷的想象力和无穷的空间感,拉着他们飞向文字所创造的星的世界。孩子们发光的眼神,让我知道:他们看到了繁星!教学课文《十三岁的际遇》时,经过反复地选择与朗读,我惊喜地发现,以《秋日的私语》这首曲子做课文第三部分的配乐,简直可称得上是绝配。因为无论是节奏还是语调的抑扬顿挫变化都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在范读之后,当我一声不响地为孩子们奏响音乐,他们是那样积极地投入了朗读,那一刻,我感到:作者的文字正有力地撞击着教室的每一个空气粒子,作者那份深沉复杂与波澜起伏的情在每一个人心间流淌!这样的朗读深深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学生们自己。音乐成了最好的朗读指挥,最好的阅读老师,我没有言语,因为一切言语都是画蛇添足。
三、总结
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价值众所周知,但是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体现朗读的价值需要努力地探索,朗读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价值需要重塑。
作者:仲维娟 单位:江苏张家港
第九篇: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一、注重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
每一个学科的学习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在进行写作教学之时,教师完全可以将写作内容或者主题与生活进行联系,利用学生切实可感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扩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写作教学不同于课文教学,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一个主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而课文教学则是从一个文章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因此,生活情景的创设对于写作教学来讲更必要。比如在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场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最常出现的生活场景进行回忆,引导每一位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一些学生会想到自己写作业的场景,一些学生会想到与父母聊天的场景,一些学生会想到和朋友游玩的场景。在一个个生活场景的分享与感受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到场景中与自己相关的人物之上。在学生分享过生活经历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那你们认为老师、家长、朋友对你们有什么影响呢?哪一个影响最大呢?”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写作的对象,减少学生的写作负担,也可以避免学生不知从何下笔现象的出现。所以,写作教学与生活情景进行不同,可以大大降低教师教学的难度与学生写作的难度。
二、注重情感共鸣,创设生动情景
写作本身就是抒发感情的一个过程,利用生动的情景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激发,可以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情感倾向,找到写作的切入点。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出真实与生动的情景,意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写作主题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对写作主题产生真正的情感。提起学生情感的情景创设方法有很多,比如在进行写物作文的练习之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最喜爱的事物进行展示,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情感共鸣,在这种情感的引导之下,发现自己喜爱的事物,利用情感转移,完成写作练习。在讲解《小橘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说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是小橘灯,引导学生跟随自己一些了解小橘灯的制作方法,让学生从抽象认识过渡到具体认识。这样的实物情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感情景。比如在以“母亲”为主题进行写作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母亲这个话题相关的音乐,激发出学生对于母亲的感恩之情,让学生的心情从上课转变了抒情。只有情感情景的运用恰当,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激发,这样条件下所写文章才是真实的感情抒发,质量更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法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写作教学,可以通过有效情景的创设来丰富学生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思维。笔者从三个角度对情景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以此来明确情景教学模式对于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更希望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情景教学的重要性,将其应用于写作教学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作者:王宁 单位:大庆市世纪阳光学校
第十篇: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形式单调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但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丰富的授课方式,未与真正的实际内容相结合,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与春天有关的内容编成竞赛题目,让同学分组来抢答,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师继续使用该种方式进行之后的课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达不到教学目的。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打击,而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也会受到阻碍,最终影响学生对于中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二)过于依赖教材
教材是学习语文的参考,但是很多教师都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认为语文的学习依靠教材已经足够了,而并不结合周围的资源,限制学生对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例如,在讲授《老王》这篇课文时,有些语文教师并未将文章的主体进行升华,仅仅局限于作者笔下的老王这一人物,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够深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加强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推广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是十分关键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索,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了解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树立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正确观念,授课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同时要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综合性学习的优势,促进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二)丰富课堂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举办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活动。例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衣》一课时,可以举办一个童话故事表演比赛,让学生自导自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的讲解时,可以举行诗歌朗诵大赛,既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舒婷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锻炼其口语交际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具有声情并茂、动静相宜的优点,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通过视频、图片、音效等效果将人物形象、风景图画、艺术作品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探索月球的奥妙》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月球的图片,使学生对月球的特征和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播放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相关视频,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学习《看云识天气》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播放雨层云、卷云、积云的动态变化,使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概念,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总结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良好的课堂学习方式,适合语文学科科学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观念,丰富课堂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作者:徐桂娥 单位:江西省贵溪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怎样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作文指导:如何有效提高写作技巧?
美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灵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