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蛮族勇士:2015年173万外企职员失业,2016年可能更多

密金融官网:www.zmjinrong.com 公众号:zmjinrong_com


版权:来源 蛮族勇士


在当前的中国,外资撤离业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全民话题。尽管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外资撤离的恐慌情绪,但从近期政府频频发布重磅文件,通过让度一些垄断特权吸引外资来看,外资显然是促使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中国网络风云人物蛮族勇士关于外资撤离的一篇数据详实的文章,他擅长通过分析纷繁复杂的经济数据来剖析中国经济的真相。尽管文章多激越之言,但难掩作者赤子之心与报国情怀。



本文所描绘的,是外资从中国撤离的全景图。你们将看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与外资有关的全行业数据。在这些数据中,你们或许能够感受到一股切肤的悲凉,然后尝试改变。而改变,才能带来希望。


首先,是各位小清新市民最关注的房地产投资领域的数据。2014年是外资投资房地产开发的峰值年,总额为639亿人民币。然而从2015年开始,外资就从地产开发领域迅速撤离,当年度地产开发领域利用外资总额仅297亿。这不算完,2016年1-11月累计,外资进入地产开发领域的金额仅仅只剩下132亿,预计2016年全年的数据也只不过是140亿上下。仅仅两年时间,地产开发领域的外资使用规模,就从639亿,剧烈下降到140亿,降幅高达78%!意味着2016年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地王潮,基本上就是中国人在自嗨,外资避之唯恐不及。而地价泡沫爆灭的结果,也将由完全由中国人自己承受。


而整个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使用外资的峰值年份发生在2011年,当年度的数据为5087亿人民币,此后就迅速下降。2013年降到4304亿,2015年下降到2854亿,2016年11月的数据为2078亿,预计2016全年外资投入固定资产领域的资金规模也就是2270亿左右,较2011年的峰值年份,足足下降了55%。无恒产者无恒心。外资在数据上已经失去了在国内购置固定资产的兴趣,甚至连商品房地产的泡沫盛宴都不愿意参与了,当然更加不愿意投入资源在厂房改造、机器设备升级之上。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外资工业企业的经营数据。考虑到2016年的数据仅公布到11月份,为方便对比,其余各年的数据同样取11月份数据,这种数据对比结果与全年数据对比也没什么差别。2013年11月,中国的外资(含港澳台)工业企业总数为5.72万个(这是外资企业家数最多的年份),销售收入21.80万亿人民币,其中6.47万亿的收入来自于出口。到2016年11月,外资企业家数只剩下5.18万家,较2013年减少9.4%;销售收入22.76万亿,看起来与2013年基本持平,然而出口规模下降到了5.44万亿,较2013年足足下降了15.9%。


最麻烦的是,外资企业的“应收账款”(也就是货卖出去了,钱没收回来)一直在持续上升。2013年11月外资企业的应收账款3.33万亿,与总销售收入的比值为15.3%,到了2016年11月,应收账款额增加到4.05万亿,与总销售收入的比值上升到了17.8%,这算是中国加入世贸之后的最高值。这些应收账款有多少会最终变成坏账,这是谁都说不清楚的事。


然后,再让我们回归到中国使用外资的数据上。如上图所示,从2011年到2016年,国内实际使用外资的规模一直维持在11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上,这意味着外资从2011年开始,已经不再扩大对中国的投资规模,此后各年也就是勉强维持而已。然而另一方面,中国打着对外直接投资旗号的资金规模正在迅速放大。这部分的资金的背后,也就是外资在出逃,实业在撤离罢了。2011年只不过600亿美元,到2016年11月已经放大到了1617亿美元,较国内实际使用外资的规模高出了足足479亿美元。这也是在利用外资方面,中国第一次出现负值!投入到国外的资金规模,首次超出国内的用资规模!对于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于我们这种还有上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之下,亟待从贫瘠的农村转移到城市的生产流水线的国家来说,这种情况简直是匪夷所思!

 

中国,贫穷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凭什么向外投资?凭什么向外转移工作岗位?我们哪来的底气?我们到底打算怎么应对穷人的饥寒,怎么缓解失业贫民的痛苦?

 

宏观数据说完了,再来说重大个案。首先是金融领域。到现在这一刻,外资已经基本上算是撤离了中国各大上市银行。2009年瑞银和苏格兰皇家银行退出中行,2013年高盛退出工行,美银退出建行,都曾引起舆论大哗。然而到2015年德意志银行退出华夏银行,2016年花旗银行撤出广发银行,淡马锡减持建行,已经是无声无息,甚至都不太有人知道。渣打和花旗这两个深度介入了中国金融改革全过程的外资银行,则在全面收缩在华业务。曾经我们试图依靠引入外资来打造一个金融帝国,然而到现在这一刻,我们固然还做着金融强国之梦,然而外资早已弃我们而去。


工业生产领域,几乎所有的知名外资服装品牌和运动品牌均已关停国内的直属工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迪达斯、耐克和优衣库。然而不仅是直属工厂,代工企业同样在加速撤离中国。譬如在香港上市的裕元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550亿人民币,其代工的品牌包括阿里达斯、耐克等主要运动品牌。2009年裕元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生产线占全球生产线的接近一半,但到2015年,中国大陆生产量占比仅剩25%,而在越南的生产量占比则高达42%,在印尼的生产线占比为32%,均超过中国。本土代工企业同样在加速迁移,东莞规模最大的本土鞋业代工企业,绿洲鞋业,最高峰时期工人约3万人,现在压缩到不足1万人,并已将主要生产线搬到了越南。深圳最大的鞋业代工企业赐昌鞋业,原先有4万名工人,现在不足5千人,而目前赐昌鞋业在越南工厂的员工已超过5万人。



(越南手机厂)

 

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领域,中国2016年还是世界第一大国,然而三星和富士康均已宣布了工厂迁徙计划,三星肯定是要搬往东南亚,而富士康甚至是要搬到美国去的。如果这俩也撤离的话,那中国也剩不下什么了。就在今年的1月10日,2004年就进入中国的全球硬盘生产巨头希捷科技宣布关闭苏州工厂,并将产能整体迁移到了泰国。目前希捷在国内也还有个无锡工厂,从现在各方的强硬表态来看,估计离关停也不远了。此外,关于希捷这事必须要说的是,希捷将新的硬盘生产线基本上都放在了泰国工厂,国内的苏州和无锡工厂的生产线就没改造升级过,所以现在就算全面关停,希捷也没啥可心痛的,算是企业运营中的一次正常换血,淘汰落后产能而已。然而,对于这两个工厂的5千员工来说,就意味着失业,或许已经根本没有了从头再来的机会。


消费领域,乐购这类外资零售商退出中国都算不上新闻,离奇的是,肯德基和麦当劳均已全面退出中国业务。目前国内的肯德基和麦当劳门店,都只不过是特许经营,说白了就是内资企业向麦肯付一笔品牌使用费罢了。我们必须知道的是:肯德基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麦当劳1990年进入中国市场,都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现在它们的退出,同样也应该算是标志性事件,只是这标志背后的含义,比较耐人寻味罢了。


我用这样一组数据来结束这篇文字:2013年,在外资(含港澳台)企业就业的人数达到峰值的2963人。然而到2015年,外资企业就业人数已经下降到2790万,降幅5.8%。这意味着有173万原本还算得上体面的职业人在2015年已经失业。在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就业持续萎缩的今天,这些人很难再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


2016年的数据现在还没有公布,我相信也好看不到哪里去,或许,又多了以百万计的失业人口。


注:本文转自蛮族勇士的文章


【延伸阅读】警报!跨国巨头大逃亡,谁是最大赢家?


作者 冷眼  来源 海外自由录(hwzyl2016)



在大陆企业因为成本问题跑路美国建厂的大背景下,美国企业因为诸多原因从大陆撤退,转移他国建厂同样引人关注。


近日,全球美国硬盘巨头希捷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宣布关停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苏州工厂,并裁员2200人,并按照法律要求给了2个月工资补偿。即便如此,也引来工人的不满并大量聚集。


按照希捷官方的说法,此次关闭中国工厂、大裁员是希捷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大背景是PC市场需求低迷,HDD出货量快速下滑。但是如果你相信这种说法,就图森破了。因为苏州工厂是希捷全球最大的HDD组装中心,目前还处于盈利状态,这也是员工抗议关厂的因素之一。


而且,希捷在2015年刚启动了泰国呵叻工厂的扩张计划,投资4.7亿美元扩大一半产能增加2500名员工,希捷投资泰国三十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仅近十年就启动了8个新项目,投资近20亿美元,员工总人数超过1.64万。


不管是从经济利益上,还是从战略布局上考虑,希捷关厂这一举动都让人费解。那么唯一的原因,可能要追溯到2年前的税务部门追缴希捷15亿的漏税事件,硬是刷新了微软中国补税8个多亿的记录。


当时官方认为希捷在2007到2013年逃税了,希捷当然不同意。双方经过谈判,最终博弈的后果就是希捷补缴2.25亿美元税款,约合15亿元人民币,并且跟税务部门达成了APA预先缴税协议,ZF部门每年增加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约4亿元。地方当初招商引资的合同和契约抛到了九霄云外,贪得无厌得吃相暴露无遗。


在这一回合的斗法中,不管是使用了什么手段,苏州ZF逼迫希捷就范,已经是真正的赢家,不仅沾沾自喜补收了15亿元税款,每年的税收还大幅增加。而希捷即使请四大帮忙对付税务局,也无济于事,最终也只能认栽,还签了个预约定价安排(APA),是地地道道的输家,强龙不压地头蛇,窝囊和憋气可想而知。


然而APA还没有到期,希捷就撤退了,等同于撕毁协议,并且是不计沉没成本,这种姿态挑明了是和苏州税务局对着干,不计成本撤离。


据说这已经成为当前美企、日企的共识:要想办法离开大陆,不计成本,能脱身即可。年前听一朋友说,长三角一日资企业要撤离,也是受到了重重阻拦,最终是机器设备全部没有处理就撤走了,可见当前大陆商业环境之差,外资出逃之严重。

          

其实反避税是各国都有的,但是要有个度,只是苏州这种反避税有点掘地三尺、杀鸡取卵的意思,吃相太难看,引起逆反。


我们先来看苏州政府补征的理由:代工环节利润率低于集团利润率。希捷是高科技企业,在美国总部的研发投入不但免税还有政府资助,整体集团利润率高于大陆苏州代工厂是正常的,凭什么苏州工厂要按照集团整体的利润里交税呢?明显是不合理,苏州政府用行政手段强行征缴希捷欠税,不仅无理,也无据,失去的是政府的信誉和公信力。


希捷采用的是国家法律并不反对的合法的避税手段,算不上是逃税,只能算是合理合法避税。苏州嫌他交少了,不是去想办法修订法律,规范合同,堵塞漏洞,建立能留住企业的环境,成立符合企业健康发展的辅助及管控机构,而是通过行政手段,逼迫对方按照全球利润水平补征,还要签卖身契预定未来多交,这样坐地起价、宰一个是一个思路,必将把大陆三十多年建立起来的商业环境毁于一旦。


据说谈判现场局面非常僵化,希捷甚至以关停苏州的工厂相威胁,可惜税务也不是吃素的,不为所动,最终还是补收到一笔巨款。连对企业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了,希捷今年关厂走人的举动,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全国各地的税务局都拿希捷案作例子来和自己辖区内的企业收钱,这都不叫拔毛,直接是剥皮。


97金融危机以前,众多日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把企业纷纷从印尼泰国迁移到成本低的大陆,当年泰国人收入是我们的三倍。二十年风水轮流转,现在因为大陆高房价、高人工成本和税务成本,这些外资企业又慌不择路大逃离,比当年逃离东南亚更甚。


外资和民企是大陆制造业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三十年来改开沉淀的精华所在。在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国企的声浪声中,很多跨国巨头被高税收、高人工、高房价逼走,毁掉的是整条产业链,导致的是整个代工业的众多配套工厂和作坊的倒闭,最终导致成千上万人失业。


而我们还沉浸在钢筋混凝土制造GDP的虚假繁荣里,还在印钞机的轰鸣声中享受着末世的狂欢,滞涨到死,不愿醒来。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或附上稿费。联系方式:13751745460 微信号:zmjinro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只求歪果仁给我们一张春节回家过年的车票
希捷苏州倒闭之后怎么办?办毛啊,苏州发大财了!
跨国巨头大逃亡 税务局成最大赢家
阿特拉斯会出走
官方发布希捷APA与苏州工厂关闭说明
希捷关闭苏州工厂,1900名员工失业,这只是传统机械硬盘行业衰落的缩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