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银行正“智能变革” !


      第一个创立银行的人不会想到,曾经高大庄严的、拥有无数网点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银行,正在受到新兴的、几乎看不到实体的、缩小至掌上的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这种挑战是全球性的,但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尤其严峻。如果从中国通商银行的创立算起,到现在不过110多年,如果从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算起,仅仅只有18年,可谓是花朵尚未盛放,即将面临风雨。


      挑战源于两大源头,“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的“井喷式”发展。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像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跨界到金融业,借助于用户优势与产品优势,相当于把金融服务送到用户的指间;同时,结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最新科技,很多新兴金融企业可以把金融服务拓展到之前传统银行无法触及的领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效率方面也大大提升。变革的压力,随之而来,愈演愈烈。


      不少人质疑,传统金融是否要面临“大浪淘沙”的结局?至少在短期来看,内参君认为并无可能。原因有四,其一,传统银行仍旧在规模和政策上主导着中国的金融业,它们仍旧占据着中国金融交易的主要份额;其二,传统金融业在人才和业务普及程度上,非互联网金融可比;其三,传统金融业服务更加全面,与人们生活结合更密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面对变革的压力,传统金融业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积极拥抱互联网与金融科技,积极的自我创新与升级。

 

四年之后,“未来银行”已渐成现实


      四年前,埃森哲在发布《2016年的银行业》报告中,曾对智能多渠道变革后的未来银行做了一些场景化的描述:当你走进银行营业厅时,大堂的显示屏就会出现专门针对你个人的欢迎语。同一时间,你的客户经理早已拿着移动Pad等候你的到来,不仅对你的金融状况了如指掌,而且还配备好了多种可能的投资方案功能参考。甚至你在走动过程中经过大厅内广告牌时,屏幕上便会出现与你极具关联性的个性化广告内容……以拥有一张银行卡为起点,从客户迈入营业厅开始,未来的银行将能够通过智能系统来识别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个性服务。


      而四年之后,在一些积极拥抱变革的传统银行那里,“未来银行”所描述的大部分场景已经接近成为现实。以从2014年10月开始正式启动网点智能化升级建设的中国银行为例,根据中国银行8月30日最新公布的2016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两年不到,这家传统银行已建成的智能化试点网点已达4112家,尤其是近半年增幅将近60%。顾客走进一些智能网点,其体验已经很接近埃森哲所描述的“未来银行”,比如不需要再排队接受处理,通过银行大厅里的智能设备就可以办银行卡、自助填单,兑换外币等、银行在智能服务区里设有互动体感屏,顾客通过体感变化参与金融游戏或者查看产品信息。大堂经理可以通过蓝牙技术将手机屏幕投射到液晶屏,为客户演示手机银行的新功能。


      银行网点的智能化可以节省银行运营成本,但它之所以出现的核心动力却不是因为成本,而是为了实现不同渠道之间的高度协同,继而提升服务与用户体验。据中行内部信息显示,网点智能升级后,结果就是将近一半的员工不再从事操作类业务,而是去解决客户提出的金融需求或遇到的金融难题。据了解,在中行河北分行,其136家智能化网点共释放柜员163名,全部被转移到大堂经理等营销服务岗位。

 

智能网点升级,促进渠道协同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银行必须变革。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挑战虽然来势凶猛,但至少近期看还主要是集中在“线上”,线下的传统银行仍然拥有极强的功底以备自保并据此谋求突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智能化背景下的渠道升级和协同“作战”,将为变革得力的传统银行构建出一道互联网金融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何谓渠道升级和渠道协同?简单说就是现有渠道在智能化升级基础上的脱胎换骨,并向未来银行无限接近。而成功的未来银行主要有三个转型方向,即“智能多渠道”型银行——通过强化多渠道体验来留住客户,并有效满足其金融需求,同时将数据分析战略性地应用到该模式的核心部分;“社交参与”型银行——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互动来提高客户亲密度;“金融或非金融数字生态系统”型银行——将银行定位于金融及非金融服务销售生态系统的中心,充分借助移动技术的力量。


      这三个方向并非完全分割成彼此对立的路线,而是相互交叉和延续的,而对大多数传统银行来说,这三个方向的交互发展才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因为渠道不但是传统银行的重要资产,而且对气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来说,渠道也正是它们的短板。就目前来看,现有的很多银行用户仍然倾向于前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即使他们在微信上提交了预约服务之后。同时,渠道的交叉应用也更大程度上激活了智能网点转型后的活力与生机。


      比如中国银行的快速兑换外汇业务,就是可以通过中行多渠道协同服务的又一典型例子。客户在做出出国计划时,通过“中国银行微银行”微信公众号的实时查询功能随时查询汇率波动情况,便能很便捷地了解时下汇率的情况,操作方便快捷,在确认兑换的情况下,客户通过登录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在线实时预约兑换,只需在汇率最低时进行购买预约兑换,再到指定网点快速提取即可,同时还可通过手机实时查询个人结售汇额度和交易情况。而当客户踏进网点的第一步在智能叫号机上一刷卡(或身份证),大堂经理便能知道客户的基本信息以及需要办理业务的相关情况。


      由此可见,中国银行已经实现银行网点和电子渠道协同发展,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通过寻找线下和线上渠道的结合点,优化产品和服务流程,将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无缝对接,减少客户的操作步骤和交易时间,让电子渠道服务更便捷、网点服务更专业和周到。这也是中国银行网点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如此,银行智能网点的转型才算到位,渠道的真正活力才被激发,才真正算是踏入未来银行的正途。




金融科技,引领银行未来


      互联网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银行业遭受新兴力量的巨大冲击,但同时,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银行业来说也是获得新生的机会。所以说,转型中的中国传统银行,只要坚持智能创新,其实更可能在这一轮智能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


      很难想象国内各大银行近几年发展如此迅速,并巨资智能化改造几千家旗下网点,在中国,不但中国银行在做,甚至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一个普遍趋势,进一步说,拥抱互联网已是中国各行各业的共识,在“互联网+”国家级大策略的引导下,一股围绕互联网应用的科技大潮正在席卷中国。而这一科技大潮,具体表现在银行业,无论是网点前台的智能化也好,还是后台的大数据、云计算也好,其本质都是金融科技的运用。


      据中行内部数据显示,网点智能升级后,高峰时段客户的等候时间可缩短15-20分钟,与此同时,电子渠道交易迁移率持续提高。2015年,部分智能网点的拨备前利润增长超过44%,比基本条件相当但尚未进行智能升级的网点高出14个百分点。在表面上看,中行智能网点的设立就是添加了一大批智能设备,但其背后却远不止如此,这实际上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与大数据、人脸识别等前沿科技的融合,这些都可以归属于泛金融科技。泛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充分说明了目前各家银行对于留住用户这一强烈需求的重视程度。硬实力与软着陆,双管齐下,内部优化流程和简化成本,外部设置和更新与互联网+技术相契合的智能设备,深挖用户金融与非金融的需求,以科技引领未来,以渠道奠定基础,以服务提升业绩。


      在未来,金融科技的普遍使用,将会把银行能够提供的服务提升到一个过去难以想象的程度。除了减少银行运营成本,提高服务之外,金融科技可以向原来那些传统银行无法授信的人授信,金融科技可以把批贷周期缩短到以秒来计算。



     

      作为传统银行进行智能变革的前沿,网点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是因客求变,以转型谋发展的重大举措不假,但同时,网点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也是传统银行聚焦金融科技领域的一大试验场与前线战场,在这里,金融科技与真实客户实现了亲密接触、磨合、反馈、滋生新的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科技的前进。所以说,金融科技开辟出新的金融天地,仍需要用渠道去承接和实现这些创新和变革,在智能网点转型上颇建奇功的中国银行如此,其他国内银行亦是如此,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加速推动实现未来银行的终极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造智慧银行 整合渠道成关键
智能柜台全新亮相 6月底前将覆盖浙江省70%网点
[银行界资讯] 建行领跑互联网金融 “智慧银行”
重磅!刚刚,工行、中行、建行、农行、交行、邮储银行全宣布了!
你有多久没去银行了?近九成业务已无需柜台办理
首家5G无人银行网点亮相京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