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的源泉──阅读

语文教学的源泉──阅读   

语文教学的源泉──阅读

----浅谈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分析了现阶段初中生出现的阅读现状,针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作具体阐述,从而提高中学生全面整体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作用   阅读现状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正文】

  唐代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⑴意思是说,要善于治学,就要“多读”、“深思”、“虚心”、“躬行”,作者把这四点称为治学之“四美”,其中“多读”为于首。所以在语文教育中,要让学生领略中国语言的文字美,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使学生想学、乐学、能学,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彻阅读教学,让学生多读。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中的作用

所谓阅读,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是一种将符号转换成意义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结合新的信息进入既有的认知与情感的架构中,是熏陶感染、建构精神世界的方法,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中国汉字一方面难学,另一方面积淀了很丰富的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例如课文《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⑵直接点明题旨,揭示描写对象,重点突出“伟观”两字。“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慢慢涌现银线一丝,伴随着轰鸣声触入眼帘。“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如万马奔腾,由远写骤然跳成近写、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⑶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要欣赏这些文字背后的优美意境,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只能“望梅止渴”。又如唐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⑷这是一首以谐音双关与象征手法来写的爱情诗,寓指主人公对爱情坚贞,至死方休。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学生,根本不明白诗歌里面的“丝方尽,泪始干,青鸟”所指的意思,也就无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那一种爱情绝唱。而现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句,它不再是指爱情了,而是用以赞扬革命者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能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能综合自己的知识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所读文章,能理解文章背后的意思及其内在的深厚含义。

二、现阶段初中生阅读现状

1、许多同学因为对于文字阅读不感兴趣,尤其是对经典文字阅读不感兴趣,直接导致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低下。很多同学喜欢阅读卡通漫画书或者一些图文书籍,静不下心来看文字的东西,这主要是养成了依赖图画理解意思的习惯,在阅读活动当中形成恶性循环,越不读文字的东西,理解力越差,促使自己越加不喜欢文字阅读。

2、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中学生把课外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试题训练上,课外阅读面比较窄,不少同学课后偷偷地读些言情武打之类的通俗读物,而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几乎无暇问津,学生的文学素养普遍降低,对语文学习普遍不感兴趣。近年来,由于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得到重视,语文考试也逐渐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课外阅读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但目前多数同学的课外阅读还是“放野式”的,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多数学生还只是抱着好奇心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略知一二,收效甚微。

    三、努力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到“教学目的”时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社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⑸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展开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创意萌生的沃土。离开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切都将是蜃楼美景,可望不可及。

(一)培养三大习惯  打好坚实基础

1、独立阅读的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在《谈阅读》中反复强调:“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⑹我们在阅读时从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到全面感知,到质疑问难,到领悟欣赏,都应尽可能独立地去完成。

2、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处处留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如此,学习中更该如此。阅读的时候,应留心文中词语的搭配、语言的运用,留心作者观点的表述、文章结构的安排、写作上的特点等,说得好的好在什么地方,不尽理解的有什么疑问,一一圈点批画之。读后再将好词好句、精彩语段摘录下来,将心得体会叙写出来,做成读书笔记。

3、读书思考结合,读书联系生活,评价赏析作品的习惯。有所读有所思,有所见解有所启发,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评价赏析作品则是达成目的的桥梁和手段。

   (二)加强引导,激发阅读名著兴趣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80年前就提出了体现人的本能的“唯乐原则”,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是唯乐原则,也就是寻求快乐和满足。

    1、教师采用系列讲座的形式,向学生推荐介绍文学名著。

        教师运用适合青少年口味,符合初中生心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名著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梗概、作品的价值等等。讲解作品时,忌作空泛的解说,可把作品所涉及的当时的历史大事、轶闻趣事等有关材料尽量故事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

        2、学生采用阅读沙龙的形式,向同学交流文学名著。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交流读书的内容,畅谈读书的体会。尽量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文学名著的氛围。

  3、利用影视资源、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文学名著。

       组织学生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同名影视作品。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散文、配乐诗歌朗诵。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影视定能够吸引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打开“文学”这扇大门。

  (三)树立大语文观念   开拓广阔视野

   语文科的教学不仅应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其健全人格。有这样的观念作基础,老师就会自觉地摒弃一系列为应试而教的作法,努力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1、如教学《芦花荡》之后,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教学《三峡》之后,向学生介绍课外阅读郦道远的《水经注》;教学《俗世奇人》之后,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俗世奇人》中的三篇故事:《张大力》、《青云楼主》和《认牙》;教学了《组歌(节选)》中《浪之歌》、《雨之歌》后,指导学生阅读纪伯伦的《一支歌》、《美之歌》、《花之歌》和《幸福之歌》等作品……这样课内带动课外,课外来促进课内,不仅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阅读《初中语文新阅读课本》中的作品指导写作,例如: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训练重点:《让世界充满爱》,教师可在教学时,引导启发讨论:有人或因学习方法不当而考试分数偏低,或因家庭环境不好内心痛苦,或因外形不佳而自渐形秽……怎样给予切实的帮助,使每个人都得到集体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在学生理解内容,掌握要点后,再让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学《初中语文新阅读课本》上册的《点亮心烛》;根据八年级(人教版)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教师可就训练提示,引导学生歌唱颂扬母亲的歌曲,吟诵书写母爱的格言、诗文,讲述动人的母爱故事,解说表达母爱的图画之后,引导启发学生根据训练重点的要求独立阅读《初中语文新阅读课本》中的《狼恩》。教师这样循循诱导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引导他们由理论到实践,使理性认识向能力迂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

   四、致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独立自主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我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根据个人的感受、理解展开联想,并将其意境表达在图画上。结果交来的图片各具特色,令人感叹。又叫学生讨论作者写文章时的意愿时,更是百花齐放,各抒己见。有说作者想与亲人团聚,有说作者渴望光明,有说作者希望人人安居乐业……而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我又让学生先独立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不但思想上被老斑羚为了羸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的精神所感动,还深深被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及文段的描写所感动,加深了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学会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对其作出正确的指导、评价,而不应妄加指责、批评、否定。

(三)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

韩愈所说的“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就是要求博览群书。亦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同样是要多读书,要读懂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选择阅读资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原著。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熏陶感染,增强语言理解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重视学生的朗读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涵泳工夫兴味长”。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能轻轻松松地背诵300首以上的唐诗宋词,100篇以上的散文名篇名段,那么,他的语文素养相信也不会差到那里去了。对于一些著名的、精湛的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我们知道,记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是其他所有能力的基础。少年儿童的记忆力很强,让他们背诵一些优秀篇章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并且是非常有益的。记忆力长期搁置就会衰退,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会促使一个人早衰。

 总之,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再过分注重语文教育的技术性和工具性,而要顺应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增加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中一种意韵的东西,体验中国语言文字内涵的博大精深。让语文课不再枯燥,让语文在阅读中腾飞。

 

 

参考文献:

(1):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之一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2)(3)(4):初中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

(5):《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叶圣陶主编,《谈阅读》,教育教学出版社,1980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精选5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浅谈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
促进元阅读能力生成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中学大阅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学大阅读教育实施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